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特別專稿

“互聯網+”時代的中國苗族呈現本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龍宇曉教授的敦促和他對“三苗網”發展的持續關注,其次要感謝這么多年來支持“三苗網”的各位老師和朋友們。——“三苗網”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石茂明石茂明(1968~),苗族,重慶秀山人,民族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三苗網”創辦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外各國苗族文化與發展。

摘要:三苗網”是中國開通最早、堅持最久、網友最多的苗族主題網站,其篳路藍褸的歷史過程,反映了互聯網時代苗族人對于“數字化生存”之路的孜孜探索。“三苗網”這一特殊的田野樣本,為研究互聯網時代之苗族呈現(representation)和重構(reconfiguration)提供了絕佳的場域和文本,其多重復雜的意義還有待人們發掘和闡釋。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三苗網 中國苗族 數字化生存

引言

中國早在30多年前就進入了互聯網的世界,當下則更上一層樓,發展到了“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新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典型山地民族之一的苗族,如何走出自己的“數字化生存”之道,無疑值得世人關注。

眾所周知,“三苗網”(又稱“苗族聯合網”)是長期不懈致力于苗族的數字化呈現和數字化生存的網絡機構之一,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目前,“三苗網”是中國開通最早、堅持最久、網友最多的苗族主題網站,它堅持“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理念,影響力輻射到各苗族地區。從“三苗網”3.0時代后期開始,網站所有數據就存儲和運轉在“云”上,數據抓取、分析、解讀與安全也依托于“云”。三苗網現在進入4.0時代,移動端開設了“三苗網X智慧苗族”的微信公眾號。2016年4月中旬剛剛開設的公眾號便迅速崛起成為苗族圈、民族圈最受矚目的微信公眾平臺。“三苗網”新階段的目標是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為需要的機構和民族地區發展服務,為民族文化弘揚、民族團結發展、國家精準扶貧做貢獻。

通過這篇文章,我想做一點追根溯源的知識考古工作,回顧那段歷史、解說一種情懷。撫今追遠會讓我們認真反思“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如果說“三苗網”是一個網絡新興事物和“網絡社群”的田野場,那么誰是報告人,誰是研究者呢?筆者作為“三苗網”創辦人和研究者的雙重身份,使自己遭遇了特殊的處境,人類學研究的看家本領——田野作業,在這里似乎可以衍生出一種全新的形式。

一 “三苗網”1.0時代

“三苗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石茂明創辦于1999年11月。當時,互聯網在中國剛剛興起不久。電腦還是極為奢侈的用品。當時電腦里面很少配備硬盤和光驅,只有軟驅,驅動和存儲還靠3.5英寸磁盤,甚至我還用過5.25英寸的磁盤。如今電腦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換代升級,存儲設備也經歷了硬盤、光盤、閃存盤、移動硬盤、云盤等許多代。當時,一張3.5英寸磁盤能夠裝下1.44M的數據就被稱為是巨大的存儲能力了。現在一個比手指頭還小的閃存盤甚至能夠存儲1T的數據,存儲能力幾乎是當年3.5英寸磁盤的幾億倍。

現在說起這些,簡直就像是專業的考古知識,很多年輕人甚至一些電腦高手都聞所未聞,更不用說看見與經歷。現在我辦公室的抽屜里還存放著許多當年留下來的、存儲有“三苗網”早期資料的軟盤,可惜早就沒有電腦軟驅了,也就無法讀取了,它們也就成了廢物,換個角度說也就是文物、古董。當時的電腦,普通人幾乎沒有留存下來的,因為太大了,而且屬于固體工業垃圾,應該技術性銷毀的。但是軟盤卻是留下了一些。之后幾年,我又留下了一些光盤,也存儲有若干的“三苗網”數據和圖片,現在這些也變成了廢物。許多新電腦已經不安裝光驅了。技術更新之快,可見一斑。

當時,電腦非常昂貴,一般只有比較大的單位才會配置極少量的電腦。PC機即個人電腦是好幾年以后才出現的“新事物”。在1999年的時候,單位配置的電腦,多數都已經聯網。那個時代,我對互聯網充滿了極大的好奇,經常大半夜地使用互聯網,交流、郵件、瀏覽都是主要內容。

