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書法用具介紹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可見,書法用具對于書法書寫與創作是至關重要的。對于書法用具,我們常說到的是文房四寶。文房四寶是指我國獨有的文書工具(書畫用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還叫作“文房四譜”“文房四寶譜”“文房四士”等。其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文房四寶”的含義有所不同。例如,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原屬歙州府,現屬于江西)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現安徽歙縣)、宣紙(現安徽省涇縣,涇縣古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端硯(現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或歙硯(現安徽歙縣)。但在進行書寫與創作時,我們所用到的不僅僅是這四寶,還會有其他用具,我們分別述之。
一、筆
1.毛筆的分類
按筆頭原料可分為狼毛筆(狼毫,即黃鼠狼毛)、兔肩紫毫筆(紫毫)、羊毛筆、豬毛筆(豬鬃筆)、鼠毛筆(鼠須筆)、黃牛耳毫筆、石獾毫等,以兔毫、羊毫、狼毫為佳。
按常用尺寸可以簡單地把毛筆分為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有斗筆等。
按筆毛彈性強弱可分為軟毫、硬毫、兼毫等。
按形狀可分為圓毫、尖毫等。
按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短鋒。
2.如何挑選毛筆
那么,怎樣的毛筆才是好毛筆呢?初學者又該如何挑選毛筆呢?一般說來,好毛筆要具備尖、齊、圓、健“四德”。
尖:指鋒穎尖銳,整體呈圓錐形,不能是“禿筆”。
齊:指將筆鋒潤開鋪平,頂端的筆毫稍呈一點點的弧形,弧形不能偏,而且沒有突出的長短毛,同時也不能像刀切的一樣齊,刀切一樣齊為“齊頭筆”,也是不能選用的。
圓:指筆毫豐碩圓渾,筆肚不空,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則書寫時筆力完足,反之則身瘦,缺乏筆力。筆鋒圓渾,運筆自能圓轉如意。
健:指筆鋒的彈性,要勁健有力。潤開后將筆重按再提起,鋒直則健,也就是說將筆毫重壓后提起,隨即恢復原狀。筆有彈性,則能運用自如。一般而言,狼毫彈力較羊毫強,書寫起來堅挺峻拔。
3.毛筆的使用與養護
①啟用新筆時,首先要將筆頭輕輕捻開,然后以溫水(和體溫接近的水)把筆頭上的膠液洗凈,需要多洗幾遍,然后再把筆毛捋順。切不可將筆放在水中使勁洗滌,否則筆毛不宜捋順。
②寫字前的必要工作是潤筆,不可以一拿上筆便沾墨寫字。方法是先以清水將筆毫浸濕,至筆鋒恢復韌性后開始書寫。這是因為筆保存的時候必須干燥,若不經潤筆即書,毛毫經頓挫重按,會變得脆而易斷,彈性不佳。
③書寫之后則需立即用清水洗筆,洗凈后,輕輕用手指擠凈水,把毛捋順,平放至吸水的紙上即可。“滌去滯墨,則筆毫不脫,可耐久用”。墨汁有膠質,若不洗去,筆毫干后必與墨、膠堅固黏合,要再用時不易化開,且極易折損筆毫。
新筆應裝入紙盒或木盒內,并放些樟腦丸或冰片,以防蟲蛀,若毛筆存放時間較長,可用黃連水浸透晾干,再放些樟腦丸或冰片即可。毛筆一般不應藏之過久,俗話說“筆陳如草”,當然作為文物收藏,則另當別論。
二、墨
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商代或更早,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天然石墨及礦物顏料在甲骨文上書寫文字。秦代有了人工制造的煙墨。東漢時發明了墨模,使墨的樣式趨于規整。而在墨的使用上漢唐多為松煙墨,宋時發明了油煙墨。當然,現在為了方便,有很多制好的墨汁,并且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如油煙、松煙、宿墨,甚至還有金、銀、白等書寫墨,為學習者用墨的挑選與使用提供了方便。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習慣于用研墨的方式研出適合自己的墨,究竟該如何研墨,現特將研墨步驟介紹一下,以備不時之需。
①以清水逐漸加入: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雜質,則磨出來的墨就不純了。水不宜加得過多,以免將墨浸軟,或墨汁四濺,要逐漸加入為宜。
