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弄過的,早晚要還
1
我在普華永道的時候,有一天臨到下班,組長來了。
張口就問實習生要一份金融分析。
我們組兩個實習生,我和一個記不住大學名字的姑娘。
她剛滿二十歲,單眼皮,話不多,看起來也不出眾,眼睛里隱隱有股狠勁。我叫她小K。
組長說:“我們組在投標,一個大客戶,剛剛客戶打電話來,希望大老板去講講行業分析和Why PwC,老板已經在飛機上了,你們快把PPT做出來——明白我要什么對吧?我要一份PPT,老板下飛機翻翻就能拿去給客戶present的那種。臺詞寫在note里,口語一點,全英文。”
我和小K立即心領神會,就是咨詢嘛。
商學院每學期都有商業案例挑戰賽,平時上課類似的作業也不少,我雖然不愛好這個,也早已耳濡目染得一聽就懂。
我一做起來,就不敢裝江湖百曉生了。
我想好敘述思路,搜出許多資料,乍看都沾邊,細細一讀,沒一句是我想要的。
瞅一眼左邊,小K已經開始做PPT了。
我心想,難怪她上來就說“行業分析讓我來!”,原來這么簡單,真會挑分工。
我東摸摸西摸摸,遲遲動不了筆。
努力回想學校里類似的小組作業,好像我從來都是搶開場白和總結,沒沾過金融分析,知道是知道,具體怎么做還真不清楚。
我連忙翻作業,想起存儲作業的云盤Dropbox國內打不開,急得出汗。
再瞟一眼小K,她已經完工了。
她屏幕上的PPT清晰漂亮,我自詡快速學習能力驚人,連忙偷學。
哦,復合柱狀圖,分離型餅圖。
我也會。
我偷偷對照著她的成品,不明白的功能到處點擊試一試,百度一下。
進展不錯,只是速度提不起來。
小K問我需不需要幫忙。
我說:“我這部分不像你的行業分析,到處都是現成數據,融資渠道好多都不是公開信息,根本沒法兒下手。”
可是她又一會兒就做完了。
她只看了一眼,沒有思考就有了答案:“你繞開啊,稍微夸一下他很好,但是現在行業里有更好的,然后重點講講行業標桿的做法,我們如何學習嘛……”
我還是疑惑:“你怎么知道誰做得最好?”
她不以為意道:“《財新》里有個深度報道講過,我無聊刷手機的時候翻到過,有印象。”
PPT交上去,組長帶著酸奶回來。
“老板很高興!說咱們的PPT思路好、數據支撐好、頁面好,說了三個好!太難得了,來來來,請你倆喝酸奶,不愧是美國名校回來的!”
小K說:“沒有啦,只有另維的學校比較好。”
我的臉瞬間滾燙,仿佛挨了一耳光。
真丟人。
我連忙說:“小K你水平比我高多了,參加過商業挑戰賽吧?這效率一看就是練過的。”
美國商學院里的商業案例挑戰賽,從拿到題目到講演,常常只有四十八到七十二小時。
小K說:“嗯,參加過六次。”
我驚訝:“上大學到現在每學期一次啊?”
