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前民主德國解體時的經濟狀況
關于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成立時兩國經濟起始情況的比較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比較普遍的看法是:1.1939年民德所在的德國中部同聯邦德國所在的德國西部都屬德國高度工業化的地區,工業、農業和交通都屬整個德國的發達地區,其經濟發展得同樣很快,如當年德國中部的人均工業凈產值為725帝國馬克,柏林地區更是高達855帝國馬克,西部為609帝國馬克,但民德所在的地區原料和能源匱乏,蘊藏量大的主要是褐煤和鉀鹽;2.二戰中民德所在地區的工業設備受損較小,約為20%,低于其他地區;3.戰后賠款巨大,蘇方估計為43億美元,西方估計為100億~120億美元,因此1946年底,那里的人均產值只相當于1936年的22%。
1949年民主德國成立,它同所有東歐國家一樣全盤照搬蘇聯的經濟模式,建立起中央計劃經濟體制。1963年它開始對此體制進行改革,引進所謂“規劃和領導國民經濟的新經濟體制”。20世紀70年代隨著埃利希·昂納克對黨和國家領導權的掌握,民主德國經濟又開始了向舊體制的回歸,中央計劃經濟有了進一步的加強。
對于民德經濟的發展情況,當時的聯邦德國經濟研究所有十分詳細地跟蹤研究。1974年、1977年和1984年出版的《民主德國經濟手冊》就是典型的一本。
1980年聯合國公布了60個國家的經濟數據,其中雖不包括民德,但根據波蘭和匈牙利的數據,專家們還是換算出了民德的數據,其勞動生產率只等于聯邦德國的54%。
今天我們當然更愿意了解一下,當時民德的高層是怎么看的。
一 政治局決議草案羅列的問題——民德經濟的“實況”
1989年10月24日克倫茨(Egon Krenz)上臺不久,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做出決議,決心于同月30日對民德經濟作一次實事求是的研究,于是委托有關部門起草了一份有關民德經濟形勢“不加粉飾”的決議草案(密件b51158/89)。該決議草案共分5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成績和問題部分,主要是談問題;第二部分是各類解決措施的建議;第三部分是同蘇聯的合作(僅190個字);第四部分是同聯邦德國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和合作;第五部分涉及的是對當時民德面臨形勢的應對方針。
德國統一后筆者有幸拿到了這份草案的復印件,細讀了第一部分之后感到同那些大吹特吹“偉大成就”之類的報告、演說、文件和決議相比,此件要實事求是得多。現將其中主要數據和評價公布于此,從中也可看出民德經濟的一些接近于真實的情況。
決議草案一開始仍然表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建設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在17年的時間里國民收入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年均約4%”, “1980~1988年人民的實際收入有了改善,年均增長4.4%”,接著便羅列了如下一系列的問題。
(1)近幾年來由于生產積累下降增長趨緩。
(2)1988年和1989年間連續不斷的低于平均數的收成再次要求我們進口糧食。
(3)過去制訂的“要聯合企業什么都能自己做”的戰略導致了效益的重大損失,出現了成本上升的趨勢,從而削弱了國際競爭力。
(4)現有的領導和規劃體制,雖經中央和地方各級機構的巨大努力,仍然不能勝任必須發展1000件小產品的生產和對中小企業及地方供應經濟實行有效領導和規劃的任務,因為缺少經濟的、價格的和市場的調節。
(5)在勞動生產率的國際比較中民主德國目前已落后于聯邦德國40%。
(6)積累已從1970年的29%下降到1989年的21%,其后果要比原先估計的嚴重。
(7)生產性投資的積累率已從1970年的16.1% 下降到1988年的9.9%,非生產部門包括住宅建設的積累比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只有9%左右。生產性積累的滑坡是生產增長速度和國民收入疲軟的主要原因。
(8)設備的損耗率過高:從1975年到1988年工業設備的損耗率由47.1%上升到53.8%,建筑業的設備損耗率從49%上升到67%,交通業的設備損耗率從48.4% 上升到52.1%,農、林和食品業從50.2% 上升到61.3%,因此工業部門中的手工勞動差不多要占到40%。
(9)1986~1990年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預計只有3.6%,遠低于1985年的速度,而且一直呈下滑趨勢。
