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要求保鮮理論的科學性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由于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更由于世界形勢和無產階級實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加上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發展不斷遇到新情況、新問題,甚至還難免會遭受某些挫折,從而給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增添了許多疑慮或困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是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永遠保鮮理論的科學性,以進一步向人們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一 馬克思主義保鮮理論科學性的基本內涵

“保鮮”,原是指保持蔬菜、水果、肉類等食物的新鮮。在本章中,它被引用來表達保持理論的“新鮮”性、“鮮活”性。保持理論的“新鮮”性、“鮮活”性,主要凸顯三個關鍵詞。一是理論的可正確性,即現實世界是可知的,人們在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或理論可能成為真理。二是理論的可滯后性,或曰真理可能成為“過時”的認識。也就是說,真理都是相對的,只有對應于特定的對象、特定的時空條件、特定的實踐歷史階段來說才是正確的。隨著對象的變化,隨著時空條件的改變,隨著實踐的發展,理論可能滯后于實踐,即使原來具有真理性的認識,也可能成為不“新鮮”的或“過時”的東西。列寧曾經引用歌德的名言說:“我的朋友,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頁。這實際上就是告訴人們,理論不是“常青”的,只有植根于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不斷地從實踐或生活中吸取新鮮的養分,才能使自己變灰色為“常青”,擁有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不會腐爛或過時。否則,隨著社會實踐或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或發展,任何理論都可能失去其“新鮮”性或“鮮活”性,而成為滯后或過時的東西。三是理論的可發展性,或曰真理的可保鮮性。只要理論能夠不斷地從實踐或生活中獲取“養分”、“空氣”和“陽光”,通過新陳代謝,就能保持自身的“新鮮”性、“鮮活”性,就能像生活一樣是“常青”的。所謂保鮮理論的科學性,就是指一種理論要像“生活之樹”一樣,永遠保持“常青”的狀態。正如恩格斯所言,“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74頁。

馬克思主義保鮮理論的科學性,也就是保鮮理論的真理性。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是科學的理論體系。這種真理性或科學性,是以實踐性為基礎的,即必須來源于實踐,并通過實踐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作出正確的反映。而且,馬克思主義即便在創立的時候是一種科學的、具有真理性的體系,但也不能保證其以后永遠是正確的。如列寧在《論策略書》中所言:“必須弄清一個不容置辯的真理,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6頁。所以,馬克思主義還要及時地反映客觀世界、人類社會特別是無產階級實踐的新變化,不斷地接受新的實踐的檢驗,并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以保鮮自身的科學性、真理性。

馬克思主義保鮮理論的科學性的基本內涵,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從理論來源上保鮮自身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來源,包括兩個層次:其一,從最終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來源于對客觀世界、人類社會特別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其二,從直接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來源于對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實踐,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發展的實踐的正確反映。要從理論來源上保鮮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最重要的是不斷創新實踐,開拓認識的新領域、新對象,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探索新情況、新問題和總結新經驗中豐富、發展自身,既保持原有的科學性,又充實和提升真理性,從而更加“鮮活”,更富有時代特征。

其次是從理論品質上保鮮自身的科學性。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曾經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82頁。要從理論品質上保鮮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就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真正做到與時間同進,與客觀世界同進、與人類社會同進,與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實踐同進、與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發展同進,與人類認識同進、與科學發展同進,永不休止,絕不懈怠,切實保鮮自身的真理性。

再次是從理論功能上保鮮自身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其總功能,就是要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但這種總功能是通過階段性的功能發揮作用的。馬克思主義保鮮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就是要在各個相續的不同階段上不斷地調適社會功能,使理論所發揮的作用既正確又“鮮活”。例如,在資本主義處于自由競爭時期,其主要功能是改造舊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理論,摒棄“空想社會主義”,武裝無產階級實現由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的轉化;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后,其主要功能就是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轉化為實踐,推動各國的無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斗爭,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國家;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其主要功能是武裝無產階級政黨實現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及時根據實踐和任務的新變化而不斷更新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成功推進社會主義的改革和發展。只有如此及時地調適自己的社會功能,并隨著具體功能的轉換而豐富、發展既成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才能不滯后、不過時。

二 保鮮理論的科學性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主要依據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無論是在確立之時,還是如今的鞏固和發展階段,其主要依據都在于它能夠保鮮理論的科學性。如果不能保鮮自身理論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即使確立起了指導地位,也會得而復失。

