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簡設計從入門到精
- 陳根
- 4911字
- 2019-02-18 15:15:11
1.2 藝術領域的極簡主義
1.2.1 極簡主義繪畫
對極簡主義繪畫產生影響的理論有三個,分別是平面幾何的、簡約的表現形式的馬列維奇“至上主義(suprematism)”;以大尺寸的色彩油畫為主,對極簡主義畫家巴耐·紐曼(Barnet Newman)和羅斯科(Mark Rothko)產生重要影響的康定斯基“表現主義”;追求一種“遍”而非“個別”的藝術形式,去除作品中的形象暗示,線條、色彩都趨于中性化,從而得到純粹的造型,并且強調造型的客觀存在的蒙德里安“造型主義(neoplasticism)”。蒙德里安的繪畫理念為極少主義繪畫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并產生了直接且積極的影響,預示著幾何性與抑制表現性是極少主義的坦途和捷徑,這在極少主義代表人物的作品中能夠明顯體現出來。
極簡主義繪畫藝術秉承著盡可能少的手段、方式來進行感知與創造的,去除一切多余和無用的元素,以簡潔的形式客觀、理性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質的原則。經過藝術家們的探索和努力,最終涌現出眾多極具代表性的極簡主義畫家,如巴耐·紐曼(Barnet Newman)、阿德·萊因哈特(Ad Reinhardt)、戴維·史密斯(David Smith)、佛蘭克·斯提拉(Frank Steiia)、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等。其中紐曼是公認的極簡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具有尺寸大、畫布幾乎無肌理、光潔平滑、色彩對比強烈等特點。一條或多條垂直線貫通全畫,打破單一的色塊的構成。正如評論家約翰·貝羅所言:“極少主義藝術中最少或似乎最少的是手段,而不是作品中的藝術”。這也是對紐曼作品的精確概括。如圖1-7所示為巴耐·紐曼極簡繪畫作品。

圖1-7 巴耐·紐曼極簡繪畫作品
1.2.2 極簡主義雕塑
極少主義雕塑最初被稱為“最初級的雕塑”,它同樣主張通過極為簡單的、幾何化的形式反映藝術的客觀性。極簡主義的英文是“minimalism”,詞根是“minimal”,是極簡的意思,這個詞當時也作為標簽來形容在特別簡單荒謬地減少藝術內容的雕塑。而這種藝術約于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紐約開始發展起來,是一種極為簡單、直截了當的、客觀的表現方式。極簡主義雕塑同樣也是對抽象表現主義進行的一種革命,最原始的物本體或形式表現于空間與場域里,試圖消解作者通過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強迫形式,極少化作品在傳統意文中表現出來的暴力感,讓觀者參與到作品的解讀與延續當中,使之也成為作品的建構者。極簡主義的雕塑同樣受到極簡主義繪畫的三大主義的影響之外,還受到由弗拉基米爾·塔特林(Vldaimin Tatlin)等人進行俄國構成主義的影響,塔特林和馬列維奇有著對抽象一致的看法,創造性地使用金屬、玻璃等非傳統材料,以及對空間尺度的準確把握,逐漸影響極簡主義雕塑的成型并確定風格。如圖1-8、圖1-9所示為弗拉基米爾·塔特林作品

圖1-8 《繪畫浮雕》

圖1-9 立體構成作品
在塔特林后的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1928—1994)成為了極簡主義雕塑的代表人物,他不僅是雕塑家還是理論批評家,因此他常將客觀的態度,甚至用精確的數學計算來打造雕塑。他常用金屬板或有機玻璃做成相同的單元,并以相同間隙擺放,其作品有《無題》等。他堅持塑造對稱且相同的重復單元形式的雕塑,區別于早期的構成主義或者抽象繪畫。唐納德認為“藝術是不涉及任何東西的—它是它自己”。如圖1-10所示為唐納德·賈德的作品。

圖1-10 唐納德·賈德作品《無題》
極簡主義雕塑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卡爾·安德魯(Carl Andre),在他的創作中非常強調“事物原本的狀態”,因此他將雕塑的定義擴展到形體、空間、場所。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對事物基本結構的認知,什么是萬物的基本構造。在他的展覽中,經常可以看到展覽館的地面拼接著一些色澤樸實,看似普通卻又引人注目的金屬板。極簡主義關注表面材料和色彩,實質不是去掉裝飾,而是贊美形式、贊美空間。如圖1-11、圖1-12所示為卡爾·安德魯的作品。

圖1-11 卡爾·安德魯《未雕刻的木塊》

圖1-12 卡爾·安德魯《Lever》
1.2.3 極簡主義音樂
什么是極簡主義音樂?
運用盡量少的音樂材料,以“小單元”的形式使之不斷重復,在重復中產生漸變、發展、延伸,這是常人對極簡主義音樂最簡單的理解。
這個流派能列出的作曲家不多。泰利·萊利、拉蒙特·楊、史蒂夫·萊希(圖1-13),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并駕齊驅于美國的極簡主義作曲家代表,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則是后來者中的“扛大旗者”。通俗音樂里,漢斯·季默也曾在《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中廣泛使用極簡主義手段,配出驚艷又讓人滿懷惆悵的聲樂。

