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德國經濟政策的沿革

1871年德國統一后發展迅速,很快成為新興的工業大國,先后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全境一片廢墟,但經過貨幣改革,仰仗社會福利市場經濟體制,依靠人民的奮發圖強精神,借助美國的大力支持,聯邦德國迅速恢復并發展了國民經濟,創造了經濟奇跡,至今仍為世界各國津津樂道。

進入20世紀7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發展日益緩慢,尤其在70年代末的第二次石油危機沖擊下,經濟發展呈現空前的頹勢。20世紀80年代科爾政府竭盡全力使經濟恢復了緩慢的增長。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不久,當人們陶醉在國家統一的喜悅中時,有識之士就明顯覺察到德國經濟已陷入了停滯。然而輝煌的過去及其帶來的老本始終麻木著德國的蕓蕓眾生,使他們難以認識、更難以承認這種停滯。實際上這種停滯已經持續了多年,“藥方”開出了千千萬萬,“靈丹”也服用了萬萬千千,但人們仍然看不到一個盡頭,于是麻木的神經才逐步感到一絲的痛楚,“德國經濟真的病了”!

德國經濟的沉淪終于喚醒了這個自尊心極強的民族,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進行結構改革。施羅德的《2010議程》同默克爾的“整固、改革與投資”三和弦結合,剛柔并濟、相得益彰,使德國對內和對外經濟都出現了轉機,不僅迅速擺脫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羈絆,而且成了歐債危機中的中流砥柱。人們有理由相信,一旦德國真正實現了1+1等于2甚至大于2的時刻將是德國經濟真正重振雄風之日。

經濟政策同經濟體制是密切相關的。德國決定實行社會福利市場經濟體制后,也同時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政策。郭景儀:《聯邦德國經濟政策探索》, www.cnki.net,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2月20日。

就德國經濟的發展和政策而言,其經濟政策大致可以分為八個階段。

一 重建階段(1945~1958年)

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的經濟全面癱瘓,食品和能源供應、交通、市場、貨幣體系完全崩潰,人均卡路里攝入量遠遠達不到標準,兒童嚴重營養不良,通貨膨脹,帝國馬克已經完全失去價值,代之以的是香煙貨幣。1948年6月20日西方三個占領區進行貨幣改革。由于各企業和各商業部門早有準備,存儲了大量的商品,因此貨幣改革一開始,各商店貨架上便堆滿了商品。德國的經濟奇跡便由此開始。

聯邦德國成立以來長期由聯盟黨執政,他們實施社會福利市場經濟。從1949年開始德國國民生產總值以年均9%的速度遞增,1955年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2.1%。

在這一階段中,聯邦經濟主要是以歐肯的秩序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的,力圖試行社會福利市場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經濟政策。能夠看清楚的是宏觀調控、貨幣和財政政策不直接以傳統新古典主義的“守夜人”理論和利息、流動資金思維模式為依據,20世紀50年代主要是通過減稅和降低折舊來推動私人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和降低失業,重點是保持物價穩定。Grunenberg, Nina: Die Wundert?ter —Netzwerke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1942-1966, München:Pantheon Verlag.

二 歐洲一體化和經濟持續增長的階段(1958~1971年)

這一階段的主要標志是1958年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及1967年由三個共同體合并成立的歐洲共同體(歐共體)。1966年社民黨同聯盟黨組成大聯合政府,恰逢發生二戰后第一次經濟危機,于是社民黨便盡力勸說并影響聯盟黨日益執行需求政策,明確以凱恩斯主義的需求導向為經濟指導思想,提出《穩定與增長法》和兩個總額為88億馬克的“景氣計劃”,第一次明文規定了“魔力四邊形”及其目標值:(1)幣值穩定,通脹率不得超過1%;(2)持續適度的增長,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為4%;(3)充分就業,冬季的失業率不超過0.8%;(4)對外經濟平衡,進出口值(Au?enbeitrag)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對外經濟平衡原本指商品和服務進出口的平衡,今天亦可以表示國際收支的平衡和經常項目收支的平衡。進出口值的定義也不是單一的:一是表示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差額,如2015年德國的出口為14189.55億歐元,進口為11820.11億歐元,兩者相減得出進出口值為2369.44億歐元;二是表示該差額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如2015年為7.8%;三是表示該差額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中的貢獻率,即其沖量值。如2015年該值在德國國內生產總值1.7%的增長中占0.2%,其余的1.5%是國內需求所做的貢獻。

