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世界本不完美,人生當有不足

不完滿才是人生

一位名叫奧里森的人希望尋找到一個完美的人生,他某天有幸遇到了一位女士,她告訴奧里森她能幫他實現愿望,并把他帶到了一所房子前讓他選擇他的命運。奧里森謝過了她,向隔壁的房間走去。里面的房間有兩個門,第一個門上寫著“終生的伴侶”,另一個門上寫的是“至死不變心”。奧里森忌諱那個“死”字,于是便邁進了第一個門。接著,又看見兩個門,左邊寫著“美麗、年輕的姑娘”,右面則是“富有經驗、成熟的婦女和寡婦們”。當然可想而知,左邊的那扇門更能吸引奧里森的心。可是,進去以后,又有兩個門,上面分別寫的是“苗條、標準的身材”和“略微肥胖、體型稍有缺陷者”。用不著多想,苗條的姑娘更中奧里森的意。

奧里森感到自己好像進了一個龐大的分揀器,在被不斷地篩選著。下面分別看到的是他未來的伴侶操持家務的能力,一扇門上是“愛織毛衣、會做衣服、擅長烹調”,另一扇門上則是“愛打撲克、喜歡旅游、需要保姆”。當然愛織毛衣的姑娘又贏得了奧里森的心。

他推開了把手,豈料又遇到兩個門。這一次,令人高興的是,介紹所把各位候選人的內在品質也都分了類,兩個門分別介紹了她們的精神修養和道德狀態:“忠誠、多情、缺乏經驗”和“天才,具有高度的智力”。

奧里森確信,他自己的才能已能夠應付全家的生活,于是,便邁進了第一個房間。里面,右側的門上寫著“疼愛自己的丈夫”,左側寫的是“需要丈夫隨時陪伴她”。當然奧里森需要一個疼愛他的妻子。下面的兩個門對奧里森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抉擇:上面分別寫的是“有遺產,生活富裕,有一幢漂亮的住宅”和“憑工資吃飯”。理所當然地,奧里森選擇了前者。奧里森推開了那扇門,天啊……已經上了馬路了!那位身穿淺藍色制服的門衛向奧里森走來。他什么話也沒有說,彬彬有禮地遞給奧里森一個玫瑰色的信封。奧里森打開一看,里面有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您已經‘挑花了眼’。”

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前,應當客觀地認識自己。像奧里森那樣渴求人生的完美,不僅對自己的心靈帶來沉重負擔,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人生當有不足才是一種“圓滿”,因為不完美才讓人們有盼頭、有希望。

古時候,一戶人家有兩個兒子。當兩兄弟都成年以后,他們的父親把他們叫到面前說:在群山深處有絕世美玉,你們都成年了,應該做探險家,去尋求那絕世之寶,找不到就不要回來。兄弟倆次日就離家出發去了山中。

大哥是一個注重實際、不好高騖遠的人。有時候,發現的是一塊有殘缺的玉或者是一塊成色一般的玉甚至那些奇異的石頭,他都統統裝進行囊。過了幾年,到了他和弟弟約定的匯合回家的時間。此時他的行囊已經滿滿的了,盡管沒有父親所說的絕世完美之玉,但造型各異、成色不等的眾多玉石,在他看來也可以令父親滿意了。

后來弟弟來了,兩手空空,一無所得。弟弟說,你這些東西都不過是一般的珍寶,不是父親要我們找的絕世珍品,拿回去父親也不會滿意的。我不回去,父親說過,找不到絕世珍寶就不能回家,我要繼續去更遠更險的山中探尋,我一定要找到絕世美玉。哥哥帶著自己的那些東西回到了家中。父親說,你可以開一個玉石館或一個奇石館,那些玉石稍一加工,都是稀世之品,那些奇石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短短幾年,哥哥的玉石館已經享譽八方,他尋找的玉石中,有一塊經過加工成為不可多得的美玉,被國王作為傳國玉璽,哥哥因此也成了富豪。在哥哥回來的時候,父親聽了他介紹弟弟探寶的經歷后說,你弟弟不會回來了,他是一個不合格的探險家,他如果幸運,能中途所悟,明白至美是不存在的這個道理,是他的福氣。如果他不能早悟,便只能以付出一生為代價了。

很多年以后,父親的生命已經奄奄一息。哥哥對父親說要派人去尋找弟弟。父親說,不必去找,如果經過了這么長的時間和挫折都不能頓悟,這樣的人即便回來又能做成什么事情呢?

