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反導力量建設研究
- 桂曉
- 3274字
- 2025-04-03 19:09:38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俄羅斯研究現狀
俄(蘇)學術界對反導問題的研究可分為三個時期。
20世紀60年代至1972年,蘇聯學術界主要從技術角度研究反導問題。這一時期,蘇聯技術專家們深入研究了反導武器的技術問題。代表著作有V.P.莫羅佐夫的《打擊空天目標》(1967年出版)、M.N.尼古拉耶夫的《導彈反導彈》(1963年出版),以及P.M.安德烈耶夫的《反導武器與反衛武器》(1971年出版)等。
1972—2001年,俄(蘇)學術界主要從國家安全及武器研制兩個角度研究反導問題。這一時期,由于受《反導條約》的束縛,俄(蘇)采取有限發展反導力量的政策,與此相應,俄(蘇)學術界對反導問題的研究也不太活躍,主要限于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反導武器與國家安全的關系,代表作有1986年發表的由蘇聯“捍衛和平與反核威脅學者委員會”撰寫的研究報告《大規模反導系統與國際安全》、1990年出版的由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A.G.阿爾巴托夫撰寫的《充分防御與國家安全》等;二是回顧反導武器發展史,代表作有A系列反導攔截系統副總設計師O.V.戈盧別夫與他人合著的兩本書《俄羅斯反導系統:過去和現狀》(1994年出版)及《首都反導》(1999年出版),防空軍事指揮學院編寫的專著《俄羅斯國土防空史》(1995年出版),系統介紹了導彈-太空防御兵下屬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太空監視系統、反導系統和反衛系統的武器發展及組織體制演變情況。
從2002年至今,俄羅斯學術界主要從武器研制、體制發展、戰略穩定及空天防御等角度全面研究反導問題。美國于2002年退出《反導條約》,并加緊部署全球導彈防御系統,對俄羅斯核威懾能力構成嚴重威脅,所以俄羅斯官方及軍事學術界高度關注反導問題,并拓展了研究范圍,使其覆蓋了武器發展史、體制演變史、美俄戰略穩定(反導合作等)及空天防御等諸多方面。在反導武器發展史方面,代表作有曾任蘇聯防空軍導彈-太空防御司令部司令的V.M.克拉斯科夫斯基(1986—1991年)主編的《俄羅斯之盾:反導系統》(2009年出版),該書系統梳理了20世紀50年代初到20世紀末蘇(俄)反導武器及反衛武器的發展歷程。其他代表作還有俄(蘇)無線電設備科研所研究員V.P.馬拉費耶夫撰寫的專著《反導:事與人》(2008年出版)和《反導與巡航導彈》(2009年出版),基蘇尼科·格利高里為其父——A系統及A-35系統總設計師G.V.基蘇尼科撰寫的傳記《秘密的領域》(1996年出版),E.V.加夫里寧撰寫的專著《導彈-太空防御的“古典”時代》(2008年出版),以及M.A.佩爾沃夫撰寫的專著《俄羅斯導彈-太空防御系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2003年出版)等。
在反導組織建設方面,俄羅斯學術界則鮮有專門的著述,能夠檢索到的主要是一些親歷者的回憶錄,且多作為反導武器發展史的附帶內容。代表作有防空軍導彈-太空防御兵下屬導彈襲擊預警軍副司令N.G.扎瓦里主編的論文集《防御邊界——太空和陸地》(2003年出版)。該書收錄了36位曾在反導系統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高級將領和設計師的回憶文章。曾任防空軍導彈-太空防御司令部司令的V.M.克拉斯科夫斯基編寫的《導彈-太空防御武器、系統及部隊建設史》(2007年出版)也回顧了反導力量的組織建設歷史。
在美俄戰略穩定方面,俄羅斯官方智庫及相關研究機構撰寫了多份研究報告和專著。代表作有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I.S.伊萬諾夫撰寫的研究報告《〈反導條約〉失效的十年:俄美關系中的反導問題》(2012年出版),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V.I.特魯布尼科撰寫的專著《俄羅斯與美國、北約反導合作問題及前景》(2011年出版),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和加拿大所E.A.羅戈夫斯基撰寫的研究報告《美國導彈防御問題:威脅評估及俄羅斯的應對之策》(2008年出版)等。此外,俄羅斯科學院院士A.A.科科申及A.G.阿爾巴托夫等人還對反導、核武器及戰略穩定的總體關系進行了基礎性研究,如A.A.科科申撰寫的專著《戰略穩定的維持:理論和實踐問題》(2011年出版)及《戰略穩定的過去和現狀》(2009年出版),A.G.阿爾巴托夫撰寫的專著《冷戰后的戰略穩定》(2010年出版)等。
