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前沿研究
- 鄭又賢
- 9945字
- 2018-11-08 14:52:13
第一章 中國夢的發展是對歷史的繼承與超越的辯證統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談到“中國夢”,而且作出了各種各樣彼此各異的解讀。其中有兩種觀點很值得我們注意:一是認為,“中國夢”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突發奇想而提出的,在中國毫無歷史根基,所以不可能實現;二是認為,“中國夢”只是重復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卻沒有實現的夢,最終難免重蹈覆轍,再現“一枕黃粱”。這兩種觀點表現形式不同,其結果卻殊途同歸,都否定“中國夢”實現的可能性。究其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持上述觀點的人們理解“中國夢”的思想方法存在某種片面性,即沒有看到“中國夢”及其發展是對歷史的繼承與超越的辯證統一。
其實,“中國夢”不是一般的“夢幻”,而是表達中國人對未來的某種理想和目標的向往和追求。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曾經深刻指出:“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仁人志士的夙愿。自鴉片戰爭爆發以后,中國就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也隨之開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且正是這個“中國夢”,激勵和鞭策著無數的中國仁人志士為之付出艱辛的探索和努力。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中國夢”都經歷了長期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它是在曲折中前進的,其中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失敗的苦痛,但無不是對歷史上追夢的繼承和超越,并且在這種繼承與超越的矛盾運動中不斷升華。
一 向西方國家學習以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困境的“中國夢”(約1843年《海國圖志》正式出版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也因此步入了非常艱辛的尋求近代中國振興的漫漫長途。為了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困境,中國的許多仁人志士放眼看世界,面向比我們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試圖從中找到能夠解救中華民族于危難的真理、辦法或道路,從而一次又一次地編織和追求了振興近代中國之“夢”,雖然始終沒有圓“夢”,卻留給人們許多遺憾之余的深刻反思。
向西方國家學習以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困境的“中國夢”,經歷了從1843年至1917年這樣一段大約74年的時間,即從1843年魏源正式出版《海國圖志》開始,至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為止。
首先是以魏源和林則徐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夢”。他們主張放眼世界,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軍事技術,尋求振興近代中國之策。魏源在談到編撰《海國圖志》的目的時指出:“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主張要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一套長處,如戰艦、火器和養兵練兵之法,以抵抗侵略、克敵制勝。這雖然無法真正實現振興中華的目的,但畢竟是基于愛國主義而尋求富國強兵的早期的“中國夢”。
其次是以洪仁玕為主要代表的“革新夢”。洪仁玕堪稱鴉片戰爭后中國第一位提出變法維新思想的改革家,在1860年5月總理太平天國朝政后,作《資政新篇》,提出一套統籌全局的革新方案。其要旨,一方面繼承了魏源和林則徐等向西方國家學習的傳統思路,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于軍事技術,而是謀求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向西方國家學習,發展資本主義。雖然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加之自身政治經歷尚淺,他的革新方案沒有也不可能真正付諸實施,但這仍不失為當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國之“夢”。
再次是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變法夢”。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他們在中國發動了一場“戊戌變法”,希望把中國推向君主立憲制的現代化道路,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由于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和扼殺,這場維新變革只持續了103天(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就宣告失敗了。盡管“戊戌變法”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說還是為了維護清朝政府的統治,但直接挑戰的卻是當時清朝政府的弊政和腐敗,仍不失為一種愛國救亡運動和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在“中國夢”的發展史冊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又次是孫中山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們,在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發動了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的“辛亥革命”。“振興中華”這句話,最早是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1894年,由他起草的《興中會章程》明確強調:“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它沿襲了“戊戌變法”把目光投向西方、向西方國家學習的做法,但超越了“戊戌變法”,不是靠改良,也不再維護清朝統治,而是訴諸革命的手段,成功地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中國民主共和的新紀元。固然“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落入了處心積慮恢復帝制的北洋軍閥袁世凱的手里,可毛澤東同志仍然高度評價了孫中山及其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偉大貢獻,指出“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要求人們“紀念他在中國民主革命準備時期,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斗爭”,“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
最后是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和胡適等知識分子,在中國興起一場新文化運動。其前期自1915年9月至1917年,針對袁世凱為了復辟帝制而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提出國民缺乏民主共和意識是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源,主張通過文化啟蒙,從思想上消除封建文化的影響,普及科學、民主、共和思想,以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體。早期的新文化運動實際上還是向西方國家學習,旨在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雖然前期的“新文化運動”并沒有真正找到近代中國的出路,但為編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在思想文化上增添了不少的經驗積累。
上述關于向西方尋求近代中國出路的“中國夢”,固然都沒有成功“圓夢”,但留給后人很多的教訓,也引發了不少中國仁人志士的深刻反思,進而去構筑更加完美的“中國夢”。
二 “走俄國人的路”以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中國夢”(約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走俄國人的路”以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中國夢”,開始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而結束于中國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其標志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這一階段的“中國夢”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以往“中國夢”的繼承和超越。第一,這個“中國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及其成功。由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它“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第二,這個“中國夢”形成的主要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五四運動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廣泛傳播;二是后期新文化運動主流向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轉化。第三,這個“中國夢”形成的重要標志,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經驗相結合的成果——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實際上內在地包含著對中國革命的方向和道路的選擇,如毛澤東同志所言:“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即要學習俄國人的成功經驗,通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
這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夢”,也是近代以來通過中國人民努力奮斗后唯一得以真正實現的“中國夢”。但是,這個“中國夢”的形成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前提,同時又包含著對歷史上追夢的超越。其一,孫中山先生及其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對其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毛澤東同志說得好:“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給我們許多有益的東西”;“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但“走俄國人的路”以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中國夢”,包含著對其革命事業的超越,因為“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其二,前期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解放作用,也為新的“中國夢”的形成積累了必要的精神動力。新文化運動沒有受縛于中國舊文化、舊觀念的影響,也沒有因為袁世凱政府極力推行尊孔復古而卻步,熱情傳播民主與科學思想,是中國歷史上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中國夢”繼承了這種勇于解放思想的精神,同時又實現了自己新的超越,即不再向西方尋求“真理”,而是“走俄國人的路”;不再徒勞于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而是要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這是一次“中國夢”的偉大升華!
