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歷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帶來了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也為我國體育產業的萌發創造了良好的土壤與環境。在30余年的改革歷程中,中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需求突破了溫飽的界限,開始向個人享受與發展轉變,需求變得更豐富、更多元。在物質需求得到逐漸滿足的情況下,精神文化的需求日漸突出,休閑、娛樂消費成為人們生活中更加重要的消費,而體育消費在人們日常消費結構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伴隨著需求快速增長的過程,體育產業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發展的契機,以活躍、迅速的態勢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拓展產業領域,已經初具規模。

在3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體育產業走過了萌芽、探索和發展三個階段。張林、黃海燕、王巖:《改革開放30年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回顧》,《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第1~5頁。

第一節 中國體育產業的萌芽階段(1978~1992年)

從1978年到1992年是我國體育產業的萌芽階段,在這一階段,體育擺脫了單純消耗社會資源的形象,創造社會效益的經營活動逐漸展開。

一 中國體育產業萌芽階段的社會背景

(一)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動因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改革,并在短期內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體育管理體制的改革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原有的體育管理體制將權力集中于體委,導致其他主體的積極性調動不足,而長期的工作慣性和激勵機制的缺乏使各級體委在對體育事業進行管理時,應有的領導、協調、監督職能未能充分發揮,工作效率較低、工作效果有限。順應改革開放的大趨勢,體育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國家體委頒布了《關于體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草案)》。這兩個重要文件的頒布和施行標志著以體育的社會化、科學化為特點,以促進體育全面發展和提高為目標的體育體制改革正式啟動。

(二)中國體育產業的形成

體育體制改革首先推動了體育場館“以體為主、多種經營”方針的貫徹和競技體育的社會化、市場化,推動了我國體育產業最早的萌發。

體育場館是運動競賽開展的硬件支持條件,體育產業重要的資本存量,也是體育部門最重要的資產。如何利用好已有的體育場館存量,充分發揮已有場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為體育體制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國家體委提出,“在優先保證發展體育事業的前提下,逐步實現場館面向群眾、面向社會,并由行政管理型向經營管理型過渡;在保證體育活動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營,廣開財路,提高場館使用率,逐步做到自負盈虧,以場館養場館”。張林、黃海燕、王巖:《改革開放30年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回顧》,《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第1~5頁。

專業運動隊是運動競賽產品的生產者,是體育部門保有的核心人力資源。體育體制改革推動原有的專業運動隊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從而獲得外部的資源支持,使體育競賽與經營活動相互融合,運動隊在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企業也獲得了推廣機會。“內引外聯”、“體育搭臺,經貿唱戲”是這一時期體育領域重要的特色。

二 中國體育產業萌芽階段各部門的發展

我國體育產業萌芽階段“以體育場館改革為龍頭,帶動運動隊和體育競賽活動吸引社會資金”,張林、黃海燕、王巖:《改革開放30年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回顧》,《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第1~5頁。在這一時期,體育產業不同部門紛紛試水體育經營性活動,呈現不同的發展狀況。

(一)體育場館業

體育體制改革前,公共體育場館是國家財政全額預算撥款單位,享受統收、統支、統管的供給服務型財政經濟政策。黃海燕:《公共體育場館運營:向左?向右?》,《體育科研》2009年第6期,第21~22頁。

體育體制改革后,各地體育場館創收的動力和創造性被激發,為了能夠開辟更多的創收渠道,場館在完成上級體委布置的體育比賽、訓練以及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等各項任務后,進行了各種體育場館改革的嘗試。通過開展多種經營活動的努力,場館的收入明顯增加,場地設備的多種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彰顯。

上海這個改革開放的前哨站在體育場館改革上也開全國之先河。1979年,上海市出臺了《上海市公共體育場館增收節支結余提成留用實施辦法》,將職工勞動所得同經營狀況相掛鉤,調動了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以體為主”的主旨下實現了多種經營和多元創收;1982年,出臺了《上海市體育場館試行經費“預算包干”和按業務與經濟效果提成實施辦法》,確定了體育業務成果和經濟效果這兩個考核標準,打破了大鍋飯,試行獎金等級制度;1984年,制定了《關于體育場館試行承包責任制的意見》,調整了收入提成的分成和獎金分配的規定,進一步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黃海燕:《公共體育場館運營:向左?向右?》,《體育科研》2009年第6期,第21~22頁。

1985年,國務院頒布的《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方案》中,體育部門被正式列入第三產業范疇。體育產業的地位得到承認。

(二)體育健身娛樂業

20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有氧健身操在全國的流行,大眾健身市場逐漸成形,體育健身娛樂業在我國悄然興起。1988年,我國第一個健身休閑會所在深圳成立,標志著健身娛樂業的出現。90年代初,著名健身教練馬華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健身俱樂部,采用連鎖經營的方式,業務擴展到北京、河南、河北、云南、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鼎盛時擁有10家門店。

