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面向全球科創中心的服務業態作者名: 李友梅 殷鳳本章字數: 14585字更新時間: 2019-01-05 00:02:09
二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科技信息服務平臺
(一)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背景
2015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這一未來發展理念。創新發展的必要性和意義不言而喻,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而創新的關鍵是要靠科技的力量?,F階段,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另外,隨著21世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的重要性不斷顯現,對信息的占有和利用已經成為衡量一個機構、地區,乃至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標?,F階段隨著科技創新主導作用的日益顯著,科技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合理利用已經成為提升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對科技進步與創新起支撐作用的科技基礎條件也相應地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而科技信息資源的建設與共享亦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重要議題(何莉娟,2012)。
在此背景下,上海作為中國第一大城市,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發展的定位和工作要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需要對社會科技資源進行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而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作為高效利用科技信息資源的重要載體日益得到重視??傮w來說,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對現代化技術充分運用的基礎上,利用科學的方法對基礎條件資源和科技信息資源不斷優化重組,從而促進科技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促進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通過為科研工作者提供優質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務,促進科技的發展和進步(黃峻,2014)。
(二)國內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主體部分及其建設步伐
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主要致力于提供文獻檢索、科技信息、科技查新、科技成果和科技咨詢這五大科技信息類服務,可以說這五種服務構成了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主體部分(見圖1-2)。

圖1-2 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主體構成
在文獻的檢索服務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注重和各大檢索系統的合作,積極促進中國知網文獻檢索系統、中國知網個性化服務系統、萬方數據文獻檢索系統等各大國內檢索系統對平臺使用用戶的開放度;同時為滿足用戶對國外文獻的檢索需求,平臺應加強和國外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的合作。而為方便平臺用戶對文獻的檢索,提高平臺用戶文獻檢索的效率,建立文獻分類導航是文獻檢索服務中重要的建設內容。綜合國內的建設經驗,一般將文獻分為哲學政法、社會科學、經濟財政、科教文藝、基礎科學、醫藥衛生、農業科學、工業技術這些類別,用戶可選擇運用該分類導航來檢索特定行業的科技文獻數據。而以上各文獻檢索系統和文獻分類導航的構建均以為平臺用戶提供學術期刊、會議文獻、學位論文、科技報告、標準規程、中外專利等各種文獻資源,滿足用戶對文獻的檢索需求為建設的導向(見圖1-3)。

圖1-3 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文獻檢索服務
在科技信息服務中一般包括通知公告和科技動態兩大部分。在通知公告中對平臺建設的相關事宜、各項科技工作的通知等信息予以公告;科技動態致力于為個人和單位用戶提供最新的科技動態、相關科技新聞等實時科技信息。
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另一大主體服務為“科技查新”。具體來說,科技查新是指查新委托人(包括申報國家級或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的個人或機構;申報各種基金項目、各級科技計劃、各類新產品開發計劃的個人或機構;根據有關規定要求查新的國家、地方或企事業單位等)提供需要查證其新穎性的科學技術內容給具有查新業務資質的查新機構,查新機構根據《科技查新規范》(國科發計字〔2000〕 544號)的規定進行具體操作,并做出結論,給出查新報告結果??梢钥闯?,查新對項目的新穎性得出結論是通過檢測文獻的客觀事實來實現的。其中科技查新的具體流程詳見圖1-4,有查新需求的用戶登錄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下載填寫《科技查新委托單》并進行提交,由服務平臺對委托單進行初步審核,初步審核合格的話提交給受托方,否則退回委托請求。而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將審核通過的委托單提交給受托方之后,受托方依照作業任務進行查新,之后根據查新情況確定是否符合新穎性的要求,并出具相應的查新報告。對于符合要求的委托方查新項目在服務平臺上予以公示,方便平臺用戶查新結果??梢哉f,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為有科技需求的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間搭建一個信息交流的服務平臺。