之所以稱其為“魔力四邊形”,是因為這四個目標往往處于沖突之中,只有依仗魔力方能達到。Sperber, Herbert: Wirtschaft verstehen, Stuttgart: Sch?ffer-Poeschel Verlag, 2007, S.25-27.在長期的經濟實踐中,“魔力四邊形”日益受到挑戰:一是目標值太高,達不到;二是至少應增加兩條邊,即福利和環保;Czada, Peter: Wirtschaft—Aktuelle Probleme des Wachstums und der Konjunktur, Opladen: Leske Verlag+Budrich GmbH, 1984, S.187-190.三是質疑“充分就業”這一目標。R?pke, Wilhelm: Civitas humana — Grundfragen der Gesellschafts- und Wirtschaftsreform, Stuttgart: Verlag Paul Haupt Bern, 1979, S.366-372.

經濟政策的重點是加大宏觀調控,增加國家支出,擴大社會福利,積極擴大內需,尤其是加強建筑業,大力發展地面和地下建筑,反對限制競爭,推動農業生產,出臺了影響深遠的“大眾股票”政策和“624馬克法”。1969年社民黨同自民黨聯合執政,全力推行凱恩斯經濟政策。North, Michael: Deutsche Wirtschaftsgeschichte —Ein Jahrtausend im überblick, München: Verlag C. H. Beck, 2005, S.386.

三 有限增長階段(1971~1979年)

這一階段的特征是,隨著經濟的增長,聯邦德國開始確立其在歐共體的主導地位,但大力執行凱恩斯主義的結果帶來了日益嚴重的“滯脹”,于是,1974年施密特上臺后就逐步放棄了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試圖消除“滯脹”,但收效甚微。

由于美國經濟日益不景氣,大量美元流入聯邦德國和歐洲市場,而美國政府已無力維持傳統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不得不在1971年宣布放棄美元同各國貨幣的固定匯率。這正中聯邦德國政府的下懷,于是聯邦德國馬克同美元的匯率從固定的1∶4(可以上下浮動1%)增值為1 ∶ 3.42。在此情況下聯邦政府重新獲得了駕馭經濟發展的動力。然而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也對聯邦德國經濟進行了沖擊,使聯邦德國的失業率上揚,通貨膨脹率攀升,債臺高筑,出現危機。與往日經濟危機不同的是,此次危機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帶來的是“滯脹”,即在經濟發展停滯的同時出現了通貨膨脹。顯然這是同各國執行凱恩斯的需求導向經濟政策密切相關的。于是包括聯邦德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紛紛放棄凱恩斯主義,轉而采用貨幣主義政策,把控制貨幣量放在核心地位,情況有所好轉,但好景不長,1979年又爆發了規模更為巨大的第二次石油危機。

四 第二次石油危機階段(1979~1982年)

第二次石油危機使聯邦德國經濟全面衰退:失業率迅速攀升,國家債臺高筑。施密特政府使出渾身解數,進一步加快其擺脫凱恩斯經濟思想的步伐,企圖力挽狂瀾,結果仍然無濟于事。聯邦德國出現高失業率、高國債率、高破產率,施密特領導的紅黃政府在聯盟黨提出的“建設性不信任”投票中失利。科爾領導的黑黃政府上臺執政。

五 緩慢增長階段(1983~1989年)

1982年聯盟黨和自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上臺后,竭力推行新自由主義的供給導向經濟政策,降低稅收、改善融資條件、增加投資、加強競爭、強化勞動和風險意識、削減福利支出、減少公共赤字、鏟除過時的結構,使聯邦德國經濟緩慢地復蘇。

六 “統一病”階段(1990~1998年)

