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科技服務業

一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業創新孵化體系

(一)孵化器與孵化體系

1.孵化器的理論基礎

孵化器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的美國,是一種為新生的小企業提供有利于存活、發展的創業服務環境和空間環境的新型社會經濟組織。由于孵化器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扶持中小企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培育區域經濟增長點方面的突出作用,其在發達國家得到了快速發展。在理論淵源上,孵化器的產生與發展主要基于三種經濟理論,即集成創新理論、專業分工理論和企業生命周期理論。資料來源:《“孵化器”體系建設:認識、思路與對策》, 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ejiao/2004-03/15/content_1778508.htm,最后訪問時間:2016年2月1日。

(1)集成創新理論認為,創新要素在空間和組織上的分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創新活動的整體效能,因此,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創新要素向某一特定區域集中,并通過創新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和創新環境的營造促進創新要素的融合,進而強化創新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創新企業與上下游供應者之間的聯系,實現研究開發與市場的有機整合,從而大大提高創新活動的整體效能。

(2)專業分工理論認為,在超強的市場競爭條件下,為了降低風險和縮短進入市場的時間,企業活動要盡可能實現專業化,專業化使企業的活動向核心業務集中,將那些與企業競爭優勢和技術能力不相適應的活動轉包給專業供應商。孵化器與入孵企業之間正是通過專業化分工,一方面使入孵企業能專注于核心優勢的培育;另一方面又為不同企業之間的協作與互補創造了條件。

(3)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將企業生命周期分為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當企業處于生命周期初創階段的幼稚期時,生存能力、抵抗能力都很弱,市場份額小、管理水平低、破產率高,此時最需要孵化器為其提供良好的軟硬環境,促使其不斷地成長壯大。孵化器專門為入孵企業提供初創階段的各種條件,而入孵企業則可專門從事經營活動,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入孵企業在初創期的成本,為創新企業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2.孵化器的概念與特征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6lO8pYo2WhLiwunHdLK2uUqr4381QiTpM7oK5UhN6QfSsS9_zX13WQypkCplqyqLt0E3s7wIOqpJJkUZZ8W5VK,最后訪問時間:2016年2月1日。

孵化器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為宗旨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為入孵企業提供研發、中試生產、經營的場地,辦公方面的共享設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財務、融資、市場推廣和培訓等方面的服務,以降低企業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為社會培養成功的科技企業和企業家。

總的來說,孵化器是一種資源能力的集合,這種能力的集合,第一類應該包括所有實物,如房子、設備等有利于企業成長的資源;第二類就是看不見的軟件服務,包括如何進行工商注冊,如何進行管理,如何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等;第三類是資源提供,包括市場資源、技術資源、政府資源。科技孵化器指企業對科學技術成果進行轉化,使其逐步走向市場、投入民生運用,常常表現為創業公司伴隨科技成果實現商品化、產業化。

孵化器有幾個典型的特征:第一,硬件支持;第二,支持的對象是創業期的高科技企業;第三,強化對入孵企業的扶持;第四,介入資本運營。在孵化的過程,不只要給初創企業提供物質空間載體與平臺,還要通過專業服務體現“六支柱、一平臺、四決策”。其中,“六支柱”包括:科技思維變成市場思維;不斷占有新市場;不斷地創造新的市場機會而不是消極被動地完成合同;不僅進行成本核算,更應該上升到目標成本控制;實行崗位責任制;實行人力資源管理。“一平臺”即人力資源平臺。“四決策”包括:產、供、銷管理決策,技術管理決策,財務管理決策和隊伍管理決策。

與風險投資的萌芽期、成長期、擴張期、成熟期四個時期分別對應,孵化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原理成果、模型成果、工業成果、成熟成果。其中,前兩個階段在科研單位和高校是能夠完成的,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主要是在第三個階段,到了第四個階段由企業作為主體。孵化器就是解決第三個階段即工業成果期的難題,使成果順利度過工業階段,進而完成科技成果轉化的全過程。

3.孵化器的體系建設

近年來,孵化器的功能由提供場地、資金等最原始的形式,向提供技術支持、培養專業人才、建立企業制度和培育企業文化的方向發展。孵化對象也由單一的項目孵化向企業孵化、產業孵化以及產業鏈全方位孵化方向發展。孵育組織網絡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科技孵化體系建設受到重視。

從運營模式來區分孵化器,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層,物業支持;第二層,綜合孵化:以物業作為基礎,增加了咨詢、培訓、中介,綜合孵化器又可以叫作通用孵化器,往往是以政府為背景支持建立的;第三層,專業孵化:要求經理人具有較為全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第四層,思維孵化,要求以人為本,進行創業培訓和意識引導。以上四個層面是相輔相成的。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孵化重點,多數孵化器適合于初創期企業但難于滿足成長期企業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據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建立多層次孵化體系。