另外,科技信息服務平臺通過搭建科技成果登記庫來為平臺用戶提供科技成果的登錄、公示和推廣等信息服務。同時,為平臺用戶提供科技政策和法規等方面的在線咨詢服務。
除了對以上五大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主體進行建設外,在保證為平臺用戶提供科技信息檢索服務的同時也應該考慮設計與科學技術廳、科技局、知識產權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等相關科技網站的友情鏈接,以進一步方便用戶對科技信息查詢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中,科技信息的產生涉及科研院所、高等學院、企業、政府等方方面面的單位和部門,平臺的建設需要這些單位和部門的協力。而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作為政府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在目前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尚未落實到位,市場機制還沒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一初創階段,政府為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提供穩定和持續的資金支持,加大平臺建設的力度責無旁貸。同時政府還應著手加強對平臺建設的法律認可度,通過法律認可切實保障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搭建,滿足企業和民眾對科技信息資源的共享需求,促使科學技術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來促進創新的發展,實現技術的價值。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在繼續加強引導和組織平臺建設的同時不可忽視建設過程中不同目標間的協同和任務分解。
(三)案例分析
目前,上??萍夹畔⒎掌脚_的建設雖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和國外先進的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該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著重分析了美國InnoCentive.com這一以企業為第三方的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和日本科技廳這一以政府為主導的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并以這兩大國外先進的平臺和上海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展開對比分析,以期為上海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提供借鑒和思考。
案例一:美國InnoCentive網站
1.網站概況簡介
創立于2001年的InnoCentive.com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大都市區的Waltham小鎮。InnoCentive名字取自innovation(創新)和incentive(激勵),是全球第一家以現金激勵為基礎、旨在促進全球性科學研究的沃客公司,最早受世界著名的制藥企業美國禮來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的資助,InnoCentive是其子公司。InnoCentive現已發展為生物、數學、商業等眾多科技領域的重要研發供求網站平臺。Alf Bingham(InnoCentive公司CEO)指出該平臺的創新理念是將問題(challenges)呈遞給許多聰明人,并創造出多種多樣解決問題的思路,即“創意集市”(ideagoras)。該網站超越傳統研發機構分享智慧才能的做法,無須雇用大量的科學家為公司全職員工,而是通過這一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將大、中、小企業亟待解決的研發難題和來自海內外各地的科學家連接在一起,這種平臺模式有點像一個“交易創新的eBay”,旨在為創新的供求雙方提供一個交易的橋梁(王姝,2012)。
2.網站興起背景
在一次聚集眾多科學家、被稱為“頭腦風暴式”的聚會中,科學家Aron Schacht與著名的阿爾菲厄斯·賓厄姆博士展開了一場關于“未來的世界在多大程度上將被互聯網改變”的討論。賓厄姆博士表示:“之所以圍繞該問題展開討論得益于我的如下經歷:當我攻讀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時,注意到對于同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當時就思考如果把科學問題引入商業相關領域會產生什么影響。后來,結合我的科研方向,我試圖把有機化學合成的一些疑難問題在互聯網上發布,利用網絡平臺來集思廣益,尋求解決方案?!?/p>
最終,得益于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他們探索出了這種利用互聯網來推進科學創新、使溝通無極限的電子商務,并順利注冊了商業專利。與此同時老牌藥廠禮來公司看到互聯網的神奇魅力,希望公司能在互聯網上有所建樹,禮來公司的主席專門組織了一個高層管理團隊,委派團隊17名高管成員對網絡投資項目的可行性、投入產出等情況展開具體分析。由于首席執行官達林·卡羅爾是禮來公司新項目的開發負責者,賓厄姆博士是禮來公司的副總裁,這個機遇恰好使InnoCentive的第一筆投資得以順利注入,“通過互聯網促進科學創新”這一理念得以實現。
3.運行的機制
InnoCentive讓有難題需發布的大公司登記注冊為“求解者”(seekers),而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有資格在該網站注冊為“解題者”(solvers)。該網站最主要的功能是“求解者”發布任務、“解題者”展示成就。該網站運營的重點在于“任務到達”,這是通過建立數據庫和群發郵件實現的,同時,InnoCentive也把很多優秀的“解題者”拉入一個InnoCentive@Work網絡,以便更好地溝通和變現。
