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概述 Summary

一、中國原生魚的形態特征

1.外部區分

盡管中國原生魚類外部形態多種多樣,分為頭部、軀干部和尾部三個主要部分,常以鰓蓋骨的后緣作為頭部和軀干部的分界線,以肛門或泄殖孔作為軀干和尾部的分界線。

魚體外形各部分的測量方法如下所述。

全長:從吻端至尾鰭末端的距離;

體長:從吻端至尾鰭基部的距離;

體高:身體的最大高度;

吻長:從吻端至眼眶前緣的距離;

頭長:從吻端至鰓蓋骨后緣的距離;

眼后頭長:眼眶后緣至鰓蓋骨后緣的直線長度;

眼徑:從眼眶前緣到后緣的距離;

眼間距:兩眼眶背緣的最小距離;

軀干長:頭后到肛門或泄殖孔的直線長度;

尾長:肛門或泄殖孔到尾鰭末端的直線長度;

尾柄長:從臀鰭基部后端至尾鰭基部垂直線的距離;

尾柄高:尾柄部分的最低高度;

背鰭長:背鰭起點至背鰭末端最長鰭條的直線長度;

胸鰭長:胸鰭起點至胸鰭末端最長鰭條的直線長度;

腹鰭長:腹鰭起點至腹鰭末端最長鰭條的直線長度;

臀鰭長:臀鰭起點至臀鰭末端最長鰭條的直線長度;

尾鰭長:尾鰭起點至尾鰭末端最長鰭條的直線長度。

2.頭部器官

中國原生魚的頭部主要有口、鼻、眼、鰓、須等感覺、攝食和呼吸器官。

口是魚類捕食的最基本工具,它的形狀和位置決定著魚類所捕食的食物性質和取食方式。①端位口:上下頜等長,口裂位于頭部的正前方。多數魚類的口位屬于這一類。②上位口:下頜長于上頜。如淡水里的翹嘴鲌等,生活在水的上層,以其他魚類為食。③下位口:上頜長于下頜。下位口的另外一種情況是口完全位于頭部腹面,稱之為腹位口,如鱘魚等。

鼻是魚類的嗅覺器官。鼻孔的形狀、位置和數目因魚的種類而有不同。通常位于眼的前方,左、右各一個;鼻有嗅覺作用,一般不與口腔相通,因而與呼吸無關。

眼是魚類頭部的主要器官之一,魚類眼睛的構造比高等脊椎動物要簡單得多,既無淚腺,也無真正的眼瞼,因此魚的眼完全裸露。相對于魚體來講,魚的眼瞼通常較大,底棲生活和長期生活在渾濁水體中的魚類,視覺功能不大,眼瞼通常較小。一些洞穴魚類,眼睛一般都退化,如金線鲃。

頭部下方與軀干部間有鰓孔,外覆蓋骨質鰓蓋,內有4對紅的鰓;鰓蓋可以張合,起到保護鰓的作用。須是魚類的觸覺器官,須上還分布有味蕾,具有輔助覓食功能,通常成對出現。

3.體形

中國原生魚類的身體與其他動物一樣,一般為左右對稱,并且是三維的,具有3個體軸(body axis):頭尾軸(主軸)、背腹軸(縱軸)和左右軸
(橫軸)。

中國原生魚類的體形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四種類型。① 紡錘形:身體較勻稱,頭尾尖細,中間肥大,適宜在水中快速或持久的移動。② 側扁形:頭尾軸較短,背腹軸較長,左右軸最小,具有這種體形的魚類運動不甚敏捷,通常不做長距離洄游。③ 平扁形:背腹軸特別縮短,左右軸特別向兩側水平擴大,大多生活在水底,運動比較遲緩。④ 圓筒形:頭尾軸特別延長,背腹軸和左右軸特別縮小且幾乎等長,行動不甚敏捷,通常有鉆泥打洞的習慣。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體形,如帶魚的身體呈帶形、箱鲀呈箱形、河鲀呈球形等。

