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歌詞創作學
  • 毛翰
  • 8751字
  • 2019-01-05 00:17:22

第二節 歌詞與詩的內涵之同

我們為什么要吟詩?為什么想唱歌?那是因為我們擁抱生活,擁抱世界,心中有一份情的感動、理的感悟、美的感受,我們想要表達,想要對人傾訴。

作為詩的一種,歌詞以其真誠的、睿智的、優雅的訴說,借著音樂旋律和節奏的引領,直抵人心,讓聽眾獲得情感的共鳴、思想的啟迪,以及審美的愉悅。

歌詞與詩一樣,其內容林林總總,包羅萬象,歸納起來,則不過是“主觀抒懷”和“客觀詠嘆”兩方面。在主觀抒懷方面,詩歌的內容可以一分為三:情、理、美。或者,也可以把詩歌的內容一分為四,即情、志、理、美。但情與志二者關系密切,不易區分,唐人孔穎達《左傳正義》即有“在己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之說,認為情與志是一回事。情與志當然還是有所區別的,本書有《言志之歌創作論》一節,做專題討論。為敘述的簡便,此處且用三分法。關于客觀詠嘆,本書第八章有專門論述。

情與理(或情與思)為詩歌的基本內容,這是毋庸贅述的。前人有“唐詩主情,宋詩主理”之說(宋)嚴羽《滄浪詩話》: “本朝人尚理”, “唐人尚意興”。(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八:“唐人詩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詩主理,去《三百篇》卻遠矣?!卞X鐘書《談藝錄》: “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class=,認為唐人之詩多長于抒情,宋人之詩多長于說理。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新青年》2卷5號,1917年1月1日出版。所列八條改良要義,第一條就是“言之有物”,何謂有物?“情與思二者而已”。而“情”“思”之外,常常被論者忽略了的,還有“美”,這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人生美等。

美,作為詩歌的內容要素,足以與情、理并列,三分天下有其一。盡管情、理、美三國之中,情與理往往更為強勢,美往往是柔弱的。詩歌可以是抒情的、說理的,也不妨是唯美的,專注于美的傳達和謳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碧K東坡將杭州西湖比作天下第一美女,其抒情言理都在其次,首要的是對西湖之美的贊嘆。又如下面這首《花兒與少年》,其中不乏情趣和理趣,但更為動人的,還是對美的贊嘆,對相互印證的自然美與人生美的謳歌。


山里高不過鳳凰山,鳳凰山它站在白云端,

花兒里為王的紅牡丹,紅牡丹它開在春天。

川里平不過大草原,大草原鋪上綠絨毯。

人中間英俊的是少年,少年是人間的春天。


“唐詩主情,宋詩主理”,那么,什么詩主美呢?《花間集》主美嗎?《花間集》所主之美,是否有點柔弱和病態?我們今天歌唱的美,是否應該多幾分健美呢?

詩人、詞人(以及一切文學家、藝術家)所關注的世界,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社會的層面、自然的層面和人生的層面。

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我們的興奮點常常在人的社會存在這一層面。這時,我們關注社會,關注時代,關心政治,關切民生,情系之,思系之,審美的目光也不時地打量之。

作為自然之子,我們生活在自然的懷抱里,我們的情思會躍入生命的自然存在這一層面。這時,我們情系生命和自然,思考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天地萬物存在的意義,感嘆生命和自然造物之美。

另外一些時候,我們并不特別關注人的社會存在,也不特別關注人的自然存在,我們只在“人生”的境界中體味著人生之情、人生之理、人生之美。人生層面,介于人的社會存在和人的自然存在兩個層面之間,在二者疊印的部分,其情、理、美,既有關于人的社會本質的,也有關于人的自然本質的。

換言之,情、理、美是縱向分類,社會、自然、人生是橫向分類??v橫交織,詩歌的內容可以分為社會的情理美,自然的情理美和人生的情理美。見表1-1。

表1-1

一 關注社會之同

歌詞與詩同樣關注社會,吟唱社會的情、理、美。

社會之情是詩人或詞作家面對社會,關注人的社會存在時所激發的感情。它可能是社會現實合乎作者的社會政治理想時的歡欣鼓舞之情,也可能是對于社會現實非理想化的焦慮痛楚之情,是感時傷世,憤世嫉俗,憂國憂民。