具體來說,企業在與InnoCentive簽約成為“求解者”后,即以非公開的方式在論壇里匿名張貼自己企業需要解決的科技研發難題以及愿意為最優解決方案支付的獎勵金額。然后,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在注冊為“解決者”之后,可以訪問和評估挑戰這些科學疑難問題,并且通過Inno-Centive.com這一平臺來遞交解決方案。InnoCentive的工作人員會將收到的所有解決方案呈遞給求解者公司,該網站的科技團隊致力于回答求解者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在網站上的科研難題有:尋求精神類疾病新的轉化模型,阻止過敏引起哮喘的新穎性治療方案,尋求塑料袋包裝中生物污染的無損監測方法等。尋求者公司會審閱“解決者”遞交的所有解決方案,并且只把懸賞金額頒發給最符合其要求和被公司視為最好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如果找到最優解決方案,網站會在第一時間將最優方案以及獲獎者的名單和簡歷在網站上一并予以公布,同時將求解者的獎勵金額授予最優方案的提出者,具體獎金額從5000美元到10萬美元不等(張貴紅,2013)。獲獎者還會被授予專門的徽章以資鼓勵和肯定。
在具體的利益機制上,InnoCentive的收益來源主要如下:一是認證為問題求解者的企業必須支付給InnoCentive一定的認證費用;二是問題求解者在發布問題時需支付給InnoCentive一定的發布費用;三是問題求解者的問題如得到解決,需額外支付給InnoCentive一定的費用;四是對于問題解決者而言,只需支付所獲報酬應繳納的稅款,除此之外無須支付任何其他費用;另外,InnoCentive注重對問題求解者何時(30天內)如何(支付方式以及知識產權轉移、稅款處理等)支付報酬提供切實保障。
在具體的信任機制上,InnoCentive首先保證問題求解者有足夠的資金來支付解決方案。當問題求解者發布問題后,InnoCentive會在其網絡平臺上提供一個摘要便于所有問題解決者瀏覽,通過摘要,問題解決者不僅可以充分了解所需解決問題的大致情況、參與解決的人數,還可以清楚地知道對不同疑難問題最優方案的獎勵金額等相關信息。當問題解決者申請解決問題之后,InoCentive會為問題解決者提供一份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知識產權的法律文書,要求其在線簽署。另外,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InnoCentive會創建一個只有問題求解者和問題解決者單獨溝通的黑箱,對于雙方之間的溝通,只有雙方和InnoCentive才有權查閱,而InnoCentive為發現問題和提供解決方案,會對任何一個黑箱的任何一個過程進行認真檢查。同時不可忽視的是,InnoCentive長期的服務歷史和著名的客戶案例,也使其被信賴的成分得以增加。
4.解決問題的類型
具體來說,InnoCentive將問題分為如圖1-5所述的四種類型,同時,該網站也為其他的創新組織和相關活動提供宣傳的主頁。

圖1-5 InnoCentive所分的四種不同類型的問題
下面通過表格的形式來對比分析這四種不同類型的問題(見表1-3)。
5.網站發展現狀
目前來看,求解者成員既包括諸多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如杜邦、波音和寶潔等,也包括很多中小企業。它們把自己公司最頭疼的疑難雜癥拋到網站上,等待隱藏在網絡背后的科技工作者來幫忙破譯。而解題者包括來自中國、俄羅斯、歐洲、美國、新加坡和巴西等超過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各種不同領域的16.5萬多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可以說InnoCentive集結了眾多全球級的“最強大腦”來參與難題的破解工作。
InnoCentive.com現在已經成為銜接生物、化學、計算機科學、商業、農業、生命科學、數理統計、工程技術與社會科學等眾多科技研發領域的供求網絡平臺和致力于為企業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的開放式在線創新平臺。截至2008年,該網站已經發布了涉及40個學科、多達800道的科技難題,包括數學、工程設計、清潔生產技術、醫療健康等眾多領域。其中,破解的難題超過340個,難題破解率為45%左右,比傳統解題方法的效率高出30%以上,已有超過300萬美元的獎勵金額被頒發給了解題者。根據2009年8月中國新聞報道,InnoCentive已經獲得了由Spencer Trask Ventures領投的第二輪風險投資,金額多達730萬美元。迄今為止,InnoCentive從禮來公司、Spencer Trask和Omidyar Network處募集資本共計1550萬美元。
Inno-Centive網站聲稱,到目前為止,公司的問題解決者已超過25萬人次,而且公司已和自然出版集團、經濟學家、大眾科學等媒體以及環境防御基金等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可將它們的“挑戰”送達1000萬個潛在解決者。這一公共科技信息技術平臺的構建為多樣化的問題來源提供更豐富的解決路徑和方法(李文元、向雅麗,2012)。
6.該網站發展的重要意義
InnoCentive發揮著在科學、政策和產業界之間扮演中間人角色,監測和信息處理,把關和經紀等功能。InnoCentive正在逐步消除因專業、距離等原因對科學發展造成的障礙,以期為推動科學領域的全球協作和科技創新提供便利。除此之外,InnoCentive使求解者能得到最佳創意,而解決者能通過獲得市場刺激來解決問題,這無疑創造了一個效率很高的供求市場。對于加入挑戰中的科學家而言,即便不能提供最優解決方案獲得高額獎金,他們也可以通過這個網站知曉各公司現在最需要什么樣的技術,從而明確自己的科研方向。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可以通過該網站清晰地了解自己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在同行中的地位,判斷是否已經走在了同行的前列,這一可視化專題避免了科學家做無用功。可以說,InnoCentive是第三方科技資源服務的典型代表,而這種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模式在我國還沒有,值得我們仔細研究并吸收其中的有益經驗。
案例二:日本科技廳
1.日本科技廳的成立背景
