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明清:第二次曲折“向海”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以銅錢做貨幣,以至于今天我們仍然有“滿身銅臭”這一俗語;但從明代中葉一直到1943年,中國的貨幣體制是以銀為本位制的。中國是貧銀國,作為貨幣的大量儲備,包括近代史上割地賠款用的都是白銀,銀從哪兒來呢?從對外貿易中來。這要從福建漳州月港說起,這是中國海洋文明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個篇章。當明代政府在禁海時,漳州月港卻是唯一的“特區”:允許中國人進行對外貿易的特區。這也使得整個中華文明在這里留了一個海洋文明的“氣口”,使得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篇章里,海洋文明依然薪火相傳。從漳州月港出發途經菲律賓的馬尼拉,跨過整個太平洋到達美洲,再跨過大西洋到達歐洲,這條航線我們很不“熟悉”。在今天各種版本的“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中,我們只看到歐亞大陸東南方的航線,這些是中國第一次“向海”的航線網絡,也是基于中古時代,中國人與阿拉伯人共同編織“海洋亞洲”時代的歷史事實。但對于重返世界舞臺中心的中國而言,在不久的將來,以漳州月港為起點的新航程必將為全面復興的中國提供了不起的本土文化資源。中國南海過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到非洲、歐洲的航線密密麻麻,這就是今天說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是重返世界舞臺中心的中國外交布局和區域性布局的第一步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一定要全球布局,這是它的第二步棋。第二步的全球布局,就是從月港到馬尼拉跨過整個太平洋,駛向美洲、跨越大西洋的航線,這是東南沿海海洋族群獨特的區域性資源。這些資源必將在建設海洋強國、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過程中不斷釋放其文化上的影響力。
明代,泉州作為港口已經毀了。海洋貿易的中心基本上轉到了九龍江入海口區域、浙江洋面的舟山群島,以及與閩粵相鄰的南澳。地處九龍江入海口的漳州月港不僅僅是一個白銀貿易港,而且也是中外商品交換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明代的海洋活動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閩人三十六姓使琉球”,“使”是一個動詞,即出使。明代在成立初年有一個外交程序,就是派出使節告知周圍國家,并做好外交關系。在這樣的過程中,當時在中國東南洋面上的琉球群島特別愿意和明代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認為琉球在遠離中華帝國幾千里的海外,在煙波浩渺之處,琉球人民既不善于造船又不善于操舟,到中華帝國來很麻煩,便決定讓中華帝國最善于造船、操舟的一個族群移民琉球,幫助琉球人民造船,再將中華文化傳播過去。誰承擔了這個任務?閩人,也就是福建人。在明朝統治者的眼里,閩人“多諳水道,操舟善斗”,是海洋族群的形象。“三十六姓”是一個約數,從現在的史料看來,閩人移居琉球者遠不止三十六姓。大量的福建東南沿海造船的船戶、開船的技工以及一些知識分子帶著明朝的使命移居琉球,并且世代相傳,在琉球也就是今天的日本沖繩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福州方言區與帶有福建特色的中華文明遺存。這些遺存得到了世界的公認,2000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琉球牽涉今天的釣魚臺——釣魚島,就在福州閩江的出海口到琉球的途中,它處在福州往返琉球必經的水道上。臺灣地區的人稱之為“釣魚臺”,大陸稱之為“釣魚島”。最早中國人是以“臺”還是“島”來命名它的呢?應該是“臺”或“嶼”。從福建地區的方言命名看,福建地區和臺灣地區有很多“臺”“嶼”。古代,航海族群的福建人,并沒有很嚴格的科學觀,沒有“水中間的陸地叫作島”的概念,當時的航海者認為行船時水中間能有一塊地方讓自己的船只靠一靠,能夠上岸補充一些給養、補給一些淡水,這種地方就叫作“臺”“嶼”;“島”則是受正統教育的官吏的新命名。