第一,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得以確立的最直接依據,就在于它是一種能夠實現無產階級遠大歷史使命的科學的理論體系。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一開始就是在同反科學、偽科學、幻想性科學的斗爭中逐步形成的,其本質特征之一就在于具有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是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面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肆虐而不知所措,再加上反科學、偽科學、幻想性科學十分盛行而搞得人們無所適從的情況下應運誕生的。它賦予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以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科學的理論體系,向他們鞭辟入里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必須也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將取而代之的客觀規律,引導其擺脫反科學、偽科學思想的“糾纏”,并拋棄空想社會主義的幻想,為解放全人類而合乎科學和歷史必然性地努力奮斗。正如恩格斯所說:應當歸功于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的發現,即“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余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才能使“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66頁。正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超越以往所有理論的全新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是一種能夠使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并最終解放自己的客觀真理,所以才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理論和實踐中確立了其指導思想地位。毛澤東同志說得好,“中國的黨一貫遵守馬列主義的原則,因為它是普遍的真理”《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5頁。,即從客觀實際中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是在實踐中證實了的普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33頁。。所以他坦陳:我們信仰馬列主義。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使其成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指導思想。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價值性是與科學性辯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思想理論體系,其歷史使命就是要指導無產階級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放全人類并最終解放自己,從而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價值性。但這種階級性和價值性,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基礎之上的,是與科學性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正如恩格斯所言:“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13頁。若離開了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價值性得不到真正的體現。因為,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價值性決定其要以解放包括無產階級在內的全人類為最終目標,而這種目標只有在正確地反映了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和歷史必然性的基礎上獲得具有真理性的認識,才能真正提出來;而且,這種目標不是一蹴而就的追求,而是一種遠大的理想,只有在能夠長久地保鮮自身科學性的理論指導下,才能最終得到實現。所以,由于其歷史使命的特殊性,馬克思主義一開始就必須使自己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社會進步特別是無產階級實踐發展的要求,永不滯后,永不過時。正是因為它具有保鮮理論的科學性的品質和能力,馬克思主義才能在確立其指導地位后而不被動搖。

第二,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經久不衰的最重要依據,就在于它擁有無限相續的、足以保鮮理論科學性的主體隊伍。

現在有一種片面性的理解,即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的思想或理論的體系,其主體就是馬克思,所以隨著馬克思的逝世其主體也就消失了,馬克思主義也就不再發展了。有的人正是基于這種觀點,或是反對人們在馬克思個人的思想、理論之外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或是借口馬克思主義主體已經逝世,宣揚馬克思主義不再發展,隨著世界、實踐和科學的進步必然“過時”。

其實,馬克思主義雖然以馬克思的名字來命名,而且馬克思也的確是它的主要創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但它畢竟不是馬克思個人的思想或理論的體系。從意識主體的角度來區分,馬克思主義是群體意識,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個人的思想或理論,當其尚未轉化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群體意識之前,是個體意識。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也是有著最大貢獻的主體;但恩格斯和后來代代相續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包括已經轉化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群體意識的馬克思的思想和理論體系,而且“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即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3頁。。同時,馬克思主義的創立離不開恩格斯的卓越貢獻,是他作為“能手”而與其稱為“天才”的馬克思共同合作的成果。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馬克思主義雖是“理所當然”,但我們絕不可忽略恩格斯那無人替代的作用,因為他曾經“和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并“一定程度上獨立地參加了這一理論的創立,特別是對這一理論的闡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42頁,注①。

同時,馬克思也不是與生俱來的馬克思主義者,不能把他所有的思想或理論都說成馬克思主義的。因為,這里不但有一個由馬克思的個體意識轉化為馬克思主義這種群體意識的問題,而且有一個馬克思的思想由革命的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再向辯證唯物主義的轉變問題。列寧就曾指出:馬克思1841年大學畢業時提交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就其當時的觀點來說,還是一個黑格爾唯心主義者”《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14頁。。馬克思在1844~1847年,才“離開黑格爾走向費爾巴哈”,又通過《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超過費爾巴哈走向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293頁。我們不能把他早期可能因受到黑格爾唯心主義、費爾巴哈形而上學影響而形成的思想或觀點都說成馬克思主義的。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的主體不限于馬克思,而是包括恩格斯和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具有三個特征。一是群體性。馬克思主義的群體性,保證其不會因為創立者或某一具體主體的逝世而停滯不前。這是馬克思主義能夠集思廣益和避免片面性的重要原因。二是動態性。馬克思主義的主體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種動態的構成,并伴隨著時間的持續性相繼展開。這使馬克思主義的直接對象和實踐基礎在不斷拓展,也使馬克思主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得以涉入新的實踐,并在實踐中接受新的檢驗、探索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作出新的結論,進而得以保持“常青”的狀態。這是馬克思主義能夠防止理論僵化、凝固化、教條化的重要原因。三是無限性。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無限綿延的過程,從而確保馬克思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永不衰竭。這是馬克思主義具有遠大的前途和強大的生命力,指導作用經久不衰的最重要依據。