日本科技公司(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JST)于1996年10月1日開始運營,是日本國內兩家活躍的公司:由日本科技信息中心(JICST)與日本研究開發公司(JDRC)組建而成。前者主要參與有關科學技術信息的收集、處理及傳播,后者主要參與促進技術轉移、基礎研究的各項合作項目。

圖1-6 日本科技廳建設中的時間列表
(1)日本科技信息中心(JICST)
每個國家都有一個明確的或不明確的中心信息服務機構,日本科技信息中心(Japan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CST)就是日本明確的中心信息服務機構(汪廷炯,1994)。
JICST成立于1957年8月,作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樞機構,對國內外科技信息迅速、準確地收集和處理,并為日本民眾及時、準確地提供這些信息,以達到促進日本科學技術發展振興的目的。圍繞上述目標,JICST于1992年做了5項工作,分別是:推進聯機服務及其國際化進程;推進國際協作業務;推進信息處理技術的開發;擴充JICST科技文獻文檔等多樣數據庫;發行、復印及翻譯文獻速報等刊物。
日本政府每年都向JICST投入大量資金,以完善和提高其收集、處理、提供科技情報的能力。雖政府大力扶植,但它采用企業化的經營模式,具有特殊法人資格(胡榮安,1994)。它的機構設置如下:在主任下設一室(計劃)、一館(信息資料)、六部(總務、經理、技術開發、資料、業務、信息),以及10個分所(北海道、東京、筑波、東北、大阪、名古屋、北陸、九州、四國、中國)(姜振儒,1994)。
(2)日本研究開發公司(JDRC)
日本研究開發公司(Research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of Japan, JRDC)成立于1961年7月,以減少日本對國外科技的依賴度為目標,有針對性地選取國內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中的杰出研究給予支持,并促進這些技術轉移輸送給相關的私營部門。
(3)日本科技廳(JST)
1996年10月,JICST和JDRC合并組成了日本科技公司(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JST)。除繼承和進一步發展這兩個公司的業務外,JST的主要建設目標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加強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來促進科技的高效發展;二是大力推進國內科技方面基本法律制度的實施。2003年,原先的日本科技公司重組成一個獨立的行政機構——日本科技廳(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JST)。JST通過傳播科技信息,開展對創立新技術有益的基礎研究,進行相關的合作研究等一系列方法來促進技術轉移的實現和技術成果的順利推廣,以期推進日本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從總體上提高日本的科技水平。值得一提的是,JST于2006年正式成立了“中國綜合研究中心”,日本政府增加3億日元預算專門用于收集與分析中國科技活動的相關信息,并把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工作延伸到有關中國所實施的科技政策等方面(李遠紅,2008)。
2.日本科技廳運營的資金投入
根據日本科技廳網站公布的該機構2014財年收支的預算(圖1-7)可以看出,2014財年日本科技廳預算的總收入為127795百萬日元,其中政府補貼為122239百萬日元,自營收入為4592百萬日元,其他收入為964百萬日元,政府的資金支持是日本科技廳的重要收入來源,日本科技廳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植。而2014財年日本科技廳預算的總支出為135567百萬日元,其中運營費用為122313百萬日元,一般管理、員工和設備的維護費用為13254百萬日元,日本東部地震復興所需的相關運營費用為2102百萬日元。
根據如下日本科技廳網站公布的該機構2009~2014財年的初始預算(圖1-8)可知,日本科技局第二個中期計劃(2007~2011)實施的重點在于促進新技術問世的科研方面,第三個中期計劃(2012~2016)實施的重點在于制定研發策略促進科技創新。
從圖1-8中可以看出,日本科技廳2009~2014財年的初始預算支出均在111000百萬日元以上。具體來說,從2009~2011財年的各項初始預算金額可以看出,這3年中對新技術問世的科研支出預算占總支出預算的50%左右,均在60000百萬日元浮動;對新技術商業化運用的支出預算占總預算的20%左右,約20000百萬日元;促進科技信息發布、科技交流這兩個方面的支出預算合計占總預算的20%左右,為促進和支持國家間科技合作研究的支出不足5%。從2012~2014財年的各項初始預算金額可以看出在促進科研創新上,對具有戰略性地位的基礎研究項目支出預算占各年總支出預算的50%左右,而對技術轉讓的研發項目的預算支出大約占總預算的20%,在為創新的實現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預算支出占總支出的10%~15%。
通過日本科技廳對各項科研形式的具體投資額及所占的比例,一方面可以看出其對不同科研形式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充分揭示了科技廳為第二、第三個中期計劃的實現所做出的努力。
3.日本科技廳科技書目數據庫
JST廣泛收集海內外科技學術報告、科技期刊、各項會議文獻、國內外專利作為信息來源,主要數據庫有:①處理書目信息。在收到資料之后立刻將資料來源的名稱、文章題名、作者姓名、文章卷號、期號等信息輸入其書目數據。利用自己開發的新的摘要與標引支持系統來指定關鍵詞與分類號,選出有用的文章編寫日文摘要。通過自身職員與外部文摘員的協調工作,JST每年可編制日文摘要70萬余篇。②編制其他數據庫。為向國外介紹日本的科學技術,JST還編制了英文數據庫(JICST-E plus)。該數據庫是日本科技情報中心于1985年1月建立的,該數據庫資料來自400多種日本發行的科學技術及醫藥類雜志(每年輸入20萬條記錄)。JICST-E plus從日文數據JICST日本國內醫學文檔文獻和科技文檔文獻中經摘錄、翻譯、音譯而綜合編成(李遠紅,2008)。除了英文數據庫外,JST也對進行中的研究項目信息以及預印本信息編制相關的數據庫。③綜合信息處理系統。JST還針對編制書目數據庫的要求,在建立并運行其獨特的計算機信息處理系統的基礎上提供聯機服務,以期提高對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周智佑,1999)。
