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廟會

北方歲時,悉有廟會,京師尤多,其日期皆陰歷也。正月初一日東便門外三忠祠,東直門外鐵塔寺,東四牌樓三官廟,北新橋精忠廟,均開廟一日,香火極盛。德勝門外大鐘寺(即覺生寺),開廟十五日。寺有懸大鐘之高樓,即華嚴(yán)鐘也。鐘紐下有眼,懸小鑼,以錢投之,中者聲鏗然,曰“打金錢眼”。游人爭登樓,擲錢擊之。寺外多馳車賽馬之少年。西便門外白云觀,開廟十九日,至第十八日,往游之人尤盛,謂之“會神仙”,亦曰“燕九會”。(以上均詳見“古跡名勝”)西直門內(nèi)曹老公觀,亦開廟十五日,昔甚繁盛,兒童玩物、各種雜技,皆集于此,內(nèi)城居民率以此為娛樂之所。今即其址建陸軍大學(xué),廟會已無。初二日、十六日,彰儀門外財(cái)神廟開廟,都人率往求財(cái),盛于他月,初二日尚有所謂“借元寶”(詳見“歲時俗尚”)者。初一日至十七日,琉璃廠廠甸(今為海王村公園)盛列兒童玩物,而琉璃喇叭、沙雁為尤伙,近并設(shè)臨時茶肆,妓女亦有至者。初六日,火神廟(琉璃廠東門)開廟,所售字畫、書帖、古玩、玉器多至不可勝數(shù)。初八日,弘仁寺喇嘛跳舞布札,俗名“打鬼”。掌教喇嘛披黃錦衣,乘車持缽,從者持儀仗法器擁護(hù)之,又以小僧衣彩,戴黑白頭盔(俗名“鬼臉”),執(zhí)鞭棒舞蹈,繞寺而走,蓋取迎祥驅(qū)崇之意也。此外則安定門北西黃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打鬼,德勝門外黑寺,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打鬼,屆期商賈紛集,士女雜沓,亦有走馬馳車以行樂者。他如安定門內(nèi)雍和宮,地安門內(nèi)嵩祝寺,亦均定期打鬼,往觀者惟附近居民而已。

二月初一日,崇文門外太陽宮開廟。初五日、十五日,居人多往涿縣碧霞元君廟進(jìn)香。

三月初一日,東便門蟠桃宮開廟,初三日,游客至盛,近改五日,并筑賽馬場。馬鞍山潭柘寺,則開廟半月。朝陽門外東岳廟,則十五日至三十日開廟,中以二十五日“放生會”、二十八日“撣塵會”之香火為尤盛。十八日,京西天臺山開廟一日,進(jìn)香者至多。清明節(jié),南下洼城隍廟開廟三日,進(jìn)香者以八埠妓女為尤多,且有在廟左右,向空膜拜,焚紙錁而號泣者。若以尊長或己身之病愈還愿,衣赭衣、懸鎖鏈沿途跪拜,名曰“拜香”者,今罕見矣。

四月初一日,戒壇寺開廟,居民多往游者。京西萬壽寺、西頂、碧云寺、妙峰山均開廟半月,中以妙峰山娘娘廟之游人為最盛,且有至自天津、保定者,而都城之茶會及秧歌、獅子、開路五虎棍、少陵棍、雙石杠子等會,結(jié)隊(duì)前往者亦不可勝數(shù)。山腰一帶,有供客飲憩之茶棚。游人之歸也,率購挑棍、麥草帽、花籃,懸于車棚。而癡男女之一步一拜直至山巔,亦曰“拜香”者,近亦罕矣。永定門外馬鉤橋南頂,則自初一日至十八日開廟,幡樂之盛,一如岳廟,蓋碧霞元君誕辰也,俗傳是日神仙下降,故士女往而祈靈祈子者甚多。十三日,都人多游藥王廟,兼賞花。十八日,為北頂、東頂開廟之期,售農(nóng)器者咸集廟外。二十二日,地安門外迤西城隍行宮有廟會,香火不絕。清光緒庚子(1900)前,有城隍出巡之舉,觀者如堵。至五月初一日,則舁至西城都城隍廟,翌晨始返,較南下洼之城隍廟為尤盛。二十八日,彰儀門外造甲廟、南西門外看丹廟,亦均有廟會。