那時,真正使用互聯網的普通用戶主要是極少數大學和科研單位人員、媒體人員和對新興技術敏感、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年輕人。甚至,只有前者和后者重合的人員,才是電腦使用者的主體,中老年同志碰都不敢碰。當年的中國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商業網站,并且提供免費的個人主頁,比如163網站(網易)、263網站。百度當年還沒有誕生,騰訊QQ誕生于1999年2月。

“三苗網”最初的建立,受到了余學軍的啟發,他是中國苗族網站的先驅之一,他對早年的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和內容建設都很在行。另外,與龍建剛的交流以及他提供的內容,也成為“三苗網”起步階段重要的支撐力量。《苗族研究信息》這份幾個北京年輕學者創辦的簡明內部通訊月刊也是網站創辦的內容激發因素。

石茂明從展示民族研究主要是苗族研究成果的角度,在互聯網上建立了個人主頁。后來,又借助現成的模版式網絡BBS,建設了幾個苗族方面的論壇。合在一起形成“三苗網”1.0時代的主要架構。到2000年、2001年,使用互聯網的早期苗族知識精英和技術敏感人士逐漸增多。“三苗網”從他們那里獲得了非常多的鼓勵,比如吳曉東、李炳澤、吳光輝、苗青等,稍后還有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侯健、張元奇通過互聯網與“三苗網”建立了早期的鏈接。

“三苗網”1.0時代,從現在的互聯網技術來看,就像是手工匠人的時代。網頁基本上是石茂明用簡單的網頁制作軟件FrontPage手工編寫的,簡潔、質樸但是低效,以學術內容為主。

二 “三苗網”2.0時代

“三苗網”2.0時代,是從龍文的加入開始的。那是2003年中期。當時在浙江省寧波市一家公司打工的松桃苗族自治縣小伙子龍文對互聯網技術具有高度的敏感,自學網站搭建、制圖軟件,后來又學習攝影技術,而且有很強的民族感情。龍文負責浙江這家公司網站的建設。他通過互聯網搜索到“三苗網”之后,很快與之形成了深度鏈接。他利用業余時間負責“三苗網”的技術變革。這帶來了“三苗網”的兩個巨大變化。第一個變化是,“三苗網”由手工匠人時代,進入了程序自動化時代。網頁不再由手工編寫。第二個變化是,“三苗網”由知識精英為主要受眾變革為平民化網站。這兩個變化,不完全是人為的,很大程度上是時代使然。互聯網技術的升級使得網站程序化更加容易,使用起來簡便、高效,基于互聯網的交流數據也就更加頻繁而巨大。電腦和互聯網在2003年、2004年日漸增多,電腦價格下降,網吧非常普及,很多普通苗族青年都熱衷于互聯網的使用。

由于管理原因,“三苗網”也曾經歷過導致小半年網站關閉的事故。2005年春網站重開之后,迅速重組團隊,大家熱情高漲,經常召開網絡管理會議。2005~2006年,“三苗網”的BBS十分火爆,其互動性強,發表看法容易,大家激情澎湃,不少苗族情結濃郁的中年人也由“三苗網”進入互聯網,成為網站的熱心用戶。比如版主當中既有當時50歲以上的“苗族風”,也有40多歲的“楊村”“川苗之子”“黔嶺”,也有30多歲的“相思鳥”,20多歲的“秋詩意”“西楚”等。不少人表示是從“三苗網”學會了上網,除了收發郵件以外只上“三苗網”。加之石茂明身為中國社科院從事民族研究的學者,對國家民族和諧、團結進步的政策掌握、落實得好,使得網站一直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2005年底至2006年,通過“三苗網”鏈接起來的另一位苗族同胞陶波成為繼龍文離開后又一位頂上來的技術員,利用業余時間奉獻于“三苗網”。但是,網站大的架構沒有變,是為“三苗網”2.1版。不少在都市里的優秀苗族青年,包括許多苗族大學生、研究生,加入到這種網絡互動中,甚至成為“三苗網”BBS的版主,比如“何必”“嬰寧”“光武”“苗家阿妹”“亮葛多”等。BBS互動性交流依然是“三苗網”的主基調,比較穩定的苗族虛擬社區逐漸成形。用戶包括來自全國所有苗族地區和在外學習打工的各年齡段的網友。線上交流的頻繁,促生向線下拓展交流的強烈意愿,一些網友互動形態開始從虛擬空間走向現實的見面、聚會。