第三,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會過時的最根本依據,就在于它具有能夠保鮮理論科學性的“與時俱進”的品質。

馬克思主義創立160多年以來,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都經歷了巨大的變遷,但馬克思主義展現給人們的不是老死的東西,而是依然貼近現實的非常鮮活的形象。大家應該不會忘記,曾經發生在世紀之交歐洲的一件令世人頗感震驚的事件:1999年和2005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英國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頻道、德國《圖片報》和國家第二電視臺分別進行了不同范圍的四次“千年思想家”等評選,結果是馬克思三次榮登榜首,一次僅以一分之差略遜于愛因斯坦,并列第二。這是發人深省的。在這里,人們肯定的不僅僅是馬克思這個人,而且應該包括馬克思的思想或理論。《卡爾·馬克思傳》的作者弗朗西斯·未恩說得好:柏林墻推倒以后,西方許多人假定馬克思的思想也隨之煙消云散,也不會再有人記起或在意他了。事實上,20世紀忽視了他,如今人們開始重新發現他的輝煌。不少人在過去10年中開始談起他,他的確在回歸。現在是我們讓馬克思成為21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的時候了,這是他應得的機會。英國廣播公司評選欄目主持人布拉格更是深有感觸地說:剛開始看到馬克思得到這么多票感到很吃驚,不過,仔細想想也不覺得這有什么奇怪。馬克思似乎對全世界的主要問題都給出了答案。馬克思當選為最偉大的哲學家有諸多因素,但是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是他奪冠的最重要原因。英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在他的新書《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是對的》中指出:同政治家、軍事家相比,很少有思想家能改變歷史的進程,但是《共產黨宣言》的作者確實改變了歷史進程,而且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思想,影響了人類的思想。〔英〕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是對的》,李楊、任文科、鄭義譯,耶魯大學出版社,2011,第13頁。2008年發起于美國、而后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使人們更多、更頻繁地想到了馬克思和他的思想。馬克思的《資本論》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成為暢銷書,甚至脫銷了。日本學者宮川彰寫了《解讀第一卷》,用《資本論》來解讀日本在金融危機時所出現的各種經濟現象,發現馬克思的思想非常有說服力。所有這些,使筆者聯想到鄧小平同志1992年初在“南方談話”中的一段話:馬克思主義打不倒,“并不是因為大本子多,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顛撲不破”;“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82頁。這既是一種科學預言,又是一種經驗概括,更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必須承認,在這160多年中,客觀世界和社會實踐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馬克思、恩格斯當時所沒有經歷的新情況,從而需要馬克思主義在實踐檢驗中及時地作出新的概括,形成與實踐變化相適應的新的觀點、新的理論。盡管其中包含著許多嚴峻的挑戰,甚至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但馬克思主義始終沒有中斷過對自己真理體系的充實、修正、豐富、發展和完善,從而能夠保鮮自身理論的科學性。為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正如江澤民所說,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反對把理論僵化、絕對化,從而總是把自己看成一種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的理論體系。正如列寧所說:“從來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的理論是一種必須普遍遵守的歷史哲學公式,是一種超出了對某種社會經濟形態的說明的東西。”所以他強調:“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8、274頁。恩格斯曾經于1884年2月4日在致卡·考茨基的信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義,而是科學方法和行動指南”,批評杰維爾的主要錯誤在于“把馬克思認為只在一定條件下起作用的一些原理解釋成絕對的原理”,杰維爾忽視了這些條件,從而使那些原理本身“成為不正確的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98頁。1893年6月6日在致菲·屠拉梯的信中,他再次提到:杰維爾的《簡述》(即《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許多地方把馬克思的個別論點絕對化了,而馬克思提出這些論點時,只是把它們看作相對的,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和一定的范圍內才是正確的。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要特征,就在于能夠與時俱進地修正或調整既成的觀點,從而保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談到了出自青年時的熱情而大膽地作出了英國即將發生社會革命之類的預言,他承認其中“有那么多沒有言中”,而且“幾乎用不著指出,本書在哲學、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總的理論觀點,和我現在的觀點決不是完全一致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23頁。如該書的末尾強調共產主義不是一種單純的工人階級的黨派性學說,而是一種最終目的在于把連同資本家在內的整個社會從現存關系的狹小范圍中解放出來的理論,恩格斯認為這在實踐中大多數情況下是無益的,甚至還要更壞。因為,只要有產階級自己不感到有任何解放的需要,而且還全力反對工人階級的自我解放,工人階級就應當單獨地準備和實現社會革命。恩格斯在《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中指出,原來曾經認為,在1848~1850年的歷史條件下,“完全存在著少數人革命變成多數人革命的前景”。但“歷史表明,我們以及所有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都是不對的”,因為“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在1848年要以一次簡單的突然襲擊來實現社會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12~513頁。馬克思在分析巴黎公社失敗的教訓時,指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在一切主要中心,如柏林、馬德里以及其他地方,沒有同時爆發同巴黎無產階級斗爭的高水平相適應的偉大的革命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180頁。。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更加明確地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大工業使所有文明國家的社會發展大致相同,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以后,列寧則強調“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主張“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44頁。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上,沒有照搬蘇聯的模式,而是根據中國國情的特點,提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主張;鄧小平同志在時代主題和國情特征發生重大變化的新時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全新路子……實踐在發展,世界在變化,馬克思主義也始終不停步地在探索中創新,它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

