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極簡設計史談
1.1 極簡設計發展史
1.1.1 啟蒙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設計家查理斯·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ih)已經形成具有明顯“極少主義”特征的設計風格。他大量采用縱橫交錯的直線為基本結構、純粹的黑白色為色彩核心的幾何構成,為現代主義設計形式打下基礎,現代設計的經典作品“高靠背”黑色椅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圖1-1)。工業化技術的發展對西方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席卷歐洲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上層建筑的基礎與結構,打破傳統意識對人們思想的禁錮,現代室內設計的知識體系的構筑和新的室內裝飾的樣式的興起,在思想與意識形態上為20世紀現代建筑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圖1-1 高靠背椅
1.1.2 萌芽時期
進入20世紀20年代,“風格派”作為現代主義的基礎,對極少主義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荷蘭“風格派”(destiji)最顯著的特征是把家具、繪畫、產品設計、雕塑、建筑等的傳統形象特征抽象成最基本的幾何元素,并把這些“元素”進行簡單的組合。“風格派”的代表人物杜斯博格主張“少風格”(style-less),他努力尋求更簡單、更通用的設計語言,并試圖通過減少主義的中性色彩、簡單幾何結構的形式開拓一種新的國際主義,為極少主義奠定了基礎。其中,最能體現“風格派”特征的作品是擁有簡單的幾何形式、清晰的結構,采用紅、黃、藍三種純粹的原色等特征的“紅藍椅”(如圖1-2所示)。

圖1-2 紅藍椅
1932年,美國建筑師菲利浦·約翰遜(Philip Tohson)在紐約現代藝術博覽會組織了一次現代主義建筑展覽,并與拉瑟·希區克在同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探討現代主義建筑的潮流與特點的著作《國際主義風格—1922年以來的建筑》(the International Style:Architeture Since 1922)。一戰之后西方國家普遍處于大規模重建狀態,于是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由于節省生產成本的特性受到追捧,產生了崇尚簡化、反對裝飾的現代工業化建筑美學,從而出現了一批具有極少主義傾向的建筑。
1.1.3 探索時期
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強調形式上的“減少主義”,這一階段稱為國際主義階段。受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等人的影響,對極少主義的探索主要是作為第三任包豪斯學校校長以及最早極簡主義設計特征由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筑師與設計師密斯·凡·德·羅提出的經典設計名言“少即是多”而流行于設計領域。密斯的“少則多”的理念受到眾多設計師的推崇,他的許多設計被當作典范。這種“減少主義”使得設計師在設計時會首先考慮作品的形式而不是其功能。密斯1927年設計的“巴塞羅那椅”(如圖1-3所示)突破了材料的限制,使用當時從未使用過的皮革和鋼條來制作家具。以材料的方式來改變傳統的形式的同時,也滿足了對功能的需要,使這把椅子成為里程碑式的經典設計。

圖1-3 巴塞羅那椅
密斯的眾多設計體現了極簡主義的設計理念,同時也激勵設計師們在創作時,若有些許突出的思想,應該精簡思想,提煉出獨一無二的獨特觀點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其獨特的“少即是多”設計原則對藝術和其他領域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尤其是成為達到純藝術效果而削減形式的極簡主義運動所繼承的設計原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大批歐洲的建筑師移民到了美國,其中包括密斯、柯布西埃等大師,把西方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想與風格,尤其是包豪斯的設計精神與教學理論帶到了美國。經過了空前的發展,形成了20世紀設計史上最富影響力的風格樣式—“國際主義風格”。密斯提煉了國際風格,并把風格派及其蒙德里安的觀念表達在建筑創作上,主張設計形式的簡單,高度的功能和理性化,形成純造型的抽象。如圖1-4所示為蒙德里安作品。

