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結語:費孝通小城鎮研究的超時代意義

上文介紹了鳥越皓之對鶴見和子內發型發展論的認識:與其說內發型發展論純粹是研究者勾畫的模式,不如說是鶴見和子等把在各國各地都存在的不同觀點進行了理論的梳理并確定了方向。在中國,就是她把費孝通等對小城鎮研究的思考進行了理論的梳理,進而在理論化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普遍化以及本土化。宇野重昭對鶴見和子與費孝通的思想碰撞過程是這樣描述的:“鶴見和子曾就讀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眾所周知,她掌握了歐美思維方式的方法論。她把這種方法結合自己的思想,變成獨具一格的邏輯,這種邏輯又通過把費孝通的思想進行普遍性的表達而再現出來。”(宇野重昭、朱通華,1991: 7)引自日文版《農村地區的現代化和內發型發展論——日中“小城鎮”共同研究》的序言。中文版《農村振興和小城鎮問題——中日學者共同研究》的序言與日文版的序言有些許不同。

這里的關鍵是“普遍性”,反映了內發型發展論的原型理論來自費孝通,也就是說,鶴見和子把費孝通小城鎮研究的實踐以及由此形成的“因地制宜,不同模式”的主張進行了具普遍性意義的深化或者升華。佐佐木衛在《費孝通——民族自省的社會學》中指出,“鶴見和子的內發型發展論把費孝通的觀點進一步詳盡深化,明確地表現了對現代性的高度經濟增長以及國家中心的政治提出異議的性質”,并指出1994年費孝通在《內發的發展與外向型發展——回顧與展望》一文中,其實曾經“提醒過不宜過度強調‘內發性’”,所以,作者認為在這一點上,費孝通與向現代化提出批判并強調另一種發展的理想主義者鶴見和子存在微妙的不同,對農村貧困的關注顯示了作為現實主義者的費孝通的另一個側面(佐佐木衛,2003: 94、97)。

當時的人們對鄉鎮企業和小城鎮有很多期待,認為它們可以避免西歐先發國家現代化帶來的弊端,如人口涌向城市、農村衰退消失、產業化過剩等。但是,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已經超越了當時費孝通所能及的對將來的展望,又因為一些政治因素,小城鎮研究作為時事性課題失去了時效性,之后,“費孝通的小城鎮研究就被作為過去的事物了”(佐佐木衛,2003: 110~111)。但是對此,我們是否能從以上所介紹的鶴見和子構建內發型發展論的過程以及在她之后日本學術界的批評與發展的現象中得到一點啟示呢?對于費孝通的小城鎮研究,我們如果僅僅局限于沿海農村發展模式來進行理解是遠遠不夠的,也許從反思西方現代化中尋找另外一種發展方式的角度來認識會給我們帶來更寬廣的視野。其實費孝通之后對邊區與少數民族發展的研究也已經證實了這種認識角度的有效性,并且從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有關小城鎮的內容中也可預見一種方向性。所以小城鎮研究提供給我們的方法論并不會因為小城鎮發展模式受到挑戰而失去其思想的光輝。

在小城鎮研究中,費孝通對“模式”這個概念從“樣板”到“類型”的認識更新(費孝通,1991: 4)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在其后對邊區的研究中他也有一個想法更新的過程。據李友梅介紹,費孝通剛到甘肅的時候也曾想把江蘇發展鄉鎮企業的經驗搬過來,但后來發現并不簡單,必須立足于當地的基礎和條件(李友梅,2005: 96~97)。在學術的世界里,無論大理論還是小觀點,都是這樣不斷地被自己或別人更新和超越。

最后,借用佐佐木衛在《費孝通——民族自省的社會學》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如果想得到合時的論點和概念,而去重讀費孝通的論著,并感到失望的話,那或許只是因為我們的知性的懈怠,喪失了繼續生成具有生命的概念的努力。”(佐佐木衛,2003: 115)

 

參考文獻

陳其斌、曹建化,2004,《內發發展理論與東鄉農村發展》,《甘肅民族研究》第4期。

川勝平太,2006,《解說:內發型發展論的可能性(內發的發展論可能性)》,鶴見和子《曼荼羅IX環之卷——源自內發型發展論的范式轉換(內發的發展論轉換)》,藤原書店。

川勝平太、鶴見和子,2008,《何謂“內發型發展”——面向新的學問》,《“內發的發展”——新學問》,藤原書店。

費孝通,1991,《對中國城鄉關系問題的新認識——四年思路回顧》,載朱通華、宇野重昭主編《農村振興和小城鎮問題——中日學者共同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