在互聯網上訪問JST的網址http://www.jst.go.jp/EN/about/index.html。該網站為方便日本民眾查詢科技文獻、科技成果等相關科技信息鏈接了日本常用數據庫,分別是:J-GLOBAL、J-GLOBAL foresight、J-GLOBAL knowledge、Researchmap、J-STAGE、Nikkaji、Gakkai、Japan Link Center、Joho Kanri、J Dream Ⅲ、JST China、JST Literature copy service、NBDC等。在這些數據庫中,有7個數據庫的語言為日語,另外幾個數據庫的語言為日語和英語,可供查閱者自主選擇使用。這些數據庫涵蓋了方方面面的科技信息,滿足了日本公民查閱當前最新科技信息的需求,拓展了日本公民科技信息查閱的途徑,同時也促進了科技信息的高效傳播。
4.日本科技廳網站的其他科技資源服務
(1)STN的服務
國際科技網絡(STN)是一個由JST、德國卡爾斯魯厄專業信息中心(FIZ)、美國化學文摘社(CAS)聯合發起并提供的具有全球規模的科技信息網絡。這3個機構服務中心檢索功能的運行均可通過國際線路鏈接的計算機中的軟件來實現。JST通過STN向世界提供包括日文電子信息技術、醫藥以及生命科學信息計劃等的JICST-E plus英文數據庫服務。在互聯網上可實現同步訪問JST與STN(姜振儒,1994)。
(2)通過與日本國內外信息機構的合作提供服務
JST在國內協作與國際交流和合作方面都取得長足的發展。在日本國內,JST通過與鋼鐵協會、汽車行業協會、化學信息學會、醫學中央雜志刊行會、日本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協會、企業聯合協會等相關機構開展廣泛而多樣化的協作來促進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傳播。
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上,作為科學技術信息活動的中心組織,JST參與的主要國際組織有國際文獻聯合會(FID)與國際科技信息理事會(ICSTI)等。同時,日本科技廳支持亞太地區等發展中國家中的各項信息活動,并在美國與歐洲等多個地區召開年度會議。為保障會議的順利召開、消息交流活動能取得切實的成效,JST已在法國巴黎、美國華盛頓以及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開設了海外辦公室,并計劃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另開設一個辦公室以方便和亞太地區進行信息溝通交流。目前來看,為幫助亞太地區開展科技信息的交流活動,促進合作共贏、協調發展,JST在農業、林業、漁業、能源、計算機以及電子科學等眾多領域對亞太地區按期分發信息。自1981年起,科技廳便開始以英文文摘的形式提供日本科技信息,至1991年已編制了多達13626篇日本文獻信息的英文文摘,JST注重將這些文摘雜志向亞洲科學合作協會的會員國發行。另外,JST與美國國家技術情況服務中心(NTIS)、韓國產業技術信息研究院(KINITI)、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ISTIC)等多個海外機構簽訂了科技信息領域國家層次的雙邊合作合同。目前國際社會普遍對日本科技信息給予高度重視,并對其可用性不斷進行探索(李遠紅,2008)。
(3)其他服務
JST的其他服務主要包括復制服務、代譯服務、調查服務、委托檢索服務、閱覽服務、培訓服務、可視數據服務等。其中代譯服務指的是JST構建了一個由千余名具有豐富翻譯經驗和海量科技知識的科技人員組成的合作網絡。該合作網絡懂得15種以上的語言,除從事各種科技信息資源的日英文之間的互譯外,還能在日文與其他多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除此之外JST還可委托翻譯,或經聯機系統用指令委托代譯。委托檢索服務是指JST提供定題服務和追溯檢索這兩大服務。JST按委托指令每半月或每月發送所查詢到的信息。如委托人需要過去的信息,被委托人可通過編制提問檔和選擇JOIS中的任何一個數據庫來進行查找,以便答復用戶的詢問??梢暬瘮祿帐侵窲ST與國際綜合數據庫公司和AMS公司合作,經過可視化數據系統來方便JOIS服務的使用。具體來說,有3種查閱方法:一是直接檢索,即通過直接輸入與JOIS相符的指令來進行科技信息資源的檢索;二是專題查找法,即通過使用主題號或其熒光屏上顯示登記的主題號來進行檢索;三是教學查找法,即按照熒光屏上出現的檢索指令要求,用檢索詞或專門號碼來進行檢索(周智佑,1999)。
5.日本科技廳網站建設的重要意義
日本科技廳的負責人Hamaguchi Michinari發表講話: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的社會在產業結構上達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即第四次工業革命。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把握未來發展的方向,發展高新技術均離不開對科技信息的充分利用。而保障科技信息、相關數據的可得性,充分利用科技數據來促進科學研究向實際運用的轉換對科技創新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JST作為日本全國性的科技信息服務機構提供了將國內各行業、學術界和政府聯系起來的信息平臺。同時JST的網絡連接交互功能使得人和組織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科技協作日益頻繁,JST這一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無疑對推進科技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加速了日本科技創新的步伐,促使科技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從而推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案例三: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
