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這樣教,孩子性格好、有教養、學習棒
- 凌悅
- 2371字
- 2019-02-12 13:21:30
6.溝通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關于溝通這件事兒,我看過一組調查數據:40%以上的子女“非常愿意”與父母交談,其中20.1%的子女與母親天天交談,與父親天天交談的為15.1%。
我們可以看出,將近一半的子女“非常愿意”與父母交談,加上“比較愿意”交談的子女人數,達80%左右。但是,能夠與父母“天天交談”的百分比分別只有15%和20%,加上“經常交談”的,也不過60%左右。由此看來,子女與父母的交流真的不夠。
看到這里,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們家不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天天跟孩子說話。”沒錯,我相信,相信你每天都會跟孩子說話??墒牵恕霸摮燥埩恕薄霸搶懽鳂I了”“該睡覺了”之外,你還跟孩子聊過別的內容嗎?
可能你會說“我太忙了,每天累得要死,哪兒有那么多時間跟孩子聊天啊,小孩子嘛,還不就是那點事兒,能有什么問題?”
如果你真的這樣想,我幾乎敢斷定,你跟孩子的關系不會很親密,而且,你的孩子也往往“不聽話”,長大以后更是非常讓你頭疼,你們自然會沖突不斷。這一切,都是因為缺乏溝通。
缺少溝通,家長就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無法獲得孩子的信任,更別提和孩子成為朋友。如果你想避免出現問題,想要有的放矢地引導孩子,就必須學會溝通。
這時候,也許你會說:“我不是不想跟孩子說話,只是他(她)總是對我愛搭不理的,再不像小時候那樣有說有笑的?!比绻沁@種情況的話,家長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溝通方式不妥。
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跟孩子溝通其實很簡單,只要做到三點就可以了,一是人在,二是心在,三是孩子幾歲,你幾歲!
“人在”,在我看來就是陪伴,孩子需要我們的陪伴,陪伴能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且,陪伴里就會有很多水到渠成的溝通。誰都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可是工作這么忙,職場壓力那么大,競爭那么強,家里的瑣碎事情又多,哪里有那么多時間陪孩子呢?
不少家長會為不能陪伴孩子辯解,擺明自己不是不想陪伴,而是身不由己,不能陪伴。別再給自己找借口了,之所以沒有時間,是因為你不認為這件事情足夠重要。你雖然嘴上承認陪伴孩子很重要,但心里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很緊急的事情,你覺得它不用馬上處理,等做完那些緊急的事情再說。于是,工作上的急事,社交上的急事,家里的急事,把陪伴孩子的時間一點點地擠壓掉。
我并不認為陪伴那么難做到,陪伴并非要求你每分每秒都守候在孩子身邊,只要你能把陪伴孩子當成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專門為孩子騰出一點兒時間,只和孩子在一起即可:再忙也經常回家吃飯,經常和孩子玩游戲,經常給孩子擁抱,經常和孩子一起入睡,每天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暫時忘記工作,忘記社交,專心地陪伴孩子。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也就這么幾年,等孩子慢慢長大,我們來得及做任何事情。
我們家和大多數的家庭一樣,都是雙職工家庭,但是伴隨著源源出生,我毅然放棄了工作,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幾年,我一直在他身邊,見證他的每一個成長過程。我們一起聊天,一起看書,一起做游戲。我會認真傾聽源源給我講他在幼兒園的事情,他學會了什么,和哪個小朋友是好朋友,哪位同學比較調皮……
雙休日,我們全家會一起出去游玩,有時學校布置的手工作業,我會陪著孩子一起做。如果老師布置源源回家做一個沙包,我就教他穿針引線,我們一起選漂亮的花布,用剪刀裁剪。
后來,源源上了小學,我就參加了工作,雖然之后陪源源的時間少了,但是我都會盡量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借用一句流行語,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一點沒錯。
“心在”,就是用你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心,這是順利溝通的心理積淀。我們不能簡單地和孩子待在一起,帶他去游樂場,去公園,而是在陪伴中聊一聊他感興趣的話題,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讓心與心在一起。
大家可能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特意抽出某天時間來陪孩子,可是我們一邊陪孩子看電影,一邊看手機刷朋友圈;我們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卻告訴他們不能亂跑,不能和那個調皮的孩子玩;我們在孩子玩得盡興的時候,提醒他作業還沒有完成。
這樣的陪伴,不是陪伴,因為你的心沒有跟孩子在一起,從而達不到應該有的效果,毫不客氣地說,這樣的陪伴倒不如不陪伴。
關于溝通,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幾歲,你就幾歲”。什么意思呢?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孕傻三年”,好像懷孕生孩子能讓女人的智商下降,而我不這樣認。我反而認為能“一孕傻三年”的媽媽是偉大的。
為何說偉大,要先從“傻”說起,傻并非智力真的降低,而是因為照顧陪伴孩子的時間過長,精神壓力過大,表現出記憶力不如之前。我們還認為新手媽媽“傻”,因為,你會經常聽到她說,“我是媽媽,你是乖寶寶,媽媽愛你?!薄澳銥槭裁纯?,是餓了嗎?”“好了,換了尿布寶寶就不哭了”。這些言行舉止在正常人眼里覺得好“傻”,可是這正是溝通的最高境界,和孩子處于同一個層次,“孩子幾歲,你幾歲”,用孩子能聽懂、愿意接受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然而,和其他道理一樣,良好的溝通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父母壓根做不到忘掉家長的角色、放下家長身段,因為這樣會失去尊嚴和威嚴,不能為孩子指點江山。
“囡囡,路上要小心,不要亂跑,過馬路時要等綠燈,不要和陌生人搭訕,遇到壞人要撥打110,在學校要聽話,有人欺負你要告訴老師,吃不飽要告訴老師給你添飯?!蹦憧嗫谄判牡馗⒆诱f,孩子的回答卻是:“媽媽,我都要煩死了,每天都講這一套,耳朵都磨出繭子了!”
這時候,你不用懷疑孩子想和你溝通的意愿,他(她)只是不喜歡你“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和喋喋不休的說教。我身邊就有位聰明的媽媽,他會在兒子上學前故意問:“路上應該注意什么?”兒子快樂而驕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紅燈停綠燈行,不跟陌生人說話。”
同樣是關于上學安全的溝通,一個是家長告訴孩子的溝通方式,一個是同學朋友交流的溝通方式。一個惹孩子煩,一個相處愉快,這就是溝通方式不同帶來的差異。
所以,如果你和孩子存在矛盾,而你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請先從檢討自己的溝通方法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