她說:“對啊,我學校不太理想嘛,只能自己多補補課。前四次都在打醬油,上來就被淘汰了……不過,我覺得這次PwC要我,可能跟我剛剛拿了PwC的商業挑戰賽美國中部賽區前三名有關系,我同學跟我其他條件差不多,申請實習完全沒有回復。”
我想了想自己。
新生的時候,我聽說商科生一定要經歷商業挑戰賽,興致勃勃地報名。
作業沒寫完,我心想,怎么能因為課外活動本末倒置呢?還是下學期做好準備再來。
我很會找理由退賽,覺得自己小小年紀懂取舍,真有智慧。
然后,我下學期沒參加,下下學期又忘了,下下下學期已經想不起來這件事。
反正是課外活動,沒人說我,我過了這么久不參加挑戰賽的生活,也挺充實的,而且到畢業都沒參加過的人也很多啊。
一腔熱情就這樣不了了之。
最早的時候,我也是對自己有要求、有想法的人,不相信自己會有平庸的未來。
就這樣一步一步,小小地妥協,小小地放過自己,許多小事想做沒有做,想成為的人沒有成為。
而時間一轉眼就過了。
差距都寫在臉上的時候,也是為時晚矣的時候。
商學院重點培養Presentation的能力,幾乎每門課期末都有小組Presentation,占分15%以上。
雖然不如挑戰賽要求高,但內容相同,都是拿到一個題目,組員分工,各負責一部分PPT和講演。
第一次我被隨機分配了開場白和總結任務,講演都練完了,金融分析同學還在找數據。
我深深記住了那部分最費事,從此以后每次作業盯住開場白搶,搶不到也堅決避開金融分析。
小組作業,分數全組一樣,我每次都十分同情那些吃力不討好的同學。
就這樣順利活到今天。
2
組長讓我們講一遍PPT。
每一個細節都講懂,以防老板提問。
小K快速完工。
輪到我時我只能說:“這個數據是小K幫我找的,啊,那張圖是小K做的。”
我準備弄懂的,只是時間太倉促,還沒開始。
于是變成了組長和小K的兩人對話。
小K沒提她幫了我的忙,組長始終兩個人一起夸。
但是下班后,組長突然來電話,SOS!
只打給了她。
我們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回頭目送她沖鋒上陣的背影。
明明都是從零開始的嶄新生活,我只能站成一個旁觀者,感嘆別人。
果然人有沒有能力,說得再怎么天花亂墜,一旦開始做事情,都藏不住。
而你怎樣度過青春,下半生就擁有怎樣的開場。
3
我想起剛見小K的時候。
她說:“我知道你們學校,你們商學院很厲害啊,之前微軟必應的營銷方案挑戰賽,你們拿了全國第一。”
我說:“我知道啊,那個團隊里有個中國人,叫Luna Guo,內蒙古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一學期同桌兩三門課。”
小K立即羨慕地“哇”了起來。
好朋友拿第一名這件事,我可驕傲了。
校際決賽時,盧娜叫我幫忙錄像。
就在我的鏡頭里,老師看著她,當眾大聲說:“你們代表了Foster商學院的水平!”
全場鼓掌,我與盧娜相視一笑。
我們一起開慶功派對,那感覺,像是自己得了第一名。
我對小K說:“盧娜他們后來被微軟請去總公司講演,微軟說希望她把微軟列為畢業后的考慮之一,不過她已經決定去麥肯錫了,她的故事我在《那個不會穿的女孩的面試》里寫過。
我還說:“對了,你說的那個presentation,我電腦里有錄像,你感興趣的話我問下她,看能不能發你一份。”
小K滿臉崇拜:“謝謝!你好厲害啊!來四大真好,認識這么多厲害的人!”
我嘴上謙虛,心里得意極了。
此刻,自己動手做得一塌糊涂才覺悟。
別人的厲害,并不關我什么事。
回想起來,學校,真的太好糊弄了。
搞不懂的,死記硬背到考試萬事大吉,平時攢攢人緣抱抱大腿,再不濟讓教授知道你真的盡力了,都可能成為PASS神器。
后果一時半會兒體現不出來,那日子一眨眼全過去了,還以為自己和腳踏實地的人結局一樣。
然而沒學會的,不會因為時間流逝就自動變成會的。
糊弄過的,早晚都要還。
它們一個一個匍匐在并不遙遠的未來,爭先恐后,等著做打在臉上的耳光,前行路上的絆腳石,隨手關掉你一扇命運的小門。
二十多歲的同學、同事,就在這一扇又一扇小門的差距里,拉開了整個人生。
4
沒幾天,我又被自己早年的糊弄坑了一次。
A2交代:“證券發行說明書上要備注加權平均的算法,另維你檢查一下我的word里的文字描述和excel公式有沒有出入。”
我說:“啊?”
我中學數學不好,大學學公允價值一類的全新知識還行,一遇到標準偏差、加權平均等帶點數學基礎的概念,立刻先天性理解無能,一律考前強記公式,PASS即大吉。
我連加權平均是什么都說不清楚,怎么給算法敘述檢查錯誤?
我默默把這項任務留到最后,打算下班回家求助樓上的投行學長李凱文。

快下班的時候,A2說:“另維你還沒開始?小K你幫她一下!”
就這樣取消了我的任務。
沒有了壓力,下班回家我就不想動了。
可不動的結局是什么呢?
