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那個想太多的高中生

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常為自己的360度全角落后,恐懼得做噩夢。

 

在那之前,我在小城襄樊,一直為自己的人生規劃能力沾沾自喜。

那時候的我,一個高中生,暑假里閑逛伯克利大學網站,意外發現了許多課堂視頻,按學科分類,類別多得令人咋舌。

我在上面玩了一個暑假,半懂不懂聽完了好幾門大學基礎課,提前知道了自己不喜歡經濟,對編程無感,而會計和諸多人文科學很有趣,想再多知道一點。

 

就這樣,突然有了期待學習的專業,期待走進的課堂。

“我要上一所好大學”——前所未有地,人生目標也頓時清晰明確了。

于是,我這個游手好閑的混日子學渣,如沉睡的巨龍般蘇醒,搖身變成奮斗的學渣。

我的方向感明確,每一天都被目標叫醒,再也不用被老師和家長管教著學習。

就連早已破罐破摔的高三數學,也因為認識到它涵蓋的統計是好多有趣學科的基礎,被我撿起來,不吃不睡,津津有味地惡補。

這就是我的逆襲故事。

1

我一度覺得,我基因變異式的開竅,開過光一般的超前意識,會奠定我閃閃發光的大學四年。

很快我發現,從前我自信,是因為見識太少。

 

原來,大學的課堂視頻,根本不用跑到學校官網里挖地三尺。

所有的視頻網站,美國的YouTube、可汗學院,中國的新浪、優酷、A站、B站、人人……都有“大學公開課”的專題板塊,按學科分,按學校分,一個比一個精細完整中國的大學公開課做得實在是好。牛津、劍橋、耶魯、哈佛、印度理工等外國大學的有字幕,國內大學更是品種豐富,從臺灣大學、中山大學,到清華、北大、浙大、武大,從應用數學、機械工程到博弈論,從人類學、社會學到心理學,一切課程可緩存,可下載。我最近喜歡的App是“新浪公開課”,最喜歡的課程是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導論。

而美國的高中生,別說提前搜索大學公開課看著玩了,他們可以提前選修大學的功課,或者參加一場考試。

考過了,將來不管上什么大學,都能把學分帶過去其實高中生提前拿美國大學學分這件事,2009年算新鮮,如今在國內也很普及了,基本早有留學打算的中學生都會考,許多國際高中也都設有AP課程。AP就是一場考試,滿分5分,考過了就能免修大學的相應課程,直接兌換學分。分數線因學校而異,一般是3~5分。AP一共有三十多門,以至有“堅決不輸在起跑線上”民族文化的中國學生,大一剛入校,許多人按學分來算都快能當大三學生了。

以為這樣就完了?

這連入門都不算。

 

在中學階段,提前接觸感興趣的專業,實地考察夢想的大學,思考總結,是西方的中學生們必須完成的重要作業。

比成績單還重要的作業。

2

考試容易。

探索自我這么虛無縹緲的東西,可是個漫長的過程。

 

陳空給我講過這個過程。

八年前,他在執信中學讀高一的時候,沉默寡言,成績不好,是典型不鬧事,也不知腦子整天在哪里信馬由韁的學生。

頭發亂糟糟,走路低著頭,一身和別人一模一樣的青蛙裝,沒有特別好的朋友,作為發光孩子王身后不起眼的小跟班,一張邪惡版楊洋的臉都拯救不了他的存在感。

鄰居要出國。

陳空爸腦門一拍:留學?排場啊!把我兒子也捎過去吧。男女搭配,上學不累!

