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6 淺論服飾的屬性

在衣、食、住、行四項中,衣被列為首位,它除起著護體御寒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色彩、紋樣、款式具有鮮明的標識性、流行性、時代性和地域性等屬性。下面以絲綢服飾為例淺論之。

絲綢服飾的標識性,表現為一代又一代沿襲的冠服制度。

古代的冠服制度出現在商周時期,據傳是輔佐成王的周公姬旦為鞏固西周政權而定。這是一套較為完整的階梯式宗法等級制度,以明示官員上朝、公卿外出、后嬪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并對衣冕的形式、質地、色彩、紋樣、佩飾等做了詳細的明文規定。賈誼《新書·服疑》所云:“貴賤有級,服位有等……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后漢書·輿服制》所云:“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皆是說不同階層的人應服用符合他身份的服裝,絕不能服用超越身份的服裝,否則就是僭越,大逆不道。史載,公元前541年春,楚國令尹公子圍在虢(鄭地,今河南鄭州市北)與幾個諸侯國盟會時,擅用“立二小臣執戈立于前”的諸侯相會儀式,而且服飾完全模仿楚王。魯國的叔孫穆子實在看不慣公子圍的做派,就譏諷他說:“楚公子美極了,不像大夫了,簡直就像國君了。”衛國的文子在公元前542年見了公子圍的威儀后,也曾對衛襄公說:“楚國的令尹象國君,一定會篡權奪位。不過卻不能善終。”在穆子和文子說出這些話不久,公子圍就弒了郟敖,自立為君,就是楚靈王。后來,歷朝都把服飾“以下僭上”看作嚴重的犯禁行為,一直嚴懲不貸。如元朝律令規定,職官倘若服飾僭上,罰停職一年,一年后降級使用;平民如果僭越,罰打五十大板,沒收違制的服飾。

冠服制度最核心的內容是表貴賤、辨等級的十二章紋和正色、間色的色彩觀。

據說,十二章紋是“古帝虞舜匯集昔人所作之服飾,而制為定典者也”。這組紋樣組合了各有其特殊象征意義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種造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山,取其穩重,象征王者鎮重安定四方;龍,取其變化,象征人君的隨機應變;華蟲(雉屬),取其文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祭祀禮器,上有虎、蜼之形),取其勇猛智慧,以示王者有深淺之知;藻,取其潔凈,象征冰清玉潔之意;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繡黑白為斧形,取其決斷;黻,繡青與黑兩弓相背之形,取其明辨。前六章繪于衣,后六章繡于裳。凡天子之服,十二章全備。日、月、星辰,雖公爵亦不得用。山、龍,侯伯禁用。丁男以下,則依次遞減。十二章紋幾乎匯集了中華民族全部的文化價值觀,如龍的神圣觀、粉米的生存觀、黼黻的政治觀等,它自西周開始出現起,一直到清代,含義始終一貫,是重要的禮儀標志。

除十二章紋外,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還有明清時代的補服。所謂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或“補褂”。因其前胸及后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繡成的補子,故稱。比照兩朝的官補,兩者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文官都是繡飛禽,武官都是繡走獸,制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明代的補子尺寸較清代稍大,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清代補子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繡,色彩非常艷麗。

古人將色彩分為正色和間色。何謂正色?青、赤、黃、白、黑為“五方正色”。何謂間色?正色之間調配出的綠、紅、碧、紫、騮黃(硫黃)為“五方間色”。《考工記》“畫繢”條說: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布彩次序是青與白相次,赤與黑相次,玄與黃相次。青與赤相間的紋飾叫做文;赤與白相間的紋飾叫做章;白與黑相間的紋飾叫做黼;黑與青相間的紋飾叫做黻。五彩齊備謂之繡。畫土用黃色,用方形作象征,畫天隨時變而施以不同的色彩。畫火以圜,畫山以章,畫水以龍。嫻熟地調配四時五色使色彩鮮明,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必須先上色彩,然后再以白彩勾勒襯托。孔穎達解釋五色為:“五色,五行之色也。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黃,金色白,水色黑也。木生柯葉則青,金被磨礪則白,土黃,水黑,則本質也。”可見,古人四時五色的色彩觀的形成,無疑是受天四時、四方、五行說的影響。而且不同季節皆配其色,分別是:春青、夏赤、秋白、冬黑、季夏黃。布五色的次序按尊卑而定,先東方之青,后西方之白;先南方之赤,后北方之黑;先天之玄,后地之黃。這種以色彩昭示禮儀,彰顯教化的功能,在西周時曾被嚴格執行。春秋期間,孔子有感于當時禮崩樂壞,特別強調:“君子不以紺(泛紅光的深紫色)、、紅紫都是間色,君子不以之為祭服和朝服的顏色。對當時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的現象,孔子有“惡紫之奪朱”的攻擊,孟子有“正涂壅底,仁義荒怠,佞偽馳騁,紅紫亂朱”的議論。