明天,來年,沒學會的依然不會。
有朝一日再被它絆倒,又只能追悔莫及地嘆一聲,那次搞懂了就好了,然后咣當一聲,摔倒。
就這樣,由一個追悔莫及的數學概念、一個追悔莫及的單詞,漸漸堆積成追悔莫及的一生。
我來人間只走一趟,我應該看看太陽,應該伸手擁抱一切可能與渴望,不能讓悔恨堆積成山,埋掉生活的希望和光芒。
深夜一點,李凱文出差回家,我拎著一袋水果打著哈欠敲門。
“我給你帶了禮物,你給我講講加權平均吧!”
李凱文一臉鄙視:“你不會吧,初中數學啊,四大用人標準這么低?”
初中數學,是初中學會了才會的數學,又不是初中年齡過了就自動明白的數學。
而不管是初中還是大學快畢業,道理都一樣。
此刻的每一次放過自己,都是在給未來的自己挖坑。
我忍住摔門的沖動,老實承認:“我初中數學不好,后來也沒補這一塊,所以至今不會,特來請教。”
李凱文問:“你的GPA怎么算的?”
我說:“我每門課的分數乘以學分占比?”
李凱文說:“學分比例的分母統一拎到下面。”
他隨手打開一個數據庫,演示excel的sumproduct功能。
我重述兩遍,確定了技能已解鎖,高高興興告辭。
他繼續嘲笑我:“你們老板知道自己的金融組里混進一個不會算加權平均的人肯定暈倒,還好意思開心。”
那又怎么樣,我知道今天回家,我會因為終于沒有糊弄自己了,睡上一個好覺。
有朝一日再撞上這個知識點,我也不會失眠。
今天少給自己挖一個坑,未來就少一次措手不及,少一次悔不當初。
二十多歲的年月,我因為又朝前走了一小步,更加喜歡自己了。
5
實習生經常交流。
Vivi是銀行組的,圓圓的臉蛋很可愛,在英國留學。
她跟我抱怨:“你們組真好,小項目人少,每個人都接觸好多。我們組六個實習生,我基本分不到活兒,偶爾分到也都是粘數,什么有用的都沒學到。”
粘數,就是把excel里的數字,復制粘貼到word文檔里。
她坐鄰桌,我說:“你們組人多,趁機來我旁邊坐吧,我會的都教給你。”
四大里互相幫襯,彼此教授的氛圍極濃,我受了太多人的提點,自然想回報。
Vivi坐到我旁邊來,我盡心盡力回答她一切問題。
手續費收入要改,她拿了新數字,來來回回翻了五分鐘。
我瞟一眼:“你怎么在資產負債表里找手續費收入?”
她:“那應該在哪兒?”
我:“P&L啊,損益表,然后對著大表上的編號翻明細。”
她說:“哇,你果然學到好多。”
我愣了一下,沒吱聲。
會計四大表的基本科目,入門課考過一百遍,大一學的。
就是想進商學院學人力資源,這些也是必修內容。
她又驚叫:“這個損益表做錯了吧!收入寫成負數,支出成正數了!”
我看了一眼:“借正貸負……”
她:“借正貸負什么意思?”
我很想講,但借和貸是現代會計的本源概念,大家各自有工作,講授都是兩三句話說清楚的,她上來甩給我一個如此巨大的命題,我實在不知從何說起。
她的小老板來了,問:“粘個數要這么久?”
Vivi答:“我沒接觸過這家公司,而且我不是會計系出身,好多東西看不懂,比較慢。”
小老板:“沒關系,耳濡目染就懂了。你還剩多少?Josh手上活兒完了嗎?幫下Vivi。”
我也沒接觸過客戶公司,但我拿到一個會計科目,就大致知道它應該放在哪兒。
我也不知道他們會收入記負支出記正,但當我看到報表是什么,我便理解為什么。
一門學科,誰剛接觸都是一頭霧水。
所以我們交學費,上大學,在里面完成必要的積累。
Vivi又沒事做了,百無聊賴地刷起了朋友圈。
長大后的世界真的不一樣。
高中的時候,你不會,老師管教你。
大學的時候,你不會,老師回答你。
到了工作,你不會,沒關系,別人會,別人來做就好了。
你學到多少,能不能在這里活下來和走下去,和我有什么關系,我只希望你能幫上忙。
聽說實習生拿return offer易如反掌,Vivi打聽全職。
經理說:“我們希望實習生體驗完這里,也去多體驗其他工作,把機會留給還沒體驗過的人。聽姐姐一句話,四大是金融民工最底層,你條件這么好,來這兒虧了!”