②墨正:研墨時將墨放正,磨出的墨才會均勻。
③力要勻且急緩適中:磨墨時用力過輕,速度過緩,浪費時間且墨浮;用力過重,速度過急,則墨粗而生沫,墨色亦無光。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按推用力,輕重有節。
④儲放匣內:研墨完畢,要將墨拿起來,不可置放硯池,否則膠易黏著硯池,干后不易取下,且可因潮濕變軟,兩敗俱傷。也不可以曝放陽光下,以免干燥。所以最好還是放在匣內,既可防濕,又避免陽光直射,且不染塵,是最好的方法。
三、紙
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一般認為,紙是東漢時期由湖南籍宦官蔡倫發明的,但在西漢的墓中就曾經發現有紙的存在。西漢的紙,是把植物纖維都混合在一起,再制成厚紙,“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楮為紙”(宋蘇易簡《紙譜》)。但這種紙很粗糙,厚薄不均勻,易損。到了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紙的質量才有了革命性的提高。蔡倫制紙是利用樹皮、麻頭、破布等廢棄物為原料,解決了原料不足和成本高的問題,從而使紙的生產得到了推廣擴大。時至明清,造紙術和紙的加工技術已趨完善。
造紙方式是以樹皮為主,佐以麻頭、破布等物,搗爛成漿,再用細簾撈渣,去水晾干,然后壓平研光;在造紙過程中,各種紙的制造方式幾乎相同,只是由于紙的種類不同,原料和其中的一些工序稍有差別,或再作二次加工,使紙的種類更多樣化,適于各種書體的使用。
宣紙的種類眾多,按選料可分為棉料、凈皮、特凈三大類;按厚度可分為單宣、夾宣、二層夾、三層夾等;按紙紋可分為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等。
宣紙又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紙是用礬水加工制過的,水墨不易滲透,遇水不化開,它和其他紙張的效果也不一樣,可作更細致的描繪,可反復渲染上色,適于畫工筆畫。生宣紙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特點是吸水性和滲水性強,遇水即化開,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可用于寫意山水畫和書法創作。半生熟宣紙遇水慢慢化開,常可用于小楷和較精細用筆的書法創作。
整刀的宣紙上多會印有宣紙品名、紙張尺寸、紙品等級以及生產廠商,便于挑選與購買。
練習書法時,可以用練習用紙,一般以有吸水性、略松軟為宜,常用的有元書紙、毛邊紙等。書寫作品的紙一般以宣紙為宜。
四、硯
硯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的,又稱“研”。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研磨器”研制顏色、繪制圖案。春秋時期硯臺基本成型,到漢代,制硯有了顯著發展,硯的種類增多,有石硯、陶硯、銅硯、漆硯等。漢至魏晉的石硯,盛行圓形三足式、四足式,雕刻風格渾樸、造型生動。漢代陶硯有龜形、山形、圓形、方形等。魏晉時,出現了瓷硯,多為青瓷硯,硯堂無釉,以利研磨,其形多為圓莆蹄足。隋唐以后,由于制墨工藝的發展,墨質漸優,可不用研石,對硯的要求相應提高。唐時硯質、硯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名硯石也相繼出現,如廣東的端硯、山東的紅絲硯、甘肅的洮河硯等。這些硯材堅實、細膩、滋潤,易于發墨,并具有各種妍美的紋理。宋代,人們則更加珍愛端石,陶硯漸為石硯所取代,但澄泥硯仍有發展。宋硯樸素大方,實用美觀。元硯雕刻風格比較粗獷、渾樸、自然。明清時代,講究精雕細刻,出現了許多石硯之作。硯已由實用轉為藝術欣賞和珍藏了。就硯材而言,唐以來出現了很多品種,但其中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最為突出,號稱“四大名硯”。
選擇硯臺主要擇其石料質地細膩、濕潤,易于發墨,不吸水。硯臺使用后要及時清洗干凈,保持清潔,切忌曝曬、火烤。
現今,由于墨汁的廣泛使用,也并不再拘泥于硯臺了,只要是能裝盛墨汁的器具都可以使用了,如小碟、小碗等均可。
五、其他用具
書寫與創作書法時,除了筆墨紙硯,書法的輔助工具還有以下幾種。
①氈墊:氈墊要平,不宜太厚。
②鎮紙:書寫時壓住紙,使其平整,便于書寫。
③筆洗:開筆洗筆,調整墨色。
④筆架:擱置毛筆的地方。
⑤印章:書法作品完成后須落款,以滿足章法構圖的需要。
⑥印泥:專業的印泥,質量要好一些,要細膩,較差的印泥艾草絲易被印面掛起,影響印章的鈐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