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封建社會時期的武術

戰國初期,奴隸制崩潰之勢已不可逆轉。新興的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他們借助人民的力量,首先在幾個大的諸侯國奪取了政權。這些諸侯國經過變法和改革,都逐步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化。中國的封建社會起源于戰國時期,秦朝建立后正式形成相應的封建制度,此后各代相繼沿襲。中國封建社會大致經歷了從戰國、秦漢一直到清代(鴉片戰爭前)這么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國古代武術在這段歷史時期中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快速發展期、逐步成熟期和繁榮完善期。

一 古代武術快速發展期

(一)秦漢三國時期的武術

秦朝(前221~前207)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到王莽改制失敗后,終于爆發了全國性的綠林赤眉起義。公元23年,綠林軍推翻了王莽統治。劉秀于公元25年建立了東漢王朝。東漢末年,出現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并逐漸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進入三國時代。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防止諸侯國殘余勢力的死灰復燃以及農民起義,便將民間的兵器全部收繳,集中進行銷毀。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術在民間的發展,但促使角力、手搏等活動成為一種娛樂項目。秦朝將角力活動正式更名為角抵,主要在宮廷內開展。《史記·李斯列傳》云:“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優俳之觀”,記載了秦二世胡亥在宮中觀看角抵戲。到了漢代,角抵活動在廣泛吸收如舞蹈、音樂、雜技、戲劇和幻術等藝術內容的基礎上,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角抵戲。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第77頁。東漢學者應劭注“角抵”云:“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觸也。”顏師古進一步證曰:“抵者,當也”,即抵抗之意。隨著角抵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到了東漢就被人們稱為“百戲”。“東海黃公”是漢代百戲中的一個重要的表演內容,在節目表演中,化了妝的黃公,在器樂的伴奏聲中揮舞寶劍,與扮演老虎的人進行搏斗。這是一個典型的格斗類項目表演,在當時非常受老百姓喜愛。到了漢代,另一種類似于角抵的活動——手搏逐漸興盛起來。《漢書·甘延壽傳》引孟康注云:“弁,手搏也。試武士用手搏,以手搏固實用之術也。”手搏雖然與角抵相似,但二者不是同一個項目。到漢代,手搏已形成一種將踢、打、摔等技術融為一體的身體格斗體系。到了三國時期,手搏活動已擁有廣泛的民間群眾基礎。這個時期的武舞具有很強的攻防格斗意識,并且種類很多,主要有鉞舞、斧舞、劍舞、戟舞、劍戟舞等。

戰國時期,青銅劍在軍中占據主要地位,到了秦代,鐵制劍已經取代了青銅劍。漢代為了抗擊匈奴,大力發展以騎兵為主的軍隊。騎兵作戰主要以砍斫為主,靠揮臂劈砍,很少有刺的動作。這樣,環首鐵刀逐漸地取代了劍在戰場上的地位。三國以后,劍漸漸退出拼殺的戰爭,但是其作為一種私斗兵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首先其在統治集團、貴族階層普遍開展,例如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祖輩便以教授劍道而聞名,東方朔15歲就學習擊劍,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年輕時喜歡擊劍,等等。劍在當時被稱為“君子武備,所以衛身”(《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其次,習練劍術在民間十分盛行,“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漢書·地理志》)。從資料來看,當時的習劍已經對劍技的師承與方法十分講究,“劍伎之家,斗戰必勝者,得曲城越女之學也。兩敵相遇,一巧一拙,其必勝者,有術之家也”。《論衡》,轉引自周偉良《古代武術的歷史分期及其基本特征研究》,《中華武術(研究)》2012年第7期。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很多關于劍術的文章。據《漢書》記載,這樣的文章有38篇,可惜后來都失傳了。兩漢時期,刀不僅在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社會上也出現了佩刀的習俗,并以佩刀來表現自己的身份地位。漢代,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甚至百姓也有佩刀的習慣,東漢晚期墓出土的一些農夫俑都佩戴環首鐵刀。漢代軍隊中的長兵器主要有戟和矛,尤其長戟,兼有刺、挑、叉、鉤、斫等多種功能,具有較強的殺傷力。到了三國時期,兵器種類開始多了起來,形制和用法也都有新變化,除以往說的“五兵”變為“弓、弩、戟、盾、刀劍”外,還有鐵柄刀、戈、殳、斧、狼牙棒等武器。三國時期,著名兵器鑒別家呂虔將漢武帝欽定的兵器概括為九長九短。九長即刀、矛、戟、槊、鏜、鉞、棍、槍、叉;九短為斧、戈、牌、箭、鞭、劍、锏、錘、抓。中國武術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武術大辭典》,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第6頁。