嘉靖年間陳侃出使琉球后所作的《使琉球錄》是現今留存下來的最早記述釣魚臺(嶼)的記錄,明確記載了“釣魚嶼”這一名稱。從這些命名上就能看出海洋文化或海洋資訊與東南沿海區域的關系。琉球大學圖書館典藏部的一些材料記載著最早的、不遲于1371年的第一批使琉球的閩人后代所保留下來的史料。其中《指南廣義》值得一提,“閩人三十六姓”之后代程順則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撰寫《指南廣義》,作者在《傳授航海針法本末考》中云:“康熙癸亥年(1683年),封舟至中山。其主掌羅經舵工,閩之婆心人也,將《航海針法》一本,內畫牽星及水勢山形各圖,傳授本國舵工……惟是舊本,相沿日久,或有傳訛,應俟有心者參互考訂,匯集成書,以涉大川,不無少補。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遣閩人三十六姓至中山。內有善操舟者,其所傳針本,緣年代久遠,多殘缺失次。今僅采其一二,以示不忘本之意。”按此,成書早于1392年的《閩人三十六姓針本》應是目前所知的中國文獻中對包括釣魚島在內的琉球海域的最早記載。而遺憾的是,這些最早的以漢語記載的關于釣魚臺、琉球方面的典籍,目前還不被中國學術界所廣泛掌握。
閩人三十六姓使琉球是官方的外交活動,雖然也有很多商人借著這樣的形式來做一些小貿易,但比起唐宋元時期的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只是小規模的走私,無法對海禁制度形成大的沖擊。
明代,鄭和為什么要在福建開洋?鄭和下西洋的航線是怎么走的?鄭和是航海家嗎?自從梁啟超在20世紀初寫了《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后,后代學者經常被其觀念所影響,把鄭和跟文明史上堪稱航海家的那些人進行對比,如哥倫布、達伽·馬等。更有甚者認為下西洋的航線就是鄭和開辟的。其實,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人民從唐宋元以來第一波“向海”時開辟的航線,成就了鄭和下西洋。宋代有一本書叫《諸蕃志》,元代有一本書叫《島夷志略》,這兩本書都記載著從福建的口岸出發進行海洋貿易的航線。《諸蕃志》是時任泉州市舶司提舉的趙汝適所著。趙汝適非常忠于職守,每天在收稅的時候都問船長與水手來自何處、當地有什么特產、到中國走了幾天、海上又如何走等問題,然后加以記錄與整理,形成了《諸蕃志》。《島夷志略》是航海家汪大淵跟隨從泉州港口出發的海船歷經二次航行,并把其親身經歷的事情記載下來而成的一部典籍。這兩本書記載的知識體系,成為鄭和下西洋的基礎。這個結論可從三次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隨從馬歡所著的書《瀛涯勝覽》中得知。鄭和下西洋的所有官方資料都被毀了,《瀛涯勝覽》是親歷者最權威的記載,書中提到“《島夷志略》所著不誣”,
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的航線早就有一個標準,他的路線就是《島夷志略》和《諸蕃志》所載路線。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鄭和下西洋是靠著前一波“向海”的過程中留下的文化遺產完成的。這也是為何第三次“向海”時要回顧前兩次“向海”的過程,看看它們留下了什么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對于今天還有著怎樣的意義。
1990~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了包括“海上絲綢之路”在內的“絲綢之路”考察活動。“海上絲綢之路”考察路線第一站從馬可·波羅的家鄉——意大利威尼斯開始,一路向東,航行到了中國,停靠了中國的兩個港口:廣州和泉州。接著繼續向北,經臺灣海峽,前往韓國與日本,最后在大阪結束。考察共經過了16個國家、21個城市。將聯合國的考察路線與鄭和下西洋的航線相比較,我們可以說鄭和下西洋的航線與聯合國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有18個城市的重疊,達到了近九成的重疊。當代知識體系中的“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唐宋元期間的航海路線也達到了近九成的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