書名: 中國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實驗基地觀察報告(2017~2018)作者名: 傅才武 陳庚本章字數: 5105字更新時間: 2019-01-10 16:14:13
2015年度重慶市免費開放博物館運行績效評估報告
摘要: 重慶市博物館學會對重慶市49家免費開放博物館開展了2015年度運行績效評估。對參評單位進行一級和二級指標評分,結果顯示,免費開放績效考核參評單位的總體評分情況良好,其中制度、安全、人事的綜合管理業務及公共服務和文化傳播業務運行情況良好,而陳列展覽業務和學術活動項目評分情況不佳。針對此次績效評估結果,本文從以評促建、明確建館理念和特色發展、加強人才培養和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博物館運行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 博物館 免費開放 績效評估
博物館免費開放運行績效評估是博物館年度工作的綜合評價。受重慶市文物局委托,重慶市博物館學會對重慶市49家免費開放博物館開展了2015年度運行績效評估。學會依照市文物局的要求,根據《重慶市免費開放博物館績效評估標準》,并結合當前博物館發展的新動態和新要求,對參與申報的49家博物館、紀念館在2015年的運行情況進行了系統評估。
一 總體情況
2015年重慶市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達到83家,參與評估的單位有49家,其中重慶市區(主城九區及周邊區)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達到24家,其他區縣有25家。免費開放的館舍總建筑面積達到51.20萬平方米,展廳總面積15.66萬平方米,文物庫房總面積3.58萬平方米;總收入5.22億元,總支出4.62億元,免費開放補助經費7313.20萬元,支出9775.82萬元。2015年總參觀人數為1914.20萬人次,青少年參觀人數為647.345萬人次,網站訪問量622.97萬次,免費講解總量32663場次,覆蓋觀眾278.71萬人次,參觀博物館的觀眾人次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3.46%。現有注冊志愿者人數5027人,志愿者年度服務總時長5.84萬小時,開展社教活動2565場次,參與觀眾473.28萬人次,共建學校349所,發表學術論文597篇,舉辦臨時展覽176個,舉辦館內員工培訓538場,送館外培訓772人次。

圖1 2015年重慶市免費開放博物館各項業務定量同比增長率
二 績效評估數據分析
(一)參與評估單位的情況
2015年度參與免費開放績效評估的單位有49家,其中一級博物館2家,二級博物館1家,三級博物館8家。從類別上看,國辦博物館和紀念館41家,民辦博物館8家。
(二)評估總分情況
2015年度49家參評單位總分平均分為67.36分,80分以上的單位有9家,占18.37%; 70~80分的單位有10家,占20.41%; 60~70分的單位有18家,占36.73%。本次免費開放績效考核參評單位中,76%的博物館、紀念館達到合格分數。
(三)一級指標得分情況
2015年免費開放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設一級指標6個,分別是基本情況、公共服務、文化傳播、學術研究、陳列展覽、綜合管理。評審結果顯示,基本情況總分5分,平均分3.92分,得分率78%;公共服務總分31分,平均分22.67分,得分率73%;文化傳播總分26分,平均分16.80分,得分率65%;學術研究總分7分,平均分2.93分,得分率42%;陳列展覽總分15分,平均分8.98分,得分率60%;綜合管理總分16分,平均分12.06分,得分率75%。一級指標得分率由高到低排序見圖2。較上一年,2015年重慶市博物館總體運行基本情況良好,涉及制度、安全、人事的綜合管理業務得分持續穩定,公共服務和文化傳播業務隨著對博物館全行業的重視和投入,在2015年的排名中明顯上升。包含常設陳列、臨時展覽的陳列展覽業務在2015年評估中呈現后退的趨勢,剛剛達到及格線。2014年評估結果中,制約大部分博物館考核成績的學術研究項目,在2015年的考核中得分率依然持續走低。

圖2 一級指標得分率
(四)二級指標得分情況
2015年免費開放績效評估二級指標共17個。財務收支總分5分,平均分3.92分,得分率78%;觀眾人數總分13分,平均分10.93分,得分率84%;參觀服務提升情況總分3分,平均分2.00分,得分率67%;志愿者服務總分7分,平均分4.75分,得分率68%;社會服務總分3分,平均分1.92分,得分率64%;公眾調查總分2分,平均分1.47分,得分率74%;媒體傳播總分3分,平均分1.60分,得分率53%;年度宣傳開展總分4分,平均分2.45分,得分率61%;社教活動總分19分,平均分12.47分,得分率66%;館校共建總分3分,平均分1.88分,得分率63 %;項目與成果總分6分,平均分2.53分,得分率42%;學術會議總分1分,平均分0.39分,得分率39%;基本展覽總分10分,平均分6.89分,得分率69%;臨時展覽總分2.08分,平均分5分,得分率42%;制度建設總分5分,平均分2.91分,得分率58%;安全管理總分8分,平均分6.39分,得分率87%;人才隊伍總分3分,平均分2.22分,得分率74%。