陳空不明不白做了留學生,由學校安排在寄宿父母家,每個月650美元。

 

寄宿父母是一對退休的律師,空巢。

一場緣分。十五歲的小陳空叫一聲爸媽,寄宿父母配合學校要求,嚴格執行父母的義務。

陳空十年級的寒假,年年在夏威夷過冬的寄宿父母不去夏威夷了。

宿爸要求陳空羅列一張大學清單,稍感興趣的都寫上。

他們一起,挨個兒登錄這些大學的官網,申請Campus Tour,規劃路線。

從東海岸開始,每個長假考察一批大學,順便全家自駕游。

用陳空高中余下的三年,篩選出他夢想的大學,確立明確的目標。

 

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學官網,都在很明顯的地方,有一個Campus Tour按鈕。

點開,是一張任何人都能提交的申請表。

選擇日期。

整整一天,學校負責分團,配講解員,準備比薩,和提供宿舍夜宿。

讓高中生全方位感受這所大學。全免費。

只需要按時現身。

 

三年過去,陳空在寄宿父母的引導下,考察了二十多所大學,基本確立了建筑師的夢想,目標是華盛頓大學建筑工程系。

他奮力學物理,學數學,立志把必要的學術基礎打牢實,一有空就看建筑大師紀錄片,還做了學校寫生社社長。

日子過得馬不停蹄,每一分努力都有意義。

再也不是那個,每天起早貪黑去學校,卻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廣州小少年。

 

我聽到這里,已經十分羨慕陳空憑空而降的家庭教育了。

陳空說:“這一套早就被社會高度認可的高中生必修課,家庭只是其中一環,更厲害的是高中和大學之間的配合。”

3

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大約是從高四美國高中有四年。的十二月開始,陸陸續續寄進家門。

二月份便大概到齊了。

然而,陳空高中最忙碌的時光,竟是大學錄取通知書到手后的三個月。

 

和填報志愿一樣,美國大學需要學生主動申請。

步驟復雜得多,好處是數額沒有上限。

因此,大多數畢業生都手握許多錄取通知書。

陳空拿了七個。

這廂,陳空在抓耳撓腮、夜不能寐,痛苦地七選一;那廂,大學們也在絞盡腦汁,攻打生源爭奪戰。

 

陳空開始隔三岔五地收到邀請函。

都是來自那些錄取了他的大學的。

他們使盡渾身解數,比著賽地誘惑陳空:

“親愛的陳空,歡迎你來參觀你未來的學校,我們為你安排了為期三天的豪華體驗套餐。”

“住宿舍,吃食堂,千萬別帶錢,開銷是我們的!”

“你想坐什么航班?我們給你買機票!”

“這里有一份各專業基礎課的課程表,歡迎隨便進去,感受課堂。”

“別忘了帶禮服哦,我們還為你準備了華麗的舞會!”

“親愛的陳空同學,你申請大學辛苦了,來我們這里玩一趟吧,反正費用我們出,還送你代金券,只要是校內,想買什么都可以哦!”

“我知道你手里有許多錄取信,考慮一下我們哦!”

“…………”

 

高中的最后小半年,陳空的教室里,是大片大片的空桌。

同學們都在全國各地的大學里,體驗課堂,參加舞會。

住著學校給的房屋,使著學校買的機票。

爸媽送他去機場,高中老師遠程輔導他注意事項。

每一段大學校園體驗之旅,都需要請假三到五天。

每一個普通高中生,在做出最終決定之前,都會經歷三到四次這樣的免費旅行。

 

在西方人眼里,選擇一所大學,和結婚一樣,除了講究客觀的排名和條件,更是在選擇未來生活的方式,扎根的城市。

一定要氣場合,氣質符,叫自己心生喜歡才行。

這一切,都需要切身相處,才能體會。

4

我越觀察,越感到,美國社會引導青少年探索自我的意識,值得學習。

我聽到陳空的高中生活,看見他的蛻變,十分佩服。

后來我發現,他并沒有講完。

 

校園邀請游在四月左右結束,高四還剩下兩個月,還有作業。

那些作業,我在大學里,每年都會看到。

學年快結束的時候,我的許多課堂,尤其是小課,教室里會突然多一個小孩。

他們會在課間走上講臺,大大方方地介紹自己:

“我是附近××高中的學生,不知這里有沒有學長學姐。我來做作業,感謝大家配合。”

 

他們的作業,是自行聯絡一個大學教授,獲得他的許可,去聽一節課。

采訪教授和學生,通過切身的考察和交流,進一步了解自己未來想學的專業,寫一份調查報告。

 