在武術理論方面,這一時期提出了對習武者武德的要求和規范。較以前武德主以軍功而言,此時的武術理論真正具有了武術文化意味,較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周偉良編著《中國武術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29~30頁。。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論述射箭方法和理論的著作,如《漢書·藝文志》所載大多為射法,少數為其他技法,如《逢門射法》兩篇、《陰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將軍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強弩將軍王圍射法》五篇、《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護軍射師王賀射書》五篇、《蒲苴子弋法》四篇、《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八篇、《蹴鞠》二十五篇等。馬明達:《略論武術古籍與武術文獻學的建立》,《體育文化導刊》1999年第6期。此書中“兵書略”部分把兵書分為四類,其中第四類“兵技巧”部分,是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武術著作,對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此可見,漢代就已經出現了關于武術拳法與器械技法的基本理論。

(二)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武術

兩晉南北朝經歷了300多年的時間。這段時期,朝代頻繁的更替,社會動蕩不安,各族人民通過長期的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加速了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戰爭的頻發促進了軍事武藝的發展,同時民族大融合也促進了各民族間武藝的交流和借鑒。北齊統治者還倡導婦女習武,這便有了流傳千古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現代的木蘭拳也是以其命名。以武選士制度極大地促進了武藝的發展,例如西魏開始實行府兵制,參選入士,既要掌握拳術的擒拿技術,又要善于運用各種長短武器。這對武術技巧和各種身體能力均提出了要求,加強了人們對武藝的重視。除此之外,這一時期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佛教和道教文化發展迅速,這為以后武術與佛道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礎,少林寺就是在這一時期建立的。

漢代的角抵活動發展到晉代被稱為“相撲”。“相撲下技,不足以別兩國優劣,請使二郡更論經國大理,人物得失”(《晉書》),相撲之名,由此而來。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相撲活動都十分受歡迎。當時相撲活動已具有極強的技擊性。除相撲外,文獻中還記載了這個時期的一些其他武藝活動,如魏孝文帝有很厚的指掌功夫,年十余歲時“能以指彈碎羊髆骨(肩胛骨)”(《魏書》);關于輕功的記載也讓人稱奇,“壯勇,拳捷能貫甲跳三丈塹,時人咸異之”(《十六國春秋·前趙錄》)。據《梁書·羊侃傳》記載,羊侃曾于山東兗州“堯廟中踏壁,直上至五尋,橫行得七跡”。尋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尺為尋。踏壁五尋,顯然是一種飛檐走壁式的能力;而橫行七跡,大概是一種人踏壁上墻后依靠慣性,改變位移方向橫向移動的能力。周偉良編著《中國武術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33頁。《魏書·釋老志》中記載了惠始和尚能“身被白刃而體不傷”,這是抗擊打功夫的體現,同時也能從中體會中國氣功的韻味。

武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有史料記載的個人徒手演練的“力士舞”,它與武術單人套路有極其相似之處。這一時期還盛行矛舞和劍舞等持械的武舞,以及“跳劍”或“跳刀”等兵械表演活動。