1990年德國統一后國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面臨巨大的挑戰Hoffmann, Lutz: Warten auf den Aufschwung — eine deutsche Bilanz, Regensburg, 1993.,先從國外開始。但德國工業在世界市場上的滑坡在國內起先并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因為重新統一的暫時繁榮掩蓋了一切危機的兆頭。Seitz, Konrad: Wettlauf ins 21. Jahrhundert, Berlin: Siedler Verlag, 1998.但自1992年中期以來,新州經濟卻全面崩潰,國內生產總值急劇下降,失業率飛速攀升Sesselmeier, Werner: Der Arbeitsmarkt, Marburg, 1991.,問題紛至沓來,百姓怨聲不斷。Engels, Wolfram: Soziale Marktwirtschaft als politische ?konomie, Stuttgart: Seewald Verlag, 1976.科爾政府不得不一改初衷,做出調整,重新啟用傳統的凱恩斯宏觀調控政策,增加舉債。然而,由于加入歐洲經貨聯盟在即,聯邦政府又不得不再次祭起緊縮貨幣政策的旗幟來穩定國家財政,以期達到趨同標準。1996年開始,德國經濟面臨全面衰退,最終導致已經連任16年的聯邦政府總理科爾下臺。

七 大步改革階段(1998~2005年)

1998年施羅德領導的紅綠聯盟政府上臺。這在聯邦德國歷史上是一個全新的聯盟組合,執行的也是一個全新的經濟政策——左派供給導向經濟政策,也稱“新中派”經濟政策。原本標榜自己是工人階級政黨的社民黨早已公開宣布自己是全民黨,并且逐漸拋棄了傳統一貫的需求政策,一經掌權便公開宣布放棄傳統的需求政策,祭起了供給和需求政策相結合的大旗,強調要同時發揮國家和市場的作用,兼顧雇員和雇主利益,提出全面改革的《2010議程》,準備對德國經濟的痼疾——結構問題動大手術。遺憾的是,由于準備不足又操之過急,再加上外部條件的干擾,經濟發展時好時壞,遠未達到改革的預期目標。

八 小步改革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階段(2006年至今)

2005年底默克爾領導的大聯合政府上臺,推行“社會民主主義包裝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Rippert, Ulrich: Neoliberale Politik in sozialdemokratischer Verpackung, 02.12.2005.,強調“整固、改革與投資”三和弦(Dreiklang),降低改革的力度,實施“繡花”式的改革方案,整固財政,加大投資,經濟重新開始復蘇。2009年默克爾率領的黑黃聯盟取代了大聯合政府,繼續推行原經濟方針。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幾乎窒息了良好的經濟增長勢頭,國內生產總值降到了歷史的最低點,下降5.1%。黑黃聯合政府不得不全力應對接踵而來的各項危機,由于未雨綢繆,加之應對較為得當,德國經濟終于在2010年走出危機,而且頂住了歐債危機的沖擊。2013年底大聯合政府再次執政,繼續執行默克爾的經濟方針,推出養老金改革和全國統一的最低工資標準,進一步應對歐債危機的干擾。

綜合德國經濟政策的沿革可以看到以下發展規律。

不同政黨慣用不同的經濟政策,但日益顯示出趨同之勢 眾所周知,德國聯盟黨慣用供給政策,社民黨則慣用需求政策。但隨著公開宣布自己已是全民黨,隨著經濟在黨派爭論中地位的提高,社民黨就逐步放棄了自己傳統的需求政策。施羅德1998年上臺后就宣布其政府將執行供給為主兼顧需求的經濟政策;科爾上臺時還明確表示其政府要執行供給導向的經濟政策,然而隨著德國統一后經濟形勢的惡化,他也不得不轉而采取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大舉借債。盡管如此,人們還是越來越看清楚,德國正在日益揚棄凱恩斯主義,更多采取供給導向經濟政策,特別表現在削減國家的福利費用額度和國家的支出份額上。2005年出現了第二屆大聯合政府,2013年又組成了第三屆大聯合政府,這進一步說明了兩黨之間在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上的趨同之勢。

