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心

一、那些不能不說的心事

中醫基礎知識是最枯燥乏味和難記的了,所以看一遍沒記住的都是正常人,沒事經常翻回去看看就好了。一遍就記住的都不是正常人……都是學霸。

好了,我們從這章開始講五臟。五臟為心、肺、脾、肝、腎。之所以把這五個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生理特性——化生和貯藏精氣。我們在古中醫書里看到的五臟都寫成五藏,就是這個意思。


那我們開篇先來談個心。

心位于胸中,在兩肺之間,膈膜之上。因為它主血、主神等生理功能,自古以來就身居高位,被冠以“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等稱號。因此排名在五臟之首,一直被模仿,但始終無法超越。


(一)心主血藏神

1.心主血

是指心能推動血液運行,以輸送營養物質。《素問·五藏生成篇》:“諸血者,皆屬于心。”我們渾身上下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都要依靠血液的滋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臟的搏動,依靠的是心氣的推動。而心氣中,又包含著心陰和心陽。

心陰是心氣中具有涼潤、寧靜、抑制作用的部分;心陽是心氣中具有溫煦、推動、興奮作用的部分。心陽能激發心臟的搏動,而心陰又可以抑制這種搏動不要過快。因此心氣充沛,心陰和心陽相互協調時,心臟則搏動有力,頻率適中,節律均勻,血液才能被正常地輸送到身體各部,濡養全身。


心主血的另一個內涵,就是心有生血作用。血的生化雖然來自水谷精微,但是水谷精微想要化為血液,必須經過心火的“化赤”作用。

2.心主脈

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以維持脈道的暢通。“脈為血之府”,是容納和運輸血液的通道。心臟的正常搏動就像一個泵,通過脈道,把血液輸送到全身。血液的正常運行,主要依賴于心氣充沛、血液充盈和脈道通利。三者齊備才能使心力、心率和心律維持正常。如果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血脈壅塞,則會血運失常,臟腑失養,常見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疼痛、唇舌青紫、脈細澀或者脈結代。

3.心藏神

心藏神,即心主神志。也就是說,心有統率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功能,主管意識、精神和思維。《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一般心情激動的時候,神志都會比較亢奮,尤其是晚上臨睡前,如果看了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或者和朋友聊天很興奮,都會使神志無法收回,導致久久不能入睡。西醫解釋為大腦皮層過度興奮導致失眠,中醫則認為是你的心神不能收回所致。

所以在手少陰心經上,有個穴位叫“神門穴”,就是專門治療失眠、心煩、心悸的。當出現上述情況時,按揉神門穴5分鐘,可以有效地收回心神,讓心得以平靜,這樣很快就可以入睡了。

以前我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外國記者對話一名中醫。老外對心主神志很不認同,他們認為神志都是由大腦控制的,跟心沒有半點關系。于是那個中醫就問他,你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時,是心臟跳動得比較快,還是大腦轉動得比較快?外國人想了想,說心跳加快。中醫又問,你感到痛苦和難過時,是腦袋疼,還是心疼?外國人想了想,說心疼……可見心主神志,而非大腦。


不過有時候也得承認,神志和大腦還是有一定關系的。比如:

(二)心與形體官竅及自然的關系

看完第一篇,你們會發現學習中醫基礎,如果只是一味地看文字,確實非常枯燥,但如果一邊看一邊把文字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思考,其實還是非常枯燥。所以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找個舒服的姿勢,面前放盤瓜子,打開空調,拿起中醫書……放在腦袋底下,睡一會兒吧,人生就該歇著。對了,別忘記蓋條毯子,當心受涼了。

好了,等吃飽睡足了,打開電視除了重播《還珠格格》實在沒東西可看的時候,再看下面的內容吧。我保證這時候學習……至少能堅持半小時吧。

好了,我們繼續談

1.心主通明

心主通明,是指心脈以通暢為本,心神以清明為要。我們前面說了,心脈不暢通,就會出現心悸、胸悶、唇舌青紫等癥,這些都需要心陰和心陽的協調配合。而心主神志,當心神清明的時候,我們才能精神振奮、思維敏捷、神志清晰。反之,則可能出現精神委頓、神志恍惚,或者心神不寧、心煩失眠等癥。

2.心氣下降

心位于我們的胸腔中,屬于位置比較高的臟腑,因此心氣要下降。心中包含著君火,它需要下降到人體的下焦以助腎陽,從而使上部不熱,下部不寒。如果心氣不降,心火上炎,則會出現上熱下寒,比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頭痛目赤等癥。


我們來看下身體的小圓圈。

人體對視圖

脾胃之氣為中軸之氣。在左邊,肝氣隨著脾氣上升;在右邊,肺氣、膽氣隨著胃氣下降。同時,心氣下降,滋補腎陽;腎氣上升,滋養心陰。所謂“心腎相交”“水火相濟”。


(三)心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心在體合脈,是指全身的血脈統屬于心,由心主司。脈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它能夠約束血液,使其正常地循行全身,有點兒像高速公路管理部門和高速公路的關系。心的功能正常,脈道才能通利,血液才能流暢,脈象才能和緩有力。


