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
- 王小魯 樊綱 余靜文
- 2177字
- 2018-11-08 18:19:13
(二)非國有經濟的發展
“非國有經濟的發展”這一方面指數在2008~2014年期間呈逐步上升的趨勢,從2008年的5.40分上升到2014年的7.33分,增長了1.93分。這反映了基本市場導向的非國有經濟部門發展速度快于不完全市場導向的國有經濟部門,因此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市場化程度的上升。這個方面指數由“非國有經濟在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中所占比例”(原為“非國有經濟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收入中所占比例”)、“非國有經濟在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中所占比例”和“城鎮非國有經濟就業人數占城鎮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三個分項指數組成。這三個分項指數在此期間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其中,“非國有經濟在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中所占比例”和“非國有經濟就業人數占城鎮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得分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非國有經濟在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中所占比例”的得分在2009年出現下降,以后逐漸回升。三個分項指數中,改善比較突出的是非國有經濟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在2008~2014年期間平均得分從4.35分上升到8.03分,解釋了該方面指數改善的64%,是“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得分上升的主要原因(圖2-5)。

圖2-5 非國有經濟發展:分項指數變化(2008~2014年)
分省來看,目前在“非國有經濟的發展”方面,市場化程度排在前面的五個省份依次是江蘇、廣東、浙江、山東、福建五個東部省份,排在后五名的仍然是五個西部省份。從圖上可以看到,東西部省份之間在非國有經濟發展方面差異更大,總體而言東部在非國有經濟的發展方面要遠遠好于西部。但近些年來中部一些省份和一部分西部省份在這方面的發展速度加快了。而且,東部省份的發展并非盡如人意,例如北京在這方面的發展就相對落后(圖2-6)。

圖2-6 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分省評分情況
2008~2014年間,所有31個省份“非國有經濟的發展”這一方面指數得分都有提高。東部省份得分仍然顯著高于其他地區(2014年東部平均9.05分),但中部地區“非國有經濟發展”的得分上升幅度更大,2014年平均得分達到8.16分,與東部的差距顯著縮小了。東北、西部省份上升幅度也快于東部,2014年平均得分分別為7.10分和5.53分。
按2008~2014年間的平均升幅計算,東、中、東北、西部分別為1.45分、2.69分、2.30分、1.84分,說明中部省份非國有經濟發展顯著低于東部的狀況正在逐漸改變,東北和西部也在追趕中。2014年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仍然都是東部省份,但河南、海南、江西、安徽、湖北也升到了比較靠前的位置。上海位次先降后升,目前仍排在第10位。排在最后的仍然是西北、西南幾個省份。
2a非國有經濟在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中所占比例
該分項指數在2008~2014年間從2008年的5.47分上升到2014年的6.66分,上升了1.19分。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29.5%,隨后逐年下降,2014年下降至23.7%(圖2-7)。其間非國有工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從70.5%上升到76.3%。大多數省份非國有經濟比重都有上升,但有少數省份出現下降,包括北京、山西、上海和浙江。不過浙江2014年仍排在該分項的前三名,其非國有經濟在工業中的比重為86%。江蘇、福建、廣東和山東分別是第一、二、四、五名,非國有比重從89%到84%。北京只有43%,排在第28位。最低的甘肅不到21%。

圖2-7 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及其占比(2008~2014)
2b非國有經濟在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中所占比例
這一分項指數在2009年和2010年與2008年相比均出現了下降趨勢。2008年,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為4.55萬億元,2014年上升至11.87萬億元,年均增速為17.4%,但是2009年較2008年國有投資增幅高達40.6%,其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比重也增加了近3個百分點(未包括國有控股企業的投資)。其原因在于為應對金融危機所采取的大規模擴張性政策,通過提振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帶動經濟。此后國有經濟的投資比重出現了緩慢下降,2014年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下降至23.5%(圖2-8)。但要注意的是非國有經濟投資中并未剔除國有控股的股份制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的投資,因此該比例實際上偏低。圖中數據只反映趨勢性變化。研究還發現,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數據的可靠性相對較低,其中非國有經濟的投資統計可能水分更大。這些數據僅供參考。

圖2-8 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及其占比(2008~2014)
2c非國有經濟就業人數占城鎮總就業人數的比例
這一分項指數在2008~2014年間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在2014年為8.03分,較2008年提高3.68分,在三個分項指數中增幅最大。但要注意的是,該數據中,國有單位中也沒有包括國有控股的股份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這兩類企業因此被計入非國有企業,使該數據反映的非國有經濟就業比例偏高。但該數據所反映的趨勢變化可供參考。
從全國數據看,城鎮國有單位(未包括國有控股企業)就業人員在2008~2012年期間從6447萬人上升到6839萬人,但在2012~2014年期間下降到6312萬人(圖2-9)。顯然,2008~2012年期間的國有單位就業人數上升也與由國有經濟主導的大規模擴張性政策有關。此后隨著擴張性政策的退出,國有部門就業人數開始下降,而非國有經濟的就業人數比重明顯上升(這應該與一些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有關;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有些企業改造后國有資本仍然保留了控股地位,這一情況未在數據中反映出來)。城鎮國有單位就業人數/城鎮就業人數從2008年的31.1%下降到2014年的18.0%。2008~2014年,所有省份非國有經濟就業比例都有顯著上升,其中6個中部省份和少數西部省份如陜西、寧夏等升幅都達到17個百分點或更高,它們與東部省份在這方面的差距正在縮小。

圖2-9 城鎮國有單位就業人員及其占比(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