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海盜(海商)的興衰:基于全球經濟發展的視角
- 王濤
- 3792字
- 2018-11-08 15:23:16
第一節 中世紀地中海上的斗爭
地中海曾經被看作古羅馬帝國的內湖,大量的產品通過這個內湖運輸,使帝國的血脈得以暢通。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以及伊斯蘭教的興起,地中海上的貿易活動全面衰退,盡管在地中海東岸還保持著一些貿易聯系。公元8~9世紀,隨著經濟的復蘇,地中海上的貿易才逐漸再次興盛,意大利和西西里沿岸,形成了一系列港口城市,其中以阿馬爾菲居首。全盛時期的阿馬爾菲擁有5萬人口,意大利以及地中海東部沿岸各國流行的全是它的貨幣,地中海各口岸的海上法也都以阿馬爾菲的海上法為基準。土地貧瘠使這個沿海城市不得不投入到航海貿易中去,優先與伊斯蘭教建立了聯系,獲取伊斯蘭世界的金幣和銀幣,然后前往君士坦丁堡購買絲綢,再轉運到西歐獲利。
但是很早就確立的優勢并不能轉換成長久的優勢,意大利各城邦為了貿易利潤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斗爭。1135年、1137年,阿馬爾菲兩次遭到了競爭對手比薩的洗劫,從此退出了一流貿易城市的行列。1250年后,該市的貿易大大下降,貿易額也許只有公元950~1050年的1/3;海上往來的范圍也逐漸縮小,最后只剩幾十條雙桅或單桅小船在意大利沿海從事近海運輸。
此后,比薩又被熱那亞擊敗,地中海上只有威尼斯可以與熱那亞爭奪霸權了。
威尼斯地處亞得里亞海邊緣,由60多個島嶼構成,公元5世紀時,即已經有人為了躲避蠻族的入侵逃難至此。這個城市沒有耕地,也缺乏淡水,唯一的物產就是食鹽。這就決定了自它誕生之日起,就必須以貿易和漁業為生。但是,居民并不是安分的漁民和商人,搶劫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他們的搶劫使拜占庭帝國不勝其煩,但是又無法制止,只好在715年與威尼斯簽訂通商條約,規定威尼斯在繳納通行費以后,可以在帝國內享有貿易自由。當時地中海西部大部分地方還處在阿拉伯人控制下,威尼斯與拜占庭的貿易就成為基督教世界獲取東方產品的唯一途徑,威尼斯通過向君士坦丁堡提供糧食、葡萄酒、木材、奴隸和自產的食鹽,換取來自東方的香料和絲綢。威尼斯因此受益頗多,步入了上升的通道,貿易提供了大量的利潤,利用這些利潤,威尼斯加強了自己的海軍實力,衰落的拜占庭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求助于威尼斯幫助他們對付阿拉伯人。每次幫助都不是無償的,拜占庭驅逐了阿拉伯人,但是不得不一次次將更大的貿易特權給予威尼斯人。拜占庭給予威尼斯的貿易特權損害了本國商人的利益,但是使威尼斯的貿易變得逐漸發達起來。但是即使如此,10世紀以前,威尼斯的主要活動領域仍然是亞得里亞海。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貿易利潤,威尼斯一直在亞得里亞海排擠它的貿易對手,10世紀中期左右,威尼斯取得了亞得里亞海北部的貿易壟斷權。