其中,經歷了各地網友小范圍的見面會之后,在北京2007年元旦舉行的“三苗網”新年會成為這類線下活動的新高潮。參加這次新年會的人數達80人左右。并且,這次線下活動成為催生“三苗網”3.0時代的一個契機。

三 “三苗網”3.0時代

一個互聯網技術更加專業的大學生龍見焯參加了2007年元旦的這次聚會。過了4個月之后,他成為“三苗網”第三代的技術負責人,“三苗網”進入3.0時代。4月,他首先處理了網站遭遇到的嚴重黑客入侵事件,然后將“三苗網”改造為php語言的系統,康盛公司的程序,論壇改為“Discuz!”系統,至今仍在使用。該公司的系列產品,“三苗網”門戶只用了一段時間,由于博客系統不再升級,“三苗網”的使用者也日漸稀少。在2009年左右,“三苗網”開始討論打造自己的門戶系統,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多年未成。同期還討論過百科、商城、苗學會等模塊。其中百科模塊已經完成上線,但是沒有推廣使用。其他模塊也沒有上線。

在“三苗網”3.0時代,BBS在長達五六年的時間里迅速發展,成為“三苗網”的拳頭產品。多的時候,每天所發帖子超過1000個,網友之間的關系從線上到線下,形成了強烈的社群認同。“‘三苗網’網友”成為大家認同的符號。除了石茂明、龍見焯以外,陶永標、川苗之子、九姓苗寨、豐收、秋詩意、龍王、郎衣、潘文敏、玉蘭花、春妹子、山之子、秋緣、圖圖、順其自然、敏敏苗妹、心語、周二馬、劉析、張鴻、張榮斌、陽春之子、iiib、花子、達亨嘎、猛蚺央、遺忘的角落、羅浪、綠茶飄香、大圍山、小淑女、苗妹歐桑、帥憶閣、敢引、蚩尤浪子、小哥哥、垢九、淵緣、一曲山歌、苗姐、鳳眼看鳳凰、寒松、慶林山苗寨、梅梅、唐建福等網友,以及后期的苗嶺刀客等網友都是非常活躍的人物,或者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獨特影響力,可稱為“三苗網”大V。甚至有70多歲的麻榮遠老師,60多歲的苗族風、夢苗鄉、麻山苗族等網友經常在線交流,各顯風流。每個人都在網上展現了獨特的個性、留下了難忘的故事、交到了各自的朋友。當然,知名網友數起來要好半天,不一一羅列了,總之他們分布在全國幾乎所有的苗族地區,有的網友從大學時代加入“三苗網”,畢業之后在工作的地方繼續成為“三苗網”的重要成員。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有網友(寒松)專門創作了一部詩集(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用詩意的語言描繪了大約50名網友。

從區域分布來看,川南地區網友密度高,素質比較整齊,2008年“三苗網”成立了“川南分站”。2009年,石茂明赴川南宜賓市三個苗族分布縣(珙縣、筠連、興文)考察,并參加第三屆川南網友聚會和研討會,把川南苗族的“網絡社群認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從2007年以來,“三苗網”每年元旦期間在北京舉辦“新年會”,并在2010年根據網友意見更名為“歡樂苗年”,形成了品牌性的影響力。2013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紅火以及運營體制等原因,“三苗網”沒有拿出適當的應對策略,人氣開始下滑,一直至今。

不管怎么樣,“三苗網”一直采取非營利性的運營方式,有利有弊。從“弊”來說,極大地約束了“三苗網”的轉型、影響了“三苗網”的技術升級。在BBS里,網友們時不時會討論“三苗網”的商業化的問題,但是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2013~2015年,試著開展了幾次商業化實驗,均以失敗收場。寫詩的那位網友在2013年夏天寫道:“覆巢之下,我大病初愈、即將涅槃的‘三苗網’啊,我是你吹一口氣便能燎原的那枚星火,你是我無法突圍難以割舍的精神祖國。”“涅槃”的“三苗網”是否能夠重生,還在烈火的考驗之中。