4.鰭的類型

鰭是魚類運動和平衡身體的主要工具,分布在魚的軀干部和尾部。多數的魚類具有背鰭(dorsal fin)、臀鰭(anal fin)、尾鰭(caudal fin)、胸鰭(pectoral fin)、腹鰭(ventral fin或pelvic fin)。鰭由鰭條和鰭膜組成,鰭條可分為棘、硬刺、不分支鰭條和分支鰭條。

大多數魚類的背鰭位于背部中央,是維持身體直立的平衡器官。臀鰭位于魚體下方肛門與尾鰭之間,其形態與功能大體上與背鰭相似。尾鰭位于魚體的末端,具有推進和轉向作用。胸鰭位于鰓孔后方魚體腹部兩側,主要是使身體前進、控制方向和在行進中起“剎車”作用。腹鰭位于魚體腹部,具有穩定身體的作用。

5.內部構造

中國原生魚內部構造的基本組成是相同的,有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環、神經和感覺器官、尿殖、內分泌、免疫等系統組成。

(1)骨骼系統

中國原生魚骨骼系統依據功能特點和著生部位分為主軸骨骼和附肢骨骼;主軸骨骼包括頭骨、脊柱、肋骨,附肢骨骼包括帶骨和支鰭骨。魚類的骨骼起支持、保護、協助運動等主要作用,還可以協助發聲、提高感覺功能。

(2)肌肉系統

中國原生魚肌肉系統的基本結構單位和生理功能單位是肌細胞,根據肌細胞結構特點和生理特性分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類。骨骼肌受意志支配為隨意肌,分為鰓節肌和體節肌。骨骼肌通常根據形態特征、著生部位、起止點、收縮效應等進行命名。魚體兩側軀干和尾部肌肉的通常為大側肌,由呈“W”的肌節組成,大側肌由水平隔膜分為軸上肌和軸下肌,是魚體運動的主要動力源。

(3)消化系統

中國原生魚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與消化道連附的各個消化腺。消化道有口咽腔、食道、胃、腸、肛門。消化腺有胃腺、肝臟、胰腺、腸腺。消化道承擔著食物的攝取、輸送、研磨以及將之與消化酶混合攪拌的機械消化作用。消化腺分泌消化酶,將食物分解為可溶性小分子狀態,承擔著化學消化作用。

(4)呼吸系統

鰓是魚類最主要的呼吸器官,除了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外,還有物質代謝和協助調查滲透壓的生理功能。鰓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生理功能單位是鰓小片。中國原生魚在水中呼吸時,流經鰓的水流方向和鰓中血管中的血流方向相反,從而形成逆流倍增系統,這種組織大大提高了魚在水中的呼吸效率。原生魚通過口、口咽腔以及鰓蓋協調一致的運動而完成這個呼吸過程。在長期適應特殊生活環境的進程中演化形成了某些特殊構造的輔助呼吸器官,可在鰓呼吸量不能滿足生命活動需要時輔助呼吸,如皮膚、鰓上器官、氣囊等;原生魚的鰾具有密度調節、呼吸、感覺和發聲作用。

(5)循環系統

原生魚的循環系統包括液體和管道兩部分;液體即血液和淋巴,管道為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血管系統包括心臟、動脈和靜脈。

魚類的循環方式為閉管式循環,血液和淋巴在心臟的驅動下,在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內循一定方向流動,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其功能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對體內營養物質、代謝廢物和激素等物質的運載,對器官的聯系和調節作用;通過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和血液凝固等過程起防御作用和保護作用。

(6)神經和感覺器官系統

神經系統在魚類的各種活動中起著主導決定性的作用。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組成;中樞神經系統由腦和脊髓組成,外周神經系統由腦神經、由脊髓成對發出的脊神經和內臟神經三部分組成。神經系統主要是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神經細胞是高度分化的能感受刺激和傳導興奮的細胞。

感覺器官是將外界環境和內部環境變化轉變為神經沖動的器官,由感受器和輔助結構組成。原生魚的感覺器官包括皮膚感覺器官、聽覺、嗅覺、味覺和視覺器官等。

(7)尿殖系統

尿殖系統包括在生理上有很大區別的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泌尿系統主要由中腎、輸尿管和膀胱組成,主要功能為排泄尿素、肌酸及肌酸酐等較難擴散的代謝廢物和參與體液滲透壓調節。生殖系統主要由生殖腺(精巢、卵巢)和輸導管(輸卵管、輸精管)組成。