三 以“曲折探索”為特征的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夢”(約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
以“曲折探索”為特征的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夢”,是以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時間起點的,并終結于“文化大革命”后的初步反思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對于中國人民來說,那只是在萬里長征中邁出了第一步,往后還有更多的事要做,有更遠的路要走。所以,“中國夢”還要不斷向前推進。隨后而形成的“中國夢”,就是毛澤東、周恩來等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集體所提出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夢想。
這一階段的“中國夢”對前一階段的“中國夢”,既是一種繼承,又是一種超越。一方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的必然選擇,也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革命成果的客觀需要,是為通過革命剛建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奠定物質文化基礎,是在符合邏輯地推進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中國夢”;另一方面,它沒有停留在原來的目標上,而是把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建設,以追求“四個現代化”為目標,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更高的水平,這是對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中國夢”的超越。
這一階段的“中國夢”的追求并不順利,“曲折探索”是其重要特征。在這一階段的追“夢”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上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同時,也走了一些彎路、遭受一些挫折,從而留下了許多遺憾和值得認真反思的東西,有待后人去做進一步的總結和探索,以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我們所說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夢想,就是指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我們現在講的四個現代化,實際上是毛主席提出來的,是周總理在他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出來的。”但是,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或“四個現代化”內涵的思想經歷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
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萌發于“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提出。劉少奇在1950年寫的一份研究經濟的論文中強調黨和政府的基本任務“就是使中國逐步地走向工業化和電氣化”,因為“只有工業化和電氣化,才能建立中國強大的經濟力量和國防力量”。毛澤東同志于1954年6月14日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講話中,更加明確地指出:“我們是一個六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
1954年9月15日,毛澤東同志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詞中還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
最早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包括“交通運輸業”現代化,卻沒有“科學技術”現代化。1954年9月23日,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而且,一直到1964年12月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之前,都是把“工業現代化”擺在首位,其次才是“農業現代化”。
隨后是把“科學文化”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范疇。毛澤東同志1957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有一個階段不提國防現代化。到1959年末1960年初,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筆記中,對自己在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作了補充和完善,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
之后于1960年3月18日,他在同尼泊爾首相的談話中,更加明確地指出,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安下心來,使我們可以建設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
。
真正明確提出今天所言之“四個現代化”,那是在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根據毛澤東同志的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這里在表述上有三個重要改變:一是把“現代農業”擺在“現代工業”前面,居“四個現代化”之首;二是把“現代國防”擺在第三位;三是把現代“科學文化”改為現代“科學技術”,并位列第四。按照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設想,1965年大力組織工農業生產,1966年開始第三個五年計劃,爭取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達到預期的目標。
“文化大革命”使追求“四個現代化”的“中國夢”遭受重大挫折,但始終沒有完全打消中國共產黨對“四個現代化”的向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夢”,依然在艱難的曲折探索中向前推進。1975年1月13日,已經病重的周恩來同志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委托,向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重提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大目標。他指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曾經提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隨著對“文化大革命”失誤的根本糾正,中國共產黨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信念更加堅定、目標更加明確。這從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談話中看得非常明顯,他不但從內涵上指出“所謂四個現代化,就是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夠恢復符合自己情況的地位,對人類作出比較多一點的貢獻”,而且基于國情,從性質上強調“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同時對“四個現代化”的水平作出了量化的說明,認為它是指“小康之家”,到20世紀末,“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觀點,為我們黨科學地確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實施步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四 實行改革開放以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國夢”(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之前)
實行改革開放以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國夢”,形成于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直延續到黨的十六大召開之前。
這一階段的“中國夢”是對實現“四個現代化”夢想的繼承和超越。從繼承來說,這一階段的“中國夢”繼續堅定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讓前一階段的“中國夢”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邁著更大的步伐向前發展。所以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并強調要“把四個現代化建設作為重點,堅持發展生產力,始終扭住這個根本環節不放松”
。1982年9月8日,黨的十二大報告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為題,典型體現了這一階段“中國夢”對前一階段“中國夢”的堅持和繼承。從超越來說,它總結了前一階段追求“中國夢”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找到了“突破口”,即要堅持改革開放,明確了根本的方向和目標,即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提供了根本的條件和保障,也把“中國夢”推到了更高的水平和境界。