三 保鮮理論的科學性是駁斥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的最銳利武器

懷疑乃至反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盡管表現不一,而且訴諸各種各樣的理由,但其核心的錯誤是共同的,那就是這樣或那樣地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及其保鮮的可能性。對這些觀點的最有效駁斥,就是要充分闡明并展示馬克思主義保鮮理論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歸納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的主要理由,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三類。

第一類是“錯誤選擇”論,即認為馬克思主義一開始就不是科學的理論體系,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歷史的誤會”和錯誤的選擇。

有的人之所以持上述主張,往往是同其階級立場、政治觀點緊密相聯系的,因為他們從根本上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導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并最終解放自己的理論體系,主張消滅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一切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從根本上觸犯了某些集團、某些階級、某些政黨的利益,從而難免要遭到它們的強烈反對。但它們又往往把自己的階級立場、政治目的隱蔽起來,而以一種“追求科學”的冠冕堂皇的名義,指責馬克思主義不科學,并借以偷運偽科學或反科學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已把諸如資產階級之類的這種虛偽性批得體無完膚,在此不再贅述。

另有一些人持上述觀點,則是因為不了解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是歷史的必然。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許多仁人志士就踏上了探索中國出路的艱辛征程。他們一開始就是放眼看世界,向西方尋求真理,向西方求教中華民族的出路。在中國近代史上,面對國外列強的瘋狂侵犯,魏源在他的《海國圖志》中明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即要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長處,如戰艦、火器和養兵練兵之法,來抵抗侵略、克敵制勝。這在當時雖然有利于堅船利炮以強國,但畢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近代中國的歷史命運,再加上清朝政府的不予理睬,魏源的主張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1851年至1864年間發生的太平天國運動,可謂波瀾壯闊,歷時14年,縱橫18省。究其發動農民的精神力量,也是源自西方的基督教義,并將之運用于農民運動,最后仍難免歸于失敗。1898年歷時僅103天、史稱“百日維新”的戊戌變法,是效仿日本的明治維新而發動的一場資產階級政治改革,號召人們向西方學習,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最后也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所扼殺。1911年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對中國人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孫中山比改良派又更進一大步,他公開號召實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和臨時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個《臨時約法》……所以我們說它有偉大的歷史意義。”但是“辛亥革命沒有成功,失敗了。為什么失敗?就是因為孫中山的領導集團犯了錯誤,有缺點。”《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45~346頁。對此,孫中山有過自我批評,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就曾經承認,當時向袁世凱妥協是不對的。

辛亥革命后發生的新文化運動,從側重向西方尋求真理而逐步轉向積極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這體現了中國仁人志士探討中國近代出路開始出現關注點的轉變,是反省以往選擇的產物。面對袁世凱大肆實施帝制復辟活動并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的封建復古情勢,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了一場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大張旗鼓地宣傳西方文明,積極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其前期,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到了后期,特別當俄國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之后,新文化的主題發生了重大改變,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逐步轉向傳播馬克思主義。雖然由于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了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而且回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同時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后期的發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尤其是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新文化運動進一步加強了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有力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馬克思主義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指導地位的確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為馬克思主義科學性提供了富有說服力的實踐依據,也無可辯駁地確證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選擇的歷史必然性。這不是什么“歷史誤會”,而是一種唯一正確的選擇。