(8)內分泌器官

內分泌腺是特殊類型的腺體,體積一般小,無導管雷運輸腺體分泌的物質。魚類內分泌腺和內分泌細胞主要包括腦垂體、甲狀腺、性腺、腎上腺、胸腺、胰島和尾垂體等。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器官、組織和細胞內,對機體的各種生命活動進行調節。

二、中國原生魚的生物學特性

1.攝食類型

作為中國原生魚類食物的水生動植物種類很多。不同的原生魚類所攝食的食物往往不同,這與原生魚類的大小、生活環境、攝食器官的構造密切相關。按食物的性質劃分,可歸納為三大營養類型,即草食性、肉食性和雜食性。

(1)草食性(herbivoures)

這是一類攝食植物性食物的原生魚類。按食物類型可分為以高等水生維管束植物為食和以低等藻類為食的兩類。① 水草食性:以高等水生維管束植物為食的魚類,如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完全以水草為食的原生魚類,長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等這些優良的淡水經濟魚類也是以水草為食。②藻類食性:以低等藻類為食的魚類。其中最為有名的魚類是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該魚終身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再如,生活在長江上游的白甲魚主要以浮游植物和著生藻類為食。

(2)肉食性(carnivories)

這是一類專門攝食動物性食物的原生魚類。根據攝食對象不同,又可分為三種類型。① 食魚魚類:通常稱為兇猛性魚類。這類魚常以較大的脊椎動物為食,主要以魚類為主,如淡水中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和鱖(Siniperca chuatsi)。② 底棲動物食性魚類:以水中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如青魚以螺螄、蚌、蜆等為食;胭脂魚和圓口銅魚等由于生活在水體底部,主要以水蚯蚓、水生昆蟲等為食。③ 浮游動物食性魚類:以浮游甲殼類(如枝角類、橈足類)為主要食物,如鳙、銀魚科魚類等。

(3)雜食性(omnivores)

這一類型的原生魚類,食物成分兼有動物性和植物性。雜食性的魚類中的很多種類,食物成分顯示出它們會對某種食物產生偏好,如鯉偏重動物性食物,鯽偏重植物性食物。

2.生長特點

生長特點是指生長的方式和過程的特點。原生魚類的生長特點是由其遺傳性及其對生活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雖然每一種魚的生長都具有各自特性,但就整個原生魚類來講,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點。

(1)生長的連續性

原生魚類的生長與其他動物不完全一樣,生長速度雖有明顯的階段性,但只要食物充足,環境條件適合,就可以連續不斷地生長,直到衰老
為止。

(2)生長的階段性

常規地把原生魚類生長分成性成熟前、性成熟后和衰老期三個階段。性成熟前生長最快;性成熟后,原生魚類所攝食的營養大部分不再用于生長而是保證性腺的生長和發育;衰老期的攝食主要是用于維持生命和儲備過冬
物質。

(3)生長的季節性

地球的轉動,使同一地區接受太陽輻射能存在時間和強度的差異,形成季節的變化,從而導致魚類生長隨著季節的變化,生長速度呈現快、慢交替現象。魚類季節性生長主要由各季節的水溫、餌料豐度和原生魚類自身代謝強度和攝食強度所引起。

(4)雌、雄相異性

通常,原生魚的雄性個體較雌性個體要早成熟一年左右,甚至更長,因此生長率較雌性提前下降,個體較雌性小,如普通鯽魚。也有相反的情況,鲇形目的許多魚類,如黃顙魚等是雄性個體明顯大于雌性個體。