他們不得罪你,用漂亮的場面話拒絕你。
你不會痛,也不知道自己有亟須摘除的瘤。
6
我也忽然懂了,我為什么總覺得剛工作就接觸了好多。
第一天上班,組長丟給我兩個excel,叫我參照去年的格式,把數據整理出來。
個把小時后他問:“做完了嗎?”
我說:“其他都好了,有一個公式寫不出來。”
于是他湊過來看了看那個公式,說:“哦,這里換一個詞就行了。”
他邊改邊教,兩分鐘搞定。
如果我問的問題,不是“都做好了除了這個……”,而是“你去年excel里的公式都是什么意思”,那么他需要放下手中的工作講上幾天幾夜,還不確定我能不能學會。
我幫不到忙,他肯定寧愿自己做了。
如果我沒有獨立完成公式表,就不會成為全組最了解它的人,組長也不會說“那干脆讓另維去盡職調查吧,避免溝通成本”。
如果去企業盡調的不是我,樣本出問題,需要和總公司溝通的時候,組長就不會帶著我。
這所有的學習機會,如果第一天我寫不出那百八十個excel公式,全都不會發生。
我想起大三,第一次學習用excel公式處理龐大的數據,怎么也理解不了是什么東西,上課大眼瞪小眼,下課哭天喊地求幫助,在圖書館看教學視頻看到天亮,夜夜冥思苦想著睡著,苦思冥想著睜眼……
萬事開頭難。
幸好那時逼了自己,把自己從高中生小白逼成了有準備的人,才會有后來。
工作中的學習,大概就是這樣子了。
和學校截然不同,更多的是查漏補缺,見縫插針,在會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就連培訓也充滿針對性。
而系統了解一個行業,建立知識體系,看懂術語,它們是基石,應該交學費,在學校里學。
Vivi說,在哪兒實習都一樣,在公司里吃著零食等人喊你打雜,混個實習證明。你又不可能像正式員工一樣做事。
小K說,正式員工也就比我們大一兩歲,現在不趕緊學,一兩年后我們還是不會。
小K粘數,一邊粘一邊改格式。
組長很驚喜。
她說,她大一暑假在畢馬威粘了一個夏天的數,對四大對格式的要求和標準有所了解,就順手給后人省省事。
她做事的時候,身旁的正式員工會停下手中的活兒湊上來,說:“我學習一下。”
一個初入職場的新鮮人,他是如何度過大學四年的每一天的,都寫在他展現出的工作水準里。
工作間隙,組長和小K閑聊。
組長問:“你還有多久畢業?來我司吧!”
小K說:“我想去投行,渣打。”
組長繼續問:“那怎么不去?”
小K說:“我投了,沒理我。他們應該只要清北復交常春藤吧。”
組長說:“那也要看實力,我大學一哥們兒在那兒,讓他介紹一下,弄個面試應該沒問題,剩下看你自己的造化……不過以我對他們的了解,你這水平可以的。”
小K說:“龍哥你怎么這么好!”
組長說:“沒事,進去了你就是龍哥的甲方了,罩罩龍哥,別叫他們欺負我。”
…………
原來人脈是這么來的。
實力做襯,別人覺得幫你一把,就是幫自己一把,是劃算的投資。
7
我從前也聽職場故事,聽過許多關系戶走后門的故事,憤憤不平。
如今自己走了進來,置身其中,才終于有了自己的理解。
原來,進門這件事,實力、運氣、上一代的積累都管用,但學校也好,公司也好,都不是進去就結束了,它們是新生活的開始。
生活能過成什么樣,一看前期積累,二看后期努力,自己的。
好工作都是倒給錢的學校。
能學到多少,和世間的任何一所學校一樣,在于自己。

本文為通讀版,另外還整理了一篇干貨版,對金融、會計和四大感興趣的讀者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