二級指標得分率由高到低排序見圖3。可見,2015年重慶市博物館、紀念館在安全管理、財務收支、觀眾數量等方面繼續保持了往年扎實穩妥的工作風格,得分較為突出;公眾調查和人才隊伍兩項指標在業務工作中排名明顯上升,進步明顯;基本展覽、社教活動、志愿者隊伍建設與服務持續保持穩定,得分均基本合格;涉及學術研究的項目與成果、學術會議兩項指標與上一年情況基本一致,平均分較低,大幅度地拉低了參評博物館整體平均得分率,其中學術會議的平均得分率為39%,是本次博物館免費開放績效評估業務中的短板所在。

圖3 二級指標得分率
三 評估意見與建議
(一)以評促建,成效顯著
近年來,國家不斷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的要求,新時期博物館發展建設的理念應積極圍繞“開放”與“服務”,提高博物館服務公眾的能力和水平。在以往,中小型博物館由于人力和財力的種種限制而疏于開放服務能力建設,博物館更多的是工作人員的博物館,而不是公眾樂享的博物館。幾年的免費開放績效評估工作開展以來,主管部門逐步地完善了較為科學的評估標準,保證了評價體系的與時俱進。評估工作重視博物館本身核心業務的評估考核,在整體評估標準中傳達了新時期博物館的發展方向,較為前瞻性地引導了各類型博物館的工作方向,以評促建的評估目的逐步顯示出成效。各參評博物館和紀念館能夠在評估工作中逐步深刻地理解評估的內涵和目的所在,近年來不斷加大博物館在文化傳播和社會服務兩大業務板塊的投入建設力度。2015年評估結果中,公共服務(73%)和文化傳播(65%)的得分分別位于第二、第三名,其中,公共服務平均得分率較2014年上升了1%。2015年全市博物館觀眾人數達到1914.20萬人次,較上年增長了4.6%,參觀博物館的人次占重慶市2015年常住人口總量的63.46%,其中青少年(647.345萬人次),同比增長了25.55%。全市博物館為觀眾給提供免費講解達到了32663場次,覆蓋觀眾278.71萬人次,較上年分別增長了10.90%和29.74%。可見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顯著上升。
(二)明確建館理念,著力特色發展
無論是國家級的綜合性博物館,還是地方類的中小型博物館,在建館之初甚至很長的一段發展時期,都要不斷地思考和探索自身的社會定位,找準自身的社會角色。定位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了在未來幾年的發展建設中是否能夠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紀念館,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找準社會角色和發展定位,深挖特色藏品資源和文化內涵,在硬件、規模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創新內容、方法和模式,打造小而精的工作板塊,在社會化過程中發揮特長與特色,取得在行業內無可取代的業務成果,從而避免出現全部業務一把抓但沒有一項工作有亮點有特色的現象。
安全管理、公共服務作為博物館與觀眾聯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業務工作,在行業內擁有一套相對標準的流程與制度,中小型博物館可適當借鑒大館的管理運行經驗;社會教育、學術活動、陳列展覽各館情況不一,除遵守相應的行業規則和管理辦法外,中小型博物館更應結合自身資源特色,充分利用現有人才,創新工作思路,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研究、展覽、教育項目,而非一味地與不同規模的綜合博物館進行量化比較。而藏品建設作為一個博物館存在的基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博物館的文化特色、陳列特色、教育特色,中小型博物館在進行藏品建設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到藏品之于自身發展的長遠意義,科學規劃,合理運用,提高整體工作的效能和效益。
以渝北區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為例,該館在建設之初就確定了以展示和傳播巴渝地區民俗文化為使命,通過幾年的發展,在實踐中更加清晰了自身定位和發展目標,其館舍建設、藏品建設、展陳設計、文化教育活動都是圍繞特色民俗文化開展。其中,展覽、教育活動、巡展有機地將特色藏品及民國古床、民俗故事與傳統文化、民樂表演等體驗項目結合起來,在地區內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應,有助于下一步更好地打造博物館特色文化品牌。鮮明的辦館特色也使博物館得到了市、區政府的財政扶持,獲得更好的發展環境,從而更好地惠及觀眾,形成良性發展循環。可見,中小型博物館因藏品資源有限,必須突出特色,著力打造自己的文化長板,從優勢藏品出發,用有限的人力物力來打破千館一面的博物館發展瓶頸,進而形成各種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百花齊放、各有所長的繁榮景象。