抒發歡欣鼓舞之情的詩歌,古往今來皆不乏其例?!凹娂娢宕鷣y離間,一旦云開復見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里舊江山。尋常巷陌陳羅綺,幾處樓臺奏管弦。人樂太平無事日,鶯花無限日高眠?!薄端疂G傳》和《三俠五義》卷首引用的邵雍的這首七律,不無夸飾地抒寫宋朝開國之初的升平情景,即為典型之作?,F代歌詞則如王莘于1950年寫下的那首大氣磅礴的《歌唱祖國》: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以及韓偉于十年浩劫結束之時寫下的那首熱情洋溢的《祝酒歌》: “美酒飄香歌聲飛,朋友呀請你干一杯,勝利的十月永難忘,杯中灑滿幸福淚……”更早的,則有辛亥革命第二年誕生的下面這首《中華大紀念》華航琛編《共和國民唱歌集》,商務印書館,1912。,記敘從武昌起義到中華民國建立的光榮歷程,字里行間洋溢著革命勝利的豪情。


十月十號義旗揚,革命軍隊起武昌。

霹靂一聲漢江平,漢口漢陽樹漢旌。

各省聞風爭響應,秦晉滇粵皆反正。

江浙聯軍平金陵,大江以南無膻腥。

十七省代表,選舉到江寧。

元帥黃興黎元洪,組織政府討虜廷。

虜廷聞之心膽驚,遣使求和到滬濱。

和議不和戰禍緊,孫文歸國民氣振。

共和元年元旦辰,孫大總統履任到南京。

中央政府告成功,誓師北伐搗黃龍。

黃龍指日平,四萬萬人民多安寧。


而國家不幸詩家幸,面對社會黑暗家國凋敝的嚴酷現實,從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以來,憂國憂民的詩歌更是不勝枚舉。

1936年出品的電影《迷途的羔羊》主題歌《月光光》(蔡楚生詞),其月下十二景,處處是凄涼!村莊破落,民不聊生,旱災水災接踵而來,更加上戰禍延綿,難民們掙扎在死亡線上……歌中景語皆情語:“月光光,照村莊,村莊破落炊無糧,租稅重重稻麥荒。月圓圓,照籬邊,籬邊狗吠不能眠,饑寒交迫淚漣漣。月朗朗,照池塘,池塘水干種田難,他鄉流落哭道旁。月亮亮,照他鄉,他鄉兒郎望斷腸,何時歸去插新秧?月依依,照河堤,河堤水決如山移,家家沖散死別離。月黯黯,照荒場,荒場尸骨白如霜,又聽戰鼓響四方?!?/p>

又如1959年首演的歌劇《洪湖赤衛隊》,其中有一支插曲《小曲好唱口難開》,在怨恨著人間的苦難和不公。


手拿碟兒敲起來,小曲好唱口難開。

聲聲唱不盡人間的苦,先生老總聽開懷。


月兒彎彎照高樓,高樓本是窮人修。

寒冬臘月北風起,富人歡笑窮人愁。此詞借鑒了前人之作。南宋民歌《月子彎彎》: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1947年版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插曲《月兒彎彎照九州》: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喲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落在街頭?!? class=


1959年與為民請命的彭德懷元帥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一首源自漢末《小麥謠》的民歌,其憂國憂民的主題則更為鮮明:“谷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么過?我為人民鼓與呼!”惜其并未成歌。

臺灣音樂人鄭智化有一首《大國民》,諷刺政客,諷刺貪官,諷刺世風,諷刺“臺獨”……作者以其世俗關懷的激情,以其對于政治權術的洞察,對于人性弱點的透視,對臺灣社會做了幾乎是全方位的揭露和批判。其中“大國民”“小小的島國”等語均為譏諷口吻,量讀者不致誤解。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加賊年,