實行改革開放以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國夢”,是在中國人民虔誠并進而演化為盲目學習蘇聯經驗之后的反思,特別是徹底糾正“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失誤中逐步形成的。在社會主義中國剛建立之時,百廢待興,萬般事都必須從頭學起或做起,中國人民就遇到過破解“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難題的嚴峻挑戰。毛澤東同志于1949年6月30日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就已經明確表達了這種擔憂:“嚴重的經濟建設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熟習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習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這就是困難。帝國主義算定我們辦不好經濟,他們站在一旁看,等待我們的失敗。”在沒有既成的非常成功的經驗好借鑒的情況下,毛澤東同志選擇了向蘇聯共產黨學習,按照蘇聯的模式建設社會主義。盡管其間曾經有過諸如《論十大關系》等總結學習蘇聯經驗的得失、成敗的報告和論著,但中國一直沒有走出蘇聯模式的陰影;特別是經歷“文化大革命”后,國家財政赤字嚴重,中國經濟已經處于崩潰邊緣。中國人民再次面臨著破解“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難題。
中國共產黨于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從而打開了破解“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難題的關鍵一環。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明了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進而開始了追求“中國夢”的新階段,即實行改革開放以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國夢”。
這一階段“中國夢”的開始,首先要歸功于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提出和實施,從而使之有可能超越前一階段的“中國夢”。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要取得成功,決定性的國內條件,就是堅持現行的改革開放政策;“不搞改革,不堅持開放政策,我們的發展戰略目標就不可能實現。這是一個關,這個關必須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認真地過這個“關”,通過制定一系列改革和開放的政策,使中國“走上了新的道路”
。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也高度肯定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波瀾壯闊”,特別是“實現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打開了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嶄新局面”。
堅持改革開放雖然是實現這一階段“中國夢”的首要保障,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鄧小平同志是這個事業的總設計師,也是這一階段“中國夢”的總構筑人。這種設計和構筑集中地體現在他所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上,正是以此為指導,中國共產黨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建立健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
通過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他首次對這個科學社會主義的元問題作出了新的解讀,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夢”,正是在人們重新認識和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中國共產黨自此之后,開始找到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首次正式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夢想,也因此進入了更加自覺的構筑和推進過程。1987年10月25日,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目標,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指引我們事業前進的偉大旗幟,并初步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1992年10月12日,黨的十四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而且分別從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方面,系統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1997年9月12日,黨的十五大報告更加堅定地提出,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為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夢想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黨的十六大報告在回顧十余年實踐的基礎上,首次肯定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必須堅持的十條基本經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夢想雖然還在延續,還要向前推進,但已經在實現的道路上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五 堅持科學發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約2002年黨的十六大的召開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2049年)
堅持科學發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起點是以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為時間標志的,其終點大致以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2049年為時間標志,前后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這同樣是對前一階段“中國夢”的繼承和超越。從繼承來說,它還要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前進,而且依然推進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強調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上述任務將貫穿本階段“中國夢”發展的全過程,并要通過這個全過程的努力“追夢”,方可得以最終實現。從超越來說,它首次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而且要求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并為此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一系列突破和飛躍,從而通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實現這一階段的“中國夢”,首先需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的思想和理論的指導。適應這一需要,中國共產黨在先后明確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的前提下,于2003年提出了科學發展觀、2007年黨的十七大又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后,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上首次明確規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也是該階段“中國夢”的本質特征。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地說,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需要全國人民長期不懈、和諧協作的努力奮斗。2006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既有國內的因素,又有國外的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持續不斷地化解這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這是實現這個階段“中國夢”必須具備的社會狀態,也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的階段性社會目標。中國共產黨對這個目標的設定經歷一個不斷發展和超越的過程。從黨的十六大到十七大再到十八大,總目標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布局由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最后拓展到“生態文明建設”而成為“五位一體”;重要具體指標,由“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提高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再提高到“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現在,我國正朝著十八大提出的目標前進。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所說:“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直接目標。這是對中國共產黨1954年業已提出并經過后來逐步調適的“四個現代化”夢想的繼承和超越,即到21世紀中葉,中國不但要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成為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而且要建設社會主義的民主、文明、和諧,把中國建設成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高水平協調發展的國家。雖然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非常艱巨,但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夢想。”他堅信,“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