3.原生魚的繁殖習性

繁殖是魚類生活史的重要環節,包括親魚性腺發育、成熟、產卵或排精,到精卵結合,孵出仔魚的一系列過程。不同原生魚有不同的繁殖策略。中國原生魚的繁殖特點是雌雄親魚基本同時排卵排精,卵子在水中與精子結完成體外受精。中國原生魚的卵有四種類型:黏性卵、沉性卵、浮性卵和漂流性卵。① 黏性卵:卵產出后卵膜遇水具黏性,使卵黏附在水草、石塊等物體上孵化,人工繁殖時需要有水草或其他附著物為巢。② 沉性卵:卵產出后沉在水底,人工繁殖時需要有石塊等,受精卵沉入沙石間或附著在光滑的石塊上孵化。③ 浮性卵:卵產生后漂浮在水面上,隨風向和水流流動,人工繁殖時需要有水草誘導,雄魚在水面吐泡沫筑浮巢,雌魚產卵于浮巢中。④ 漂流性卵:卵產出后吸水膨脹,流水中可懸浮在水層中,靜水中卵將緩慢下沉,人工繁殖時需要有一定的流水以免卵下沉而死亡。

通常,原生魚繁殖條件要求較高,需要特定的水溫、水質、光照、產卵場所、卵附著物等。一般雌魚和雄魚按1∶(1~2)的比例放養,產卵受精后及時將親魚撈出。不同的原生魚類產卵條件不同,產卵場所也不同。通常采用雌魚懷卵量表示魚類繁殖力,不同種類的魚,繁殖力差異巨大。原生魚繁殖方式極為多樣,依據受精卵、親體和環境(繁殖場所)三者的聯系,可以分為無親體護衛型和親體護衛型兩大類型。原生魚繁殖行為因環境變化而改變。原生魚早期生活史指其生活史中成活率最低的卵、仔魚和稚魚三個發育期。卵的質量、受精、發育依魚種類不同而各有不同,受精卵的發育受環境因子的影響極大。

原生魚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各自的繁殖特性,這是由該個體的基因型決定的。人工繁殖時,需要模擬自然狀態下每種原生魚的繁殖條件,因而要以原生魚的生活和繁殖特性為基礎,探索滿足其所需的繁殖條件,以求繁殖成功并獲得好的繁殖效果。

三、中國原生魚的分類依據

1.中國原生魚的分類體系

現行通用的分類等級共七級,依次是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在這個順序中,等級的高低從上而下逐步降低,而從屬關系則是由下而上逐步擴大。物種是分類的基本單位,相近的種歸并為屬,相近的屬歸并為科,以此類推?!敖纭笔欠诸惖淖罡叩燃墶S袝r為了更精確地表示動物間的相似程度,可將原有的階元細分,常常是在原有階元之前或之后增設“總級”或
“亞級”。

按照這樣的分類,任何一個已知的動物均無例外地有了自己的分類地位,中國原生魚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例1和例2舉例了胭脂魚和黃鱔的分類體系。

例1:動物界 Kingdom Animalia

脊索動物門 Phylum Chordata

硬骨魚綱 Class Osteichthyes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胭脂魚科 Catostomidae

胭脂魚屬 Myxocyprinus

胭脂魚 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例2:動物界 Kingdom Animalia

脊索動物 門Phylum Chordata

硬骨魚綱 Class Osteichthyes

合鰓目 Synbranchiformes

合鰓亞目Synbranchoidei

合鰓科 Synbranchidae

黃鱔屬 Monopterus

黃鱔 Monopterus albus (Zuiew)

2.中國原生魚的命名原則

中國原生魚的命名遵循生物物種名的命名原則,國際上規定每一種動物必須有一個共同通用的科學名稱—學名,其應有規范,并能在國際范圍內長期使用,以便于國際上科學的交流和發展。

現用國際上一致采用的種的命名法,是瑞典科學家林奈(Linne)于1758年首創的雙名法。雙名法是以兩個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連在一起,表示一個物種的學名。屬名在前,為單數主格名詞,第一個字母大寫;種名在后,多為形容詞,第一個字母小寫。學名之后,通常附記當初定名人的姓氏或其縮寫,第一個字母大寫,以便于校隊原始資料和標本,例如翹嘴鲌的學名為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