孵化體系建設,是指多主體、多形式、多功能的孵化器彼此配合,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孵化器建設,推進各種各樣的孵化模式共同發展,注重孵化器和產業化基地的相互配套,實現初級孵化、加速孵化、海外孵化等多種孵化目標,為孵化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的,以研發中心、孵化成果、孵化人才為重點的科技企業孵化網絡。

(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業創新孵化經驗

1.孵化器對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意義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功能的城市,從世界知名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無不體現著科技孵化器的創新育成功能。孵化器對于推動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其資源供給能力可分三類:一是房屋、設備實物資源,這是創新育成的物質載體;二是法律、培訓等各類軟服務,這是創新育成的生態環境;三是與市場資源、技術資源、政府資源的對接,這是創新育成的陽光雨露。

(1)科技孵化器的區位選擇和場地租賃,可以全方位提供初創企業運營的基本資源。初創企業最需要的創業場地,要區位優越,配套完善,既不能價格昂貴,又不能偏遠簡陋。因此,科技孵化器的空間提供能力對初創企業起到重要作用。在硅谷,靈活的寫字樓租賃制度和完善的配套服務,完整地提供了初創企業運營所需要的全部商務服務資源。如硅谷的即插即用技術中心,月租500美元的辦公空間、穩定安全的數據中心和一攬子提供解決方案的商務服務共同構成了對初創企業十分友好的創業環境。被稱為全球第二硅谷的特拉維夫市同樣一直致力于為創業者提供所需的資源,比如,免費的無線網絡幾乎覆蓋全市,提供包括城市圖書館、創業寫字樓等廉價的創業場所。

(2)科技孵化器的創業輔導和專業服務,可以多維度幫助初創企業實現項目商業化。初創企業最需要的創業引導,往往出現在創業理念、發展方向以及各類具體的專業問題上。因此,科技孵化器的專業服務能力對初創企業起到重要作用。各國孵化器提供的服務涵蓋了在孵企業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多種服務。硅谷的YC孵化器于2005年成立,在短短幾年內,就基于強大的創業輔導能力和不斷出現的成功案例,構建起強有力的品牌影響力,成為全球孵化器的標桿。截至2012年,YC孵化的172家被收購、關閉或成功融資的公司,總價值為77.8億美元,平均每家公司的價值達4520萬美元。即插即用技術中心在除技術和商業模式外的幾乎所有領域,都對初創企業加以指導并提供服務,從而避免了企業在創業早期因經營原因而夭折。

(3)科技孵化器的風險資本和人脈網絡,可以多渠道集聚初創企業成長所需要的創新要素。初創企業最需要的創新資源,莫過于資金和人才。因此,科技孵化器的資源對接能力對初創企業起到重要作用。硅谷YC孵化器的成功經驗之一也在于此,YC直接設立種子基金,或由風險投資商和天使投資人另設立基金交由YC管理,并通過演示日等方式搭建初創公司和投資商之間的橋梁,構建投資網絡,為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商及時進入項目早期階段,獲得豐富、優質的項目資源提供了平臺。即插即用技術中心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實現了創業者和硅谷創業資源的對接,除自身提供服務外,還積極引進孵化器之外的創業人才和風險資本。橡子園創投孵化器也同樣依靠搭建跨區域的人脈網絡,依托國內外資源匯聚能力構建創新要素集聚體。以色列的The time孵化器的經驗也證明,強大的“產業”人脈網絡是確保項目成功商業化、國際化的重要支撐。

2.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孵化器建設的案例借鑒本部分根據邵翔《國際創新型孵化器發展模式及啟示》,《中國市場》2013年第27期整理。

孵化器最早發源于美國,1959年貝特維亞工業中心成立標志著美國孵化器正式進入發展初期,其主要為了緩解美國社區高失業率的狀況,為創業企業提供基本的辦公場所,發揮企業管理職能以及代理部分政府職能。美國孵化器在發展過程中歷經了提供基本創業服務-政府機構強力推廣-風險投資介入-孵化器獨立投資四個階段,發展日趨成熟,是世界各國中孵化器運作最為成熟的國家之一,德國、以色列等國家孵化器運作也在國際較為領先。以下對美國、以色列、芬蘭等國的中心城市孵化器發展的實例加以介紹分析。

(1)硅谷YC孵化器

①發展概況:2005年Y Combinator(簡稱YC)由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硅谷發起成立。作為一家“創造公司”,在短短幾年內,YC基于強大的創業輔導能力和不斷出現的成功案例,構建起強有力的品牌影響力,成為全球孵化器的標桿。在2012年《福布斯》網絡版“十大美國創業孵化器與加速器”的排行榜中,YC位居榜首。YC為只是初具想法的團隊提供天使投資,通過“訓練營”為他們提供創業輔導,在團隊間形成了互相幫助的“校友”網絡,并搭建天使投資網絡,使創業者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2012年,YC孵化企業的總價值已經達到77億美元以上,但這家孵化器甚至不為初創公司提供辦公場所。自成立以來,YC已投資了超過460家創業公司,其中一批已經成長為知名企業。截至2012年,YC孵化的172家被收購、關閉或成功融資的公司,總價值為77.8億美元,平均每家公司的價值達4520萬美元。