五月初一日,西城都城隍廟、永定門外南頂,均開廟十日。南頂較盛,士女云集,且以比年賽馬,皆在太沙子口,游人故多聚于此。臥佛寺城隍行宮、德勝門外北頂,均開廟五日。永定門外關(guān)帝廟則自十一日始開廟五日,跑馬賽車,演劇之事,歲以為常。十三日,安定門內(nèi)雍和宮以燒豬祀神,有番僧誦經(jīng),士女多往觀。

六月初一日,中頂有廟會,售花木者甚伙。初五日、初六日,善果寺、戒臺寺曬經(jīng)。二十三日、二十四日,西便門外白云觀祭火神及馬王、關(guān)帝,開廟二日,進(jìn)香者甚多。

七月十五日,為江南城隍廟廟會之期,居民多于此賽神。妙峰山亦于是月開山半月,進(jìn)香者甚多。

八月初一日,崇文門外灶君廟開廟三日。

九月初一至初九日,西便門外白云觀有九皇會,設(shè)壇誦經(jīng)。十五日,彰儀門外五顯財(cái)神廟開廟三日,祈禱者相屬于道,而伶妓為尤多。

十月初一日,南下洼城隍廟開廟一日,游人云集。二十五日,阜成門內(nèi)白塔寺延番僧繞塔誦經(jīng)。

十一月十二月,無廟會可紀(jì)。

每月之按單雙日或朔望日開廟列市者頗多,茲分述之。七八日護(hù)國寺(俗呼西廟),九十日隆福寺(俗呼東廟),每屆期,車馬盈門,百貨咸備,而醫(yī)卜星相、歌唱、耍舞之雜技,亦皆有之。五六日白塔寺,較東西廟稍遜,然游者亦不少。四日有花市,在崇文門外稍南,陳列貨品,以婦女所戴紙花為多。三日彰儀門內(nèi)土地廟之花市、鴿市最盛。他如崇文門外南藥王廟、德勝門內(nèi)北藥王廟、東直門內(nèi)小藥王廟、朝陽門外東岳廟,均朔望開廟二日。彰儀門外財(cái)神廟,則初二十六二日,求財(cái)者紛集。至城內(nèi)外之呂祖祠、呂祖閣、呂公堂、關(guān)帝廟、娘娘廟,隨在皆有,每逢朔望,亦多往焚香禮拜者,惟僅限于一隅耳。

附 媽媽論

凡迷信之談,為老嫗所傳說者,都人士謂之曰“媽媽論”。流傳既久,遂成習(xí)慣,今志之,以覘京師之俗尚焉。夜小便或潑水,必先咳嗽,恐污及過路之神也。

洗濯之穢水,夜不置于庭,恐夜游神之馬飲之也,飲之則置水者有罪。

初聞雷則抖衣袴,云蚤虱不生。

見虹,不得以手指之,謂指之即生瘡。

正月不洗足,謂洗之則死舅舅。

禁嚙指,禁托腮,恐生災(zāi)也。掌心癢,夜夢火,均謂之主發(fā)財(cái)。

夢孝服者吉,夢紅色者兇。鵲鳴吉,烏鳴兇。

以貓犬贈人,受者必以茶葉數(shù)包報(bào)之,恐嚙斷交誼也。

見桃木、見官印、見歷書,皆可辟邪,故恒以桃木置門后。遇崇中邪,則以官印懸堂中,或以歷書擊之。

左目跳,謂主發(fā)財(cái);右目跳,謂有災(zāi)。

商店中人晨起開門時,必于柜臺搖算盤,謂之“打煞氣”,行人遇之則急避,意謂當(dāng)之則不祥。

食物時不照鏡,恐得噎嗝也。

男女結(jié)婚,經(jīng)媒妁介紹,兩家以男女庚貼(八字帖)交換,在未交星命家推勘時,必先置灶神爐下三日,以覘吉兇,三日內(nèi)若無器物損壞,則事可成,否則兇。求女為婦者,忌其生肖為羊、虎,謂為妨夫,故凡屬羊、虎之女子,恒不以真實(shí)年齒齡告人。