(10)第八次黨代會以來,消費的增長一直高于生產,從而使國家的債務從1970年的20億馬克上升到1989年的490億馬克。
(11)居民貨幣收入的發展速度快于供應居民商品基金的速度,這就造成了購買力的巨大膨脹和供應的嚴重短缺。例如1980~1989年居民的貨幣收入年均增長4.3%,而商品基金年均增長只有4%,形成138.9% 比131.4%的不正常比例,從而造成連續不斷的、日益巨大的購買力膨脹,在1986~1989年能直接影響國內市場的數額約為60億馬克。
(12)1986~1989年居民的貨幣收入年均增長4.3%,而作為實際收入重要組成部分的第二工資袋的社會福利基金間接收入年均增長卻為4.9%。
(13)1986~1988年國家財政對居民在住房、物價、交通、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和休養等方面的津貼和補助年均為7%。
(14)1989年和1990年國家預算中的支出要高出收入,國家只有進一步舉債200億馬克才能填補這一窟窿,這樣民德的全部債務將上升到1400億馬克。
(15)早在1971~1980年,進口就比出口多了210億馬克,于是從1981年開始便大力壓縮進口,以便減少國際收支中的赤字。1986~1990年原計劃的出口順差為231億馬克,實際上最后成了60億馬克的逆差。
(16)1989年預計的外匯收入只能償還35%的外匯支出,主要是還債、付息、進口。其他的65%則要通過銀行借貸和其他渠道來支付,要以債還債,而為了支付利息就必須動用一半以上的新增收入。
(17)國際上在衡量是否能給予一個國家貸款時,往往是看該國當年的還債率是否超過了25%,即需要償還的貸款和利息是否超過了其出口的25%。這就意味著,它必須有75%的出口收入來支付進口或是其他的開支。按民德當年的出口來看,其還債率應為150%。據此,為了償還貸款和利息,民德必須在1990年削減25% ~30%的消費,并耗費300億馬克的國內產品,這相當于計劃中國民收入三年的增長幅度,在民德當時的條件下,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二 政治局決議草案提出的解決辦法
該決議草案在第二部分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建議,其中突出的是兩個指導思想:第一,未來的根本的社會目標必須在考慮到本國特殊的經濟態勢的情況下同本國的經濟條件結合起來,要把根本上改變民德的經濟政策同經濟改革結合起來;第二,要采用緊急有效措施和長期有效措施來進行經濟改革。其具體內容如下。
(1)加強生產性積累,緊縮非生產性投資。首先是加強出口創匯型部門的生產性積累,以保證國家的支付能力。
(2)把現有的人力和資源集中用于解決配套問題、解決國民經濟的相互協調問題、解決保證從蘇聯獲得原料的出口問題、解決出口增長問題和居民的供應問題等。
(3)對勞動力資源進行機構調整,改變整個國民經濟和上層建筑中生產人員同非生產人員比例失調的狀況,大力裁減管理人員、辦公室人員和社會組織機構中的專職人員。
(4)堅持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工資的提高必須同效率的提高掛鉤,對于不需要的勞動、曠工和個人造成的損失要扣除工資和薪水。
(5)應在維護現有設備、設備現代化和合理化上進行投資以限制就業崗位,平衡勞動力的不足,把勞動力用到最需要的部門去。
(6)為了保持國內市場的穩定和出口基金,必須在保持社會福利應有的措施和符合國民經濟條件的情況下從根本上改革補貼和價格政策。
(7)取消一切不符合按勞分配原則與導致浪費及投機的補貼和價格政策。
(8)鑒于當前的形勢不可能給予全額的補償,因而需要采取進一步有利于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控制購買力的舉措。
(9)提高高檔消費品的生產,進一步提高本國諸如牛奶、肉類一類農產品的質量,開發服務和加工業,建立實物資產,必要時也可出售公寓住房來對購買力加以分流。
(10)降低成片住宅區建設中的資源使用,因為它們占去了非生產部門全部投資的75%。
(11)要通過上述措施來大大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再生產,迅速降低成本,要通過開發能夠大量賺取外匯的生產結構來提高國民收入。為此必須進行經濟改革。
(12)大力壓縮各級規劃和管理費用,取消一切無法在中央進行處理和解決的集中辦公的做法,大力提高聯合企業和一般企業的承包能力。
(13)取消中央的日報、旬報和月報規劃和決算。
(14)把國家科技規劃項目從3800項削減到600~800項。這些項目在內容上應是有決定性的,具有中央影響并應由中央來決定的,應把國家的采購從40項削減到25項。
(15)產品種類的統計交由聯合企業經辦,不再進行生產中新產品率的形式上的確定。
(16)大力提高聯合企業和一般企業在貫徹計劃中的義務,以此作為在本企業擁有的基金范圍內對內部和外部市場做出靈活反映的前提條件。