②運行模式:YC通過面試,選拔創業團隊參加訓練營(每年兩期),對入選團隊投入種子基金,并在演示日幫助創業者與投資者建立聯系,吸引融資。活動方式主要有“辦公時間”和“晚餐”兩種。辦公時間指創業團隊會與YC的顧問團在辦公時間進行溝通并向他們咨詢相關問題。談話中有約10%的時間是被保證用來討論初創公司的大愿景而不是眼前的細節問題的。這種做法導致有的初創公司在與顧問團溝通后便開始調整甚至完全改變他們原來的想法,約有15%的初創公司最后的作品基于辦公時間中形成的新思路而完成。YC鼓勵初創者將每次晚餐當作一個小型演示日,為大家展示他們一周的成果。另外,YC還會在晚餐上邀請對初創公司某方面問題比較了解的專家發言。發言人通常包括創業者、風險投資家、律師、會計師、記者、投資銀行家和大型科技公司的高管,這些人最后往往會對初創公司給予建議或投資,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校友”網絡。通過舉辦演示日,YC搭建了創業者和投資者之間的橋梁,增加了創業者獲得融資的機會。

③經驗借鑒:第一,通過“訓練營”為初創企業提供全方位輔導,培育創業理念;第二,建立天使投資網絡,為創業項目搭建發達的融資渠道。

(2)硅谷即插即用技術中心

①發展概況:即插即用技術中心(Plugand Play Tech Center)成立于2006年,總部位于美國硅谷的核心地帶桑尼韋爾市,在硅谷創業和投資領域均有較強影響力。即插即用技術中心是一個國際性的企業孵化器,專門服務于高技術企業的初創和成長階段。該中心成功孵化出包括Pay Pal和Lend Club在內的一批具備新型商業模式或新技術的公司。自2006年以來,被孵化的初創公司已經通過即插即用技術中心融資超過7.5億美元。

②運行模式:即插即用技術中心主要從辦公空間、數據中心、引進投資和商務培訓等方面向企業提供創業資源,幫助初創企業成功創業,并使其迅速增長。第一,即插即用技術中心擁有約1.4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新興企業可以在不簽訂年租約的情況下以每月500美元的價格租用一處辦公場所,并可根據需要隨時增加辦公空間。中心同時具備數據中心、咖啡廳、法律、會計、秘書等完善的配套服務。第二,桑尼韋爾總部的數據中心能夠完全滿足初創企業對數據中心的需求,并且全部通過專線連接,使初創企業能夠使用到與自購差別不大的數據服務,解決了IT初創企業的一大成本壁壘。第三,通過組織風險投資公司、天使投資人、各類基金、大型企業和自身投資部門,即插即用技術中心構建了一個十分完善的投資者結構。目前與該中心建立聯系的投資機構有150余家,包括諾維斯特、紅杉資本、巴特利風投等,此外還包括微軟、甲骨文等一批大型企業。第四,提供長期穩定的商務培訓。

③經驗借鑒:第一,除自身提供服務外,全力為初創企業集聚當地優勢的創業資源。第二,致力于解決初創企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從硬件到服務全方位向初創企業的成長需求靠攏。第三,靈活的寫字樓租賃制度和完善的配套服務,完整地提供了初創企業運營所需要的全部商務服務資源。

(3)硅谷橡子園創投孵化器

①發展概況:橡子園創投于1997年在美國硅谷創立,是一家由華人創辦的高科技創投基金及加速孵化中心,只吸收由橡子園創投公司投資的企業入園孵化。2002年IT業泡沫時期,橡子園及時轉移了美國尖端IT項目到中國上海,并同時籌建了橡子園亞洲基金。2005年,改組為“橡子園創投”。橡子園已經成功孵化出Autek Bio、Crown Bio Science、Eureka Therapeutics、Optove等一批在行業內具有創新特色的新興企業。

②運行模式:第一,提供種子資金。橡子園管理數個創投基金,會從通過篩選的創業團隊及他們的計劃書中挑選項目,進行投資。第二,提供加速孵化服務。橡子園在初創公司的成長過程當中,提供重要的經營及管理服務,以加速公司的成長。包括:網絡及IT相關的服務設施、行政管理、人才招聘、商業計劃修訂、早期的市場分析、商業開發、法律及財務咨詢、銀行信用建立等。第三,提供創業導師指導。同時可以讓所有被孵化公司一起分擔必要的行政、財務、管理費用,以減輕每一個公司的負擔。第四,協助尋求后續資金。在公司擴張時,橡子園和初創公司將一起尋求后續經營資金,達到一定規模后將其遷出橡子園孵化器。第五,建立投資組合。橡子園選擇產業鏈中不同環節的企業進行投資,通過建立投資組合幫助被孵企業之間形成協同效應。