世間沒有絕美的玉,沒有完美的人,沒有絕對的事物,為追求這種東西而耗費生命的人,是多么不值得!人也是如此,智者再優秀也有缺點,愚者再愚蠢也有優點。對人多作正面評估,不以放大鏡去看缺點,生活中對己寬、對人嚴的做法,必遭別人唾棄。避免以完美主義的眼光去觀察每一個人,以寬容之心包容其缺點。責難之心少有,寬容之心多些,沒有遺憾的過去無法鏈接人生。對于每個人來講,不完美是客觀存在的,無須苛求。

苛求完美,生活會和你過不去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是全世界最出色的足球選手,10次傳球也有4次失誤,最棒的股票投資專家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人,都有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過失,誰能保證自己的一生不犯錯誤呢?也許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如果你不斷追求完美,對自己做錯或沒有達到完美標準的事深深自責,那么一輩子都會背著罪惡感生活。

過分苛求完美的人常常伴隨著莫大的焦慮、沮喪和壓抑。事情剛開始,他們就擔心失敗,生怕干得不夠漂亮,這就妨礙了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取得成功。而一旦遭遇失敗,他們就會異常灰心,想盡快從失敗的境遇中逃離。他們沒有從失敗中獲取任何教訓,而只是想方設法讓自己避免尷尬的場面。

很顯然,背負著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不用說在事業上謀求成功,在自尊心、家庭問題、人際關系等方面,也不可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他們抱著一種不正確和不合邏輯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他們永遠無法讓自己感到滿足。

古代有一名僧人叫奕堂,他曾在香積寺風外和尚處擔任典座一職(即負責齋堂)。有一天,寺里有法事,由于情況特殊必須提早進食。亂了手腳的奕堂匆匆忙忙地把白蘿卜、胡蘿卜、青菜隨便洗一洗,切成大塊就放到鍋里去煮。他沒有想到青菜里居然有條小蛇,就把煮好的菜盛到碗里直接端出來給客人吃。

客人一點兒也沒發覺。當法事結束,客人回去后,風外把奕堂叫去,風外用筷子把碗中的東西挑起來問他:“這是什么?”

奕堂仔細一看,原來是蛇頭。他心想這下完了,不過還是若無其事地回答:“那是個胡蘿卜的蒂頭。”奕堂說完就把蛇頭拿過來,咕嚕一聲吞下去了。風外對此佩服不已。

智者即是如此,犯了錯誤,他不會一味地自責、內疚或尋找借口,而是采取適度的方式正確地對待。

張愛玲在她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了男主角佟振保的愛戀,同時也一針見血地道破了男人的心理以及完美之夢的破滅:白玫瑰有如圣潔的戀人,紅玫瑰則是熱烈的情人。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變成了胸口的一粒白米飯,而紅玫瑰則有如胸口的朱砂痣;娶了紅玫瑰,年復一年,則變成蚊帳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則仿佛是床前明月光。

事實上,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最大、最美”,人們要學會不對自己、他人苛求完美,對自己寬容一些,否則會浪費掉許許多多的時間和精力,最終只能在光陰蹉跎中悔恨。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當有不足。對于每個人來講,不完美的生活是客觀存在的,無須怨天尤人。不要再繼續偏執了,給自己的心留一條退路,不要因為不完美而恨自己,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之錯而埋怨自己。看看身邊的朋友,他們沒有一個是十全十美的。

完美往往只會成為人生的負擔,人繃緊了完美的弦,它卻可能發不出優美的聲音來。那些愛自己、寬容自己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

絕對的光明如同完全的黑暗

人人都熱愛光明,但絕對的光明是不存在的。如果真出現了絕對的光明,那也就無所謂光明與黑暗了,人們將如同在絕對的黑暗中一樣。因此,萬事都有缺陷,沒有一個是圓滿的。人世間做人做事之難,也在于任何事都很少有真正的圓滿。但正是有這種不完滿的存在,我們才有了豐富多彩的人生。

我們可以這樣說,人生的劇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當你感到了缺憾,你就體驗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擁有了完整人生——從缺憾中領略完美的人生。

人生在世,起初誰都希望圓滿:讀書能上自己理想的學校,念自己喜歡的專業,做自己擅長的工作,娶(嫁)自己中意的人……然而,我們絕大多數人經歷的也許是這樣的生活:上了一個還不錯的學校,學了一個不算討厭的專業,干了一份糊口的工作,和一位還說得過去的人相伴一生。與原來的設定難免會有巨大的懸殊,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凡夫俗子,所有人的人生都會有遺憾,都不會圓滿。完美永遠只存在于我們的想象中,它是我們的愿望,但卻不可實現。