上海市較早就開始了科技平臺的建設步伐:1997年,上海建立儀器網,納入100多臺儀器;2002年,提出了科學數據匯交;2003年,啟動“一網兩庫”建設;在此基礎上2004年7月14日,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正式開通試運行。建設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是《上海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行動綱要》中明確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的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為上海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劉繼云,2005)。
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作為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大對實驗基地信息公開和儀器設施開放、科技文獻與科學數據共享力度的同時,注重為平臺用戶提供科技培訓、創業孵化、技術轉移、科技查新等多樣化的專項服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降低創新創業的風險,產學研合作既有助于系統優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環境,又有助于提高上海綜合競爭能力,增強上海的服務功能;另一方面,科技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共享利用和高效配置將有效整合、集成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科技研發資源,這無疑對長三角區域科技、經濟和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1.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的整體框架及發展現狀
(1)整體框架
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建設的核心目標是“共建、共享、協作、服務”。由科技文獻服務、技術轉移服務、科學數據共享、資源條件保障、試驗基地協作、儀器設施共用、行業檢測服務、專業技術服務、創業孵化服務和管理決策支持這十大子系統構成,涉及科技文獻、科技數據、科學儀器設備、科技管理、專業科學技術認定、孵化基地等各種科技資源。該科技信息服務平臺致力于向全社會開放大型科技儀器、設備和公共實驗室,為各種產業研發提供科技文獻查詢、科學數據匯總、研發設計、標準化檢測等專業技術服務(劉繼云,2005)。可見,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是一個綜合性的研發平臺,作為上海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為提高科創能力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平臺已經開通了基于Web的專業門戶網站(www.sgst.cn)。
(2)發展現狀
該服務平臺自開通運行以來,一直致力于推動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科技資源的開放與共享。該平臺開展的對科技資源的集聚和共享工作成效十分顯著。截至2009年8月,平臺可共享服務科學數據多達6TB,匯集了4872臺(套)、30萬元以上的大型科學儀器,在滬國家級、部委級研發基地多達222家,該服務平臺為全市32家文獻單位提供會議文獻、學術期刊、海內外專利等資源的檢索、查新、信息傳遞等相關服務。不可忽視的是,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對外科技工作也進展得迅速,截至2012年,該研發平臺的注冊用戶已超過22萬,累計服務量多達1013.4萬次。其中,為企業提供的服務占到了70%左右,跨區域的儀器設施服務總量多達1.3萬次(譚瑞琮,2012)。根據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網站的最新統計數據,現今該平臺匯集了7795余臺(套)科學儀器;加盟的機構多達1121家;科技基地較2009年的統計數據也有大幅度上漲,多達329家,其中現有國家級、部委級重點實驗室143個,國家級、部委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達215個;而科技服務平臺達到了128家,科研人才多達3萬余名,學位論文的收錄數量也超過了300萬條。
總體來說,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經過長達10年的建設,取得巨大進步,已成為上海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基礎條件平臺的重要節點。該平臺自2004年7月投入運行以來,體系日益完備,10個子系統的服務平臺的構建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全覆蓋。此外,在該平臺中,各類科技信息對產業、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作用也日益凸顯。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這一研發服務平臺在國內同類平臺中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馬濤,2012)。
2.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功能創新的目標
2011年,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根據全市“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工作新思路和貫徹落實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的新要求,全面提升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的服務平臺功能,切實以“服務科技創新、助推產業發展”為主線,加緊實施“科技114”品牌工程,促進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由“資源集聚共享平臺”向“創新支撐服務平臺”體系建設的轉型升級(譚瑞琮,2012)。