(17)停止聯合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接管,要研究在何處可以將其分解。
(18)要通過為中小企業、手工業和加工制造業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來支持中小企業和地方國家機關為滿足需求所盡的責任,尤其是為滿足1000件小產品所盡的責任,要給上述領域供求的經濟影響和相應的物價的確定留有更大的余地。
(19)迅速擬定手工業和加工制造業的稅法。
(20)應當放寬勞動力規定和投資條件。
(21)在擬定聯合企業、一般企業、合作社,包括手工業和加工制造商獨立贏利原則框架時要把重點放在從物質上推動它們賺取外匯的積極性方面。它們可以參加外匯收入的分成。
(22)大大提高貨幣作為勞動、經濟成績和敗績標準的作用。
(23)要保證各個領域統計和信息的真實性。
總的說來,就是要在實施民主集中制使每個問題能在擁有必要的、更大權威的地方獲得最佳解決的情況下,發展一種以市場條件為導向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決議草案在第三部分用寥寥數筆闡述了應同蘇聯保持并發展雙邊合作關系,強調要“無保留地”貫徹兩國合作政策,要消除對蘇聯改革的“雙重態度”。
決議草案在第四部分談到要擬定一個同聯邦德國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建設性合作的方案。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加強同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合作,因為這些國家希望民德強大,以便抗衡聯邦德國。其出發點是,即使前面提到的全部建議都能落實,也未必就能保證獲得必要的外貿順差。決議草案認為,如果是在1985年,經過巨大的努力目標還有可能實現,而今天已經根本沒有這種機遇。僅就停止舉債一項便要在1990年把人民的生活水準降低25% ~30%,這樣民德政府就不可能再執政下去。再說,即使人民能同意這么做,國家也拿不出這么多可供出口的商品,所以必須要加強同聯邦德國以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合作。其具體建議如下。
(1)要研究同它們合作的一切形式,以便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向國內外市場提供更多的商品。通過這些項目可以保證再融資,這樣,一方面民德可以獲得經濟收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向第三國市場出口。
(2)民德希望在同聯邦德國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康采恩和公司進行合作時,能獲得許可證和技術,能開展租賃業務。
(3)為了使中小企業、手工業和加工制造業現代化,尤其是在紡織工業、制鞋工業、玻璃和陶瓷業、糧食和食品工業領域可以接受貸款,以后再借助生產力的提高按期歸還。
(4)民德希望在能源、環保、化學及其他領域進行合作,希望能對上述領域的一些大型項目先進行咨詢,再進行深入的談判。這些項目如能實施,將對合作的雙方都有利。
(5)要提高從資本主義國家到民德進行旅游活動的吸引力。
所有上述舉措必須在1992年就能擴大外匯的收入,以保證國家的支付能力。盡管有這些舉措,為了保證國家1991年的支付能力,還必須超越現有的貸款界限,同聯邦德國政府就增加20億~30億馬克貸款舉行談判。必要時可以用1996~1999年的過境關稅作為擔保。
這些建議將進一步提高民德的債務,是一種冒險。但是這樣的債務是償還得起的。它可以為民德從根本上來改革其經濟政策贏得時間,也可避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專斷。
決議草案最后明確表示,“民主德國排除任何同聯邦德國重新統一或建立邦聯的想法。但我們在我們的建議中卻找到了通向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設想建立歐洲大廈的道路,在那里兩個德國將能作為友好的鄰邦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為希望和遠景的標志,民主德國愿意在1995年考慮,是否由民主德國首都同柏林(西)一起來申辦2004年奧運會”。
盡管在這份決議草案中不乏自我安慰的信心,但人們從中仍不難看出,民德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問題是,情況實際上比這還要嚴重,這就為其最終解體埋下了最大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