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譯《妙法蓮華經》的泰譯研究
- 白湻
- 17字
- 2022-06-02 17:25:51
第二章 什譯《妙法蓮華經》的泰譯概觀
一 什譯《妙法蓮華經》的翻譯與傳播
在中國佛教史上,鳩摩羅什是與玄奘齊名的佛經翻譯大家。鳩摩羅什七歲時隨母出家,思想信仰上經歷了從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轉變。他經歷了龜茲國、前秦和后涼的滅亡,401年被迎往長安后,才獲得較為穩定的環境,開始系統地翻譯佛經。
鳩摩羅什譯經“手執胡本,口宣秦言”,并由弟子審義、潤色。仆從弟子多達八百余人。什譯佛經不采用格義的方法,避免了對佛經進行漢化解讀而偏離原旨。什譯“音譯流便”,文辭簡約,曉暢而富有文趣,可朗朗成誦。金克木曾舉“極樂世界”等譯例,稱贊什譯超越梵文原作;而《金剛經》中“如夢幻泡影”的偈頌更是普通讀者也耳熟能詳的經典譯筆。雖然鳩摩羅什本人對佛經翻譯持論甚苛,認為“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但他的譯經成就卻是得到后世公認的。金克木在總結什譯在文體上的創新時寫道:“發現雙方的同點而用同點去帶出異點,于是出現了既舊又新的文體,將文體向前發展一步。”[1]羅什梵漢兼通,深湛的佛學知識構成了他的前見基礎,但由于佛教文化和漢地傳統文化的重大差異,在傳譯的過程中,如何化梵為漢是頗令羅什躊躇的,于是引出“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的著名譬喻。看來,佛經翻譯中文化視域融合的結果也許并未令羅什完全滿意,但風氣已然開創。什譯佛典不但取代了前譯,更在文體上有所創新,雖有玄奘的新譯在后,卻不能取代什譯的地位。
什譯佛經現存39部313卷[2],其中《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所說經》、《阿彌陀經》等經流布最廣,對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影響重大。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對佛法的理解與掌握。研究者首先應該肯定的是鳩摩羅什作為“偉大的佛學理論家”的地位[3],亦即孔慧怡所說的“羅什譯本能久遠流傳,除了文化取向和文采等因素外,他對大乘經學的理解(或者可以說是不求過甚的理解)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4]
《妙法蓮華經》在漢傳佛教中被譽為“經王”,不但催生了天臺宗,還遠播日本、朝鮮,產生了日蓮宗,在當代又有創價學會、佼成會、妙智會等團體,在東亞地區影響深廣,延續至當世。中國和日本對《妙法蓮華經》所做的評注大多依據鳩摩羅什譯本。在日本不僅與法華信仰有關的宗教活動采用此本,相關的文學作品也多依據什譯。[5]
什譯《妙法蓮華經》最早被轉譯成西域的語文,即西夏文和回鶻文譯本。清代滿文本《妙法蓮華經》也是依據鳩摩羅什的譯本轉移的。
從19世紀后半葉開始,西方學者從梵文本翻譯《妙法蓮華經》,法文本出版于1852年,英文本出版于1884年。對鳩摩羅什譯本的轉譯最早出版的是蘇慧廉(W. E. Soothill)的節譯本The Lotus of the Wonderful Law or The Lotus Gospel,1930年由Clarendon Press出版。最早的英文全譯本是Bunnō Katō的譯本,1971年由佼成社在東京出版。此后,依據什譯《妙法蓮華經》翻譯的西文譯本不斷推出。1974年,Senchu Murano的譯本The Sutra of the Lotus Flower of the Wonderful Dharma出版。1976年,Leon Hurvitz的Scripture of the Lotus Blossom of the Fine Dharma:The Lotus Sutra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1977年,佛經翻譯委員會(Buddhist Text Translation Society)在舊金山出版了The Wonderful Dharma Lotus Flower Sutra with the Commentary of Tripitaka Master Hsuan Hua。1993年,華茲生的英譯本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同年,Margareta von. Borsig翻譯的德文版《妙法蓮華經》Sūtra von der Lotosblume des wunderbaren Gesetzes由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出版。1997年,Jean-No?l Robert翻譯的法文版Le sutra du Lotus:Suivi du Livre des sens innombrables et du Livire de la contemplation de Sage-Universel在法出版。2007年,Kubo Tsugunari和Yuyama Akira的新譯The Lotus Sutra出版。2008年Gene Reeves翻譯的The Lotus Sutra:A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of a Buddhist Classic由Wisdom Publications出版。[6]除西文譯本,源自什譯《妙法蓮華經》的轉譯本至少還有越南文譯本和印度尼西亞文譯本。
不難看出,雖然19世紀以來發現的《妙法蓮華經》梵本受到學者們的高度重視,是《妙法蓮華經》最初西文譯本的源語文本,但什譯《妙法蓮華經》在20世紀后期新譯源源不斷,從數量和流傳廣度上超越了梵本轉譯本的影響力。畢竟,什譯《妙法蓮華經》自譯竟之日起就發揮了巨大的影響,歷時1600余年,這在翻譯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其傳布和影響力遠非梵本《妙法蓮華經》所能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