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清代:“閉關自守”、“十三行”與閩商
清代的對外海洋貿易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廣州十三行”。講起“廣州十三行”,我們知道其與中國最典型的海商群體閩商有著很深的關系。“郊”與“行”都是閩商在貿易過程中的組織形式,是中國海商行業組織的雛形,可以是經營同類商品的商人組織,或者是經營某一個區域的商業活動的商人組織。“十三行”是福建閩南區域的商人對行商具體空間的稱呼,和具體的商貿集散地有關,并不特指“十三”的數目,只是代表“很多”。至今,漳州九龍江區域依然保留著當年的“十三行”地名;同時,臺北大稻埕區域也保留有“十三行”之地名。這些區域都是當年閩商進行海洋貿易的“據點”。“廣州十三行”中,組織“十三行”成立和引領行商的主要商人無不是閩人。明代海禁期間有一個特殊的港口漳州月港,清代也有一個特殊的港口廣州。福建和廣東同為海洋大省,有區別嗎?清政府對“廣州十三行”的規定是:外國商人能夠進來做生意,但中國商人不能出去。《清圣祖實錄》記載:“凡商船照舊東洋貿易外,其南洋呂宋、噶羅吧等處,不許商船前往貿易。……其外國夾板船照舊準來貿易。”明政府對漳州月港的規定是中國人可在這里領護照出去做生意,但外國人不能進來。明代隆慶開海法令:“許其告給文引,于東西諸番貿易,唯日本不許私赴。”
張燮(1574~1640年)在《東西洋考》中記載:“閩在宋、元俱設市舶司。……然市舶之設,是主貢夷,及夷商來市者。”
這就是福建的海洋文化與廣東的海洋文化的差異。一個是外向型的海洋文化,一個是吸納型的海洋文化。在改革開放第三次“向海”的時候,同樣能看到福建和廣東這兩個不同的特點,廣東作為一個吸納型的大省,它對整個中國來說,在人才吸引方面造就了孔雀東南飛的局面,很多內陸的人才遷徙廣東,內陸機構到廣東去設置分支機構;廣東“廣交會”還像當年的“廣州十三行”一樣請世界各地的人到這里來訂貨。福建的情況卻大不相同。在改革開放30多年內,福建人在其他區域經商的達1100萬人,
這是福建人獨特的開放、流動、外向的海洋文化所造成的,應該也是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應該具有的先行先試的氣質,也引領著、代表著中國的企業家抱團“走出去”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