空天防御是俄羅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研究熱點,關于此的論著不多,主要有D.V.萊曼撰寫的專著《蘇聯1956—1991年的空天防御:建設經驗和教訓》(2012年出版)及國防部第2中央科研所前副所長I.V.葉羅欣撰寫的專著《空天領域及空天武裝斗爭》(2008年出版)。此外,俄羅斯軍事報刊也大量刊登有關反導問題的文章,這些報刊包括《空天防御》月刊、《獨立軍事評論》周報、《軍工信使》周報及《紅星報》等。
總體看來,俄(蘇)軍事學術界對反導問題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總結反導武器的研制歷史以及分析美俄戰略穩定關系。其研究的不足是:其一,對反導武器發展史的研究多停留在史料收集層面,對其建設原則和本質規律鮮有涉及;其二,對反導組織體制建設歷史的研究不充分、不深入,多以情況梳理和陳述為主;其三,對空天防御問題的研究仍處于宏觀探索階段,對反導與空天防御關系的研究著述較少。
(二)美國研究現狀
對俄(蘇)反導問題的研究離不開美國的視角,因此本書也系統梳理了美國軍事學術界對俄(蘇)反導問題的主要研究成果。
20世紀80年代至2002年,美國官方和學術界主要從美俄戰略穩定的視角對俄(蘇)反導等問題開展對策性研究。這一時期,美國國會、官方與民間智庫、前政要及相關學者都對俄(蘇)反導問題展開了積極研究,既發表了對策性的研究報告,也出版了探索性的理論著作。美國國會曾就《反導條約》問題召開多輪聽證會,如1999年美國眾議院聽證會討論的研究報告《美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與〈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等。美國官方智庫和前政要也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對策性研究:曾擔任美國前總統里根顧問并參與過美蘇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談判的威廉·范德瓦爾斯撰寫的專著《蘇聯戰略防御倡議與美國戰略防御回應》(1986年出版)著重研究了美蘇20世紀80年代的戰略博弈問題;1987年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也發表了題為《戰略防御與美蘇關系》的對策性研究報告。美國民間智庫——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也就俄(蘇)反導問題發表了多項研究成果,如米歇爾·迪恩撰寫的專著《蘇聯戰略中的戰略防御》(1980年出版)及帕羅特·布魯斯撰寫的研究報告《蘇聯及其彈道反導》(1987年發表)。此外,其他民間智庫也就該問題發表了諸多研究成果,如美國海軍戰爭學院1988年出版的大衛·約斯特撰寫的專著《蘇聯反導與西方聯盟》系統地研究了蘇聯反導對北約的威脅,以及蘇聯應對美國“戰略防御倡議”計劃的情況。
從2002年至今,美國官方和學術界對俄羅斯反導問題的研究熱情大大減退,關注領域僅集中在美國退約的影響以及美俄導彈防御戰略關系上。代表作有美國哈德遜研究所政治軍事分析中心主任理查德·維茲撰寫的專著《圣彼得堡之后美俄安全合作:挑戰與機遇》(2007年出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斯蒂芬·西姆巴拉教授撰寫的專著《導彈防御與美俄核戰略》(2008年出版)。
綜上所述,美國對俄羅斯反導問題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對美俄戰略關系及簽署和退出《反導條約》問題的研究上。美國對俄羅斯反導力量的武器研制、體制建設及作戰理論等方面的研究比較欠缺。
(三)中國研究現狀
美國于2002年正式退出《反導條約》。《反導條約》的失效解除了美俄反導力量發展所受的限制,直接危及中國核威懾的有效性。因此,在美國退約前后,中國學術界開始集中研究導彈防御問題,且多以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為研究對象。目前,國內尚無研究俄羅斯反導問題的專著,僅能在對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研究專著中見到一些零散的章節,如孫連山、楊晉輝撰寫的《導彈防御系統》(2004年出版)中的第一章和第七章;徐巖、李莉撰寫的《天盾:美國導彈防御系統:TMD和NMD》(2001年出版)中的第五章。另有兩篇關于美俄反導博弈問題的碩士論文,分別為外交學院任國峰撰寫的《美國小布什政府對俄反導政策探析》(2009年發表)及新疆大學周自龍撰寫的《論美俄在導彈防御系統領域的博弈》(2010年發表)。在中國近年來出版的學術期刊中,可以檢索到一些關于俄羅斯反導武器系統及體制建設的文章,但內容較為零散,不成體系。
綜觀國內現有研究成果,有關俄羅斯反導問題的研究還存在大量空白,特別是關于俄羅斯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太空監視系統及反導體制編制的發展,反導力量的戰略地位,空天作戰理論以及反導與空天防御系統的關系等問題亟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