③經驗借鑒:第一,搭建跨區域的人脈網絡,依托國內外資源匯聚能力構建創新要素集聚體。第二,堅持深度孵化原則,導師精心輔導成為初創企業迅速市場化的助產士。第三,發揮產業組織者的優勢,通過規模經濟最大化實現投資者的資金價值。

(4)波士頓Mass Challenge加速器

①發展概況:Mass Challenge成立于2010年4月,總部位于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是美國著名的非營利性加速器公司,得到過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盛贊。Mass Challenge每年接納125家各類剛起步的公司——即使是那些仍處于構思階段的公司,他們向這些公司發放100萬美元的贈款,且不收取任何股權作為回報,甚至連參與者的報名費用都可以報銷,因此比世界上其他類似項目孵化出了更多的初創企業。2010~2011年僅僅一年間,Mass Challenge參與者獲得的融資總額就達到1億美元,并創造了500個就業機會。2010年至今,Mass Challenge已幫助了超過361個初創企業,創造了大約2910個工作崗位,籌集了超過3億美元資金。

②運行模式:Mass Challenge的運行模式和YC孵化器相類似,也是通過篩選、面試、訓練營和演示日的流程最終選出獲得最多評委和投資人青睞的參與者并給予資金和其他各類資源的協助。Mass Challenge利用其優厚的人際網絡,為初創企業和波士頓地區的要人牽線搭橋。

③經驗借鑒:第一,非營利性質的加速器,將公益的特性與政府推動作用有效結合,可以達到其他性質的孵化器無法企及的效果,為其帶來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更廣的人脈資源,使之成為全球最大的加速器。第二,Mass Challenge的社會影響力也使得參與企業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媒體曝光率,這無形之中為孵化企業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也增加了企業獲得第二輪甚至第三輪投資的概率。

(5)特拉維夫The time孵化器

①發展概況:The time孵化器總部位于特拉維夫,是以色列創新型孵化器的杰出代表之一。The time擁有清晰的投資目標,那就是要求投資的年輕公司具備成長為“持久性的”“全球化的”“以色列的”公司的潛力。

②運行模式:可以概括為“聚焦少量、長期投入、創造品牌”。The time只專注投資少量的企業,每年的投資數量為10~12筆。對于每個初創公司,The time的初始投資額為40萬~60萬美元,當看到項目有較好的前景顯現時,會有第二筆投資跟進,此時的投資額將漲到50萬~100萬美元。在此期間,The time將充分利用自己的合作網絡,為項目提供資源,持續關注,力爭將項目培育為家喻戶曉的品牌。從項目孵化-企業畢業-成就品牌,The time的投資時間可以長達5年。因此,The time的盈利不是依靠大規模的退出來獲得的,而主要來自出售公司和從盈利公司獲取股息,公司每年的收入約為500萬美元。在政府和私人資本的參與下,The time已經為Xteam、ITL media、Upp Site等27家不同的創業公司投資了近2000萬美元。

③經驗借鑒:第一,“專注、專業”的投資理念。The time專注服務于電信、互聯網、媒體和娛樂四大領域,這既是對高技術行業發展形勢的準確判斷,也是高效利用資源、打造專業優勢的有力策略。第二,強大的“產業”人脈網絡,是確保項目成功商業化、國際化的重要支撐。第三,“創投+孵化”的長期投資模式,是公司形成持續盈利模式的創新探索。脫離了單純的孵化概念,將創新應用為一種“創投+孵化”的精準、長期投資模式,讓The time在孵化和VC之間順利地對接,并具備良好的持續盈利能力。

3.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孵化器建設的啟示

(1)孵化器的服務做到極致的途徑

目前,各個層面的孵化服務都在力求創新,其中專業化、高端化的加速服務,正日益凸顯出競爭優勢。

①空間服務更靈活。提供空間服務的孵化器,不論場所條件如何,一般租金水平都會低于市場價格,如高原資本等孵化器甚至在短期內直接提供免費使用權;即插即用技術中心,將辦公空間設計得可增可減,力求滿足企業不斷變化的需求;以YC等為代表的創新型孵化器,通過打造互聯網辦公平臺,直接將空間的概念淡化,成為一種更高級的形式。