第二類是“實踐否定”論,即認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出現了許多失誤,這些實踐證明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不是科學的理論體系。

這大多出自認識的原因。其基本理由是:毛澤東同志早在1954年9月15日召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詞中就曾明確說過,“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50頁。。新中國成立后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所開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從總體上說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進行的。但其間也出現了許多失誤,甚至出現“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重大失誤,這豈不是說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不行,或者說馬克思主義理論不科學嗎?當然,他們還把現實中所出現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統統歸咎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之過。

其實,他們在這里疏忽了如下不同問題的差別。(1)確立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能否因此而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發展的任何方面、任何時候都已經堅持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當然不能!例如,我們曾經搞“一大二公”和“割資本主義的尾巴”,把社會主義看成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經濟;曾經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既不注意對外開放,又不重視充分利用外部對我有利的因素,在現實中造成了不小的危害。這些做法不但談不上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甚至是完全違背馬克思主義的,怎能將這種過錯簡單歸罪于馬克思主義?(2)我們過去以為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是否真的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或符合馬克思主義的?顯然不是!例如,作為“文化大革命”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從根本上說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正如《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一語有著特定的含義,明顯地脫離了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軌道,必須把其同毛澤東思想完全區別開來。由上述可見,所謂以往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不是科學的理論體系的觀點,出于認識的偏差,是沒有根據的,也是不科學的。

第三類是“滯后過時”論,即認為隨著客觀世界和社會實踐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已經因“滯后”而“過時”了,不再具有昔日的科學性。

相當多的人持這種觀點,他們肯定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但否定其經過客觀世界和社會實踐若大變遷之后還具有科學性。這主要源自如下兩個認識誤區。(1)把馬克思主義等同于馬克思的思想或理論的體系。關于這種認識誤區,前面已經作出具體的說明,在此不重復。(2)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包羅萬象的真理體系。有的人認為,科學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不但在理論上,而且在方法上都有許多新的突破,但這種突破不能完全包含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從而使之難免具有相應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的“空白”。其實,馬克思主義不是百科全書,不必要也不可能把全部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都囊括到自己的體系當中。這里需要確立如下兩個基本觀點。

一是馬克思主義主要是世界觀、方法論,而非單純的知識的體系。對此,恩格斯說得非常明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42~743頁。所以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不應當只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所得出的關于一般規律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33頁。。他曾經尖銳地批評,那些只會片面地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態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別是在今天,我們更不能奢求馬克思主義能夠為我們提供解決現實問題的所有的知識和方法。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因為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事,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來,列寧的本本上也找不出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情況,各自的經歷也不同,所以要獨立思考。不但經濟問題如此,政治問題也如此。”《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60頁。所以,雖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沒有全部包含具體科學發展所提出的新的知識或方法,但這不會根本改變馬克思主義仍然以世界觀、方法論的形式在發揮作用,當然也不會出現所謂“過時”的情況。

二是馬克思主義可以及時地在世界觀、方法論層面,吸收和升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具體科學發展的新成果,使自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其中最典型的,應數恩格斯對《共產黨宣言》中關于“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的加注。因為這個論斷本身不夠確切,所以在40年以后,恩格斯于1888年的英文版《共產黨宣言》中對其加了一個注解:“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在1847年,社會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會組織,幾乎還沒有人知道。后來,哈克斯特豪森發現了俄國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證明了這種公有制是一切條頓族的歷史起源的社會基礎,而且人們逐漸發現,村社是或者曾經是從印度到愛爾蘭的各地社會的原始形態。最后,摩爾根發現了氏族的真正的本質及其對部落的關系,這一卓絕發現把這種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內部組織的典型形式揭示出來了。隨著這種原始公社的解體,社會開始分裂為各個獨特的、終于彼此對立的階級。”《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2頁,注②。上述注解,說明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的。這是1848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沒有注意到的,后來由于吸收了西方學者研究的成果才逐步明確起來的。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不會因為科學的進展和發展而“滯后”或“過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息烽县| 赣榆县| 越西县| 兴文县| 清镇市| 深州市| 闸北区| 潼南县| 扎兰屯市| 衡东县| 铁岭县| 公安县| 疏勒县| 屏山县| 丰城市| 宾阳县| 西宁市| 浦江县| 封丘县| 湘阴县| 湖州市| 东至县| 长宁区| 邳州市| 吴堡县| 佛冈县| 湖口县| 霍州市| 宜川县| 乳山市| 静海县| 涪陵区| 利川市| 当涂县| 曲阳县| 北流市| 北辰区| 公主岭市| 中方县| 东丽区| 太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