盡管“三苗網”營運模式存在嚴重問題并影響了它的大發展,但是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是苗族地區,都一定會遇到“三苗網”的網友,“三苗網”的名聲極大。論壇的注冊用戶達到20多萬人。用戶中各種性格、各種身份的人都有。每年網站管理層都要調解一些網友之間相當尖銳的矛盾,有的人明確表示,“有他在,我就不愿意上‘三苗網’了。”而另外的網友則顯得鐵骨錚錚、正氣凜然,眼里揉不得沙子,也有網友可以視而不見、陶醉在自己的圖片或詩詞里。不管怎么樣,大家通宵達旦地在論壇里交流、發帖、唱歌,“三苗網”就像一個“網絡大苗寨”。

四 “三苗網”4.0時代

在2016年初,堅持了將近8年的龍見焯退出“三苗網”團隊和運營模式。石茂明不得已接管,他調查了一下BBS的網友登錄情況,發現大部分網友仍然時不時進來看一看,只是沒有了原來的那份發帖激情。另外,年輕人注冊“三苗網”的數量太少,不符合發展態勢。主要原因是移動互聯網奪取了大部分老網友的時間,網站對于新網友沒有吸引力。于是,石茂明做出兩項決策,一是開設新的微信公眾號,確立苗族第一新媒體的定位,二是主動與年輕人接觸,吸引年輕人加入。新的“三苗網”在技術上盡可能靠攏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在運營模式上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革,開始自立探索商業化的路徑。整體上,從產品到管理諸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故稱“三苗網”進入4.0時代。

從教授到農民,從老板到教師,從官員到打工者,從學生到生意人……大家通過這個網絡鏈接在一起,從而實現智能性互動互助、協同發展,實現萬千受眾一個網絡。這是我們的前景展望。試設想兩個故事如下。

在北京工作的苗族同胞潘昌海以及他身邊的圈子,平日喜歡雷公山的茶葉。于是,通過網絡訂購,他們可以看見苗區雷公山的茶葉從谷雨、清明一直到端午的長勢,可以看見茶農去采茶的場景,茶葉加工的過程,然后進入物流,最后品嘗。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參與或看到,這是一種享受。在這里,購物是人生、情感中重要的一部分,是融為一體的,它不僅是我們在消費茶葉這種產品,更是自己在參與,甚至某些環節可以自己遙控決策。進一步,還可以邀請第三方圍觀、點評。而茶葉的生產者也是一樣,可以隨時監控茶葉的長勢,系統智能化地決定當茶葉的纖維素、果膠質、蛋白質、咖啡因等成分達到最佳時,再進行采摘。他還可以監控物流的線路、過程,如果消費者愿意,甚至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產品如何被使用,是否被喜歡。令每一個黔東南人流口水的酸湯也是一樣,也可以通過大數據、物聯網、VR技術實現異地實時的體驗、指令和購買,甚至是互動。臺江縣的銀飾工藝也是一樣。消費者可以參與打制生產的過程。

第二個故事。遠在法國的讓·路易夫妻看過法國電視二臺的火熱節目《相約未知地帶——貴州篇》以后,妻子通過“三苗網”了解苗族,特別喜歡苗族銀飾、苗族刺繡,于是她的丈夫給她預訂了施洞鎮吳水根(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銀飾制作的傳承人)打制的銀首飾,從支付訂金的時候開始,他和妻子就可以看見他妻子的首飾是怎么打制出來的,從鑄煉、捶打、鏨刻、焊接到拉絲、編結、洗滌等每一個環節,他們的感情在其中也相隨著鑄煉、提升,他們的家庭生活也在其中變得豐富、充滿驚喜。同時,這些也跟旅游連接在一起,他可能以前就去過施洞,也許是看了電視、搜索了網絡,然后好奇、喜歡,那么買了銀飾之后他們也可能會親身來一趟苗寨。如果他們親臨有所不便,我們可以通過VR技術讓他們體驗苗寨旅游的各種風情,他們可以根據個性愛好智能地控制去往哪個苗寨,到哪個家庭,徜徉在哪條田埂,選購哪條刺繡片,還可以跟里面的苗族姑娘對話,甚至討價還價。盡管一個遠在天邊,一個近在苗寨,但是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將會讓這一切走進我們的生活。只要苗族人和苗族地區的產品都在“云”上、都在網上、都在安全的數據庫里,我們就離“智慧苗族”近了。