女之鬢間有瘡痕者,曰“鬢疤”,男子恒不敢娶,謂不利于夫,故有“不妨兩,便妨三”之諺。

娶婦日,喜轎將行時,必令童子于新房擊鑼三聲,謂之“響房”,于是音樂接奏,轎即啟行。新婦上轎,腰間必有錢,曰“壓腰錢”,謂腰不空,可永有錢也。胸必懸鏡,謂可心明眼亮也。轎行途中,遇井廟,必掩以紅氈,謂可避煞。轎至女家,必閉門,令作樂,故意遲延,謂可減新郎之暴性,過門后不至虐待其婦。女家啟門時,娶親男子(娶親老爺)出懷中銅錢向門擲之,曰“滿天星”。轎置于庭,年長者以鏡照轎,曰“照妖”,謂恐有妖邪在其中也。轎至男家,入門時必跨炭火盆而過,否則謂恐有妖邪,新郎且以桃木弓、柳木箭向轎門虛射,謂可免煞。新婦下轎時,必手抱寶瓶,或左手金、右手銀,以示其非空手來也。又必口噙蘋果,身跨馬鞍而過,謂可平安也。新郎、新婦拜堂,必衣棉,謂福壽可綿長也。

新郎、新婦入房,即食面角,曰“子孫餑餑”,取生子之兆也。是夜食面,曰“長壽面”,祝其壽長也。新婦既入房,必燃一燈,次日始息,曰“長命燈”。燈必以蜜調(diào)油,曰“蜜里調(diào)油”,謂夫婦可親密也。新房不懸人物鳥獸,及凡有目物之圖畫,恐為死目所視也。新郎、新婦之衾枕,必置棗、栗、花生、桂圓等物于中,謂可早生貴子也。

新婦之尚未回門也,不食米飯,謂恐犯口舌;不飲茶,恐談話時有旁人之言夾入也;不得撣掃,恐索家也。新婦回門,女家必于黎明迓之,不使見母家屋瓦,謂恐妨母家也。

嫁女之衣衾等物,必請年老有夫、兒孫眾多之婦(稱為“全扣人”)為之剪裁縫紉,寡婦不得與。他如娶親、送親,及招待新婦上轎、下轎等事,亦如之。

孕婦不得隔門授受器物,女紅所用紙樣,不得過宿,皆恐難產(chǎn)也。婦女傾穢水,不得留余,恐產(chǎn)時不利也。不可坐壇,恐所生之兒無后陰也。

產(chǎn)前一月,母家以小兒衣袴鞋襪、黑糖、小米、雞蛋等物饋之,又有內(nèi)盛餅肉之升一具,曰“催生”。

兒生三日,產(chǎn)婆以槐條艾枝水洗之,曰“洗三”(即湯餅會)。無子之婦人,可傾其水,傾時必內(nèi)向,謂后即有子也。產(chǎn)婆以秤鐘輕按兒身,謂之“壓千斤”,欲其長大能負(fù)重任也。又以蔥莖輕擊兒身,謂可聰明也。以鎖鎖兒口及手足,謂可謹(jǐn)言慎行也。洗畢,置花于篩,置兒其上,篩之,以篩有孔,謂出痘時可稀疏也。產(chǎn)后十二日,母家必送肉面以作面角,使食之,謂之“捏骨縫”。產(chǎn)后一月為滿月,戚友婦女多往賀之,輩行之較長者,則必合持二饅首,令產(chǎn)婦嚙之,曰“滿口”,免口空也。是日,戚友來賀,饋以衣帽、鈴鐺、壽星及饅首等物,亦有與錢者,封以紅紙,上書“代鈴”或“長命百歲”字樣。乃設(shè)筵或演劇,或他種玩藝以娛之,謂之“辦滿月”。所生若為女,一月中,不得就桌食飯,謂恐多生女也。兒生一歲,陳筆墨、算盤、銀錢、食品及零物于其前,令抓取之,視所取何物,以卜其將來之貴賤貧富、智愚巧拙,曰“抓周”。

