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圍繞產業升級這一話題展開的研究非常豐富。傳統研究認為產業升級主要體現為經濟主體的產業結構調整。這一思路起源于威廉·配第(1676)對荷蘭和法國地理位置、產業結構、人口等方面的對比分析及其所提出的“工業的收益比農業多得多,而商業的收益又比工業多得多,勞動力將漸次由農業向工業再向服務業轉移”的觀點。參見配第《配第經濟著作選集》,陳冬野等譯,商務印書館,1997,第11~21頁。近年來,更多的研究逐漸拓展了傳統上關于產業升級之結構調整的研究視野并逐漸深化了對產業升級內涵的認識,即從效率角度考察產業升級,或從產業之技術創新角度考察產業升級,較為經典的研究如Humphrey、Schmitz(2002), Ernst(2004), Giuliani et al.(2005)等。在國內相關經典文獻中,更是不乏直接將區域產業技術創新指標作為衡量產業升級關鍵變量的成果,如梁琦、詹亦軍(2005),徐康寧、馮偉(2010)等。顯然,由于技術創新這一命題本身便隱含地體現了其對于產業效率提升的影響,因此可以認為,對區域產業升級的一個關鍵研究便是考察區域產業效率。

區域產業若要實現效率升級,一個重要的環節便是區域產業之生產要素投入。新增長理論形成以來,經濟學研究越發強調除物質資本以外的人力資本要素對于實現知識溢出的重要作用,顯然其也成為提升區域產業效率、促進產業創新的關鍵點,相關研究如Lucas(1988), Fitzgerald、Hallak(2004), Duranton、Puga(2013)等。由此,為了考察區域生產要素集中與積累則不可避免地需要引入產業集聚這一關鍵環節。這是因為,新經濟地理學關于產業集聚的研究表明產業集聚的過程是生產要素地理集中的過程,這種生產要素包括物質資本及人力資本要素,相關研究如Forslid(1999), Rotemberg、Saloner(2000)等。

具體而言,一方面,產業集聚從微觀而言,表現為生產廠商傾向于集中扎堆布局、開展生產活動。而廠商趨于集中選址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為獲取集聚外部性的一種自發性經濟行為選擇。另一方面,抽象意義下的產業集聚表現為包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等多種生產要素在空間地理上的外生性集中過程,在此過程中,集聚同樣可以實現各生產要素在其區域內不斷內生積累,即集聚之要素積累效應。而恰恰是被稱為經濟增長源泉的這些生產要素集聚與積累會對本區域經濟增長、產業優化升級產生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此外,集聚本身所具有的正外部性對于新廠商而言,體現為更低的運輸成本、更高的生產效率、更為便捷的市場信息搜尋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強化區域集聚效果,即要素積累的強化機制。集聚的過程伴隨著產業內及產業間的知識溢出和技術進步,這對實現區域產業在產品質量、生產工藝及效率技術層面的不斷提升,乃至實現新產業的培育及孵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產業集聚的過程必將導致區域產業間結構的變動甚至產業重心的調整,因此從要素積累的角度考察集聚之于區域產業升級的作用,應當避開其傳統的結構調整方向,尋找一個新的角度加以展開,而這個新的角度是區域產業效率。由此,本書旨在將產業集聚與產業升級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系統梳理產業集聚之要素積累作用影響區域產業升級的鏈條機理,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機理進行基于中國數據的實證檢驗。而這正是現有研究所缺失的和本書開展研究的意義所在。

本書開展研究的意義具有理論與現實兩個方面。

就理論意義而言,已有關于產業集聚的研究文獻大都遵循開放視野的研究范式,因為集聚的發生體現為區域開放進程中社會生產分工的區位演化過程。正如Krugman(1991)建立的經典的NEG之核心—外圍模型所描述的,兩個區域均衡時的產業布局表現為制造業在一個區域集聚并成為核心,而另一區域則成為外圍,而作為模型核心變量的貿易成本便暗含區域開放這一研究前提。本書同樣是從區域開放的研究視角切入,通過引入產業集聚之要素積累效應的理論分析來打通“產業集聚—要素積累—區域產業升級”的鏈條機理,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此外,已有關于產業集聚的研究大都將集聚過程視作生產要素的區域性集中過程,而恰恰忽視了產業集聚過程中生產要素的內生動態積累過程。本書認為集聚過程中生產要素的內生積累才是促進區域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環節,引入產業集聚之要素積累效應的理論命題使得本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就現實意義而言,我國雖然在改革開放30余年的過程中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問題與矛盾逐漸凸顯,解決這些矛盾的關鍵便在于順利實現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而產業轉型升級作為經濟轉型中的重中之重,是關乎我國當下經濟運行與未來經濟發展、關乎我國國計民生的重要內容。因此,開展聚焦于“如何能夠加快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此外,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現實不同,中國的區域開放具有特殊性,即各區域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因而照搬西方國家的產業發展路徑難免存在偏差。因此,本書以中國的現實數據為基礎,在中國區域“二重開放”背景下考察各區域集聚之于產業升級這一經濟現實,并以此為基礎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使得本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宕昌县| 靖宇县| 广昌县| 墨脱县| 宜州市| 武冈市| 高州市| 合阳县| 昭通市| 讷河市| 成都市| 牙克石市| 龙南县| 云梦县| 山东| 永寿县| 栖霞市| 博罗县| 鹿邑县| 东兰县| 盐亭县| 安庆市| 穆棱市| 凤山市| 百色市| 黑山县| 永仁县| 兴文县| 蛟河市| 古蔺县| 北宁市| 鹤岗市| 自治县| 广饶县| 南郑县| 中方县| 洛南县| 晋城| 会宁县| 靖安县|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