絲綢服飾的流行性,表現為在人文世態大潮中的文化取向和時尚風氣。

流行性的核心是觀念,而觀念一旦形成雖有相應的穩定性與延續性,但它依賴于特定的社會氛圍,因此它又是動態的、發展的。觀念的形成大多可找到源頭,一些絲綢服飾就是經過了某些特殊途徑,而引起人們注意的,進而絕大多數的人開始關注它、了解它、使用它。春秋時,齊國一度流行紫衣,起因是齊桓公。《韓非子》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齊桓公好服紫,導致一國盡服紫,風頭最盛的時候,五件素衣都換不來一件紫衣。當齊君發現不妥予以制止,幾乎不起作用。直到管仲進諫,勸齊君自己不再穿紫衣,而且對穿紫衣入朝的臣僚說“吾甚惡紫衣之臭”,令他們退到后面。齊桓公采用這條計策后,紫衣的流行勢頭才被遏制。漢代時,婦女流行穿帶褶的裙子,起因是趙飛燕。相傳趙飛燕被立為皇后以后,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云英紫裙,與漢成帝游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古代著名的“留仙裙”。這兩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文化傾向和時尚風氣決定服飾社會效應的去向和水準,然后自然而然地貫穿到人們的著裝意識和行為中,從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成為服飾流行性的內因。服飾的變化直接反映出流行于那個時代的文化思潮和當時人們的處世哲學。在追隨文化傾向和時尚風氣時,服飾總是走在最前面。

絲綢服飾的時代性和地域性,表現為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左右的服飾特征。

商周時期,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這一時期服飾的具體寫照,在河南安陽出土的一尊石雕像上得到顯示。該石雕刻畫了一名奴隸主,他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扎裹腿,穿翹尖鞋。春秋戰國時期,頻繁的戰爭促使趙武靈王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其服上褶下绔,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于騎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服裝改革,改變了長久以來漢族寬衣博帶、長裙長袍的服裝樣式,胡服從此盛行。秦漢兩代的服飾,隨著染織、刺繡工藝的進步,色彩愈加莊重鮮明,出現了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飾物的風氣。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標志性要素,更是被深深地融入老百姓各款服裝中。盛唐時期,由于政治、經濟的穩定和繁榮,兼之大量異域文化的進入,使得唐代漢族服飾呈現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這一時期婦女服飾之奢華、款式之開放都是空前的。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中,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真實形象地還原了“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等唐詩美句的意境。宋代的服飾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比較拘謹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鮮艷,給人以質樸、潔凈、淡雅之感。元代服飾特點是縷金織物大量應用,紗、羅、綾、縠無不加金。元人把金光閃閃的織金錦叫做“納石失”,意即波斯金錦。《元史·輿服志》記載,天子冬服分十一等,用納石失作衣帽的就有好幾種,百官冬服分九等,也有很多用納石失縫制。皇帝每年大慶,都要給12000名大臣頒賜金袍。說明元代織金錦的產量驚人。明代流行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這種帔子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服用時將帔子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可使服用的女子顯得挺拔高貴。在清代早期,滿漢婦女服飾涇渭分明,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在清代中期,滿漢各有仿效。至后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史書甚至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于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

對衣著服飾的時代特征,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四點:一是社會物質生活影響下社會風俗時尚的掠影;二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產關系所形成的社會結構下的社會心理觀念的物化;三是社會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寫照;四是既反映著各個不同時代的社會人文風貌,又代表著各自時代的政治經濟狀況和文明進化水平,是不具文字的文化表征。這個歸納頗為準確和中肯。

絲綢服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表現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觀念信仰、風俗習慣等人文特征。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經過不同歷史階段演變,形成地域性、民族性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因素眾多,其中文化差異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墨子·公孟》記載:“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越王勾踐剪發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表明當時列國風俗,從發式到冠帽,從服裝到佩飾,都有明顯的區別,而這種區別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差異。此外,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僅決定著服飾面料的選擇,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民族服飾特點的形成與發展。以蒙古族和藏族為例,蒙古族的直領長袍與軟地皮靴,色彩鮮明,寬松自然,盡顯草原游牧民族風情;藏族的肥大皮袍,呢面毛邊,腰纏寬帶,正是高原變化無常氣候條件的創造。透過他們個性鮮明的服飾,我們不僅可以對其所屬民族做出大致判斷,而且能夠程度不同地感受到蒙古族粗獷豪放、藏族堅忍執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品格。可見服飾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是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地區或民族最顯著的外部特征,常常成為地域性的或民族性的文化標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海县| 泾源县| 柞水县| 海晏县| 满城县| 怀宁县| 家居| 许昌市| 拉萨市| 巴塘县| 南投市| 尉氏县| 新乐市| 新建县| 徐闻县| 浙江省| 慈利县| 加查县| 弥渡县| 璧山县| 于都县| 阳西县| 永泰县| 郑州市| 崇明县| 朝阳市| 东海县| 花莲县| 永平县| 西藏| 巴彦淖尔市| 金门县| 平定县| 谢通门县| 柳州市| 青海省| 甘洛县| 固安县| 大新县| 土默特左旗|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