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非研究(2016年第2輯/總第10輯)
- 孫曉萌主編
- 2129字
- 2025-04-07 16:32:56
二 關于素可泰和阿瑜陀耶建國的分析
從上述記載來看,柬埔寨的編年史肯定了吳哥帝國與早期泰族部落的藩屬關系。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對其中所提到的巴度·蘇里翁王和帕龍王的身份加以分析。根據上述記載,素可泰建國初期,巴度·蘇里翁為在位的柬埔寨國王,正是有了他的準許,素可泰才得以建國并延續發展。然而在此之前的編年史記載中,并沒有出現這位國王的名字,我們也無法把其名號與上述時期在位的某位柬埔寨國王聯系起來。但如果人們普遍接受的1238年素可泰建國的說法相對準確的話,那么此時在位的柬埔寨國王應該是因陀羅跋摩二世(1215~1243),他是阇耶跋摩七世與因陀羅提鞞所生的兒子。[7]編年史還提到,巴度·蘇里翁王之所以準許素可泰獨立,也是考慮到其與素可泰開國君主帕龍的特殊關系,他稱呼帕龍為“兄長”。[8]根據泰國史書記載,柬埔寨國王為籠絡泰部落頭人,賜予孟叻的樸·坤·帕孟(又譯“坤坡孟”)一把吉祥寶劍和西卡柱公主,力圖以姻親關系維護其帝國與屬藩的關系。[9]霍爾也肯定了上述說法,他在《東南亞史》一書中寫道:“一個同阇耶跋摩七世女兒結婚的泰族首領打敗了湄南河上游的吉蔑指揮官并建立了素可泰王國?!?a id="w10">[10]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么柬埔寨編年史中提到的帕龍王很可能迎娶了阇耶跋摩七世的女兒,而這位公主又年長于因陀羅跋摩二世,如此一來,因陀羅跋摩二世對帕龍王“兄長”的稱呼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那么,這里所說的帕龍王究竟為何許人也?他與最初抗擊吳哥統治,尋求泰族獨立的兩位部落首領邦克覽刀和坤坡孟又有何關系?我們可以從共丕耶達嗎鑾拉查奴帕親王的著作《古代暹羅史一冊》中找到答案:“(泰人)不再受考木人之任意宰割,乃起反抗。時有權如附庸之太守二人。一為帕龍王族之邦央太守邦鋼套,一為辣得太守耙蒙。會師進攻蘇口胎城。與考木人激戰敗之。”[11]不難看出,邦鋼套和耙蒙就是前面提及的邦克覽刀和坤坡孟,只不過在音譯時采用了不同的譯詞,而帕龍應該是泰族的一個分支,邦央的泰族首領邦克覽刀就來自這個族屬。對于史料中所提及的帕龍王,共丕耶達嗎鑾拉查奴帕親王認為,從帕龍王為素可泰開國君主的角度而言,他應該就是室利·因塔拉提王,但碑銘中并未發現帕龍王的稱呼,應為百年后的著作對其的稱呼,因此可信程度不高;但通過對各國史料的考證,特別是從事件所發生的時間來看,帕龍為素可泰的第三代君主拉瑪甘亨的說法更為可信。[12]如果上述推測成立,就會使我們前面的分析陷入困境,因為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來看,迎娶吳哥公主的是坤坡孟而非邦克覽刀,而最終登上素可泰王位的卻是邦克覽刀,因此,不論帕龍王指的是室利·因塔拉提王還是拉瑪甘亨王,二者都不可能與吳哥國王出現“兄弟”關系,那么,唯一可能的合理解釋便是:編年史的整理者們出現了誤讀,抑或最初文獻的編纂者混淆了兩位反對吳哥統治的泰族首領的關系,但不管怎樣,柬埔寨王家編年史對上述內容的記載,確實反映出了沒落的吳哥王朝和日益興起的素可泰之間的某種特殊聯系,當然也使我們看到了高棉人強大的自尊心,他們強烈希望建立這種特殊聯系,并以此來顯示高棉的威望及在素可泰興起后高棉統治的延續性。
此外,柬埔寨編年史中關于阿瑜陀耶建國的敘述,與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基本一致的。據《泰國史》一書記載,烏通王是阿瑜陀耶王國的創立者。烏通王的世系,乃屬泰族昌萊(又譯“清萊”)支系,即柴西里親王分支。柴西里分支原駐芳城,時稱柴普拉坎。13世紀初由于北面撣人的入侵,柴西里不敵,率部南移,來到甘烹碧對岸的一個叫佩的荒城另建基業,并把這個新城命名為特萊特楞城。傳四代后,有一公主嫁與一個叫朱篤的富翁。公元1314年,這個公主產下一子,名披耶烏通,即后來的烏通王。烏通長大娶素攀那蒲米太守的女兒,成為素攀那蒲米邦國的附馬。公元1344年,年僅三十歲的披耶烏通便繼承岳父職位成為素攀那蒲米的太守。[13]上述記載的內容參照了共丕耶達嗎鑾拉查奴帕親王的《古代暹羅史一冊》一書,并添加了相關校訂,與柬埔寨編年史中記錄的阿瑜陀耶的建國史對比來看,有許多相似之處。應該說,柬埔寨編年史展示的是一個更為簡潔的故事版本,即某個族屬南遷建新都后,傳位四世,公主與某非王室成員生下烏通王,而后烏通王憑借其過人的才能成就了阿瑜陀耶的盛世。我們不能解釋的是,為何柬埔寨編年史的編纂者把“昌萊”作為老撾族屬,而撇去了其與泰族的關系,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但是,從記載事件發生的年代來看,《古代暹羅史一冊》載烏通王統治起于佛歷1887年(公元1344年),后因遭遇瘟疫,于佛歷1890年(公元1347年)遷都至阿瑜陀耶,三年后獨立。[14]這與柬埔寨編年史中原文記載的佛歷1714年相去甚遠,這也說明上述記載是來自兩個不同的原始版本,因為編纂者不可能把簡單的年份謄抄錯誤,抑或發現年代不符時不對原文做出校注,這樣一來,反而能夠使兩個版本在記述的內容上相互印證。當然,由于柬埔寨編年史材料往往以生肖紀年,而且編纂者在不同歷法換算上也會出現錯誤,導致年代記載混亂,因此,其中關于阿瑜陀耶建于佛歷1894年或是編纂者刊校的更早的1714年的說法是不可信的。目前中國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1347年,烏通王把首府由烏通遷到阿瑜陀耶,1350年重建阿瑜陀耶城,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15]這也與共丕耶達嗎鑾拉查奴帕親王在《古代暹羅史一冊》中所記載的年份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