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云論道:何亞非談變化中的世界
- 何亞非
- 2363字
- 2018-11-08 18:01:49
美國重返歐洲與“亞洲再平衡”
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稱,美國將推進“亞洲再平衡”戰略。世人普遍認為,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大國的博弈將在亞洲展開。對中國發展忐忑不安的美國開始投棋布子,從大規模增強在亞太軍力部署,到積極推進跨太平洋經濟伙伴關系談判(TPP),再到在中日釣魚島之爭中罔顧歷史事實站在日本一邊,遏制中國發展的意圖明顯。
目前,美國面臨困難抉擇。中東的“阿拉伯之春”成為“阿拉伯之冬”,政治動蕩,權力真空,經濟持續下滑,恐怖主義有增無減,阿以沖突未見和平曙光。美國介入益深,克里國務卿三天兩頭跑中東,充當阿以沖突調解人,并期望影響該地區“國家重建”的進程,卻鮮有進展。
更為矚目的是,烏克蘭危機爆發并持續發酵。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后,美歐制裁俄羅斯導致美俄對峙、俄歐對峙。目前危機還在深入,烏克蘭東部動蕩不已,甚至波羅的海國家也可能卷入。新冷戰的陰影籠罩歐洲大地。美國主導的北約是這場危機的主角,加之美歐正在同步推進的《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的談判,美國重新大幅度介入歐洲地緣政治已成定局。
而歐洲對美國的態度則是“愛恨交加”。金融危機以來,歐洲遭受債務危機的蹂躪,歐元備受打擊,美國基本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在歐洲眼里,西方聯盟差不多名存實亡了。于是,歐洲提出倡議,歐美就《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定》進行談判,希望從經濟上加強與美國的聯系,得到美國的支持。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特別是烏克蘭危機的發生,TTIP的戰略重要性逐漸顯現,與作為歐美同盟的軍事支柱北約相提并論,可望成為歐美同盟的經濟支柱。歐洲現在根據形勢變化,要求在談判中增加能源的內容,推動美國開放對歐洲的油氣輸出,以減少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削弱俄羅斯對歐洲的戰略籌碼。
那么在新形勢下美國將何去何從?美國會如同專家所言,停止“轉向”亞洲而“轉向”歐洲,或者重新回歸歐洲和中東嗎?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烏克蘭問題將是美國戰略“西移”的導火索,美重返亞洲和“亞洲再平衡”戰略將由此發生逆轉。但這與前幾年國際輿論對美國戰略“東移”紛紛揚揚的渲染一樣,都有明顯的誤區。美國的對外戰略其實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其戰略目標一直是維護美全球霸權地位,防止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挑戰美國的地位,并不存在今天“東移”,明天又“西移”的問題。無非是哪里對美國霸權挑戰增大,美國的戰略重點就會隨之轉移。
當然近年來美國對外政策確有變化,主要表現在奧巴馬政府“外交關注赤字”和美國國內政治掣肘這兩個方面。從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拖泥帶水,到國會拒絕給予奧巴馬政府“貿易談判快軌授權”,再到奧巴馬政府2009年就同意的調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份額方案至今國會不予認可,都嚴重影響了美國對外政策的有效性和信譽,以至于“美國衰落”和“西方衰敗”的言論此起彼伏。不少歐洲官員甚至懷念小布什熱情的個人風格和當時美國“咄咄逼人”的對外攻勢。美國國會對布雷頓森林體系改革拖后腿的做法已遭到二十國集團成員的普遍批評。近日在華盛頓召開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美國成為眾矢之的。
至于美國國內政治掣肘影響外交政策問題,不少專家學者歸咎于美國政治制度的衰敗。最近美國政治學家福山在《美國利益》雜志上撰文指出,美國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都出了問題。主要表現在:①利益集團和游說團體扭曲了民主進程;②美國政治意識形態兩極分化嚴重,美國政治的制衡制度變成否決制;③司法和立法部門影響過大,導致行政部門權力受損,效率低下。這樣的觀點已經不是零零星星的評論,許多政治學家為美國政治制度的“墮落”憂心忡忡,認為如不迅速扭轉這一局面,將成為美國衰敗的前奏。
再看美國的戰略重點問題。美國其實從來沒有“離開”過歐洲、中東和亞洲。這些都是美國不想也不能放棄的戰略重點地區。從目前形勢發展觀察,美國將會適當加大對歐洲和中東的投入。首先力爭在TIPP談判上取得突破。因為TIPP與TPP一樣談的是國際經濟新的“游戲規則”,西方國家在重新制定規則方面立場高度一致。專家估計兩場談判將涉及80%的全球經濟規則和管理制度。
在中東問題上,美國因能源革命取得成功,戰略回旋余地增大,但中東依然是美全球反恐和能源戰略的重點。目前阿以沖突和平解決鮮有進展,阿拉伯世界依然動蕩、混亂,“伊斯蘭國組織”恐怖勢力蔓延,美國“塑造”中東民主化的目標并未徹底放棄,美國介入中東只會深入,不會抽身。
就歐洲而言,雖然烏克蘭危機將美國推向前臺,美俄對峙與對抗升級,但歐洲畢竟在美國掌控之下。而且,目前東歐國家絕大多數已經加入北約,俄羅斯戰略空間被大大壓縮。事實上,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絕地反擊”正好說明,烏克蘭已是俄羅斯最后的戰略屏障,俄已無路可退。美國其實并不想把俄羅斯逼上絕路,這樣做只會引發俄更大的反彈。美俄不會重新步入冷戰,雙方出牌都心知肚明,留有后手。
今后十年,美國還會更多注意亞洲,關注中國的發展。這里不僅涉及地緣經濟因素,更關系到美國霸權地位的存續。在美國精英們看來,21世紀頭十年美國陷入全球反恐戰爭,無暇顧及中國,是美國犯的“戰略失誤”,而現在可能是遏制中國發展的“好時機”,稍縱即逝。一是中國國內問題成堆,處理不好經濟將陷于停頓;二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主權和海洋權益摩擦、爭端增多,美國可以從中漁利。不難想象,今后幾年美國插手中國周邊事務的力度將加大,中美摩擦會增多。
分析形勢是為了科學判斷形勢。中美的分歧和戰略取向不同是客觀存在,也不是這幾年才有的事,不必大驚小怪。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中美建立“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充分體現了中國和平、發展、合作的外交思想,是雙方和平共處、和平競爭的優選合作框架。奧巴馬總統和美國政府已經表示贊同。現在的關鍵是,美方要言行一致,做個負責任的大國,與中方攜手,共同努力創造對兩國和亞洲都有利的和平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