等加賊冬,嘛系要等,等等等等。


偉大的工程,要建三百年,

區區的小事,六年國建。

小小的島國,骯臟的臺北,

貪官污吏,一手遮天。


美麗的謊言,說過多少遍,

說來說去,從來沒實現。

宣傳的口號,說大家都有錢,

貧富的差距,假裝沒看見。


這不再是個適合好人住的島,

禮義廉恥沒有鈔票重要;

這不再是個適合窮人住的島,

一輩子辛苦連個房子都買不到。

……


抒發社會之情,其負面的例子則是一些以阿諛權貴、粉飾太平為能事的矯情之作,一些出于奴性,以邀寵請賞為目的,喇叭花一樣“總想對你表白”的東西,一些可能得寵于一時而注定會速朽,會貽笑天下的東西。

社會之理,融匯著作者對于社會存在的理性思考,它所關注的是社會現實,以及社會發展的歷史與未來,關注的是社會現實是否合于理想,包括民生暖寒、政治清濁、制度正誤,以及社會精神狀態是否健康等,表現為對人類良知與正義的呼喚,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道德評判。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這一主題的詩多有力作,如白樺《陽光,誰也不能壟斷》、駱耕野《不滿》、葉文福《將軍,不能這樣做》。歌詞在這里也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陳小奇的《三個和尚》即借助于“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古老故事的重新演繹,對大鍋飯烏托邦作著某種揶揄。

崔健的《一塊紅布》更有不俗的表現。我們曾經被告知自己生在此時此地是多么幸福,世界上還有2/3的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亟待我們去解救。我們后來被告知自己曾經篤信不疑并響應號召全身心投入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十年浩劫,是人妖顛倒的一場噩夢。噩夢醒來,便有了這痛切的反思和質疑:


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

你問我看見了什么?我說我看見了幸福。

這個感覺真讓我舒服,它讓我忘掉我沒地兒住。

你問我還要去何方?我說要上你的路。

看不見你也看不見路,我的手也被你攥住。

你問我在想什么?我說我要你做主。


社會之美,這是社會大眾創造的一種文化美、文明美,它可以體現為精神文明,包括淳樸的民風,多彩的民俗,也不妨體現為物質文明,如城鄉的繁榮,建設的成就。詩如李鳳白筆下的《小樓》: “小笛如一陣輕風/家家臨水的樓窗開了/妻在點染著晚妝/眉間盡是春色?!备枞绺疬d這首《江南人留客不說話》是著眼于江南人熱情好客的民風民俗的。


江南人留客不說話,自有小雨悄悄地下,

黃昏雨似幕,清晨雨如紗,

遮住林中路,打濕屋前花。

多情小雨唱支歌,留下吧,留下吧,留下吧!


江南人留客不說話,只聽小雨沙沙地下,

若斷又若續,如詩又如畫,

心在雨中醉,情在雨中發。

多情小雨最難忘,留下吧,留下吧,留下吧!


有些時候,詩歌對社會之美的描繪和謳歌過于理想化,包括溢美和粉飾太平,那就值得警惕了。

二 矚望自然之同

歌詞與詩同樣矚望自然,歌吟自然的情、理、美。

我們是社會的人,也是自然的人,我們屬于社會,也屬于自然。社會生活不必永遠是詩歌的興奮點,有時,詩歌不妨親近自然,流連山川,寄興于清風明月宇宙時空。不妨是“可惜國香天不管,隨緣流落小民家”(北宋)黃庭堅:《次韻中玉水仙花》。式的自然之情,不妨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式的自然之理,不妨是“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式的自然之美。此時,景物入歌,不是借景抒懷、托物言志,作為社會政治情懷或人生情懷的載體,如閻肅的《紅梅贊》、李幼容的《珠穆朗瑪》,而僅僅是自然之懷、風物之戀,或寄意淡遠,只在有無之間,一如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标P于廬山瀑布,關于楚江天門,李白只是摹寫,只是詠嘆其雄奇瑰麗,并沒有關于人生或社會情懷的刻意寄托。有人說,李白這些詩是通過對祖國壯美山川的描繪,抒發一腔愛國之情、報國之志。這未免失之牽強。如果這香爐峰、天門山坐落在外國,詩仙于出游出訪途中,驚呼“疑是銀河落九天”,感嘆“孤帆一片日邊來”,又該是抒發了什么情懷呢?總不至于外國的瀑布就不能“飛流直下三千尺”,外國的峽江就沒有“兩岸青山相對出”吧?

