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行書技法
  • 高育娟
  • 2387字
  • 2019-01-10 16:04:15

第三節 行書常識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楷書的快寫形式。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說:“行書者……即正書之小譌(注∶訛),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正書之小譌”是指行書在字的構形和點畫形態上與楷書(正書)有變化,“譌”是差別、變化的意思。“務以簡易,相間流行”,則是說行書的字形結構、點畫用筆都要比楷書簡省、便捷,而且還會表現出一種流動的形態。

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端莊秀美,但書寫速度相對較慢;草書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書寫速度較快,但因有草化符號,比較難以辨識;行書介于兩者之間,彌補了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張懷瓘在《六體書論》中說:“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這非常形象地說明楷書、行書和草書這三種字體的不同。行書在結體和用筆都具有很大的變化自由,可以接近于楷書,也可以相近于草書。接近于楷書的行書,含有較多的楷書成分,結體和用筆比較規矩,稱為行楷;接近于草書的行書,帶有較多的草書成分,結體和用筆比較放縱,稱為行草。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說到的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只是就它們在體勢上的相互關系而言的,與它們產生的時代沒有關聯,行書萌發于東漢的中后期,差不多與楷書、草書同時產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寫道:“吾謂書莫盛于漢……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后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

行書始于東漢末年,是應社會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隸書的應急書體是章草。正規的隸書易識,但是不便于快寫;章草雖然書寫便捷,能急就趨速,但是又過于簡省,連筆過多,不容易辨認。這時就需要一種既容易辨認又便于書寫的行書字體來滿足人們日常用字的需要。早期的行書,是草行摻雜。晉代衛恒《四體書勢》中語:“魏初有鐘(繇)胡(昭)兩家,為行書法,俱學之于劉德昇。”唐代張懷瓘《書斷》中語:“行書者,后漢潁川劉德昇所造也。”由此可見,劉德升是公認的早期行書的代表人物,而行書作為一種成熟而獨立的書體,則是在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所處的時代才真正確立下來。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官至右軍將軍, 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王會稽”。他的書法成就在于增損古法,一改漢魏質樸書風和隸書的波挑用筆,創立了妍美流便的今體書風,被奉為“書圣”。 他的行書雄逸遒勁,是力度與風韻的完美結合,動勢與靜態的高度統一,無論在用筆、結體還是章法上,風格特征都十分鮮明。其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代表作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東晉書法家,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王羲之的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族弟王珉區分,故世稱王大令。幼時從其父親學書,后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創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其行書名作有《鴨頭丸帖》《中秋帖》《東山帖》等,其中《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

唐代是書法繁榮發展的時期。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重視書法,并極力推崇王義之,因而唐代的行書主要受二王書風的影響。著名的書法家有李邕、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柳公權等,這其中有與“二王”為一路的,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柳公權等;另一路則是李邕、顏真卿的創新求變。

李邕(公元678~747年),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善行書,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上,吸取魏碑的意趣,筆法強勁,線條奇崛,頓挫起伏,氣韻豪爽,風格勁峭。并繼李世民《晉祠銘》后以行書書寫碑文。傳世作品有《葉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東林寺碑》《法華寺碑》《云麾將軍李思訓碑》等。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他的行書特點是,用筆多篆籀意,筆法圓勁,線條渾厚,結體粗壯遒勁,字勢豪健生動,形成渾強挺秀的風格。行書有《祭侄稿》《爭座位稿》《祭伯父文稿》,其中《祭侄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五代中,楊凝式的書法承唐啟宋的作用,行書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題跋》《夏熱帖》等。其中《韭花帖》最著名,字體介于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董其昌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

宋代書法的主要成就體現在行書上,行書在宋代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著名的有“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此外還有李建中、吳琚等書法家。

蘇軾的行書書法特點是,形似豐腴而骨力勁健,神采飛揚,不拘不縱,恰到好處,縱橫斜直,無不如意。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等。

米芾的行書取法眾家,自成一體,世稱“米字”。對后世影響很大,代表作之一為《蜀素帖》。

元代書法,總體來說是一個復古為創新的時代,元代諸家以唐人楷書法為基礎,極力追摹二晉,形成了一代風氣。書家以趙孟頫最為著名。趙孟頫的行書,筆法圓潤飽滿,妍麗秀雅,留存行書作品甚多,如《赤壁賦》《洛神賦》《東坡詩帖》《趵突泉詩》《歸去來辭》《煙江疊嶂圖詩卷》等。

明代行書,主要書家有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等。其中以晚明的董其昌行書獨具一格,其作品行距寬松,幅式疏朗,字形富于變化,字體清新灑脫,有平淡天然之意趣。其代表作有《題蜀素帖》《自書詩卷》等。

清代行書以王鐸、傅山為代表。王鐸行書用筆恣肆奔放,結體奇崛險怪,章法錯落有致,形成險勁沉著、縱橫跌宕的書風。代表作有《擬山園帖》《自書詩卷》等。清代后期有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康有為等行書大家。

行書因其用筆比較活潑、隨意、自由,在行文的行列之中,字的大小、長扁、正斜往往可以自然穿插,加之行筆中多點畫之間的牽絲映連、勾挑呼應、筆斷意連等筆法,一直為眾多書家所傾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金县| 望谟县| 文昌市| 同德县| 灵宝市| 基隆市| 三门峡市| 河东区| 津市市| 买车| 潞城市| 许昌市| 屏山县| 黔西县| 石渠县| 陆良县| 杨浦区| 余干县| 万载县| 丹巴县| 高陵县| 山丹县| 鹿泉市| 明水县| 嘉善县| 锡林郭勒盟| 永春县| 河北省| 资兴市| 磐安县| 井陉县| 丰镇市| 营山县| 凤城市| 双流县| 康保县| 巴青县| 高邮市| 桂东县| 镇雄县|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