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債券市場(2015)
- 李揚主編
- 2905字
- 2018-11-08 18:09:10
二 基本特征
金融債券仍然獨占鰲頭
盡管各類債券的發行均有較大幅度增長,但金融債券仍然在總發行中獨占鰲頭。2015年,金融債券總共發行了42856.81億元,較上年度同期的33550.95億元增加了9305.86億元。由于地方政府債券、同業存單異軍突起,金融債券占全部債券發行額的比重從30.51%下降至了22.78%,但占比仍然最高。金融債券獨占鰲頭,是中國債券市場區別于其他市場經濟國家債券市場的一個重要方面。
投資者仍以商業銀行為主
中國債券市場的投資者一直以商業銀行為主,這種狀況至今沒有太大變化(見圖0-6)。截至2015年9月,商業銀行持有的債券規模高達20.7萬億元,較2014年末的18.1萬億元增長14.4%,持有規模占在中債登登記托管的全部債券的63%,與2014年末持平。這種持有者結構表明,作為直接融資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債券市場,在中國仍被深深地打上了間接融資的烙印。因此,中國債券市場要更好地發揮直接融資的功能,改變以商業銀行為主的投資者結構是必要的一環。

圖0-6 銀行間債券市場(中債登)的投資者結構
應當看到,對于商業銀行來說,發放貸款的回報遠比購買債券利潤豐厚。因此,銀行資金運用的首選總是貸款,而債券市場則一向只是貸款規模管制下銀行擺放“剩余資金”的地方。如今,銀行愿意將資金大規模投入債市,間接地反映貸款市場的疲軟。在這個意義上,銀行熱衷于購買債券正是國民經濟增長逐漸下行的映射。
銀行間市場占主導
經過10多年的發展,銀行間債券市場已經發展成中國債券市場的主體,其優勢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從債券存量和債券流量看,銀行間市場的規模分別約為交易所市場的20.8倍和3.7倍,兩者差距非常顯著。除了市場規模之外,銀行間市場在監管體制、合格投資者的培育、產品發行以及產品創新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領先優勢,例如,在監管體制上,目前銀行間市場上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的發行,均采用注冊制,發行環節非常高效快速;而交易所市場目前仍普遍采用審批制,發行效率明顯不如銀行間市場。但是,情況已開始改變。2015年初,交易所市場在公司債券的發行上進行了改革,使發行效率大幅提高,月度發行量提高了近10倍,由年初的百億級別提升到了千億級別。表0-1記錄了兩類交易市場現劵和回購交易情況。
表0-1 中國債券市場現券和回購交易情況(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

資料來源:WIND。
期限短期化
2015年,央行為了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大幅度增加了同業存單的發行:年度發行同業存單4793只,較上一年度的437增長了近10倍,發行總額則從上年的4412億元猛增到37827億元,凈增了近7.6倍。與此同時,2014年10月~2015年9月,期限在1年以內的債券也有了較大的規模擴張,其間,此類債券共發行7921只,發行總額為83734.72億元,發行只數和發行總額占比分別為61.31%和44.49%。期限較短的同業存單和短期融資券的大規模入市直接帶動了2015年中國債券市場發行期限的短期化。
債券發行的短期化,自然引致存量債券剩余期限呈短期化發展:市場上短期債券存量有所上升,剩余期限較長的債券余額占比逐漸下降。資料顯示,1年期以下的債券存量占比從2011年的17.3%上升到2015年的22.5%, 1~5年期的中短期債券存量占比由40.9%上升至46.7%; 5~10年期的中長期債券存量占比由26.0%下降至23.4%, 10年期以上的長期債券存量占比由15.8%下降至7.3%(見圖0-7)。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商業銀行為主要投資者的市場結構下,短期債券發行增多和全市場剩余期限的短期化,并不必然意味著短期償債壓力上升。

圖0-7 2011~2015年債券市場托管量期限結構
資料來源:WIND。
市場交易趨于活躍
2015年,銀行間市場債券總成交金額再創紀錄,達4427453.66億元,同比增長42.95%。其中,現券交易額同比增長96.79%,回購交易額同比增長35.96%。債券成交額與GDP之比從2000年的35%上升到了2015年9月末的908%。這表明,中國債券市場的深度、廣度和彈性均有所改善,債券市場的流動性也得到大幅提高(見圖0-8)。