李克強總理2016年5月25日在貴陽出席中國大數據產業峰會暨中國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峰會開幕式的致辭中說,當今世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蓬勃發展,使互聯網時代邁上一個新臺階。國家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定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積極培育發展大數據等信息網絡產業。

這些新技術,對于年輕人來說,具有巨大的優勢,而且年輕人象征著民族的未來、事業的未來。所以,我們大量地主動地接觸年輕人,與他們座談。其中一位年輕人為“三苗網”設計了一個智慧農業的規劃,于是新開設的公眾號就叫“三苗網X智慧苗族”。這里的“智慧”,意思就是要充分利用和發展智能技術作為“三苗網”的拓展思路,作為未來的一個方向。

在以移動互聯網為主導的形勢下,“三苗網”近一個多月來主導性的新產品就是“微信公眾號”。公眾號開設一個半月,注冊用戶已經超過2200人,閱讀的總量達到六七萬人。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微信公眾號一年之內能夠達到注冊用戶兩萬人,也許更多。只要突破一萬人,就是“云上苗家”另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到那時,網站的用戶依托“三苗網”,在“云”上不僅可以學習苗語、對唱苗歌,還可以交換苗族的土特產、工藝品。城市里的人可以吃到更加綠色環保、健康新鮮并且富有個性的食物與水果,農村的人則以自己擁有傳統文化而自豪,同時也可以在避免城市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的前提下,享受到大中小城市的工業產品,不會出現原來那種因城鎮太小而物品種類缺乏的情況。

五 結語

綜上,“三苗網”1.0就是互聯網的早期運用階段,“苗族知識精英”觸網鏈接,形成一個小型網絡;網站的特點是個人色彩濃厚,匠人式的工作方式。“三苗網”2.0使得網站程序化、平民化,以網絡社群為特點的“網絡苗族”開始萌芽。“三苗網”3.0時代,塑造了真正的“網絡苗族”的概念,大大推動了以多樣性和差異化為特點的各個區域、各個方言的苗族人通過網絡建立認同,從線上走到線下,打造了一個完全新型的“認同社群”。“三苗網”4.0將打造“智慧苗族”的概念,將所有使用智能終端的與苗族相關的人們連接起來,連接的不僅是認同,不僅是情感,更是大家各自的日常生活與事業工作,是一種互聯網+物聯網的形態。

“三苗網”反映了苗族人在以信息科技為主導的新時期里對于“數字化生存”之路的孜孜探索,為研究互聯網時代之苗族呈現(representation)和重構(reconfiguration)提供了絕佳的場域和文本,其多重復雜的意義還有待人們發掘和闡釋。以前有一些研究生或者學者寫過一些相關的論文,一些民族媒體也做過一些關于“三苗網”的報道。本為學者身份的網站創辦人石茂明多年前在一次討論會中說,“對于網絡社會來說,我就是一個field-maker,我創造了一個田野。”至于誰來做這個田野的研究,就不應該只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如果他本人來做這個研究,研究者、報告人是不是重合了?田野創造者與田野報告人的身份如何區分?這確實是一個很奇妙的狀況,需要今后另寫專文來探討。本文算不上是一篇學理性的論文,但提供的是一份關于特殊“田野”的特殊經歷。這樣的田野樣本,在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學術生產場域里是不多見的,其多重復雜的意義還有待人們來發掘。

 

(責任編輯:楊定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安市| 达州市| 新平| 镇安县| 临洮县| 伊春市| 博客| 汝南县| 漠河县| 楚雄市| 富民县| 新余市| 新乡市| 乌兰浩特市| 大竹县| 米林县| 临桂县| 蓝田县| 桐柏县| 黎平县| 勃利县| 青川县| 孟州市| 特克斯县| 遂溪县| 西林县| 高密市| 阳信县| 丹寨县| 祁连县| 招远市| 融水| 靖西县| 云林县| 公安县| 鞍山市| 永嘉县| 临汾市| 通州区| 垣曲县| 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