(三)運動競賽表演業

運動競賽表演業是體育產業的核心和支柱,不僅集中展現了體育的魅力,也推動了體育產業其他領域的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受體育管理體制的約束和體育市場需求不足的影響,我國很少舉辦對市場和運營有較高要求的商業性體育賽事。1988年,溫錦華成功引入社會資金,運作了我國首個商業性國際體育賽事——八國男籃邀請賽,開啟了我國體育賽事的商業化歷程。

(四)體育中介業

1984年,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提出了加快體育社會化步伐的指導方針。羅華敏:《湖南省體育中介市場現狀及發展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體育改革的推進,逐漸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中介業的認識,譚建湘、鄒亮疇、張宏等:《我國體育中介市場現狀與對策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第5~8頁。體育管理體制的松動和體育資源的流動逐漸調動起社會辦體育的積極性,體育中介活動獲得了相對寬松的環境和更大的生存空間,逐漸萌發。

1985年,陳劍榮介紹著名足球運動員古廣明赴聯邦德國療傷,隨后作為代理人介紹他到德國曼海姆俱樂部踢球,這是我國首例體育中介服務活動。

(五)體育彩票業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彩票一直被認為具有“資本主義”色彩而列入禁區。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國家體委希望通過體育彩票向社會籌集體育事業發展的資金,開始探討在我國發行體育彩票的可行性,部分省份開始了小范圍的體育彩票銷售的嘗試。1984年10月10日,北京市通過發行“發展體育獎”彩票,為第4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籌集辦賽資金,發揮了彩票支持賽事舉辦的作用,開創了新中國體育彩票發行之先河。

第二節 中國體育產業的探索階段(1992~2001年)

一 中國體育產業探索階段的社會背景

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我國體育朝著社會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使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深刻地改變了體育事業的發展背景和環境。1992年,中山會議集中探討了體育體制改革的問題,隨后發布的《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決定》提出了“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國家調控,依托社會,有自我發展活力的體育體制和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形成國家辦和社會辦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張林、戴健、陳融:《我國職業體育俱樂部的形成與發展》,《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第1~4頁。確定了深化體育體制改革首先要解決體育產業的問題。

1993年,全國體委主任會議制定了《關于培育體育市場,加快體育產業化進程的意見》,確立了體育要“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的基本思路。1995年,《體育產業發展綱要(1995—2010年)》頒布,確定了我國體育產業包括體育主體產業、體育相關產業和體辦產業,這是對我國體育產業結構首次官方和正式的表達。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明確要求“體育工作要形成國家和社會共同興辦體育事業的格局,走社會化、產業化道路”。

在基本思路的指引下,國家體委陸續推進了單項協會的實體化和俱樂部的職業化,促進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

二 中國體育產業探索階段各部門的發展

在我國體育產業的探索階段,體育突破了體委一家辦的模式,面向社會更廣闊的資源,實現多方位的產業化開發。體育產業初步形成了競賽表演、健身娛樂等多種業態共同發展的格局。

(一)體育場館業

有了上海經驗為先導,各省市陸續推進了體育場館改革。1994年12月,國家體委在上海市虹口體育場召開全國體育場館深化改革現場會,認為上海的嘗試“為全國體育場館由事業型向經營型轉變提供了基本經驗,展示了發展方向”。這一時期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呈現“以體為主、多種經營、以副養體”的局面,并逐漸向“依托場館、全面發展”的綜合性體育產業開發階段邁進。

體育場館改革不僅要解決我國體育場館運營和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更要充當體育產業改革的試驗田和切入點,為我國體育產業其他領域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本土經驗和參照系。

(二)運動競賽表演業

1992年,國家體委發布《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決定》,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新體制的目標。足球改革成為競技體育職業化的突破口。

1992年6月,北京紅山口全國足球工作會議后,足球率先進入“以體制改革與機制轉換為核心,以協會實體化、俱樂部制和產業開發為重點”的歷史階段,成為我國競技體育職業化改革的先導。1993年,上海、大連等足球試點城市采取體委與企業聯辦的形式建立了職業足球俱樂部。同年,中國足球俱樂部錦標賽采用職業體育常用的主客場制來組織比賽。

1994年4月,萬寶路全國足球甲級聯賽揭幕,是我國職業足球的開端。足球改革取得的成績帶動了籃球、排球、乒乓球、網球、羽毛球、圍棋等項目也在90年代中后期陸續推進了主客場制的職業聯賽,我國職業體育初具規模。

足球職業化對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競技體育進行了嘗試,為我國體育改革,為體育的社會化、產業化和市場化提供了本土的借鑒。

隨著國內運動競賽市場的發展,需求的不斷增加,高水平的商業性國際體育賽事不斷涌現,國外高水平職業俱樂部紛紛登陸中國,很多國家足球隊也先后造訪,極大地豐富了國內運動競賽市場,滿足了國內觀眾觀賞高水平賽事的需求。經濟、體育、文化市場較發達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開始吸引高水平商業性國際體育賽事落戶。一級方程式汽車大獎賽、網球大師杯賽、中國網球公開賽和匯豐高爾夫球公開賽等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商業性體育賽事成為運動競賽表演業乃至我國體育產業的新熱點。