國際動物學命名法還規定,任何動物分類單元的正確科學名稱,都應該是最早正確出現的名稱,這一規定稱為優先律,其目的為保證一物一名。

四、中國原生魚的資源狀況

1.中國原生魚的種類分布

我國原生魚類最顯著的特點是鯉科種、屬最多,在各水系中尤其以長江、黃河、珠江三流域表現得更為明顯。據粗略統計,鯉科種數約占全國原生魚類的一半以上。鲇類和鰍類合占1/4左右,其他各種原生魚約占13%。我國迄今為止已知的淡水魚類(原產我國,不包括移養種)約14目,33科,240屬,近900種和亞種。其中,鲇形目與鯉形目合計約占全國淡水魚類總數的84%,由此可見,鯉形目和鲇形目是組成我國淡水魚類的主體,也是進行魚類分布規律研究及區系劃分的最主要依據。當然,也不能排斥其他科目在區劃分析中的代表意義(如銀魚科、鮭科、狗魚科、烏鱧科、攀鱸科、杜父魚科、胡瓜魚科、刺魚科等)。

2.中國原生魚的區系劃分

我國的動物地理區系,分劃于世界動物地理區劃中的古北界和東洋界。關于中國原生魚的區系分布主要分為五大區。① 北方區:包括我國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西遼河、圖們江、鴨綠江等流域,以及西北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等水系。② 華西區:包括新疆(阿勒泰地區除外)西北的塔爾巴哈臺山往東到北塔山向南沿甘肅河西走廊,轉六盤水到天水,四川北緣的青川,到貴州畢節,再轉到云南省富源到騰沖以西為界的我國西部廣大地區,主要包括甘肅河西走廊(黃河上游)、青藏高原、四川北部、云貴高原、北部以及西北部等地。③ 寧蒙區:包括寧夏賀蘭山(蒙古語謂駿馬為“賀蘭”)和內蒙古陰山以北的內蒙古水系,以及河套地區的黃河水系。④ 華東區:本區是一片廣闊的大平原,包括陰山南部的高平原,廣袤的華北平原和江淮平原,甚至西達黃土高原,南至錢塘江,北到遼河,為我國東部廣大的江河平原區。⑤ 華南區:包括云南省中部以南的騰沖、下關(大理)、通海、富源一線,往東沿南嶺經廣西、貴州南部、廣東、海南島、福建而到浙江省天臺山以南的廣大地區,并延伸至臺灣。

五、中國原生魚的保護與利用

1.中國原生魚的資源保護

在正常情況下,水域生態系統的各個結構成分保持著相對穩定的聯系,并不斷為人類提供各種水產品(魚類)。但是,隨著現代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缺乏科學管理的情況下,這些自然系統往往受到不正當的干擾,如過度捕撈、水域污染、水利農田建設、外來物種的入侵等。當這些干擾超過生態系統本身的調節能力時,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遭到破壞。結果就會造成水產資源的破壞或嚴重的水域污染,不僅影響水生動植物和魚類的正常生長,也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活,產生諸如食物、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中國原生魚中有許多珍稀物種,但其物種區域分化強烈,食性分化明顯,繁殖習性獨特,都使得其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較低,物種更為脆弱,因而在生存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我國歷來對原生魚資源的保護力度都很欠缺,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正在成為共識;探求人與生態物種間的和諧共生,將是中國原生魚得以保護的希望;建立珍稀原生魚物種的養殖繁育基地,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原生魚資源保護的正確道路。

2.中國原生魚的開發利用

中國原生魚的開發利用應該與資源保護結合起來,必須在不破壞魚類資源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開發利用應該與經濟效益結合起來,許多原生魚資源為我國特有種,具有出口創匯價值,合理開發可以做到開發者和國家都能得到經濟效益;開發利用應該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原生魚的資源分布地大都經濟較為落后,利用得好,會對這些地方的百姓致富和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莫力| 和顺县| 阿图什市| 乐平市| 和顺县| 洛宁县| 波密县| 黄浦区| 昌都县| 东城区| 吴桥县| 唐河县| 伊宁县| 正镶白旗| 清新县| 曲松县| 文山县| 武功县| 马关县| 平昌县| 波密县| 赤水市| 当雄县| 日喀则市| 玉溪市| 车险| 应用必备| 鹤庆县| 临武县| 金乡县| 江山市| 盘山县| 分宜县| 察哈| 松潘县| 洮南市| 乌苏市| 五莲县| 石嘴山市| 内黄县|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