2007年5月14日,溫家寶在同濟大學向師生們作即席演講,其中講到: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并賦詩一首,旋即有多人為之譜曲: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

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莊嚴而圣潔;

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

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

那永恒的熾熱,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


其詩四節,第一、三節里的星空,是自然的星空,哲學的星空,相當于道家的“天”;第二、四節里的星空,是社會理想的星空,政治、道德的星空,相當于儒家的“天”。這是作者的政治家身份使然,使其即便仰望星空,猶不能釋社會政治之懷。

而對于一般較為純粹的詩人,我們頭頂的“天”,只是自然的“天”,與人間社會無關,“天”是無意志的,它可能有“無窮的真理”(自然真理),卻無所謂“凜然的正義”(社會正義),詩歌關注自然的時候,抒寫的只是自然之情、自然之理、自然之美。

自然之情是人類面對神奇的大自然,所激發的贊嘆、陶醉之情,或鑒于天地宇宙之浩大永遠、人生在世之渺小短暫,所生出的感傷自憐之情。曹操《觀滄海》所抒之情屬前者:“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所抒之情屬后者:“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p>

自然之理是人類面對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生發的關于宇宙存在和生命存在的具有哲學意味的形而上的思考:宇宙是什么,為什么存在?人從何處來,往何處去?我是誰?生命由誰締造?是否真有靈魂和命運存在?歷史是循著一個預設的軌道前行,還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諸如此類。詩人屈原也是政治家,故其《天問》也不免問及社會政治,如“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何惡輔弼,讒諂是服?”蘇軾暫且超脫塵世,其《水調歌頭》,則主要是自然理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自然之美,作為自然之子,人類對自然之美有著與生俱來的認同和向往。但由于文明的演進,人類漸漸疏遠了自然;由于世俗的生活,人們日益淡忘了自然。“你問我芙蓉花幾時開放,我說芙蓉她開在盛唐?!薄澳銌栁医裢碛袥]有月亮,我說這城市已把它遺忘。”可是,自然之美并不因為我們的疏遠和遺忘而不復存在。當我們走出塵世喧囂,去探望她,那崇山大川、森林草原、日月云天,乃至透過天文望遠鏡看到的一幅幅不可思議的星云圖景,大自然依舊充滿無窮無盡的魅力,讓我們傾倒,讓我們謳歌。例如,南宋吳文英《繞佛閣》: “夜空似水,橫漢靜立,銀浪聲杳?,庣R奩小,素娥乍起,樓心弄孤照。絮云未巧,梧韻露井,偏借秋早。晴暗多少,怕教徹膽,蟾光見懷抱……”

自然之情、自然之理、自然之美在詩歌中的抒寫,往往是兼而有之,而并不專執于某一方面。例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始于自然之美的描繪:“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繼而闡發自然之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逼浜蟮囊淮蠖蝿t偏重于抒寫自然之情及人生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恢嗽聨兹藲w,落月搖情滿江樹?!?/p>

歌詞在關注自然時,可以關注自然景物,也可以關注自然界的生物,關注植物,關注動物,尤其是與人類有著較多的文化聯系和情感牽掛的動物,譬如,訴說人們對于熊貓瀕危的不忍,對于天鵝之死的垂憐。像侯德健這首《熊貓咪咪》: “竹子開花羅喂,咪咪躺在媽媽的懷里數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麗,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自然之情、自然之理、自然之美,對于現代歌詞創作,還是一片相當寂寥的藝術空間,以至于筆者此刻要找幾個相應的例子都很困難,今日詞家不妨多加關注,奉獻佳作。

三 體悟人生之同

歌詞與詩還同樣體悟人生,歌唱人生的情、理、美。

人生之情,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家國之情等。這是詩人、詞人最為關注的領域,是詩歌的高產區。

歌唱親情之作,古典詩歌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唐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碑敶膊环Ω璩H情的佳作,如侯德健《酒干倘賣無》、付林《媽媽的吻》、歐陽常林《小背簍》,如李雋青《世上只有媽媽好》。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

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里找?