但是在十字軍東征以前,同意大利其他城邦一樣,威尼斯也僅具有地方上的重要性,直至十字軍東征運動開始以后,情況才發生了很大變化。當那些對東方的財富充滿了渴望的騎士傾家蕩產踏上前往東方道路的時候,也就是威尼斯和熱那亞這種為他們提供船只的意大利各城邦大發橫財的時候。十字軍東征運動完全是一場宗教外衣下的赤裸裸的搶劫活動,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更是完全表現了這場圣戰的本質。當時的威尼斯不顧基督教的清規戒律,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埃及建立了密切的貿易聯系,因此威尼斯并不愿意十字軍進攻埃及。此時十字軍恰無力支付船費,威尼斯便以進攻其貿易對手城市——同樣信奉基督教的扎拉——作為十字軍延遲付款的條件。消滅了一個競爭對手以后,威尼斯再度提議向當時陷入內亂的拜占庭帝國發動進攻,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十字軍同意了威尼斯的建議。就這樣,一場針對異教徒發動的圣戰完全變成了對同樣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的攻擊。這場戰爭對威尼斯意義重大,當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后,威尼斯按照合約,獲得了地中海東岸更廣泛的貿易特權,進一步擴大了它在地中海東部的實力,有助于它進一步排擠自己的競爭對手。
這場十字軍東征的受益者,并非僅有威尼斯一個,處于意大利西海岸的熱那亞也在此次十字軍東征中受益匪淺,并且直接成為了威尼斯的競爭對手。熱那亞的地理環境與威尼斯極為相似,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使它很難向大陸方向擴展自己的領地,因此也只能夠來到海上搏擊自己的命運。與威尼斯一樣,7世紀時熱那亞也是拜占庭帝國的屬國。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熱那亞首先向西而不是向東發展,先是聯合比薩擊敗了阿拉伯在西地中海的勢力,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貿易。1096年,熱那亞憑借為十字軍運輸兵員也來到了東地中海,從此開始了與東方的貿易,在黑海地區建立了很多港口與殖民地。
熱那亞進入東地中海較晚,一直受到威尼斯的壓制。1204年以后,威尼斯因為幫助十字軍東征取得了小亞細亞的大片土地,獲得了更多的貿易特權,熱那亞就更處于下風。但是這并未阻止熱那亞與威尼斯抗衡的決心。拜占庭帝國急于復國,但是又缺乏自己的艦隊,便與熱那亞結成聯盟,授予熱那亞很多貿易特權,請求熱那亞幫助其復國。1261年,隨著拜占庭的復國成功,熱那亞獲得了在拜占庭帝國內的貿易特權,威尼斯則被完全排擠出了拜占庭帝國的領土范圍,熱那亞在與東方的貿易中獲得了優勢地位。
復國后的拜占庭帝國并未全部恢復昔日的領土,這使威尼斯在地中海東岸的貿易雖然受到了嚴重打擊,但是并未一蹶不振。威尼斯首先設法保住了自己在希臘的殖民地,然后又利用拜占庭帝國不滿意熱那亞飛揚跋扈的狀況,重新獲得了一些在拜占庭帝國領土內的貿易特權,這使它在黑海上的貿易也有所恢復。為了有足夠的實力與熱那亞抗衡,威尼斯再次打破了基督教的禁忌,設法取得了埃及馬穆魯克政權的信任,建立了與伊斯蘭教之間的密切貿易關系,以獲取東方珍貴的香料和絲綢等產品。隨著1291年馬穆魯克政權重新占據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威尼斯也在這些地區重新取得了廣泛的貿易特權。