有時候,一時的豐功偉績,從歷史的角度看,卻恰恰相反。乾陵有一塊“無字碑”,也稱豐碑,是為女皇武則天立的一塊巨大的無字石碑。據說,“無字碑”是按武則天本人的臨終遺言而立的,其意無非是功過是非由后人評說。武則天輝煌一時,臨終前在經歷了被逼退位之后,便預見到她身后將面臨的無休止的榮辱毀譽的風風雨雨。所以做人做事,不管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做到沒有后患的,只有最高智慧的人才能夠做到,普通人不容易做到這就是人生在世需要明白的道理。

世上難有真正的圓滿,不妨換個角度來看一時的缺陷與失落。臺灣作家劉墉先生寫過這樣一則故事:

他有一個朋友,單身半輩子,快50歲了,突然結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齡差不多,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竊竊私語:“那女人以前是個演員,嫁了兩任丈夫都離了婚,現在不紅了,由他拾了個剩貨。”話不知道是不是傳到了他朋友耳里!

有一天,朋友跟劉墉出去,一邊開車,一邊笑道:“我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盼著開奔馳車,沒錢買不起,現在呀!還是買不起,只好買輛二手車。”他開的確實是輛老車,劉墉左右看著說:“二手?看來很好哇!馬力也足。”

“是啊!”朋友大笑了起來,“舊車有什么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了個四川人,后來又嫁了個上海人,還在演藝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場面見多了,現在,老了,收了心,沒了以前的嬌氣、浮華氣,卻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講句實在話,她真正最完美的時候,反而是被我遇上了。”

“你說得真有理,”劉墉說,“別人不說,我真看不出來,她竟然是當年的那位艷星。”“是啊!”他拍著方向盤,“其實想想自己,我又完美嗎?我還不是千瘡百孔,有過許多往事、許多荒唐。正因為我們都走過了這些,所以兩個人都成熟,都知道讓,都知道忍,這種‘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啊!……”

“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了一個缺口,雖然你不想要這個缺口,但是這個缺口卻如影隨形地跟著你。人生就像是一個殘缺不全的圓,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是圓滿的,也許正是因為認識到了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所以我們的人生才因此而更加美麗。正如美神維納斯的斷臂,她的存在和聞名世界不能不說是一個意外。創作者的最初的意圖顯然是要塑造一個完美的塑像,哪個雕塑家會去追求一件殘缺的藝術品來證明自己?然而,維納斯的斷臂則恰恰證明了殘缺的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人生如遠行,走哪一條路都意味著放棄另一條路。不同的人生道路留下不同的缺憾,諸葛亮有諸葛亮的缺憾,賈寶玉有賈寶玉的缺憾。猶如夜幕里蘊藏著光明,缺憾之中不僅埋藏著逝去的青春和曾經的夢想,缺憾的背后還隱伏著許多生命的契機。

缺憾人生,使人類有了理想。人生有缺憾,我們才有追求完美的理想和熱情,也只有接受人生的缺憾性,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更好的人生。

每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會經歷許多不盡如人意之事。偶然的失落與命運的錯失本來是具有悲劇色彩的,但是因為命運之手的指點,結局反而會更加圓滿。如果懂得了圓滿的相對性,對生命的波折、對情愛的變遷,也就能云淡風輕處之泰然了。

人活一世,每個人都在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其實,不完滿才是人生。正如西方諺語所說:“你要永遠快樂,只有向痛苦里去找。”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尋找。所以得失榮辱我們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有了痛苦我們才會珍惜快樂的時光,有了不算完滿的人生才稱得上完美。

人生原來就是不圓滿的,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去苛求我們的人生,也不會去苛求他人。只有一個懂得接受的人才會更懂得去珍惜。

思想成熟者不會強迫自己做“完人”

莎士比亞說:“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里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卻會很高興地去找出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

如果你做了還感到不好,改了還感到不快,考了99分還嫌不是100分,刻意追求完美,這樣定會“累”,這種情況必須要改善。

請瞧瞧你手中的“紅富士”,它們并不處處圓潤,卻甘甜潤喉,再近一點兒看看牡丹,它上面也可能有一兩個蟲眼,卻貴氣十足,令百花折服。花無完美,果無完美,何況人生!