歌唱友情的,唐人王維《陽關三疊》、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自是經典,中國當代歌壇上,江山《青年友誼圓舞曲》曾歷久不衰,王健《歌聲與微笑》則是新的絕唱。


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

請把你的微笑留下。

明天明天這歌聲飛遍海角天涯,

明天明天這微笑將是遍野春花。


歌唱愛情的就更多了,有統計表明,從《詩經》首篇“關關雎鳩”開始,中國歷代民歌90%為情歌。就連那首《東方紅》原本也是陜北情歌小調:“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嘛抽筋筋。三天不見想死個人,呼兒嗨喲,哎呀我的三哥哥。”

當代的創作歌曲中,情歌也可謂是春色滿園關不住。在禁欲主義盛行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尚有《敖包相會》《蝴蝶泉邊》《九九艷陽天》等紅杏出墻,今天就更是佳作迭出不勝枚舉了。今天的情歌創作,當然也良莠不齊,充斥著大量的粗劣之作。在一個生產過剩的領域,欲作新詞,更需要獨到的情思體驗和新穎的藝術表現,一般泛泛之作大可不必動手。

家國之情,即思鄉之情、愛國之情。它們是親情、愛情及友情的延伸和放大,沒有親人愛人友人(以及文化認同)的地方,是很難勾起我們的故鄉故國之思的。抒寫思鄉愛國之情,也是歌詞創作永恒的主題。

這里需要作一點辨析的是,歌中吟唱的家國之情,有時屬于人生之情,有時則屬于社會之情。

當我們羈旅異域,家國只在想望之中,作為游子的精神家園,作為靈魂的皈依之所,故鄉故國被詩化被美化時,那浪漫主義的歌唱中傾訴的家國之情,往往是人生之情。如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教我如何不想她?”歌中的抒情對象“她”,既是故鄉故國,也不妨是戀人、母親。

當我們生于斯長于斯,面對的是現實的家園,是與之同呼吸共命運的現實的社會存在時,那現實主義的歌哭之中表達的則往往是社會之情。如孟廣征的《我熱戀的故鄉》: “我的故鄉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一條時常干涸的小河,依戀在小村周圍,一片貧瘠的土地上,收藏著微薄的希望,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輩又一輩……”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常常被論者忽略了的詩歌情懷,不是親情,不是友情,不是愛情,而是更為寬泛的“人情”——人類之情。這時,詩歌里表現的是人道主義的關懷,是人類的泛愛。《讓世界充滿愛》這組歌曲出現的意義,就在于它填補了所謂階級情仇逐漸淡化后中國人的這一片情感空間。

表現人類泛愛的作品,常常會憐憫弱者,反映社會的苦難和不公,哀民生之多艱。這時,它們所抒發的,也是社會之情了。如上文所引《月光光歌》《小曲好唱口難開》等。

而當人生情思,接近于生命個體的悲劇性存在時,便會成為冷色調的惆悵。如李叔同《春夜》。


金谷園中,黃昏人靜,

一輪明月,恰上花梢。

月圓花好,如此良宵,

莫把這似水光陰空過了!

你試看他青史功名,

英雄安在,荒冢蕭蕭。

你試看他朱門錦繡,

繁華如夢,滿目蓬蒿……


人生之情入歌,融匯較多的人生理想,就成了勵志之作。例如黃霑的《男兒當自強》。勵志之作,往往兼有自勵和勵人的主題。

人生之理,則追問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探詢人生的價值和理想,打量人生姿態,抒寫人生哲思。如莊奴《唱歌的人》: “溫馨來自春風,芳香來自花朵。誰問過花朵和春風,付出多少,得到幾何?”作為TVB電視劇《西游記2》主題歌,陳嘉樂、何志偉的《取一念》也顯得理趣盎然:


從來是正是邪在那一念

是人是妖心思每刻在流變

如成佛也是憑借那一念

是猴是豬努力能煉成大仙……


人生之理入歌,傾注較多的世俗關懷,就成了喻世之作,如賀東久《莫愁啊莫愁》: “自古人生多風浪,何須愁白少年頭?”還有喬羽這首《說溥儀》。


既然人在矮檐下,

何必埋怨常低頭。

披一身錦繡,數萬種風流,

欠缺的不過是一點兒做人的自由。

發什么沖冠怒,消什么萬古愁,

只因為一場繁華舊夢做不夠。

勸君毋須惱,勸君毋須憂,

得罷休時要罷休。

拋棄了金玉枷鎖便是自由。


這是1989年問世的電視連續劇《末代皇帝》的主題歌。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六歲退位,十一歲得張勛辮子軍擁護,復辟十二天。溥儀一生的夢想就是重登帝位,恢復大清統治。為此,甚至不惜受日寇利用,做偽滿洲國傀儡皇帝。這首歌要言不煩,幾句話就點中了一個死穴,無非是“一場繁華舊夢做不夠”,無非是想恢復君主專制,繼續奴役中國人民,剝奪其民主權利。不僅點破了昔日帝王夢,也足以點醒今日我輩的迷思,名與利,權力與金錢,都不過是給原本自由的心靈套上的“金玉枷鎖”,一生追逐,至死不渝,真的值嗎?

人生之美,可以指美好的個人資質,也可以指美好的人生風范。資質美有內外之分。白居易《長恨歌》贊嘆楊玉環“天生麗質難自棄”,主要是指其外在資質,包括姣美的容貌和純真的氣質;賀知章一見李白便驚呼為“謫仙”,則主要是緣于其蓋世才情。當然,中國人歷來強調內外兼修,秀外慧中,乃至將“慧中”作為“秀外”的前提,所謂“書卷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反之則有“繡花枕頭”之說。風范美,則是指人在社會文化環境中,在對事業、理想的追求中,所展示出來的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

對人生美的歌吟,構成唯美詩歌的另一道風景線。王立平為電影《少林寺》所作的插曲《牧羊曲》近乎范例(只“無瑕有奇巧”一句稍欠推敲)。在“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的詩境中姍姍出場的少女形象,是如此純凈雋美,惹人遐思。


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

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野果香,山花俏,狗兒跳,羊兒跑,

舉起鞭兒輕輕搖,小曲漫山飄。

莫道女兒嬌,無瑕有奇巧,

冬去春來十六載,黃花正年少。

腰身壯,膽氣豪,常練武,勤操勞,

耕田放牧打豺狼,風雨一肩挑。


歌中,贊頌人生美,兼及人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之美,讓自然美與人生美互為印證,讓環境美作為人生美的背景和舞臺,頗有地靈人杰、天人合一之妙趣。

最后要說明的是,情、理、美,作為詩歌內容的三要素,往往是相互融合,難以剝離的。詩歌的主題不可能總是單純的、明晰的。

當曹操《短歌行》為“憂思難忘”而慷慨悲歌時,其“憂思”,既是生命憂思,也是社會憂思;既是關于情的,也是關于理的。其援引《詩經》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吟唱中,還不無對自然美和人生美的向往和沉醉。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這該是純粹的抒情,純粹的愛情表達吧?未必。試問,好姑娘為什么總是在遙遠的地方呢?從古至今,所謂伊人,為什么總是在水一方呢?原來,美在距離,距離產生美,距離也才能保存美,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愛情才能保鮮。好姑娘只宜待在遙遠的地方,真要娶回家,就難免審美疲勞,變成黃臉婆。一首貌似純情的歌,居然隱含著如此哲理!

情理美,這里的條分縷析,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山县| 冕宁县| 吕梁市| 恩施市| 卓资县| 广饶县| 饶阳县| 广东省| 宿松县| 大庆市| 疏附县| 宝清县| 兴安盟| 黔西县| 建瓯市| 五指山市| 水富县| 平陆县| 宝应县| 镇雄县| 阜城县| 沾益县| 汉川市| 朔州市| 巴林右旗| 阿克陶县| 巴彦淖尔市| 武乡县| 博罗县| 新密市| 阿城市| 常山县| 岳阳县| 佳木斯市| 手游| 武冈市| 晋城| 南宫市| 宣汉县| 葵青区|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