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義的觀念化及其屬性

以上對殷商西周義觀念生成的歷史現象做了初步論證,然而,不論是威儀、義德還是義刑,都只是義觀念化進程中的標志性概念,僅能表明義由宗教祭祀程序轉化為宗法政治準則,卻不能說明這個轉化何以發生。也就是說,義的觀念化何以可能的問題仍待解決。再者,義之所以是一種觀念,從學理上講,還需要有明確的判斷標準,需要說明是什么樣的屬性決定它成為一種“觀念”。

(一)義觀念化之動因

卡西爾指出:“祖先崇拜應當被看成是宗教的第一源泉和開端,至少是最普遍的宗教主題之一……在很多情況下祖宗崇拜具有滲透于一切的特征,這種特征充分地反映并規定了全部的宗教和社會生活。在中國,被國家宗教所認可和控制的對祖宗的這種崇拜,被看成是人民可以有的惟一宗教?!?img alt="恩斯特·卡西爾:《人論》,第143~14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BA509/11228657303632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76347-lHMEdjBvhOdlddTdUCKZd97Y64EVxwfx-0-772f6302cb2dd35064620f9fb43142f3">侯外廬認為:“最初的知識是和宗教分不開的?!?img alt="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第1卷,第6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BA509/11228657303632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76347-lHMEdjBvhOdlddTdUCKZd97Y64EVxwfx-0-772f6302cb2dd35064620f9fb43142f3">可見,解決義的觀念化動因問題仍需要從義的宗教本底談起。

義作為宜祭這種宗教儀式上的重要程序,本身就是在某種觀念力量的支配下產生的。毋庸置疑,義之程序必然要面對一系列的問題。例如,什么人負責主祭?誰有資格參與祭祀儀式?祭肉如何分割?分配不同部位依據什么標準?不同部位的祭肉象征什么樣的身份等級?不同的身份等級需要承擔什么樣的義務?等等。這些都是祭祀活動中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需要慎重考慮、合理分配,以使不同的族群成員各安其分,秩序井然。祭祀又是長期以來不斷重復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問題得到了解決,并形成了一定的慣例,這些慣例逐漸深入人心,成為心照不宣的默認準則。在殷周之際社會大變革的歷史背景下,周人對義的宗教祭祀程序進行了維新和改造,義之宗教祭祀程序所蘊含的世俗政治功能不斷析出,從最初分配祭肉的慣例演變為分配權力和分封諸侯的準則,有了宗法與政治的特定指涉。

西周宗法制度確立和完備之后,又會反向影響到義的觀念化進程,成為促動這個進程的有力推手。宗法政治制度需要一系列宗教活動和禮儀活動來固化,而義的政治準則功能必然在日復一日的禮儀活動中得以強化。《禮記·檀弓下》云:“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痹谏琊⒆趶R之中,不施敬于民而民自然生起恭敬之心、肅穆之感,冥冥之中的上帝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詩經·大雅·文王》,《毛詩正義》,第505頁。上帝畢竟是虛幻的、難以捉摸的,這就需要人為創造一些物化和儀式化的綜合表現形式,強化上帝的神圣權威。在社稷宗廟這樣的宗教場所內,祭祀殺伐的血腥、犧牲垂死的掙扎、祭祀禮器的神秘、祭祀過程的莊嚴,無一不使人們感到震懾;而鼎俎上的饕餮、斧鉞上的猛虎、兵戈上的夔龍,又向人們展示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神秘世界。場所的莊嚴使人不由得不肅穆,儀式的神秘使人不由得不敬畏,二者交互作用,必然產生超越世俗生活的神圣感?!傲x”作為從中派生出的觀念,自然可以深深植根于參與者的心靈深處,其所潛藏著的區分貴賤等級、身份地位和責任義務的準則,也隨之具有了無可置疑的神圣性,形成無與倫比的約束力,為越來越多的群體所認同和接受,成為一種在潛移默化中普遍接受的觀念。這即是義走向觀念化的原始動因。

(二)義觀念的基本屬性

西周義觀念之所以為一種“觀念”,就在于它不僅是某一個層面的,或者說是某一個人的或群體的,而且表現出了鮮明的社會性、共識性和普遍性,正是這三大屬性決定著義觀念的成立。通過對比殷商之義與西周之義,西周之義的觀念屬性可以清晰地顯現出來。

