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這樣教,孩子性格好、有教養、學習棒
- 凌悅
- 2061字
- 2019-02-12 13:21:29
2.不管是否認同,尊重孩子的決定
源源小時候,有一次我們幾個關系好、平時走得比較近的媽媽約好帶孩子一起出門閑逛,中午我們選定一家比較高檔的西餐館吃午飯。
那天人很多,等位等了很久,孩子們都餓壞了,不等坐好,我趕緊拿過菜單,把菜單念給孩子們聽,讓他們聽到喜歡的食物告訴我,我家源源平時愛吃意大利面,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意大利面。
坐我旁邊的一位媽媽悄悄跟我耳語,好心地告訴我:“想吃意大利面到必勝客吃就好啦,到這里來當然要點沒有吃過的,你給他點這家餐廳的特色菜,才不枉來一趟嘛!”
聽這位媽媽說得有道理,我看著菜單,給源源念這家餐廳的特色菜,源源不為所動,大聲堅持:“我就想吃意大利面。”
其他的小朋友聽源源說要吃意大利面,也跟著嚷嚷:“媽媽,我也要吃意大利面,我也要吃意大利面。”
坐在源源對面的一個稍大的小女孩已經點好餐,聽大家都吃意大利面,就扭頭問她媽:“媽媽,我也想吃意大利面,能換嗎?”她媽回答:“當然可以,只要我們沒下單就可以換。”
女孩點點頭說:“那我換一樣,我也要意大利面。”她媽媽微笑著同意了。
而勸我給源源換菜的媽媽,跟兒子一直僵持不下,男孩要點意大利面,媽媽堅持不同意,說辭就是跟我說的那一套。男孩撅著嘴都快要哭了:“我就要吃意大利面。”媽媽小聲哄他:“你以前并不喜歡吃意大利面呀,相信媽媽,我幫你點的東西特別好吃。”
男孩終于還是哭了,嚷著:“我就要吃意大利面!”媽媽不理睬兒子的情緒,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給兒子點了這家店最有名的牛排和海鮮飯。
等到大家的餐都上來了,源源和其他幾個孩子吃得好不快活,興高采烈地聊著一上午的所見所聞,只有被媽媽強行點餐的男孩悶悶不樂,看著眼前的食物,不動彈。雖然在大人眼里,他媽媽替他點的食物真是比意大利面要好很多,可他就是不理睬。
看到孩子不吃東西,當著這么多人的面,媽媽也下不來臺,又花了那么多錢,很生氣,朝男孩的后背打了一巴掌,借故上衛生間,走開了。男孩哭得更厲害了。
大家想想看,這樣的“為孩子好”,真的收到效果了嗎?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她)有自己的主見。在某些問題上,不管是不是認同,我們都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是把我們的意見強加給他(她)。
著名詩人紀伯倫曾經說過:“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身渴望所誕生的兒女……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現代舞蹈家金星曾在一次采訪中談道:“我提醒家長不應擅自替孩子做決定,應該讓孩子快樂成長,將來可以根據家庭、教育狀況,讓他們去尋找自己的生活,在我家,如果有人來家里采訪,我都要先問我兒子能否拍照,如果他說不要拍那就絕對不拍。”
很多父母常常進入一個誤區,他們總是把孩子是不是好孩子、乖孩子的判斷標準定義為,孩子是否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如果做了,哪怕沒做好,也是好孩子。
其實,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在他們的世界里,主宰者是自己,家長的意見只是參考。他們不需要我們替他們做每一個決定,尤其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欲望也會增強。
我常聽到一些家長對孩子說:“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這也是我父輩的教育觀念,顯然,父母的閱歷、經驗,孩子是沒法比的。家長對孩子抱著不太信任和不放心的想法,當然不會大膽地讓孩子自己拿主意或者做決定,畢竟,有些關鍵的決定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實,很多事情父母是可以讓孩子自己拿主意,自己做決定的。在孩子兩三歲以后,不妨試著讓孩子決定關于吃什么穿什么的這些小事,如果你放手了,他們的自信就會不斷地得到加強。等孩子稍大些,孩子能夠決定的事情就會重要一些,比如想參加哪些課外活動,讀哪方面的書,直至自己想學什么專業,有什么職業規劃……孩子天生并不擅長做決定,而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鍛煉和培養出來的。
源源小的時候,我知道他比較愛畫畫,原本打算等他七八歲的時候再學也不晚,害怕小時候學得太早會影響孩子的想象力,所以一直沒有給他報興趣班。
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源源故做可憐狀,央求我說:“媽媽,能給我報個國畫課嗎?我們班里有個同學就報了,我也想學。”我當時滿口答應,雖然我一直想讓源源學習圍棋。
然而,我的鄰居家長就不一樣了。晚上在家,經常會聽見鄰居家隱隱傳出的鋼琴聲,知道又是鄰居的女兒笑笑在練鋼琴。
有一次,在樓下看到笑笑,我問:“你一定很喜歡鋼琴吧?聽你練習的曲子挺難的。”
“不,很討厭。”笑笑面無表情地回答:“媽媽說彈鋼琴的女孩看起來更有修養,她堅持讓我學彈鋼琴,可我一點兒都不喜歡彈,我喜歡體育項目。”
聽到笑笑這樣說,作為一名母親和教育研究者,我的內心泛起一種莫名的憂傷,甚至有些心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像笑笑的這種情況并不罕見。
那些不懂得“尊重”的家長,不理解也不在意子女的真正需求,因此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通常采取專制的方法,以“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為理由,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意愿來學習和生活。孩子沒有了選擇權,也就沒有了生活動力。
我想,這肯定不是您想要的結果,所以,我們不妨放開手,本著為孩子未來負責的原則,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