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掉心里的墻61堂實用生活心理課
- 趙小明
- 1177字
- 2019-02-12 12:53:52
如何將想法落到實處(2)
上一節討論了關于大腦的使用偏好。我們要尊重大腦的使用習慣,同時也要多和善于實踐操作的人在一起,在這過程當中逐漸地提高自身的執行能力。
想法不落地,除了大腦偏好的這種影響外,還有什么原因呢?
有些人之所以擅長將想法落到實處,也是因為教育和訓練的結果。大腦的可塑性是很強的,長期受到某種訓練的人,當他大腦運轉的時候,就能馬上考慮出這個事情具體該如何操作。如果你在小時候做過大量的動手實操,那么成年后動手能力就會強。
有一個在我這里做心理咨詢的老板,他的小孩只有9歲。他訓練自己小孩的方式,就是讓他自己去開一個店鋪,讓孩子自己去談怎樣盤下來一個門面房,選什么樣的地方,怎樣營銷,怎樣招員工。他只是在旁邊觀察、陪同,讓孩子自己把這一切張羅完。他之所以這樣訓練他,就是為了訓練孩子的實踐能力。
我們的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哪怕年齡大了以后都有很強的可塑性。過去我們一般認為大腦的神經細胞是不可能再生長的,但近年來日本一些神經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其實老年人的神經細胞仍然可能產生新的突觸聯系。但生長的前提是刺激。怎么刺激呢?比如說讓老人做一些身體的運動或者思考的活動,這些都可以促進細胞新的生長。
一方面是做運動,一方面是實踐練習。如果你不善于實踐,要嘗試和一些善于實踐的人在一起工作,觀察他們怎么實踐,跟著他們走一遍實踐的流程,學習、研究、模仿這個流程。先模仿,當你模仿過之后,再加上你又善于想象,經過實踐之后,往往會有更好的一些點子產生。
所以說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不善于動手,可以觀察別人怎么動手的。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發現什么能夠彌補你的大腦功能缺陷,或彌補你早年由于訓練不足產生的缺陷。
一個人如果從小就能找到會學習的人,同他在一起,那么這個人的提高就會非常快。我記得在我上初中的時候,生活習慣很不好,辦事拖拖沓沓。我們家把我寄養到別人的家里去,他們家有兩個兒子,都是被他們的父親訓練出來的,能很好地遵守命令。而我那時候基本上從來不寫作業,一放學總想今天玩啥,而這家里的孩子都是一吃完飯,就分別到自己的屋子開始學習了。
我剛開始特別不適應,感覺到極大的不安。我就整天看著窗戶外面想,這時候應該跑出去啊,怎么能坐在這里干這個事呢?還有就是上學的時間,他們也是把每分每秒按計劃地安排,具有很強的計劃性,把每件事都按照一種時間管理的方法來做,但我不是這樣的人。和他們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后,的確改變了我的一部分習慣。當然了,我的習慣并沒有完全變成他們的習慣,我也沒有完全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但是的確從中學習了不少,對我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我們從幼兒到成年,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應該和那些能夠幫助我們,能夠讓我們學到更多東西的人在一起。這樣的話,問題就很好解決了。不斷地向比我們強的人學習,無論是學習實操、學習想法,還是學習運轉一個項目,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