我至今記得,我第一次在教室里見到這些學生的情景。

成本會計課,一個十七歲的金發男孩在講臺上大聲說,他計劃讀會計專業,將來做一名會計學教授,專攻成本會計。

美國人見怪不怪,我和我的臺灣友人Lydia大眼瞪小眼。

我說:“十七歲知道自己要做會計學教授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Lydia答:“大概,會有一個……比我們的十七歲麻煩很多的十七歲吧。”

 

西方人認為,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比高考重要,也比高考難。

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以及更多幫助,比如全社會的共同配合。

5

我不是在說,這一系列的高中生傳統完美無缺,適用于所有人。

我見過許多它可笑的地方:

我的室友凱特琳,當年參觀三天,愛上帥帥的導游學長,在宿舍衣柜里獻出貞操,然后選擇了這所學校。

一年后她戀愛失敗,談起那該死的校園體驗游就咬牙切齒。

陣雨哥的妹妹安娜,當年去參觀她夢寐以求的耶魯大學,碰上連綿陰雨,淋得她莫名沮喪,家人說什么,她都不肯再去。

一年后路過耶魯大學,又見耶魯大學風和日麗,美如古堡,后悔得直想打自己耳光。

我還見過好多美國人,大三了,還常常偽裝成高中生,蹭各地大學校園參觀日的免費宿舍,窮游全國。

…………

 

青春太迷茫了。

每一天都是變數。

再先進的理念,安裝在還滿手青春的人身上,都能被玩出五花八門的效果。

再好的引導,也不是所有人的解藥。

西方人知道。

所以,“探索自我”這項作業,并不會隨著高中畢業而結束。

在大學里,換專業,雙學位,三四五六七八學位,轉學,休學,都是開放的,任君選擇。

他們統計過,美國的本科生,平均每人換3.6個專業。

好多學分修完了,人的想法就變了。

沒關系,算了,修別的。

青春就是用來撥開迷茫的霧,遇見真實的自己的。

彎路,誰也不能替誰走。

探索自我,本就是貫穿一生的話題。

6

在倡導個性化教育的西方國家,一切早已約定俗成。

祖國落后了嗎?

并沒有。

 

我去上海的高中做講座。

文學社的講座,教室里坐了不少年紀稍長的人。

原來,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經常回來蹭講座,他們有的去了英國留學,有的留在了本地的復旦、交大,順口就解答了高中生們對大學的疑問。

老師也鼓勵:“啟平,下周末你帶學弟學妹們逛逛復旦,把你在學校里有趣的經歷都給他們講講,幫助他們樹立方向。”

我來自北京四中的同學也說:“我們雖然不硬性要求,但班主任天天鼓勵我們,把周末利用起來,好好了解一下北京的各大高校。

“知道自己將來想在哪兒生活,就知道要朝什么分數努力,人就更有動力。”

在北京,就連五環外的農民工愛心小學,都在組織學生去北航體驗生活。

我去支教,一問孩子們將來想去哪兒讀大學,各個爭著說要去北航、北農。

因為北航有××,北農有××……

說出一堆我不知道的東西,他們見過。

 

一線城市的教育理念已經很先進了。

但是我的家鄉,還在要求高中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管高考分”。

想上什么大學,大概說得出來就行了,咱們有空還是多做兩道題,提高分數,才能改變命運。

也是大實話。

 

于是我終于明白,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并不是有些城市比起有些城市,哪道題思路更好,哪個單詞發音更標準。

而是對性格的塑造,對自我探索意識的培養,以及,在人生規劃的迷霧里,猶如指明燈一般的循循引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江县| 安图县| 苏尼特右旗| 静安区| 东港市| 孟州市| 西昌市| 呼伦贝尔市| 同仁县| 兴义市| 赣州市| 信丰县| 丹凤县| 庆城县| 宁都县| 阿拉尔市| 六盘水市| 芮城县| 梁河县| 麻阳| 阆中市| 娱乐| 讷河市| 楚雄市| 台东县| 河津市| 岳阳县| 绥宁县| 南陵县| 三门县| 黑山县| 博湖县| 马尔康县| 城固县| 河南省| 囊谦县| 库伦旗| 临洮县| 房山区| 米泉市| 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