②基礎服務更周到。基礎服務可以分為辦公配套服務、政府公共服務及增值商務服務等。一是辦公配套服務。大學科技園等傳統孵化器,基于規模優勢帶來的低成本效應,為企業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全面。如科技城集團為客戶提供從接待、會議、餐飲、IT等配套服務,到法律、會計、咨詢等中介服務的全方位辦公解決方案。二是政府公共服務。孵化器具有的公共服務特性,使其在發揮創業載體的基礎上,也充當著企業與政府溝通的重要橋梁。孵化器在為企業申請專項資金、稅收優惠、特許牌照以及處理工商稅務等程序方面,有著其他機構難以超越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三是增值商務服務。孵化器發揮的組織能力還可以更豐富,如芬蘭科技城集團定期組織的B2B全球交流洽談活動、Meet Your Neighbors、MONEYTALKS、Techno polis Business Breakfast等特色活動,讓園內企業足不出戶,就可以得到極富商業價值的對接服務。

③高端服務更專業。如果說低端服務只是吸引初創企業的“保健因素”的話,那么高端服務才是真正的“激勵因素”(激勵的雙因素理論)。如YC、即插即用中心、橡子園等提供的超強創業輔導服務,The time提供的全球商業運作平臺,科技城提供的國際高端人才鏈接服務等。孵化器的服務模式已經超出為初創企業降低門檻、解決資金需求、渡過初創瓶頸的孵化層次,而上升到促使項目從一個“想法”快速實現“商業化、市場化、全球化”的加速階段。

(2)實現各類資本與孵化器的有效對接

隨著孵化模式的不斷革新,“投資+孵化”成為孵化器運作的主流趨勢,民間資本的積極參與成為推動創新型孵化器發展的關鍵因素。

①投資主體多元化。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孵化器投資主體改變了由政府或企業單一投資的格局,形成了政府、高校院所、企業集團、風險投資機構、天使投資基金等各類機構并存的局面。如YC和紅杉資本合作建立基金;以色列政府依舊是孵化器最為重要的資金提供者,對孵化項目的支持標準達到研發預算的85%。眾多主體的參與,不僅帶來了充足的孵化資金,更為民間資本提前獲得優質項目資源開辟了渠道。此外,專業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具有的豐富投資經驗,也大大提高了項目孵化成功的概率。

②投資機制靈活化。按投資階段來說,投資機制可以分為單次投資(分固定數額和不限數額)、連續投資兩種方式。單次投資,也就是只為項目提供首輪資金,如即插即用啟動營對入營的每個項目統一提供2.5萬美元的啟動資金,YC訓練營為入選的每個團隊提供1.1萬美元的運營基金。Keiretsu Forum的“里程碑”式投資以及The time的多輪投資模式,都是典型的連續投資形式。按運作方式來說,投資機制則有基金運作、自由組合等方式。YC是按投資主體的不同設立基金,YC有自己設立的種子基金,風險投資商和天使投資人也可以設立基金;橡子園則分地區設立基金,目前在硅谷和上海分別成立基金運作;The time等則由投資團隊依據項目情況籌集必要資金,靈活決策。孵化器的投資機制,根據投資策略及組成要素的區別,呈現標準化運作和靈活化運作兩種形式。

(3)孵化器的其他重要角色

如果說孵化器的傳統功能與以往相比,是讓“想法-公司”的過程在發現、孵化、加速模式上更為創新高效了,那么在傳統功能之外,孵化器作為產業組織者和全球資源鏈接者的能力也在日益彰顯。

①發揮產業組織者的作用。基于資源優勢和行業經驗,針對特定領域的專業孵化器越來越受重視。專業孵化器在搶抓新興產業機遇、培育原創產業源頭、形成產業鏈配套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面向互聯網和傳媒領域的The time孵化器。橡子園創投依賴在硅谷、中國臺灣及大陸積累的豐富人脈資源和項目渠道,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創新資源配置,注重投資產業鏈的不同細分環節,建立其特定的產業投資組合。當細分環節發展為新興業態或新興細分產業領域時,再將投資組合目標轉變為該領域的產業布局。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橡子園儼然從單純的孵化器上升到產業的組織者。

②全球資源的鏈接者。孵化器作為新思想、新產業、新商業模式的重要發現者,進而成為聚集各種創新要素的重要磁體,該磁體輻射的范圍伴隨著全球化的趨勢日漸擴大。創業人才、創業經驗、風險資本、商業信息等高端要素,由孵化器作為鏈接的節點,編織成一張遍布全球的流動網絡。如Keiretsu Forum論壇,就是一個將全球資源集聚和共享能力發揮到極致的典型代表,其由資深投資者和企業家搭建起全球投資人脈網絡,進而帶來資源集聚和分享機制,形成了Keiretsu Forum極力推崇的核心價值。從這一點來說,其也驗證了“創業最重要的是人脈網絡”這一說法。

(三)中國創業創新孵化體系的發展歷程與上海現狀

1.中國科技孵化器的發展歷程根據《國內孵化器發展勢頭迅猛 資金壓力成主要瓶頸》整理,中商情報,http://www.askci.com/,最后訪問時間:2016年2月1日。

中國第一家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成立于1987年6月,在設立初期僅能夠提供基本的辦公環境,以及打字、通信、工商、稅務登記等簡單服務,孵化企業數量僅3家,但其對日后中國孵化器乃至未來中國中小型企業的創業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內孵化器經過26年的發展,目前發展數目已超過千家,發展勢頭迅猛。