針對該服務平臺進行的功能創新目標如下:第一,通過運用網絡等先進技術對長三角地區的科技文獻、科學儀器以及試劑等資源進行整合,使其為科技的進步和重點發展提供保證和支持。該平臺的建設應牢牢把握“立足上海,服務全國”的導向。第二,除了構建科技信息的檢索平臺之外,注重完善技術的轉移和創業的孵化服務。通過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成果轉化孵化模式來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平臺,促進科技成果的流動擴散和轉化。第三,根據上海市科技創新和科技持續發展的需要,對科技基礎設施進行合理的布局,基于該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共享的科技資源信息,建設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設備設施、實驗基地和產業技術平臺,使之成為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謝文靜,2012)。
3.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子系統間的協同機制
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的建設起步早、影響大,是我國第一個綜合性的科技研發信息服務平臺,其建設發展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的10個子系統基本涵蓋了科技研發活動的整個過程,一個完整的科技服務創新體系框架基本構建完成。這種“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發展模式無疑會涉及多方主體與多種利益關系,平臺的運行和管理必然十分復雜(曾健、張一方,2006)。目前,上海科技資源數據平臺的子系統之間的聯系不夠密切,并沒有做到統籌規劃,協調發展。
(1)平臺子系統協同服務的內涵
協同,通俗地講就是通過互相配合達到“1+1>2”的目的。從協同學的角度看,協同是指復雜系統中諸多組成要素或不同子系統相互協調、合作和同步的聯合過程(曾健、張一方,2006)。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10個子系統間的協同,應從資源積聚共享和對資源的操作化應用這一工作模式著手,促使科技信息轉化為創造力和生產力,從而實現子系統之間的協同。通俗地說,即平臺內的相關子系統之間通過互動、合作和整合等有機配合的方式來實現科技信息的共享,以促進科技研發資源的整合和研發能力的提升。這種協同機制離不開行政機制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另外對子系統背后相關組織機構和人員利益機制的構建也至關重要(李曉嫻、劉杰,2006)。
(2)平臺子系統協同服務的目標
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這一平臺子系統間協同服務機制的目標主要包括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對外具備提供“網格化服務能力”,指的是依照“按需服務”的思想為平臺用戶提供一體化的科技信息服務,保證用戶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而無須用戶穿行于各個子系統,也無須關注平臺子系統內部如何協調和整合,切實促使平臺成為科研單位全過程的服務代理。對內具備“協作感應能力”,指的是平臺的各個子系統均具備環境感知能力,可以明確地感知其他子系統對自身服務的要求,并通過一定的流程機制和業務邏輯協作,為用戶提供并行與連續、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務(李曉嫻、劉杰,2006)。
(3)如何實現協同目標
要真正實現“共建、共享、協作、服務”的建設目標,離不開對平臺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域、跨系統這一運行機制的進一步分析和探索。具體來說,如何實現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服務平臺子系統間的協同服務,這一方面是技術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形成這種協同合作關系的機制問題。
在技術實現方面,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應從技術上出發著力完善現有的平臺系統,在建設中注重增強與用戶的互動和協商功能,逐步建立流程和資源使用的知識庫和方案庫(李曉嫻,劉杰,2006)。
在協調合作關系的機制問題上,健全法律法規的保證制度是服務平臺建設的重點,對個人和單位用戶相關訪問權限的制定、對科技資源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專利許可、對科技信息價值的實現等都需要法律法規的保障。
而在具體的利潤分配問題上,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過程中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學院、企業等方方面面的單位和部門之間應注重統一、整合機制的構建,合理調度和協調多方建設的力量,同時對參與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構建的人員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和利潤分配制度,激發參與主體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建立和完善參與主體的績效考核體系,就協同效應進行相應的評價以形成對服務平臺的及時反饋,這也有利于上海科技數據資源中心的構建。
(四)美、日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案例對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建設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美國InnoCentive.com和日本科技廳主導建設的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分析,希望能學習美、日的先進經驗,對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的建設提供借鑒作用。以下主要從建設模式、資金扶植、立體協同這三個方面分析對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建設的啟示。
1.建設模式