(三)體育健身娛樂業

我國體育健身市場的逐漸擴大催生了青鳥、亞歷山大會館、美格菲、中體倍力等一批知名健身會所。市場的快速增長、企業的迅猛發展使體育健身娛樂業成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健身娛樂業呈現開展項目豐富、消費平民化和投資主體多元的特點。健身娛樂項目豐富多彩,不僅涵蓋了最初的高檔健身娛樂項目,也包括新興流行的極限運動、潮流所向的時尚運動以及大眾普及廣泛開展的項目。在服務品質上,體育健身娛樂業開始褪下高消費、享受型的包裝,向平民消費靠攏,形成了高、中、低檔服務并存,覆蓋整個市場的格局;在投資主體上,形成了以私營經濟為主,國家、社會、集體、個體私營和中外合資、外商獨資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格局。

(四)體育中介業

1994年,美國國際管理集團(IMG)獲得中國職業足球甲A聯賽的商業經營權,在將商業開發融入中國職業足球的同時也宣告了國際著名體育經紀公司進入中國市場。隨后,瑞士國際體育休閑公司(ISL)、八方環球等一批國際體育中介機構也看準了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在國際巨頭的介入與帶動下,本土體育中介企業也逐漸興起。1997年,朱建華在上海注冊成立了國內第一家專業化的體育經紀公司——希望國際體育經紀有限公司。同年12月,廣東鴻天體育經紀有限公司在廣州成立。隨后,中體產業經紀公司、長城國際體育傳播公司、東方體育經紀公司、北京高德體育文化中心等一系列專業體育經紀公司相繼成立。

目前,我國專門從事體育中介服務的公司已多達數百家,為盤活我國的體育資源、激活運動競賽市場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體育中介業的發展產生了對相關立法的需求,催生了體育中介服務法規。1999年,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先后頒布了《體育經紀人管理辦法》,中國足協出臺了《足球經紀人管理辦法》。2000年4月,中國籃協頒布《籃球經紀人管理辦法》。這些法規的頒布實施進一步規范了我國的體育中介市場。

(五)體育彩票業

1994年4月5日,體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負責全國體育彩票的統一發行和管理工作,加強了全國體育彩票工作的統一規劃和宏觀管理。

由國家體委計劃財務司、總局政策法規司和彩票管理中心起草,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1994—1995年度體育彩票發行管理辦法》于1994年7月18日頒布實施。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的體育彩票管理法規,它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體育彩票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

自1994年第一次在全國統一發行體育彩票起,我國體育彩票業獲得了巨大發展,市場迅速壯大、玩法不斷豐富、技術持續進步、管理日益完善。

第三節 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

一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階段的社會背景

2001年7月13日,北京贏得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對21世紀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產生巨大影響,給我國體育產業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使體育領域吸引到更多的社會關注,使更多國民認識到體育參與的重要性,并激發了他們對體育的參與熱情,刺激了體育市場需求,當然也使體育企業有機會參與國際競爭,并獲得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北京奧運會提供了高水平的運動競賽范例,積累了先進的辦賽經驗,培養了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對提高我國體育產業的運作水平和體育企業的“素質”具有深遠影響。

政府加快職能轉變,將注意力從參與市場行為轉移到建立與完善體育產業管理體制、規范體育市場、優化發展環境上。

北京奧運會推動了體育市場的發展,以體育競賽表演業為起點,帶動了體育健身娛樂、體育中介、體育培訓、體育用品等產業的發展,體育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二 體育產業發展階段的政策

國家體育總局抓住北京奧運會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大力推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努力提升我國體育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2005年與2007年,國家體育總局通過兩屆全國體育產業工作會議理順了體育產業發展的思路:體育產業跟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都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產業絕不僅僅是體育部門自身所辦的產業,而是作為社會經濟生活一部分的體育產業,是全社會的體育產業。

2006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頒布《體育事業“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十一五’時期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目標,即要初步建成與大眾消費水平相適應,以體育服務業為重點,多業并舉、門類齊全、結構合理、規范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形成多種所有制并存、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興辦的格局”。張林、黃海燕、王巖:《改革開放30年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回顧》,《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第1~5頁。這標志著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已進入新的戰略機遇期。

國家體育總局還持續推進體育服務認證、全運會市場開發、體育服務標準化工作,以及體育產業統計、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建設等多項體育產業相關工作,進一步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全面發展。

經過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我國體育產業的規模、領域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優化,效益不斷提升,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本章作者:施秋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虹口区| 尼玛县| 日喀则市| 蛟河市| 高淳县| 玛曲县| 乐清市| 个旧市| 时尚| 淄博市| 商南县| 丰县| 兴义市| 静宁县| 木兰县| 新民市| 咸丰县| 洱源县| 阿勒泰市| 武义县| 元谋县| 泰州市| 云安县| 八宿县| 班玛县| 灵川县| 六安市| 南溪县| 静宁县| 永福县| 海宁市| 迁安市| 郁南县| 武功县| 灵山县| 璧山县| 文山县| 泰顺县| 沂水县| 池州市| 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