思想成熟的人不會強迫自己做“完人”,他們允許自己犯錯誤,并且能采取適度的方式正確地對待自己的錯誤。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難免犯錯誤,即使是四條腿的大象,也有摔跤的時候。“人要不犯錯誤,除非他什么事也不做,而這恰好是他最基本的錯誤。”

反省是一種美德。不反省不會知道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不悔悟就無從改進。

但是,這種因悔悟而責備自己的行為應該適可而止。在你已經知錯、決定下次不再犯的時候,就是停止后悔的最好的時候,然后,你就應該擺脫這悔恨的糾纏,使自己有心情去做別的事。如果悔恨的心情一直無法擺脫,而你一直苛責自己,懊惱不止,那就是一種病態,或可能形成一種病態了。

你不能讓病態的心情持續。你必須了解它是病態,一旦精神遭受太多折磨,有發生異狀的可能,那就嚴重了。

所以,當你知道悔恨與自責過分的時候,要相信自己能夠控制自己,告訴自己“趕快停止對自己的苛責,因為這是一種病態”。為避免病態具體化而加深,要盡量使自己擺脫它的困擾。這種自我控制的力量是否能夠發揮,決定一個人的精神是否健全。

人人都可能做錯事,做了錯事而不知悔改,那是不對的;知道悔改,即為好人。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過去的既已無可挽回,那么只有以后堅決行善才可以補償。每個人都有缺點,這是為什么我們要受教育。教育使我們有能力認識自己的缺點并加以改正,這就是進步。但在知道隨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并隨時改正之外,更要注意建立自己的自信,尊重自己。

有人一旦犯了錯誤,就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由自責產生自卑,由于自卑而更容易受到打擊。經不起小小的過失,受到了外界一點點輕侮或為任何一件小事,他都會痛苦不已。

一個人缺少了自信,就容易對周圍環境產生懷疑與戒備,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面對這種“無事自擾”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努力進修,勤于做事,使自己因有進步而增加自信,因工作有成績而增加對前途的希望,不再向后作無益的回顧。

進德與修業,都能建立一個人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對自己偶爾的小錯誤、小疏忽,不要過分苛責。

自尊心人人都有,但沒有自信作基礎,就會使人變為偏激狂傲或神經過敏,以致對環境產生敵視與不合作的態度。要滿足自尊心,只有多充實自己,使自己減少“不如人”的可能性,而增加對自己的信心。

做好人的愿望當然值得鼓勵,但不必“好”到一切遷就別人,凡事委屈自己,不能希望自己好到沒有一絲缺點,更不能發現缺點就拼命“修理”自己。一個健全的好人應該是該做就做,想說就說,一切要求合情合理之外,如果自己偶有過失,也能瀟灑地承認:“這次錯了,下次改過就是。”不必把一個污點放大為全身的不是。

完美只是海市蜃樓的幻想

在佛教的《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則可笑而發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位先生娶了一個體態婀娜、面貌娟秀的太太,倆人恩恩愛愛,是人人稱羨的神仙美眷。這個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溫和,美中不足的是長了個酒糟鼻子,好像失職的藝術家,對于一件原本足以稱傲于世間的藝術精品,少雕刻了幾刀,顯得非常的突兀怪異。

這位先生對于太太的鼻子耿耿于懷。一日出外去經商,行經販賣奴隸的市場,寬闊的廣場上,四周人聲沸騰,爭相吆喝出價,搶購奴隸。廣場中央站了一個身材單薄、瘦小清癯的女孩子,正以一雙汪汪的淚眼,怯生生地環顧著這群如狼似虎、決定她一生命運的大男人。

這位先生仔細端詳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間,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好極了!這個女孩子的臉上長著一個端端正正的鼻子,不計一切,買下她!

這位先生以高價買下了長著端正鼻子的女孩子,興高采烈,帶著女孩子日夜兼程趕回家門,想給心愛的妻子一個驚喜。到了家中,把女孩子安頓好之后,他用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著割下的鼻子,大聲疾呼:

“太太!快出來喲!看我給你買回來最寶貴的禮物!”

“什么樣貴重的禮物,讓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狐疑地應聲走出來。

“你看!我為你買了個端正美麗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這位先生說完,突然抽出懷中鋒銳的小刀,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時太太的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他趕忙用雙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貼在傷口處。但是無論他如何努力,那個漂亮的鼻子始終無法黏在妻子的鼻梁上。

可憐的妻子,既得不到丈夫苦心買回來的端正而美麗的鼻子,又失掉了自己那雖然丑陋但是貨真價實的酒糟鼻子,并且還受到無端的刀刃創痛。而那位糊涂丈夫的愚昧無知,更叫人可憐!