——, 1994,《內發的發展與外向型發展——回顧與展望》,《內發的發展與外向型發展——現代中國交錯》,東京大學出版會。

福田亞細男等編,1999,《日本民俗學大辭典上》,吉川弘文館。

岡本真佐子,1997,《開發內發(開發與內發)》,載青木保等編《異文化共存:文化人類學第8卷》,巖波書店。

鶴見和子,1980,《面向內發型發展論(內發的發展)》,載川田侃、三輪公忠編《現代國際關系論》,東京大學出版社。

——, 1989a,《內發型發展論的系譜(內發的發展論系譜)》,載鶴見和子、川田侃編《內發型的發展論》,東京大學出版社。

——, 1989b,《“內發型發展”的理論和實踐》,胡天民譯,《江蘇社聯通訊》第3期。

——, 1991a,《關于內發型發展的理論(內發的發展理論)》,《社會·經濟》10。

——, 1991b,《內發型發展論的原型——費孝通與柳田國男的比較(內發的發展論原型——費孝通柳田國男比較)》,載宇野重昭、朱通華主編《農村地域的現代化和內發型發展論——日中“小城鎮”共同研究(農村地域近代化內發的發展論——日中「小城鎮」共同研究)》,國際書院。

——, 1991c,《柳田國男的都鄙連續論——與費孝通、雷德斐爾德的比較(柳田國男都鄙連續論——費孝通、比較)》,《民俗學研究紀要(成城大學)15。

——, 1996,《內發型發展論的展開(內發的發展論展開)》,筑摩書房。

——, 2006a,《內發型發展的三個事例(內發的發展論事例)》,鶴見和子《曼荼羅Ⅸ環卷——內發的發展論轉換》,藤原書店。

——, 2006b,《從中國農民企業家來看關鍵人物(中國農民企業家)》,鶴見和子,《曼荼羅Ⅸ環卷——內發的發展論轉換》,藤原書店。

——, 2006c,《內發型發展與模式論(內發型發展模式論)》,鶴見和子《曼荼羅Ⅸ環卷——內發的發展論轉換》,藤原書店。

——, 2006d,《序說:南方曼陀羅——面向未來的范式轉換(序說:南方曼陀羅——未來轉換)》,鶴見和子《曼荼羅Ⅸ環卷——內發的發展論轉換》,藤原書店。

賴楊恩,2009,《堅持走內發型發展的農村現代化道路——科學發展觀指引下的新時期農村社會發展研究》,《學習與實踐》第10期。

李友梅,2005,《費孝通與20世紀中國社會變遷》,上海大學出版社。

陸學藝主編,2001,《內發的村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麻國慶,2010,《小城鎮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點》,《南方日報》2月2日第2版。

鳥越皓之,2006a,《環境社會學——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環境社會學——生活者立場)》,東京大學出版會。

——, 2006b,《環境社會學——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宋金文譯,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三石善吉,1998,《傳統中國的內發性發展》,余項科譯,中央編譯出版社。

沈立人,1992,《農村振興和小城鎮問題評價》,《蘇州大學學報》第1期。

石田浩,1995,《書評:宇野重昭·鶴見和子編〈內發性發展與外向性發展——現代中國的交錯〉》(書評:宇野重昭·鶴見和子編“內發的發展外向的發展——現代中國交錯”),《》第12月號。

閆琳,2007,《基于社區發展的農村規劃方法探討》,載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編《和諧城市規劃——200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宇野重昭、朱通華主編,1991,《農村地域的現代化和內發型發展論——日中“小城鎮”共同研究》(農村地域近代化內發的發展論——日中「小城鎮」共同研究),國際書院。

張淑琴、嚴伍虎,2008,《西部農村的內發型發展與經濟主體變革》,《理論導刊》第9期。

朱通華、宇野重昭主編,1991,《農村振興和小城鎮問題——中日學者共同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

佐佐木衛,2003,《費孝通——民族自省的社會學(費孝通——民族自省社會學)》,東信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阳市| 阳朔县| 花垣县| 巩留县| 达拉特旗| 石楼县| 泾川县| 三穗县| 托克托县| 象州县| 青浦区| 黄大仙区| 定陶县| 罗江县| 伊吾县| 莱芜市| 都兰县| 新巴尔虎左旗| 乌海市| 唐海县| 安图县| 竹北市| 大竹县| 贵阳市| 台安县| 通海县| 沂水县| 墨脱县| 新巴尔虎左旗| 孙吴县| 巴林左旗| 旬邑县| 冷水江市| 灵宝市| 芷江| 松原市| 大城县| 钟祥市| 雷山县| 天柱县|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