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濟體制
二戰后的德國滿目瘡痍,絕大部分壯年男性死于戰爭或成為戰俘,勞動力極其匱乏。食品、能源短缺,交通癱瘓,成千上萬的人住在廢棄的地堡里,缺水缺電,忍饑挨餓,如當時科隆有12%的兒童達不到正常體重。按聯合國規定每人每天攝入的熱量應該為2550卡路里,而德國人均只有1300卡路里,有時只有800卡路里。
物價飛漲,貨幣貶值,黑市猖獗,香煙、巧克力和口香糖成了替代貨幣。帝國馬克只有原值的5%。連科隆的大主教都對他的信徒說,為了活下去,偷煤炭、偷食品都很正常。時任科隆市市長的阿登納因為沒有暖氣也只能和衣而睡。
因此,不少經濟學家預計,德國的重建至少需要40~50年。
1948年6月20日三個西方占領區進行貨幣改革,工資、養老金、租金、賃金按1∶1兌換,銀行存款按10 ∶1兌換,即10個帝國馬克兌換1個德國馬克,并同時放開了物價,于是貨幣供應量一下就減少了93%。
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也主張貨幣改革,但不同意放開物價,不同意搞“經濟自由化”。于是主管經濟的艾哈德(Ludwig Erhard)便提前一天,在6月19日宣布放開物價,因而受到美國駐德司令的批評,提醒他沒有盟軍的批準不得修改任何規定。艾哈德則毫不退讓地說:“我沒有修改規定,我把它們給廢除了。”
由于許多商人早就預料到這一天,已經囤積了大批貨物,所以第二天商店的貨架上就擺滿了商品,奇跡發生了。
其實在此之前,德國經濟界和政界的有識之士早就已經開始謀劃德國經濟今后應走之路,對于德國在戰后究竟應該選擇哪一種經濟體制曾經有過爭論。當時,可供選擇的方案有五種:公有制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溫和的民主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基督教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秩序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和自由市場經濟體制。最終德國選擇了以秩序自由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社會福利市場經濟體制,希望在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之間,在市場經濟同計劃經濟之間尋找一條第三條道路。產生這一經濟體制理念的基礎是對歷史與現實的經濟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
關于經濟體制的理論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發展,理論的分野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