圖1-13 作曲家史蒂夫·萊希
短小片段的不斷反復,是多數人對極簡主義音樂的第一印象。這其中重復的可以是動機、節奏、音高,在重復中使用漸變效果,最終可形成結構和布局皆龐大的作品。無目的性則是極簡主義音樂的另一種特質,它的音樂走向沒有必然的開始、發展、高潮、結尾的起伏套路,而是可以從一個小單元發端,永遠進行下去。
作曲家史蒂夫·萊希的極簡主義創作始于《小雨將至》(1965)?!?962年正值古巴導彈危機,不少美國人包括我自己都被當時的恐怖氣氛感染,這成為這首磁帶作品的創作緣起?!弊髑乙圆煌俣炔シ艃蓚€或多個相同的循環片段,各聲部分離產生細微變化,經過一段周期反復又產生部分內容的同步,最終造就了一段“世界末日”般的幻象。
泰利·萊利作于1964年的《C調》,通常被視為極簡主義的開山之作。這部長四十多分鐘的作品沒有完整樂句,只由53個不斷重復的旋律音型模塊組成,樂曲表面節奏則由均勻的八分音符C音控制。再比如拉蒙特·楊的《弦樂三重奏》,開頭五分鐘只有C、E、D三個音符的獨立與融合進行,《死亡圣歌》則運用“A AB ABC ABCD”同音型逐次疊加反復的方式,讓音樂得以橫向
擴充……
說到底,極簡主義音樂挑戰的是人對時間、空間的認知,它的真正威力,在于能制造出足以改變人知覺意識的“時空感”。這種改變以一種潛入意識的滲透,讓人不知不覺走進了層層疊疊而沒有終點的時空里。
如今,有音樂家以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平均律鋼琴曲集》為基礎,汲取了來自極簡主義雕塑和圖形符號的靈感,替代了20世紀50年代演變成的傳統的樂譜符號,并且加入了抽象的符號和視覺實驗代碼拍攝了這部極具視聽效果的短片。在一座空曠的建筑里,每一盞燈都是一個樂譜符號,隨著音樂響起,房間里的燈被一盞盞點亮。如圖1-14所示為極簡主義創意音樂短片。

圖1-14 極簡主義創意音樂短片《鋼琴點燈》
1.2.4 極簡主義文學
極簡主義文學產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其文風以簡約與荒涼而著稱,它注重表面描寫,通過上下文來表達小說未盡的意思,同時希望讀者在閱讀時能參與到文本的解讀與再闡釋中。題材方面,它與同時代所流行的“宏大敘事”背道而馳,將關注焦點轉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生活困厄的藍領階層。
“極簡主義”文學的誕生,受到了海明威與契訶夫兩名著名作家的影響。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強調作家應只寫出八分之一的冰山一角,而把八分之七的隱含意義留給讀者自己去揣摩、把握和組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接受美學充分發揮藝術接受者的主觀能動性的主張不謀而合。而極簡主義文學簡約的敘事特色則與海明威的文學主張有著傳承的關系,但不同的是,在“極簡主義”文學作品里,少了海明威式的英雄氣概,彌漫其中的卻是一種與時代脫節的無奈與絕望(圖1-15)。

圖1-15 海明威
“極簡主義”文學另一大特點就是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這與契訶夫的文學主張互相契合。俄國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有著樸實、簡練的風格,他善于用簡潔的文字來表現深刻的主題,再現“小人物”的不幸與悲慘。而在“極簡主義”文學中,小說人物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大家都是普通的藍領工人,他們或失業、或家庭破碎、或沉淪酒精,在社會中沒有任何的話語權,小說注重刻畫他們渾渾噩噩的精神狀態(圖1-16)。

圖1-16 契訶夫
說起極簡主義文學,許多讀者可能聞所未聞,但只要是看過2015年奧斯卡大贏家《鳥人》(Birdman)的影迷,一定都會記得男主角Riggan Thomson所苦心孤詣改編的舞臺劇《當我們討論愛情時,我們在討論什么》(When We Talk About Love,What Do We Talk About)。這部舞臺劇改編自美國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同名短篇小說(圖1-17)。

圖1-17 譯版《當我們討論愛情時,我們在討論什么》
卡佛不僅是極簡主義文學的領軍人物,更是20世紀下半葉繼海明威之后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短篇小說作家之一。他淋漓盡致地演繹了“少即多(Less is more)”和“沉默是金(Slience is gold)”的文學理念,為當代的美國文壇抹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圖1-18所示為雷蒙德·卡佛。