圖1-4 蒙德里安作品《構成A》
1.1.4 發展時期
20世紀60年代,產品設計領域存在著對后現代主義的探索,企圖改變現代主義的單一化和壟斷化,依照現代主義、減少主義的要義而設計,探索創新這兩個對立方向的探索。相應的設計陣營是宙斯設計集團(the Zeus Group)和孟菲斯集團(Memphrs)。宙斯的產品代表著謹慎的、功能的、實用的主張,主要生產性能俱佳、簡潔實用、以人為本的產品;孟菲斯的產品代表著奢華的、視覺的、潮流的風格,主要生產私人定制的、忽略人本價值的奢侈品。“宙斯”的設計范圍十分廣泛,涉及紡織品、家具、平面設計等,其設計風格統一,具有明顯的極少主義特征。其代表人物包括毛里佐·佩里加利(Maurizio Peregalli)和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
火星人榨汁機(Juicy Salif)是菲利普·斯塔克1990年為意大利家用品品牌Alessi設計的,是他最為著名的一件代表作,絕大多數人,哪怕是與設計行業完全不相關的人,或許都看過這件作品,它的知名度,堪比麥當勞和可口可樂之于大眾的認知度,這件設計在某種程度上,簡直可以成為菲利普·斯塔克的一個符號,是他簡約主義風格的最集中、最經典、最徹底、最完美的
體現。
評論家認為這是一件表達驚悚之感的作品,外形像蜘蛛或者是火星人的飛行器,去掉了一切多余的裝飾元素,通體采用拋光的金屬材料,極其洗練并且將形式與功能完美地結合起來?;鹦侨苏ブ瓩C(Juicy Salif)在現代設計師上絕對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以至于Alessi在它的產品宣傳冊上,建議用戶不要使用它,而是將其作為擺設,事實上,大部分購買它的顧客,確實是被其雕塑般的優雅設計所吸引的,在某種意義上,火星人榨汁機(Juicy Salif)的藝術價值早已超越其使用價值,或許稱之為藝術品更為合適(圖1-5)。

圖1-5 菲利普·斯塔克設計的火星人榨汁機
建筑設計要符合實際的物質生產條件,其功能性和經濟性要滿足社會需求;主張在結構、材料、建筑樣式上進行大膽的創新;主張發展新的建筑美學。這種新的美學原則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筑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筑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20世紀60年代,這種探索具體到建筑設計領域中,稱為“新現代主義”(Neo-Modemism),如貝聿銘設計的盧浮宮金字塔(圖1-6)。

圖1-6 盧浮宮金字塔
1.1.5 成熟時期
20世紀80年代至今,極少主義設計在這段時期有著更深層次的思考。極少主義從一種潮流和主張,在融入了哲學辯證、禪宗思想的精神意義之后,變成了一種應對高速社會發展,人際關系緊張的解藥和心靈雞湯,極少主義的工業設計產品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日本著名品牌無印良品、正負零為代表。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設計師有深澤直人、原研哉、馬克·紐森(Marc
Newson)等。
在20世紀80年代,設計潮流被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引領,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建筑領域,極少主義傾向則大肆流行。極少主義那種“既不流通也不有機,既無裝飾也無符號,既不變形也不扭曲”四四方方圍合起來的空間會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早在肯尼思·弗蘭姆普頓1980年出版的《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中就指出,當代建筑只有兩條路有發展意義,其中之一就是依據密斯“少即是多”的思想,極致的追求功能性。如今極少主義傾向的建筑在簡潔的形態下,更注重將材料與構造作為重點來表現,這種表現是建立在地方化特色之上的地域性的細部特征,并在極少主義藝術的持續影響下更注重對人的心理感受的影響。
建筑評論家蘭普尼亞尼(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認為今天的極少主義具有“簡潔、純凈、秩序、精致、沉默、持久”等特征。顯然,極少主義的設計思想理念是在隨著時代發展的同時不斷地自我否定、自我革新中螺旋上升的,這也體現了它持久而強有力的特點。
1.1.6 多元化時期
20世紀的最后十年,世界在經濟、政治及文化思潮上進入了多元化時代,這促使了邊緣化思想盛行及秩序的混亂。由此人們開始反思后現代主義的設計理念及風靡一時的前衛建筑。如今極少主義建筑注入新的思想內容,對流通的開放空間的關注,對當下流行的后現代主義建筑與室內設計的形式的突破。建筑對話的“直白”隱含著豐富的藝術效果以及對建筑空間的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