遇婦人難產(chǎn)時,則開門,凡柜櫥之有門有屜者,悉啟之。若仍無效,則劈鍋圈,或呼其夫之乳名。

婦人無子者,率至娘娘廟,以帶縛泥孩,謂之“拴娃娃”,云可生子也。

家有襁褓小兒,輒于炕沿下或桌下,供“白馬先鋒”之神像,謂可免驚。兒跌于地,或遇犬斗,則以手拊其頂,并促其溲,謂可不驚。兒驚而失魂,母則以飯勺叩門楣,呼其名而喚之,曰“家來,家來”,有人應(yīng)于內(nèi)曰“家來矣,家來矣”,自大門至內(nèi)室,每門皆然,謂之“收魂”。亦有以衣或帶自其受驚處而呼之者,曰“隨媽家來”。家有小兒,月落不糊窗,謂兒魂恐留戶外也。

正月,兒忌剃頭,諺有之曰“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帽不重戴,亦恐舅死也。

兒衣不置星月之下,諺有之曰“女怕花星照,男怕賊星照”。

兒不得戲火,恐溺床也。

兒勿用腿,恐有災(zāi)也。

兒初出行之經(jīng)過橋廟也,必撒錢,曰“買路錢”,謂雖有鬼,得錢不為崇也。初至戚友家,戚友家恒以白棉線系荷包或銅錢懸于其項(xiàng),曰“掛線”,欲其長壽也。

鄰有喪,必系紅布于兒背,謂可避殃,遇瘟疫亦然,謂可免病避邪,然平日亦有系之者。

兒出痘之稱曰“天花”也,京師與各地同,京師又謂之“當(dāng)差事”。父母必徹夜守視,更以香菜浸之水,恐萎也。是時家人口戒不吉之語,謂恐得罪痘神。兒出痘,必燃紅紙于四處照之,謂不如是,痘即內(nèi)陷。痘出十二日,祀痘神,戚友饋以鼓蓋(形如燒餅而中空),欲痘之發(fā)生也。

人之初死也,必焚紙糊車馬,曰“倒頭車”,小康之家即然。尸停于床,以面團(tuán)球置于秫秸之桿上以烤之,俟干,插于米飯碗中,置死者頭前,曰“打狗棒”。并置面餅于其袖,曰“打狗餅”,謂其魂須經(jīng)惡狗村,備以此御狗也。棺入門時,置銅錢煤炭于中,謂自此即無若是之嘆惜事也。殮時,孝子以水洗死者目,曰“開光”,懼其來生或瞽也。殮衣不用緞,以“緞”與“斷”同音,恐絕后也。既殮,置燈于棺前,曰“引魂燈”,謂死者行路可不黑暗也。

死后三十五日,曰“五期”,必由孝女自焚紙糊之彩傘,蓋俗傳五殿閻君愛女,由女焚之,可為死者減罪也。

死后六十日,焚船橋,悉以紙糊之,大者丈余,小者數(shù)尺,謂死者之魂須過混河,備此,則能渡矣。

出殯前一日,有伴宿之事。是夕,戚友各以箸納靈前之菜罐中,封以紅布。至出殯日,媳以手持罐,翁死以左手,姑死以右手,不得更易。葬時,埋罐于棺前,謂死者來生不乏食也。出殯日,必將死者平日所用枕中之谷殼,傾于門外,恐其魂留枕中也。孝子執(zhí)書有死者名號及生死年月日時之紙幡,書此者必沙門,曰“引魂幡”,蓋引死者之魂而行也。父死持以左手,母死持以右手,一路不得易手。起杠時,孝子必將喪盆擲破之,謂為死者飲穢水之用,盆有孔,即飲即漏,不使多飲也。

凡送殯之家屬戚友,于返時,皆于門外所置之小盆中,磨刀數(shù)次始入,意恐有鬼隨之以進(jìn)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萝北县| 南宫市| 德令哈市| 温州市| 田阳县| 茂名市| 西林县| 靖江市| 长宁区| 阿克苏市| 红原县| 临漳县| 上思县| 西吉县| 普宁市| 巨鹿县| 土默特左旗| 文安县| 克山县| 玉山县| 乌什县| 五台县| 辽阳县| 阿拉善左旗| 逊克县| 綦江县| 濮阳县| 延川县| 湘阴县| 桦南县| 秀山| 甘谷县| 江安县| 延津县| 罗城| 万州区| 木兰县| 南召县| 闻喜县| 泸溪县|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