交替或同時使用緊縮和擴張政策 德國歷屆政府已經日益以經濟形勢的現實為依據,交替或同時使用緊縮和擴張政策,但始終把穩定和控制通貨膨脹放在首要地位。后來為了成立和加入歐洲經貨聯盟的需要,為了使債務總額和年度財政赤字達標,德國政府更是大力推行緊縮政策,雖然控制了通貨膨脹,但卻給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困難。

“魔力四邊形”得以保持并得到發展 魔力四邊形是德國經濟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的辯證模式,指的是幣值穩定、持續適度的增長、充分就業和對外經濟平衡四大經濟指標,也是德國宏觀調控的主要領域。1967年的穩定與增長政策更賦予每一領域一個特定的目標值。由于在實施中,這四項目標值難以達到,聯邦政府便對此做了修正,公布了新的年經濟發展目標值,即通脹率應保持在0% ~2%,持續適度的經濟增長應在3% ~4%,充分就業的失業率為0.7% ~3%,對外經濟平衡的目標值則應為經常項目收支的1%和國內生產總值的1.5% ~2.1%。

“魔力四邊形”是對德國經濟發展軌跡的一個長期研究的總結,也是對德國經濟今后發展的一種指導標準。問題是這種總結是建立在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當20世紀70年代德國經濟開始步入停滯階段,日益失去強勁的發展勢頭時,本來就難以同時達到的四項指標就日益成為“鏡中之花”和“水中之月”,個別項目達標也只能說是罕見。例如在1974年前,失業率除1967年因經濟危機稍微偏離外,多數年份實際指標同額定指標一直較為接近。但1974年、1975年和1976年失業率急劇上升,1996年、1997年和1998年連續三年失業人數都突破了400萬人大關,2002年底更達到創紀錄的470萬人,遠遠超過了標準。于是此后的歷屆政府都把經濟政策日益向控制和降低失業率方面傾斜,改變就業政策,把就業政策的重點轉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私人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引進低工資工作、加大打短工的力度,進而提高就業需求面;持續適度增長的指標在1967年前基本是符合的,但1967年至1976年差距增大,1976年后又較為接近,1993年后則日益偏離,但至今還看不到德國政府采用何種重大舉措來使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 ~4%的增長率;對外經濟平衡本是一個非常受伙伴國歡迎的口號,然而由于歐洲貨幣聯盟的建立,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侵襲,德國實際上已經放棄了這一目標,竭力在追求出口順差,2001~2015年德國的進出口值分別為2.0%、4.6%、4.0%、5.1%、5.3%、5.7%、7.1%、6.4%、4.9%、5.5%、5.1%、5.9%、5.8%、6.7%和7.8%;與目標值較為接近的只有物價指標,也是人們至今多少還能聊以自慰的領域。

從另一角度看,“魔力四邊形”在實踐中也證明了自己的威力,至少讓人記住不要片面性和絕對化。而人們從中也感悟到,為了全面發展經濟,必須增加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于是提出增加環保和福利兩大要素,出現了“魔力六邊形”和“魔力多邊形”的呼吁。

執行較為趨同的經濟政策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先后沖擊了德國。默克爾政府不得不調整常規的經濟政策,全力以赴地來應對這兩場危機,強調國家干預,挽救和加強管控虛擬經濟,引進債務法規,力保實體經濟穩定,推進改革,特別是結構改革,突出保出口、保就業。對于這些非常規的應對危機政策,各黨派之間幾乎沒有特別大的分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独山县| 临沭县| 黎川县| 新巴尔虎右旗| 金山区| 万安县| 丹寨县| 瓮安县| 惠东县| 曲阜市| 安岳县| 和田市| 油尖旺区| 始兴县| 镇康县| 谷城县| 五指山市| 开原市| 上栗县| 张家界市| 日照市| 藁城市| 东至县| 灌南县| 类乌齐县| 西畴县| 油尖旺区| 桃江县| 清苑县| 旬阳县| 富平县| 遂平县| 皋兰县| 宿松县| 连平县| 讷河市| 普宁市| 类乌齐县| 深州市| 萨嘎县| 城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