圖0-8 中國債券成交總額及其與GDP之比
資料來源:第一創業證券根據WIND整理。
21世紀以來,現券與回購交易結構出現了此消彼長的變化(見圖0-9、圖0-10)。2001~2010年,現券交易額占比逐年上升。2011~2015年,它們的占比走勢出現反轉,即現券交易占比下降,回購交易占比上升。這一變化,反映了市場的流動性變化以及貨幣政策的重點變化。

圖0-9 現券交易額及其占總交易額的比重
資料來源:第一創業證券根據WIND整理。

圖0-10 回購交易額及其占總交易額的比重
資料來源:第一創業證券根據WIND整理。
交易的活躍度和流動性上升,也反映在債券市場的換手率上。2000年,中國債券市場換手率為133%, 2015年換手率則達到了1003%(見圖0-11)。

圖0-11 中國債券市場換手率
杠桿率無趨勢性變化
中國債券市場的杠桿化交易并沒有完整的統計數據,我們只能進行粗略估計(見圖0-12、圖0-13)。

圖0-12 銀行間市場杠桿率的變化

圖0-13 交易所市場的杠桿率的變化
若將債券質押融資視為加杠桿,則大致可用債券托管量/(債券托管量-待購回債券余額)來衡量杠桿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債券投資中的加杠桿途徑多種多樣,回購只是提升杠桿的途徑之一,其他如優先/劣后結構同樣能提升杠桿倍數。因此,這里計算的與其說是杠桿水平,不如說是回購對債券市場杠桿的貢獻度。同時,并非所有通過回購交易融入的資金都被用于再投資,所以,此處度量的杠桿貢獻度應是上限。從歷史走勢來看,近一年來銀行間的杠桿率有小幅提升,但杠桿水平并不高(見圖12)。
在交易所市場,杠桿水平可以用托管債券總市值/(托管債券面值-未到期回購融資余額)計算。根據此方法計算的交易所杠桿率如圖13所示。交易所市場杠桿率一年來有小幅下降,原因在于交易所公司債券發行放量和股市大起大落。2015年以來托管在交易所的公司債券和國債的數量都有明顯增加,股市火熱時用于申購新股的回購資金,6月股市回落后卻仍然沉淀在交易所,導致資金供給增加而融資需求明顯減少。
衍生品市場發展緩慢
近年來,以利率互換和國債期貨為代表的利率類衍生品市場得到了穩步發展,交易量、持倉量等主要指標穩步增加,已經形成與現貨市場體量相當的衍生品市場。利率類衍生品,尤其是利率互換與國債期貨的發展,為金融機構提供了對沖利率風險的工具,較好地發揮了價格發現的功能,促進了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利于完善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
中國利率互換市場起步較晚,但最近兩年得到了較快增長。2015年中國利率互換市場發展迅速,1~9月,利率互換成交50974筆,名義本金規模合計58436.63億元,名義本金成交量較2014年同期增長120.33%。此外,中國利率互換市場還呈現以下特征:各類參考利率中,回購利率成交量最大,且重要性持續提升;存貸款基準利率在互換交易的參考利率中受冷落;利率互換的期限集中在1年及以內的短期,中長期交易不活躍(見圖0-14)。

圖0-14 中國利率互換年度名義本金成交量
2015年國債期貨市場成交活躍,成交量及持倉量迅速增加,已經形成與現貨市場體量相當的市場。2015年1~9月,國債期貨總成交量234.9萬手,總成交金額22862億元。國債期貨自上市以來,價格總體處于上升趨勢,與現貨收益率下行走勢高度一致。中國國債期貨市場迅速成長,呈現以下顯著特點:①風險管理完善,市場運行平穩,機構投資者參與度較高,投資行為較為理性;②價格發現功能得以有效發揮;③成為有力的利率風險管理工具,期貨價格與國債現券價格保持高度的相關性和一致性,充分保證了投資者利用國債期貨進行利率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其他衍生品如遠期利率協定、遠期債券交易等,由于種種原因幾乎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