心,其華在面,華就是有榮光、有神采的意思。五臟各有其華,《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其華在面。”那是因為心主血脈,面部血脈極為豐富,“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因此,心的功能是否正常、心血是否充足,都可以從面部的膚色和光澤看出來。如果心氣旺盛,血脈充盈,臉色就紅潤,神采奕奕。如果心氣不足,或者血少脈虛,就會臉色無華或者臉色青紫。如果心經有熱,則面色為赤紅色。

余浩先生寫過一本《萬病從根治》,里面有一篇就專門寫他用“心主血脈,其華在面”的思路,從調治血液入手來治療黃褐斑的方法。藥方如下,僅供參考:黃芪30克、當歸15克、丹參20克、桂枝15克、熟地20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玫瑰花30克、生甘草8克。這個思路就是“益氣養血,活血通脈”,心血好了,臉色自然就好了,據說效果不錯。

2.開竅于舌

舌與五臟均有聯系,而與心的聯系最為密切。《靈樞·經脈》:手少陰之別……系舌本。”所以我們常常可以通過觀察舌體而知道人的氣血盛衰情況和心的功能是否正常。比如舌淡,則為血虛,舌紅則代表血熱,舌上有瘀斑,則說明身體有瘀血。

心臟病發作時,心與舌的關系尤為明顯,會立刻出現舌頭捋不直的情況。很多心梗病人后期恢復時,舌頭都始終不靈活,不能很清晰地說話。電視里也常見心臟病人,一邊捂著胸口,一邊指著遠方,含混不清地說:“藥……藥……”

《靈樞·脈度》:“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舌的功能其實就是心的血脈功能的體現,如果發現食不知味,或者味覺發生改變,就應該考慮是不是心的生理功能出現了異常。你們可以觀察一下,心臟不太好的人,味覺都不是很靈敏。


另外,由于心主神志,心神紊亂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胡言亂語,或者說話不清。如果一個人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他的舌體一定是柔軟靈活、味覺靈敏的,說話肯定也非常流利。

3.在志為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臟為心……在志為喜。”也就是說,心在情志方面的表現就是喜悅,過喜或者不及都會“傷心”。心主神志的功能太過,就會精神亢奮,嬉笑不休;如果功能不及,人就會很悲傷。

有一些孩子,每天都是嬉皮笑臉,老師、家長罵他他也笑,沒什么事也不停地亂笑,其實也是心神紊亂的一種表現。

4.在液為汗

汗液,其實就是身體里的津液被陽氣蒸騰汽化后,排出體外的液體。因為汗為津液所化,津液和血又同出一源,所以中醫里有“汗血同源”之說。李中梓《醫宗必讀·汗》:“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于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

心主血脈,汗和血的關系密切。汗出多了,耗血傷津;反過來失血過多,津虧血少,就不會出汗。所謂“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一天中,唯有午時(11:00~13:00)是心經運行時,此時最應該做的就是養心,休息。可是很多上班族都會在這個時間段去抓緊時間鍛煉,多半都是劇烈運動,會出好多汗。汗為心之液,在午時出大汗對心陰的損耗很大,這樣的人,你們可以留心觀察一下,沒有一個臉色是好看的。其實都是心氣、心血虧虛的表現。

5.與夏季相通應

夏季的五行為火,心的五行為火,同氣相應,因此心與夏季相通應。夏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心陽虛衰的人,在夏季會因為大自然中陽氣的補充感覺舒服一些,病情會有所緩解。但心陰虛的人,會因為外界過熱感到更加難受,病情加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主張“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意思就是在夏天的時候,人可以晚點兒睡覺,延長在戶外活動的時間,晚上可以出去擼個串兒,或者在大排檔和朋友喝喝啤酒聊聊天。


另外“冬病夏治”的意思是,陽虛或者陰盛之人可以在夏天最熱的時候,也就是三伏天的時候,吃羊肉、貼三伏貼,讓身體借助外界的陽氣和藥物的熱量將藏在體內的寒邪逼出去,以達到治療的目的。但三伏貼可不是什么人都適合,更不是通用的養生法則,它只針對那些真正有寒證的人。陰虛有熱或者陽盛之人都不宜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丹凤县| 张北县| 南开区| 翁牛特旗| 泸溪县| 府谷县| 松阳县| 洛扎县| 宝清县| 益阳市| 阿瓦提县| 黄浦区| 开平市| 江油市| 邵阳市| 清河县| 卓尼县| 天长市| 彰武县| 收藏| 民勤县| 合阳县| 麦盖提县| 遵义县| 邵阳市| 金坛市| 崇文区| 曲水县| 瑞安市| 迭部县| 上栗县| 崇明县| 临高县| 从化市| 略阳县| 乐清市| 枣阳市| 长兴县| 察隅县|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