科技部發布的《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二五”規劃》中提到中國“十二五”期間孵化器發展量化指標:“2015年,全國孵化器數量達1500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達到500家,并實施國家級孵化器的動態管理和退出機制。國家級孵化器30%以上建立創業苗圃和企業加速器,50%以上具有天使投資和持股孵化功能,60%以上從業人員接受孵化器專業培訓,80%建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90%形成創業導師輔導體系。”科技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自1987年創辦以來,快速發展,尤其在2005年后呈加速發展趨勢,孵化器數量由2005年的534家增至2015年的1500家,復合增長率高達118%;而國家級孵化器由2005年的135家增至2015年的500家,復合增長率達127%(見圖1-1)。

圖1-1 2005年至2015年中國孵化器數量趨勢

資料來源:投中研究院整理,轉引自http://www.askci.com

根據科技部對孵化器的分類,國內孵化器可分為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國際企業孵化器、國家大學科技園4種形式,簡稱為孵化器。其中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國際企業孵化器、國家大學科技園需經科技部或者聯合教育部批準認定才可設立,較多地承擔了國家扶持科技創新的職能,享受國家相關優惠政策扶持,具備公益色彩;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則更多地以市場化方式運作,篩選符合自身孵化器定位的入孵企業,并且需要考慮運營成本,最終以追求營利為目的(見表1-1)。

表1-1 科技企業孵化器分類

資料來源:投中研院整理,轉引自中商情報網http://www.askci.com

根據孵化器的發起目的及其控制主體,孵化器可分為國有背景孵化器和民營背景孵化器兩大類。國有背景孵化器的發起目的主要是承擔國家扶持科技創新的職能,體現的是國家的科技政策導向,控制主體主要是政府、國有企業以及大學等。其涵蓋類別包括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國際企業孵化器、國家大學科技園等。民營背景孵化器的發起目的更多的是為創業服務或早期投資驅動,體現的是市場化導向,控制主體主要是個人、投資機構等。民營背景孵化器又可歸為三類:投資驅動型孵化器,如創新工廠、創智空間;產業驅動型孵化器,如微軟創投加速器;中介型孵化器,如車庫咖啡、氪空間。

2.中國對孵化器的扶持政策

孵化器在國內迅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國內創業環境的根本改變,市場化運作的孵化器發展較快;另一方面,國家層面對公益性質孵化器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強,稅收層面的減免直接降低了孵化器的運作成本,為引導國內孵化器不斷創新和提高整體孵化能力提供直接動力。

如在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就曾提到“扶持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對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大學科技園自認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內免征營業稅、所得稅、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隨后,2007年國家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和《關于國家大學科技園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提到“自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對符合條件的科技園、孵化器自用以及無償或通過出租等方式提供給孵化企業使用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對其向孵化企業出租場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務的收入,免征營業稅”。

2013年12月,國家財政部和稅務局將這一政策優惠期限延伸至2015年12月31日,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補充提出“‘營改增’后的營業稅優惠政策處理問題由 ‘營改增’試點過渡政策另行規定;符合非營利組織條件的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收入,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和有關稅收政策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見表1-2)。

表1-2 孵化器相關國家扶持政策

資料來源:投中研究院整理,轉引自中商情報網,http://www.askci.com/

3.上海科技孵化器的發展現狀

以1988年上海第一家孵化器“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成立為標志,上海科技孵化器正式起步,最初的創辦主體是上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各個園區,包括張江、漕河涇、金橋、嘉定、中紡城、上海大學科技園創辦的科技創業服務中心。1997年之后,以楊浦創業中心成立為標志,大學科技孵化器開始發展,創辦主體為政府和大學,以楊浦創業中心、慧谷創業中心、同濟大學科技園、東華大學科技園等為代表。2000年由于上海市中心城區政府科技管理部門建立企業孵化器,上海企業孵化器的數量從13家增加到20家,中心城區科技創業中心發展比較快。2002年以后以上海集成電路設計創業中心的成立為標志,孵化器朝專業化方向發展,出現了多媒體、都市工業設計、現代農業、環保等專業孵化器。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器經過27年的迅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場所租賃的空間供給能力較為強大,但孵化器開發中的“地產化”特征突出