這樣,在地中海就形成了兩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威尼斯通過埃及和小亞細亞獲取東方的物品,而熱那亞則主要通過黑海和黎凡特建立了與亞洲的貿易。貿易的擴大刺激了兩個城邦的野心,兩個對手越來越想壟斷地中海貿易,致使其無法和平相處,沖突不斷加劇。1284~1381年,兩個城邦為了爭奪貿易霸權展開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斗爭。起初形勢對熱那亞十分有利,1284年,熱那亞在梅洛里亞戰勝了威尼斯,1298年,熱那亞在庫爾佐拉又一次戰勝了威尼斯,似乎熱那亞很快就能夠取得勝利,獨霸地中海。但是熱那亞總是不能夠將戰役的勝利轉化成最后的勝利,這可以歸因于兩個城邦的實力不相上下,當威尼斯戰敗的時候,熱那亞自身也損失慘重。但是似乎更重要的是因為兩個城邦對待意大利事務的態度不同。由眾多島嶼構成的威尼斯由一個潟湖與歐洲大陸隔開,這使其不必擔心來自歐洲大陸的進攻,貧瘠的土地又使它不得不專注于貿易的發展。而熱那亞雖然三面環山,但是仍然不得不時刻擔心來自陸上軍隊的進攻,同時沿海地區的平原也培養了一批依靠土地為生的貴族,他們與從事航海貿易的商人利益并不一致,所以當兩個城邦處于停戰期間時,熱那亞內部總是爭斗不已。這使威尼斯總是可以獲得喘息的機會。
1379年,熱那亞再次擊敗了威尼斯艦隊,奪取了基賈奧島,這是威尼斯潟湖通往亞得里亞海的門戶。如果熱那亞能夠守住這一勝利成果,威尼斯將會被封鎖在潟湖以內,變成一個死港。但是第二年,形勢竟然發生了完全的逆轉,威尼斯發起了反攻,徹底擊敗了熱那亞。1396年,在地中海上失敗的熱那亞再次遭到沉重的打擊,法國的進攻使它不得不俯首稱臣,從此徹底失去了在海上與威尼斯爭霸的能力,威尼斯得以獨享與東方的貿易,富裕伴隨著強盛也隨之來臨。1423年,威尼斯的財政收入達到了75萬杜加,如果再加上其海外領地的收入,收入總額達到了161.5萬杜加,躍居歐洲首位,不但在總額上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大國英格蘭、西班牙和法國,而且遠遠將意大利各城邦拋在身后。如果考慮到人口1000萬的法國此時財政收入不過100萬杜加,人口不過150萬的威尼斯(包括海外領地)的富庶更令人印象深刻。整個歐洲和地中海全部處在以威尼斯為中心的經濟世界中。
在威尼斯享受它的勝利,并且開始擴張在意大利半島的影響之時,失敗者熱那亞也沒有完全甘心失敗。湯普遜認為文藝復興時代沒有一個城市像熱那亞那樣唯利是圖,同它的意大利競爭對手佛羅倫薩、米蘭和威尼斯比較起來,它對較高的文化從來沒有顯示出一絲一毫的興趣,它唯一的興趣就是貿易,因此它的衰落“不值得惋惜”。但是熱那亞對航海貿易的熱衷還是應該被給予充分肯定,如果沒有熱那亞近乎偏執的航海精神,很多創新也許不會出現或者推遲出現,也許就不會有后來新航線與新大陸的發現。
熱那亞在通過黑海與亞洲貿易的過程中,曾派商人偷偷前往印度,發現那里的香料價格是如此便宜,便有意甩開阿拉伯中介商人,直接與亞洲貿易,顯然,這是刺激維瓦爾迪兄弟在1291年向西航行尋找到達亞洲通路的重要原因。雖然兩兄弟自此一去不回,但是這充分顯示了熱那亞在探索新航路上的興趣與決心,也是葡萄牙探索新航線的先聲。當然,熱那亞對航海貿易所做出的更具實際意義的創新是在1271年,發現通過直布羅陀前往西北歐的航路,這條航路大幅降低了歐洲南北兩極的運輸成本,不久以后,威尼斯的國家商船隊弗蘭德斯帆船隊也通過這條海路到達西北歐,歐洲南北兩極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而這一切又都為后來的變動準備了條件。
當然,熱那亞在敗給威尼斯,繼而在1396年被法國兼并以后,其貿易已經大為衰落,因而主要是作為投資者和技術輸出者參與和推動前往亞洲的航海探險。13世紀時,他們即通過整合葡萄牙海軍,開始在大西洋上探險,并發現了加那利群島。如果沒有熱那亞人的幫助,很難想象葡萄牙人能夠開始他們的航海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