這個行為雖然讓人覺得有些可笑,但是人們追求完美的心理,卻與文中那個手拿利刀的丈夫如出一轍。有些人以為自己追求完美的心理是積極向上的表現,其實他們才是最可憐的人,因為他們是在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而這種完美,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說他們所有的追求如海市蜃樓,只是一個幻影而已。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生確實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憾,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也有各自的不足之處。歷史記載,西施的腳大,王昭君雙肩仄削,貂蟬的耳垂太小,楊貴妃還患有狐臭。道理雖然淺顯,可當我們真正面對自己的缺陷,生活中不盡如人意之處時,卻又總感到懊惱、煩躁。

過度挑剔不如充實自己

他是一位咖啡愛好者,立志將來要開一家咖啡館。閑暇時間,他到處喝咖啡,除了品嘗不同的咖啡之外,也看看咖啡館的裝潢。

有一次,他約一位朋友喝咖啡。帶著朝圣的心情,朋友跟他去了一趟咖啡館。很不巧,他對那家咖啡館似乎沒有什么好感。朋友問他:“怎么樣,這家店的咖啡口味還不錯吧?”他淡淡地說:“沒什么!”朋友繼續問:“店面的裝潢呢?”他還是回答:“沒什么!”以后的日子里,朋友陸續跟他到過不同的咖啡館,品嘗不同口味的咖啡,“沒什么!”仿佛是他的口頭禪,對所有去過的咖啡館,他的評價都是“沒什么”,而且帶著有點兒不屑的語氣。朋友心想:大概是他的品位太高了,這些咖啡館提供的飲料及氣氛果真都不如他的心意。

另外,有一位對西點蛋糕有興趣的女孩。從前,她也常說:“沒什么!”她不但愛吃西點蛋糕,還利用空閑時間拜師學藝,到專業的老師那兒上課,學做西點蛋糕。剛開始學習的那段日子,她還是不改本性,不論到哪里,吃到什么西點蛋糕,都會給對方“五星級”的評價:“沒什么!”標準之嚴苛,讓大家覺得她挑剔得過火。過了半年,當她從“西點蛋糕初學班”結業之后,態度有了180度大轉變,無論在哪里,品嘗過誰做的西點蛋糕,她都很認真地研究里面的配方,用什么材料、多少比例、烘焙的步驟。如果做西點蛋糕的師傅在場,她還會很好奇地向對方討教、研究成功的關鍵技巧。朋友笑著對她說:“你變了。從前是說:‘沒什么!’現在是問:‘有什么?’”“沒錯,沒錯,其實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有什么’,差別只在于你有沒有觀察到它‘有什么’而已。”

有一個自以為是的年輕人畢業以后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對社會感到非常失望。痛苦絕望之下,他來到大海邊,打算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時,正好有一個老人從這里走過。老人問他為什么要走絕路,他說自己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沒有人欣賞并且重用他。老人從腳下的沙灘上撿起一粒沙子,讓年輕人看了看,然后就隨便地扔在地上,對年輕人說:“請你把我剛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撿起來。”“這根本不可能!”年輕人說。老人沒有說話,接著又從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也是隨便扔在了地上,然后對年輕人說:“你能不能把這顆珍珠撿起來呢?”“當然可以!”聽到年輕人的回答,老人點點頭,轉身走了。因為他相信這個年輕人雖然拾不起那粒沙子,但會收起自殺的念頭。

在困難面前,人們很少檢討自己的行為,而是總在抱怨“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總會認為自己是有才而無用武之地,卻很少問一問自己,自己是一粒沙子還是一顆珍珠。沙子總會被淹沒,而珍珠無論在哪里都會光彩耀人。有的時候,你必須知道你自己是一顆普通的沙粒,而不是價值連城的珍珠,若要使自己卓越出眾,那你就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顆珍珠。

朋友如音樂,也有覺得刺耳的時候

馳名于世的《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福樓拜,他的家當時坐落在摩里略鎮,是同時代法國作家龔古爾、都德、莫泊桑、梅里美等利用星期日經常聚會、討論的地方。

后來,福樓拜家的客廳里又多了一個新面孔,他就是被稱為“小說家中的小說家”的屠格涅夫,他的小說語言純凈優美,結構簡潔嚴密。作品充滿詩意的氛圍和淡淡的哀愁,給人無盡回味。《最后一課》的作者都德見到了僑居法國的屠格涅夫后,向他傾訴了自己對他的才華、人品的無限仰慕及對《獵人筆記》的高度贊賞。