其一,殷商之義是宗教祭祀程序,具有神秘性;西周之義是宗法政治觀念,具有社會性。殷商之義作為祭祀程序,帶有強烈的宗教神秘色彩,祖己所謂的“天監下民,典厥義”,即是這種神秘性的集中表達。殷商時期,義的尊尊內核主要在于“尊帝”,尊王只是“尊帝”的副產品,商王只有依靠著和上帝的神秘關系才能樹立自己的尊貴地位。因此,殷商之義的宗教神秘性突出,其觀念屬性還只能處于萌芽狀態,難以在其他社會層面進行內涵式擴充。《詩經·大雅·文王》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人對殷商之義進行了一番維新工作,他們有針對性地褪去了義的宗教神性,放大了義所本具的政治理性,突出了義的親親尊尊原則,使親親尊尊成為天下之“通義”。例如,《周禮·太宰》中,太宰有“以八統詔王馭萬民”的職責,“親親”和“尊貴”位列其中;《周禮注疏》,阮元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第646頁。《禮記·中庸》中,孔子將親親列為天下國家的“九經”之一?!抖Y記》描述周代社會,多次將親親尊尊稱為人道。如《禮記·喪服小記》云:“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禮記·大傳》云:“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是故人道親親也”;《禮記·喪服四制》云:“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義被提升到治國之經和人倫之道的高度,表明其脫離了宗教母體,開始在更廣闊的社會層面發揮準則作用。

其二,殷商之義主要是商族內部的宗教觀念,具有族群性;西周之義是通行天下的政治準則,具有共識性。殷商之義盡管對“邦伯”也有一定影響,但主要還是商族特有的宗教觀念,用以維系族群的共同情感,穩定族群的內部關系,使整體族群產生強大的內聚力,保證殷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占據社會競爭的優勢地位。這樣,義自然成為商族內部掌握的秘密武器,不可能輕易示人。周人則把義改造為公開的官方政治準則,使義成為盡人皆知的共識性觀念?!对娊洝ご笱拧の耐酢吩疲骸皟x刑文王,萬邦作孚?!薄对娊洝げ茱L·鸤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薄对娊洝ぶ茼灐の覍ⅰ芬嘣疲骸皟x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币陨显娋渚鶄鬟f出同樣的信息,即只要遵行文王之“義”,就能信服萬邦,安定天下?!熬瓷魍x”,可以“維民之則”; 《詩經·大雅·抑》,《毛詩正義》,第554頁。“威儀不類”,必將“邦國殄萃”。《詩經·大雅·瞻卬》,《毛詩正義》,第578頁。這表明義已經成為西周社會的共識性觀念。在義觀念的統屬下,周王室這一新得天命的貴族群體成為社會支柱,西周社會也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大的共同體。

其三,殷商之義局限于特定階層,具有特殊性;西周之義則通行天下,具有普遍性。從本原意義上講,殷商之義既然是祭祀程序,這個程序操作者就理應具有某種特殊身份:一種可能是世守此項職業之官,另一種可能就是族群的首腦,或者兩者本來就是一體的。陳夢家指出,在執行祭祀之時,祝宗、祝史一定握有極大的權力,他的職業就是維持這種繁重的祭祀儀式,而祭祀實際上反映了不同親屬關系的不同待遇。我們在“舊臣”之中見到只有巫和保最重要且最受尊敬,他們是宗教的與王室的負責人。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第500~501頁。這就決定了殷商之義只能成為少數人所掌握的隱密,具有明顯的特殊性。西周之義則具有普遍適用性。周公言“茲乃三宅無義民”, 《尚書·立政》,《尚書正義》,第230頁。說明普通民眾已經受到義的約束;“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 《尚書·大誥》,《尚書正義》,第199頁。說明四方屬國亦應遵行“王義”;殷人有“義刑義殺”,周人有文王之義,兩種義雖然內涵不同,但受到同一個“義”概念的統領。這樣,不論是殷遺民還是周人自身,義都成為其共同秉持的觀念,表現出明顯的普遍性特征。《詩經》中出現的觀念詞中,義(儀)出現的次數僅次于德,排名第二,筆者統計的觀念出現次數為:德71次,義(儀)42次,威27次,信22次,禮10次,仁2次,利2次。很能說明義觀念流布的普遍;此外,西周金文中義也大量用作人名,西周金文中多有“中義”“中義父”“仲義”“義仲”“義公”“義妣”“義友”“鄭義伯”“仲義父”“鄭義羌父”“仲姞義母”等族名或人名(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第870~871頁)。亦可作為義觀念普遍流行的佐證。

西周之義在影響層面上具有社會性,在認同度上具有共識性,在流行范圍上具有普遍性,這些大異于殷商的特征構成了西周義觀念的基本屬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黑水县| 邵阳县| 贡觉县| 建瓯市| 肥东县| 平远县| 兴和县| 正宁县| 宝兴县| 理塘县| 安义县| 金华市| 曲阜市| 墨玉县| 新兴县| 石家庄市| 凤庆县| 皮山县| 长海县| 金昌市| 涞源县| 溧阳市| 牡丹江市| 延吉市| 思茅市| 南华县| 图木舒克市| 山丹县| 陇西县| 河南省| 长岛县| 辽阳市| 定西市| 武汉市| 资溪县| 舒城县| 汤原县| 奎屯市| 塔城市|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