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器主要分布在科教密集區,其建設充分利用了現有的設施和資源,各個孵化器均規模較大,孵化企業數量較多,場地面積較大,平均企業數54家,平均孵化面積2.33萬平方米。筆者查到的29家孵化器分布在上海13個行政區,且均位于各行政區內大學或科研機構等科技資源比較集中的地方,如徐匯區是上海高校、科研機構比較集中的區之一,有5家孵化器,孵化面積11.36萬平方米;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上海國家級高新區中的一個園區,有10多家具有孵化性質的機構,孵化面積22.8萬平方米。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器主要通過廠房置換、盤活存量資產或者租用現有辦公樓等方式利用社會閑置資源,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目前上海科技孵化器主要有科技園區開發模式、商務園區開發模式、工業園區開發模式。然而,無論采用何種模式,大多都是進行科技地產、產業地產、商務地產開發,部分還處于“圈地蓋房招商”階段,用政府財力完成園區規劃和一級開發,通過土地物業的出讓出租、招商引資等方式引進產業項目,基本通過土地一級開發獲取土地收益,盈利模式簡單。雖然實現了物理空間上的產業規模,但不利于業態集聚,除非政府導入重大科技設施和研發機構,否則難以自主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在當前土地空間緊缺、矛盾凸顯的背景下,科技孵化器的開發模式亟待轉型,必須加快從“土地開發”向“創新服務”的轉變。

(2)創業引導的專業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但完整的創業培訓和咨詢服務體系欠缺

上海科技孵化器逐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配套服務、政策服務等服務體系,在物業管理、商業設施、交通設施等方面不斷提高服務水準,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滿足創新創業企業需求,形成有力推動創新創業的發展環境,成功地孵化出了不少優秀企業,如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孵化畢業的攜程網絡、分眾傳媒、盛大網絡、復旦張江生物等企業均已成長為國內著名企業,以展訊通信、微創醫療、中微半導體、中信國健等為代表的留學生企業茁壯成長。為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漕河涇開發區構建了以“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為鏈條的創新創業全程孵化服務體系,建立了科技企業創新政策聯絡員網絡,形成“政策信息推送+政策信息宣講+政策信息上門”三級服務。截至2014年年底,漕河涇開發區孵化器累計孵化企業1665家,其中優秀畢業企業296家,孵化企業畢業率為88.9%。

然而,具體到完善的創業培訓體系和中介服務體系建設上,相比于全球領先的孵化器,上海的科技孵化器還存在明顯的短板,絕大部分孵化器都不直接而且往往也不能對企業的具體管理提供全方位的培訓和咨詢服務。有關資料顯示,美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提供的服務內容有20多項,除了辦公服務和基本知識性服務,2/3的服務是為企業家提供各種類型的咨詢服務。如硅谷等全球領先的孵化中心都有系統的培訓體系,僅加州大學就有3000多門針對創業項目的培訓體系,這還不算斯坦福大學的幾乎占了一半的創業培訓體系。而上海還缺乏這樣完整的創業培訓體系。

(3)資本與資源的對接以政府為主、市場為輔,但風險投資和投融資渠道尚不發達

我國投融資是以政府投資為主,風險投資不發達,其中國家和政府對孵化器的投資占43%,上海的科技孵化器也難以改變政府為主的格局。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在上海企業孵化器的建設與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代表上海市科委負責指導和協調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具有比較強的投資功能,在上海很多孵化器中進行投資,占有一定的股份。上海的風險投資機構以上海市政府投資成立的風險投資機構為主,包括上海創業投資公司和上海科技投資公司以及由這兩家公司派生出來的風險投資公司,另外還有由上海各大企業、金融機構成立的風險投資機構,如上海申能創業投資公司以及由其他地方企業及風險投資機構在上海設立的分支機構和外資風險投資機構。近年來,在科技金融方面也有一些探索和創新,如張江高科技園區擁有的“張江小貸”“未來星”“啟明星”“科技支行”“科靈通”“投貸寶”以及各類私募股權基金等金融服務,并搭建有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的資本運作平臺。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科技孵化器投資主體早已形成政府、高校院所、企業集團、風險投資機構、天使投資基金等各類機構并存的局面,如YC和紅杉資本合作建立基金。眾多主體的參與不僅帶來了充足的孵化資金,更為民間資本提前獲得優質項目資源開辟了渠道。此外,專業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具有的豐富投資經驗,也大大提高了項目孵化成功的概率。與國外以風險投資為主要投融資渠道相比,上海科技孵化器的投資方式還較為單一,缺乏更加靈活多元的投資模式,如Keiretsu Forum的里程碑式投資,以及The time的多輪投資模式,原來單一固化的投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能滿足上海科技孵化器健康發展的需要。

(四)為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孵化體系建言

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必須擁有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而科技孵化器正是創新孵化的苗圃,只有不斷優化土壤成分,充分爭取陽光雨露,初創企業和創新項目才能成功地生長、成熟、成功,因此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創新孵化功能的放大和強化,要重視科技孵化器這一創新載體的建設和完善。只有從以下幾個方面彌補上海科技孵化器的短板,才能真正實現和完善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新孵化功能。