自此,倆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屠格涅夫甚至成了都德家里的常客。然而,屠格涅夫并不因為他們之間的友誼而改變他對都德著作的評價。在他看來,都德是他們圈子里“最低能的一個”,但他只把這個看法作為內心的一個秘密寫進心愛的日記里。

1833年,屠格涅夫因脊髓癌病逝了。當都德無意間發現了這個秘密時,感到萬分意外,就像迎頭挨了一記悶棍似的,他感慨地說:“我始終記得他在我的家里,在我的餐桌上,怎樣溫柔熱情地吻著我的孩子們的事,我還收藏著他寫給我的無數親切可愛的信件。但在他的那種和藹的微笑下卻隱藏著這樣的意念。天哪!人生是怎樣的奇怪,希臘人的所謂‘冷酷’兩字是多么的真實!”

這種友情的幻滅當然使都德很傷心,但在屠格涅夫方面,卻并無他的不是處。因為他將友情和作品分離了,他對都德,甚至對他的孩子有友情,但是不滿意他的作品,所以才在私底下寫下那樣的話,如果不是為了友誼,屠格涅夫也許當面就向都德說了。這樣一來,都德早就和屠格涅夫絕交,也不至于有死后這樣的幻滅了。

能力和才華不是選擇朋友的最高標準,只要投緣,只要夠朋友,這些就顯得不重要了。人無完人,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讓你處處滿意。那就讓你的不滿成為內心的秘密吧,因為朋友知道后,也許會離開你,那樣會使你更加痛苦。

在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時,魯迅認識了劉半農,并和他成了好朋友。對劉半農的為人,魯迅極為贊賞,認為他勇敢、活潑、對人真誠,用不著提防。但同時,魯迅也發覺他有些“淺”。將劉半農與陳獨秀、胡適進行比較后,魯迅說,劉半農雖淺,卻如一條清溪;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兒的好。不料,如此熱情洋溢的評論卻傷害了劉半農,因為他有自卑情結。對劉半農的這種心理,魯迅表現出了明顯的憎惡。但他說:“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

對友人,開口之前,我們要三思,但一言既出,就坦然面對吧。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對彼此交情的一種檢驗,連幾句話都承受不了的交情,畢竟是脆弱的。

所以,朋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所有的朋友也都不是你想象的那個樣子,既然是朋友就得包容他,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不要對朋友要求太高。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一位挑水夫,有兩個水桶,分別吊在扁擔的兩頭,其中一個桶有裂縫,另一個則完好無缺。在每趟長途挑運之后,完好無缺的桶子,總是能將滿滿一桶水從溪邊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縫的桶到達主人家時,卻剩下半桶水。

兩年來,挑水夫就這樣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當然,好桶子對自己能夠送滿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呢?對于自己的缺陷則非常羞愧,它為只能負起一半的責任,感到很難過。

飽嘗了兩年失敗的苦楚,破桶終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對挑水夫說:“我很慚愧,必須向你道歉。”“為什么呢?”挑水夫問道,“你為什么覺得慚愧?”“過去兩年,因為水從我這邊一路地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卻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說。挑水夫替破桶感到難過,他蠻有愛心地說:“我們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開的花朵。”

果真,他們走在山坡上,破桶眼前一亮,看到繽紛的花朵,開滿路的一旁,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下,這景象使它開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盡頭,它又難受了,因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溫和地說:“你有沒有注意到小路兩旁,只有你的那一邊有花,好桶的那一邊卻沒有花開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邊的路旁撒了花種,每回我從溪邊來,你就替我一路澆了花!兩年來,這些美麗的花朵裝飾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不是你這個樣子,主人的桌上也沒有這么好看的花朵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图壁县| 福建省| 安顺市| 修文县| 湟中县| 长兴县| 康定县| 宁城县| 沛县| 保靖县| 郧西县| 伊通| 大埔区| 曲麻莱县| 包头市| 武威市| 保山市| 习水县| 广宁县| 阿拉善盟| 鄂托克前旗| 浦江县| 文安县| 仪陇县| 荥经县| 漾濞| 邹城市| 牡丹江市| 马龙县| 吕梁市| 盐源县| 青岛市| 谢通门县| 莱州市| 宽甸| 紫金县| 兴隆县| 龙游县| 巫山县| 扎赉特旗| 台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