美國InnoCentive.com作為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切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該服務平臺中,科研人員根據企業的需求為企業提供對現實科技問題的解答。對于企業而言,企業難題的解決促進企業科技的進步;對于解題者的科技工作者而言,以經濟激勵的形式鼓勵他們關注最新的科技問題,落實其具體運用。該網絡平臺促進了企業和科技工作者之間的良好對接,實現了企業和科技人員之間的良性互動。
日本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和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都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建設模式。但近年來日本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加快了市場化建設的步伐,在保證政府主導地位的同時,積極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多方面收集科技數據。而在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的建設中,政府發揮著絕對的主導作用,一定程度上將平臺的建設效果作為考核政府的一項指標,行政化色彩過于濃重,市場化的作用長久以來被忽視。所以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在今后的建設過程中應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擴寬科技信息數據資源的來源途徑,切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幫助企業解決科技難題,以使其順利向社會化、市場化過渡。
2.資金扶植
在資金扶植方面,美國InnoCentive.com主要是以企業的資金扶植為主,平臺的搭建和順利運營均依靠企業、公司的資金支持,政府在該平臺上的資金投入較少,可以說該平臺主要是靠市場來運行的。
而不同于美國InnoCentive.com的是,在對日本科技廳的資金扶植上政府補貼是資金的重要來源,2014財年的政府補貼占到了服務平臺收入來源的80%以上,政府發揮集中財力建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角色。同時,日本國際科技網絡(STN)是由日本、美國、德國共建的,國際資金也是其一項不可忽視的資金來源,國際資本的引入和流動,一方面緩解了平臺建設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不同國家間科技信息資源的共享。
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目前的運營基本都是依靠政府的資金扶植,依靠政府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有利于為平臺提供充分的資金保障。但目前上海政府對科技資源數據中心建設的資金支持過于集中,且不利用通過市場的途徑來吸納資金共同促進該平臺的建設,這一方面加大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不利于發揮其他參與主體共同建設服務平臺的積極性。對于此問題需借鑒日本的經驗,思考在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建設過程中和長三角地區其他省份進行合作,尋求資金扶植,實現共建目標。另外也應該學習美國經驗,在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中尋求企業的資金扶植,調動其建設的積極性。
3.立體協同
美國InnoCentive.com通過經濟激勵實現了企業和科技人員之間的利益協調。而日本科技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協調各部門間的利益關系、加大對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加強科技專項法律法規建設的同時,依托政府的大力推動,順利實現了從科技信息資源的共享轉向技術創新服務。日本政府在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方面除了從資金方面給予扶植外,還注重整合多方科技信息,為民眾提供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科技資源信息服務。日本政府主導建設的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同時注重與國內外信息機構的合作和信息共享,通過拓寬科技信息來源,以期為民眾提供及時全面的科技信息,切實實現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中多方資源的立體協同。
而目前,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的建設中除了10個子系統之間聯系少、發展不協調、不能充分實現科技數據資源的共享之外,法律法規的建設也相對匱乏。根據美國和日本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經驗,上海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應該思考服務對象從以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并舉逐步轉變為以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為主。服務的導向從以供給為導向逐步轉變為以需求為導向,即改變以往“被動服務”的狀況,實現“主動服務”的轉型。另外,目前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服務主要是單一型的公益型服務,基本是政府主導的行為,如果能在借鑒美國經驗的同時結合國情,逐步轉化為“公益型+市場型”這一社會多方參與的服務形式,協同多方社會資源,那么上??萍假Y源數據中心服務機制的運行將更加完善。同時,借鑒日本的經驗,加大對法律法規建設的步伐將為上海科技資源數據中心的建設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馬濤、姜麗芬,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