圖1-18 雷蒙德·卡佛
其實卡佛的短篇小說《當我們討論愛情時,我們在討論什么》只描寫了一個場景,即尼克、勞拉夫婦與梅爾、特芮夫婦在一起喝酒聊天,四人對“愛情是什么”發表自己的想法。但在電影《鳥人》(Birdman)中,除了小說中原定的情節外,還延伸出了尼克發現梅爾與勞拉偷情,最后在絕望中飲彈自盡。這些劇情設定與“極簡主義”的文學主張互相契合,并在某種程度上折現出男主角Riggan的內心世界與精神狀態(圖1-19)。

圖1-19 電影《鳥人》場景
讓·菲利普·圖森(Jean-Philippe Toussai)也是極簡主義小說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浴室》、《先生》和《照相機》等均有不俗反響,他常從敘述者的身份把一切事物和現實“敘述”出來,卻不參與到任何他所描述的事件中去,情節平淡無奇,讓讀者覺得既簡單易讀又深奧難懂,但用這種極端且冷靜的描寫手法卻將當代人物的特性表達得淋漓盡致。習慣上我們認為小說是作者感性或理性的主觀意識在現實中的投影。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在該本書中,我什么也沒寫,幾乎一無所有?!比鐖D1-20所示為讓·菲利普·圖森的小說作品。

圖1-20 讓·菲利普·圖森的小說作品《浴室》、《先生》和《照相機》
除了雷蒙德·卡佛,“極簡主義”文學代表人物還有費雷德里克·巴塞爾姆、安·貝蒂、托拜厄斯·伍爾夫與理查德·福特。而“極簡主義”文學是“后現代主義”小說進入瓶頸期后所產生的逆動發展,它的影響也超越了美國本土,村上春樹曾多次表達極簡主義文學對他寫作的啟發,此外,他還是日語版卡佛小說的翻譯者;蘇童是卡佛的忠實擁躉,他拜讀過卡佛的所有作品;余華也十分喜歡這種樸實的文風,他曾表示:“當一個作家沒有力量的時候,他會尋求形式和技巧;當一個作家有力量了,他是顧不上這些的。使用各種語言方式,把一個小說寫得花哨是太容易的事。讓小說緊緊抓住人,打動人,同時不至于流入淺薄,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1.2.5 極簡主義攝影
極簡主義攝影是“少”與“極致”的藝術,一幅好的極簡主義風格的攝影作品,力求用最簡單的表達來傳遞思想,不要求照片風格簡約明了、主體突出。藝術攝影作品要讓主體的元素盡可能的少,背景單純,讓單一的元素產生深邃的思考。極簡主義攝影中滲透著“少即是多”的哲學,甚至我國的“一行白鷺上青天”“竹外桃花三兩枝”等詩詞佳句所呈現的簡約而富有意境的畫面也是異曲同工的極簡主義審美。如同水墨畫的“留白”技法,用簡單的元素、線條、圖形構成的畫面,沒有背景,沒有多余的事物,剩下的空白供人遐想。在攝影的世界里,做減法比加法難。極簡主義攝影師的代表有Eric Marrian、Andrew Zuckerman、Josef Schulz、Kenji Aoki、Chema Madoz等。如圖1-21所示為Andrew Zuckerman的作品。

圖1-21 Andrew Zuckerman的作品
Eric Marrian,法國攝影師,出生于1959年,現居巴黎,他在2005年大膽嘗試極簡主義人體攝影,將身體的曲線凈化成近乎僅是黑白的線條。如圖1-22所示,我們可以從他拍攝的《白色方塊》將讓你感受極簡主義人體大片帶來的震撼。在這組作品中,黑色與白色勾勒出人體的曼妙輪廓,將關注點放在局部而舍棄整體的手法讓人體攝影上升為藝術攝影,完美的曲線、朦朧的線條讓觀者對人體產生崇敬圣潔的愛慕,“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用于這組作品最為恰當。

圖1-22 Eric Marrian極簡主義人體攝影《白色方塊》
原研哉賦予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是“空(emptiness)”,從產品設計到海報宣傳,都沒有太多的語言,無印良品成為將過剩的設計加以徹底省略的經典。藤井保,作為無印良品MUJI 御用攝影師,為了拍到完美的地平線,最終選擇了玻利維亞的烏尤尼的鹽湖和蒙古的大草原。如圖1-23所示,最后呈現出的作品中,地平線一個人孤獨地佇立著,象征著地球與人類的終極組合……

圖1-23 無印良品MUJI極簡主義攝影
1.2.6 極簡主義電影
極簡主義美學電影突出的風格特點是從攝影、色彩、對白、音樂和表演等方面來營造的;也從電影本身的敘事策略,即主題表達、人物塑造和敘事手法等內容結構甚至是主題思想的表達來體現。代表人物有芬蘭唯一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法國著名導演羅貝爾·布列松和日本的小津安二郎等。如圖1-24所示為阿基·考里斯馬基的電影作品。

圖1-24 阿基·考里斯馬基電影作品《不良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