(三)強化博物館專業人才培養,加強館際、社會機構合作
現代博物館的發展對不同業務板塊提出了更加專業的要求,在文物保護、藏品管理、陳列展覽、社會教育、公共服務、安全保衛等方面越來越倚重裝備、科技、管理、教育、經營、藝術、互聯網等領域的硬件技術和人才力量。面對新的形勢,博物館應對內加大專業人才的遴選和培訓,對外加強與社會專門機構的合作共建,逐步實現博物館業務工作的專業化、精細化、社會化發展。
專業人才作為各個行業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隨著新時期博物館發展的需求,近年來在博物館行業也頗受重視,對現有職工的專業培訓與外派學習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提高職工的業務認知水平。2015年,重慶市各博物館、紀念館人才隊伍建設指標的平均得分率(74%)位列第四,同比增長了23%,位列同比增長率首位。
館際間同類型業務的合作往來,有助于在同行間獲取更多的有效資源和支持,擴大宣傳力度和業務影響力,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大館在業務新方向上要給予中小型館幫扶與傳帶,尤其是在陳列設計、巡回展覽、社會教育、科研項目、學術會議與培訓等方面,盡可能多地對區縣地區中小型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民辦博物館、行業博物館開放資源,打破現有的資源無法調配、硬件無法共享的局面;中小型博物館之間要加快資源整合共享與平臺搭建,紀念館更加可以借力文博行業外的宣傳平臺,利用自身領域獨有的優勢擴大影響力。以劉伯承紀念館的文化傳播為例,其特色教育活動“劉帥精神代代傳”在當地的開展過程中借力“長征精神紅色旅游傳遞”活動,在新華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進行登載傳播;此外,其學術成果不僅發表在文博行業刊物上,而且也有論文相繼發表在紀念館對口的《十大元帥紀念館聯誼會論文集》中,為其他紀念館提供了可借鑒的宣傳思路。
隨著博物館業務種類的增多和專業化要求的提高,博物館無疑要與更多的相應領域社會機構開展合作,通過購買服務獲得來自社會的智力支持,提高工作的專業性和產出率,逐步實現博物館的社會化發展進程。除了數字化建設項目、各類保護項目等已經與社會產生良好合作關系的業務外,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對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滲透,博物館越來越重視文化傳播的創新與效能,在現階段多數博物館新媒體平臺建設尚不專業的情況下,應逐步引入專業的文化傳播領域的力量,參與博物館的文化品牌建設。以“小小講解員”項目為例,多數博物館都開展了此類業務,但多采用博物館自己培訓、自己宣傳的運作方式,其宣傳多是將總結圖文發表于本館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部分博物館在本地區門戶網有網頁新聞登載。然而博物館官方發布平臺較低的訪問量造成其信息覆蓋面極其有限。北碚區博物館在進行“小小講解員”培訓中則另辟蹊徑,以傳播的高效能為導向,與北碚區電視臺“童聲話碚城”少兒欄目共同打造“小小講解員”培訓項目,參與培訓的青少年有機會參與電視臺節目的錄制,使項目培訓成果的社會效益與群眾口碑達到最大化。與區電視臺合作以來,北碚區博物館的“小小講解員”培訓在區內的中小學校形成了一種文化風尚,這樣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電視臺專業的文化傳播運作方式。基于文化傳播業務的社會合作使博物館實現了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這也為所有的博物館、紀念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示范做法。
四 結語
連續多年的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績效評估工作開展以來,絕大多數博物館、紀念館都在積極主動地思考未來的發展之路,產生了一些良好的示范做法,這與文化文物部門對評估工作的探索和努力是分不開的。未來,上級主管部門將繼續轉變角色,在地區范圍內建立良好的館際互訪、人才流動、資源共享的機制與通道,更好地服務于重慶市博物館資源優化配置;探索更加合理的評估指標和評價體系,在客觀反映博物館運行水平的同時,用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機制來引導不同博物館的發展方向和定位,促進各單位科學梳理工作;探索制定更加合理的博物館建設理念,找準核心業務發展方向,不斷培育自身博物館的特色業務成果;在發展和創新上突出優勢資源,并做大做強優勢資源,讓優勢更優,能在行業內脫穎而出,各個館都能夠呈現一定的特色,從而讓整個重慶地區博物館事業呈現上升發展的繁榮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