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找借口,明天找工作
- 陶永進
- 2698字
- 2019-01-05 01:28:09
裹足不前就是最大危機
在職場中,每個人都想要獲得成長,想要實現人生的理想。但成長就像是一場登山之旅,漫長而又艱辛。有些人總是猶猶豫豫,前怕狼后怕虎,還沒出發,就嚇得裹足不前,渴望著又害怕著,讓恐懼在成長的路上設下一個個障礙,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疲憊不堪,還是沒有邁出一步,最終親手把路堵死。
一天,有人問一個農夫是不是種了麥子。
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
那個人又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于是,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什么?”
農夫說:“什么也沒有種,我要確保安全。”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可笑,但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為了維護自身安全和既得利益,懼怕行動,不冒風險,求穩妥,怕失敗,不敢去做哪怕是一點點的嘗試。這種行事風格雖然可靠,雖然平穩,給人一種安寧和踏實的感覺,卻難免畏首畏尾。如果一個人在職場上的主要目標就是安全,那么將注定一事無成。
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周圍環境從來都不會有絕對的安全。如果你覺得安全了,很有可能開始暗藏危機。
我這樣說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存在。
老鄭是我的一個遠房表叔。他曾經是我認識的親戚朋友中工作最為穩定的一個。他在東北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簡稱L集團)工作了整整20年,而且從來沒有換過工作。L集團的主營業務是生產加工硬質合金,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產品需求量較大,客戶涵蓋機械加工、冶煉、鋼鐵等行業,算得上是當地效益最好的企業之一。當年表叔從一所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后如愿被分配到了L集團做技術工人,每個月能拿到在當地屬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工資。他對此覺得滿意極了。
不過好景不長,當從計劃經濟轉軌為市場經濟后,南方一些公司在生產線上開始采用全自動的機械手,實行自動加工、自動裝撿,一個工人可以管五六臺機器,效率非常高。而且他們對市場需求反應快,機制靈活,在價格和效率上比L集團更有競爭力。而L集團的生產線采用的仍然是手工操作,服務跟不上,質量跟不上,價格又偏高,使得效益越來越差,陷入產量越多虧損越多的怪圈。表叔整天跟人訴苦自己賺錢少,發展難,說自己混得不好,過得沒有意思。
當我建議表叔到南方學習新技術時,他點點頭,又搖搖頭:“學那些做什么,國企就是這樣,餓不死吃不飽。而且那些工作太具挑戰性了,恐怕我也吃不消!”表叔每天機械地上班下班,早八晚四。“有時候領導要我們做一些創新的事情,我直接跟他說我不會,我老了。”表叔苦笑。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三年,后來單位因效益問題準備裁員,不幸的是表叔的名字就在裁員名單上。
裹足不前是最大的危機,因為追求安全感是最累的,它不僅會消耗你的注意力,還會不斷地打擊你的自信心,讓你焦慮不安,無法正視眼前的工作。
事實上,每一個選擇都有不確定性,也必然會存在一定的損失。比如戀愛,當我們選擇去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會面臨對方并不愛我,甚至欺騙、謊言、背叛的結果,那我們就選擇不愛了嗎?比如友情,當我們去敞開胸懷擁抱一段友誼時,我們有可能會面臨爭執、分歧、誤解,那我們就孤獨終老嗎?比如工作,當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或工作崗位時,我們有可能面對陌生的同事和團隊,聽不懂的術語和交流方式,持續的摩擦和磨合,那我們就永遠不在工作上做出任何改變嗎?
我接觸過一些本科畢業生,在和他們聊天的過程中,很多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在大學時候看起來都差不多的同學,畢業一兩年后差距就那么大呢?”
這時,我會反問一句:“當有機會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候,你會是什么態度?”
據我觀察,總有一些人會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很可能,這些人永遠不會知道學習新技能對他究竟有什么用處,因為他從未擁有過那項技能,不可能有機會親身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有一天,他會遇到一點尷尬,這時候他可能會慨嘆道:“當初我要是好好學就好了。”然而,這對于他來說,僅限于慨嘆而已。再次遇到學習機會的時候,他依然會找各種借口逃避或放棄。這樣的結果是,不會的新技能永遠不會。多少年之后,他依然是原地踏步。
與之相反,有些人從來都不曾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管它呢,學唄,學了總有用處。他們自顧自地去學習,然后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那項技能的用處,享受其已有技能所帶來的種種好處。于是,這個既有經驗成為他們心智的一部分,也讓他們理解并相信“技不壓身”的道理。下一次遇到新的學習機會時,他們從來不會找借口退縮,而是勇敢地前行,毫不猶豫地打破了目前的穩定,去嘗試另一種可能。于是他們得到了一個個更完美的結果,這就是勇敢者的人生。
在朋友們眼里,黃薇似乎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女人。因為無論是職場中,還是生活中,沒有她辦不到的事。她有一口流利的英語,獲得過市級游泳比賽冠軍,總是不經意就驚艷眾人。當我問及她如此成功的原因時,黃薇說:“如果裹足不前,你就永遠無法破繭而出,邁向新世界,開始新生活。而這一切,只需要你有一點點勇氣。”
黃薇大學學的是英語專業。那時她是宿舍英語水平最差的那一個,尤其是口語,說得不洋不土的。舍友們經常會開她玩笑,有時也會為黃薇好,讓她多說,幫她糾音。但那時候黃薇還是不愿意說英語,結果因為英語成績差,錯過了幾次好的工作機會。黃薇痛定思痛之后,決定改變自己。她先在網上交了幾個國際朋友,堅持每天和這些朋友語音聊天。她聽不懂的話語就反復聽,并誠懇地向大家求教。漸漸地她的英語水平提高了。由于英語交流能力強,黃薇如愿進入了一家外企。在那些海外客戶面前,她毫無懼色,談笑風生。“現在我更敢說英語了。要是我早一點覺悟,或許現在會更好。”
這件事情對黃薇啟發很大,讓她意識到,人只有改變才能變得更好。
三年前第一次看到大海時,黃薇特別想學會游泳,但她擔心學不會,被朋友嘲笑,還有穿著泳衣會尷尬。但是當她大膽地與朋友一同去游泳池的時候,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沒有尷尬,沒有嘲笑。黃薇一開始對水有點恐懼,不敢閉氣下去,但是慢慢地嘗試閉氣以后,兩個小時左右就可以閉氣游泳了,用了兩天的時間,可以堅持游七八米了。為了學會游泳她喝了很多池水,被水嗆了無數次,但是她游得越來越好。和她一起開始學游泳的有一位女士,因為害怕嗆水,至今還未能游泳。
我們必須接受這個現實:職場沒有絕對的安全和穩定,職業發展需要的是連貫性,需要的是有效的競爭力。要改變,肯定是宜早不宜遲,否則自己拿什么和更年輕的大學生競爭呢?改變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但是一味地裹足不前,那么連最起碼的改變機會都不會擁有,就是“坐以待斃”!
小結:
任何強大的公司都不會給員工安全感。真正的職場安全感是靠自己努力爭取的。當公司給你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及堅實的后盾后,接下來就需要你負責努力奮斗,成長進步,盡情發揮自己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