(1)明確政府職能定位,創造寬松政策環境,建立“政府-孵化器-企業”互惠互利機制

政府是科技創新的主導因素和決定力量。科技創新要想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在政策環境、資金支持、產業導向以及示范效應方面的工作成績。因此,上海要建立鼓勵有效競爭、實現重點扶持的政策環境,對于科技創新企業,要通過專利、知識產權制度及環保標準等提供激勵和必要約束,鼓勵知識向產業的轉化,支持大學與企業的合作,促進產學結合的科技園與孵化中心的建立。同時,可以借鑒以色列的經驗,建立“政府-孵化器-企業”互惠互利機制,將孵化器收入的50%與初創企業的成功與否直接掛鉤,促使孵化器形成高度負責的工作機制,而初創企業成功后將孵化基金的3%返還給政府,又使得政府的整個孵化體系成為一潭活水。

(2)增強土地開發約束,提高空間使用效率,借力“互聯網+”打造虛擬化創新空間

上海的城市建設面臨3200萬平方公里的“天花板”,以地產開發為主要模式的孵化器建設因不滿足集約利用土地的需要,因此,需要對孵化器資源進行整合歸并,由量而質,節約空間,有效利用,孵化的企業不在多,而在精,提高孵化成功率。對進入孵化器項目的企業制定明確的準入標準以保證孵化質量,規定每個孵化器的孵化企業數量,確保孵化器對每家企業進行深度孵化的可能性。同時,借助“互聯網+”技術,破解空間資源的局限,以動態、開放的虛擬化運作模式,來拓展社會網絡的廣度,加大深度,促進孵化器與外界在技術、信息、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流,吸納外界的創新科技資源,催生一批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采用虛擬組織管理模式的虛擬科技園區,實現科技創新資源跨越空間阻礙聚集。

(3)重視創業理念引導,建構中介服務體系,借助中介機構完善全維度專業服務

改變大多數孵化器對所孵企業僅限于提供物業管理和辦公服務等低層次服務的現狀,融合傳統孵化器管理咨詢和風險投資等功能,提供技術支持、融資服務和管理咨詢等增值服務。此外,要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機構,對于一些不適合孵化器內全面設置的功能,借助中介機構實現專業服務的全方位和多維度,通過中介服務機構,將大學、企業、社會組織連在一起,形成中介服務網絡,打造強有力的科技創新聯盟,也可以通過人力資源機構、財務和法律服務機構及技術轉讓機構等,提供如人才中介、融資中介、企業出口、高技術產品出口、信貸擔保等服務。同時也要重視行業協會的中介組織作用,從市場研究、預測、公司業務計劃的制訂等方面給企業提供幫助。

(4)拓展多元融資渠道,探索靈活投資機制,形成創新網絡,實現全方位資源對接

上海亟須改變由政府或企業單一投資的格局,形成政府、高校院所、企業集團、風險投資機構、天使投資基金等各類機構并存的局面,探索更為靈活化的投資機制,嘗試基金運作、自由組合等方式。此外,要著力推動跨城市、跨區域、跨國家的創新網絡,與世界知名的科技孵化器聯網合作,在此基礎上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動。如硅谷近年來逐漸形成了全球性的組織合作網絡,在產業上與印度班加羅爾、臺灣新竹等形成緊密合作關系,在資本流動上與中國、英國、加拿大、印度、以色列、日本等關系密切,在專利方面的全球合作也日益緊密。以色列的創新生態環境(ecosystem)也形成一種產業鏈模式,幫助創業者、風投公司、孵化器以及加速器等在這里完成資源對接。

(5)關心創新人才需求,提供創新創業便利,營造創新之都、機遇之城的創新創業氛圍

人才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要素,因此,以人為本,切實從人才的需求出發制定政策、提供支持,是重中之重。只有生活無憂,才可以將精力集中在科技創新活動上。在世界上成功的科創中心城市中,往往會存在一種創新的城市精神或城市氛圍,比如,硅谷的創業者特征:勇于冒險,敢于創新;重視人的價值,特別是自身的價值;接受失敗。特拉維夫的崛起也跟以色列政府致力于打造“創業的國度”以及以色列“肆無忌憚”的創新精神密不可分,2015年年底還推出“創業簽證”(Start-up Visa),允許來自全球的創業者在以色列停留。上海要力求打造“創新之都、機遇之城”的城市形象和氛圍,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和公平的社會競爭體系,吸引全球的創新者和創業者在此匯聚,這將是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最為核心也最為關鍵的環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宁市| 平湖市| 武定县| 土默特右旗| 罗江县| 前郭尔| 皋兰县| 青川县| 丽江市| 湖北省| 秭归县| 中方县| 屏东县| 项城市| 东丽区| 永川市| 叙永县| 根河市| 大石桥市| 赤壁市| 石棉县| 朝阳市| 泸州市| 应城市| 鄱阳县| 沭阳县| 同心县| 福安市| 汤原县| 礼泉县| 浑源县| 甘南县| 娄底市| 高台县| 慈利县| 马山县| 汝城县| 古浪县| 黄大仙区| 泗洪县| 龙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