刀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不但用于軍事戰爭,而且是人們日常佩戴的防身之器。此時的刀多是與盾配合使用,史料中有很多關于將士手持刀盾沖鋒陷陣的記載。這個時期,劍被賦予了多種文化寓意,同時也產生了多種功用。首先是作為防身自衛的格斗武器,出現了很多劍客。《魏書》中記載有一位名叫拓跋儀的人,“少能舞劍,騎射絕人”(《魏書·昭成子孫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其次是作為朝儀禮器。因制作材料不同,佩戴不同質地的劍,就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地位。最后是作為一種道家的法器,主要用于所謂尸解作法、辟邪誅鬼。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長兵器主要是槊(矟)矛,在騎戰中廣泛應用。經過三國、兩晉時期的積累,到南北朝時,無論在技藝上還是在理論上,人們對槊的掌握都趨向成熟。此時,出現了由梁簡文帝蕭綱編撰的理論專著《馬槊譜》,此書對該兵器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和介紹,“馬槊為用,雖非遠法,近代相傳,槊已成藝”(《馬槊譜》)。《馬槊譜》一書,在《隋書·經籍志》中尚有收錄。棍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長兵器之一,別稱杖。晉代葛洪年長后“又學七尺杖術,可以入白刃,取大戟”(《抱樸子·外篇自序》)。在軍事戰場上,有“人馬逼戰,刀不如棒”(《魏書·尒朱榮傳》)的說法。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導引養生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著名的養生家葛洪(284~364),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提出了把肢體活動和練意行氣等各派養生方法結合起來,進行全面練習的思想,這對后來中國武術形成自己內外兼修、形神兼顧的特點起到了重要作用。南北朝時還出現了一本名叫《黃庭經》的書,對后來內家武術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

(三)隋唐五代時期的武術

在南北對峙時期,經濟文化的交流受到嚴重阻礙,人民深受戰爭之苦,迫切要求實現全國統一。隋文帝楊堅順應歷史潮流,建立隋后,于589年派兵滅陳,重建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但隋王朝是歷史上一個“短命”的王朝。隋煬帝施行暴政,使南北朝以后暫趨緩和的階級矛盾又被激化,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瓦解。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唐代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盛世景況。907年,朱溫滅唐后,建立后梁,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隋唐兩代的開國者都經歷了戰爭的磨煉,都十分重視對府兵的訓練。唐代的府兵具有兵農合一的特點,戰時打仗,平時務農。這樣使兵源得到了擴展,也促進了習武練技在民間的廣泛普及。唐代開始實行武舉制,是國家為了選拔軍事人才而進行的一種考試制度,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積極踴躍。武舉考試的項目有七項,以槍術、射術和力量測試為主,具體內容包括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翹關、負重、身材優劣等。唐代尚武崇俠之風盛行,李白、孟郊、元稹等人留下了很多頌俠詩篇。

這個時期的武術活動,首先表現為角抵活動的盛行,唐代的一些統治者對角抵有濃厚的興趣,比如,唐玄宗、唐憲宗、唐穆宗等人將角抵作為賜宴招待時的一項重要表演活動。唐代還設有專門管理角抵相撲的機構——左右軍,亦稱“二軍”。角抵活動不但得到統治階層的青睞,在民間也非常興盛。《吳興雜錄》記“七月中元節,俗好角力相撲。”這時期還出現了關于角抵的專門論著——《角力記》。摔跤活動在繼兩晉、南北朝的衰落之后,于隋唐兩代又重新復蘇并盛極一時。也正是在唐代,相撲活動東漸傳入日本。

隋唐軍隊作戰以騎兵為主,中長兵器以槍為主。據史料記載,當時出現了很多隋唐英雄,如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敬德、單雄信等人,他們都擅長馬上用槍。騎兵作戰中,弓箭是常規的遠射武器。唐代弓矢有長弓、角弓等四種,弩有擘張弩、角弓弩等七種,箭也有竹箭、木箭等四種。唐時刀有“儀刀、障刀、橫刀、陌刀”四種,其中陌刀在戰陣中發揮著巨大威力。唐代還出現了不少善用刀的猛將:“蓋蘇文狀貌雄偉,意氣豪逸,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資治通鑒·唐紀》),嗣業“身長七尺,壯勇絕倫”,“諸軍初用陌刀,咸推嗣業為能,每為隊頭,所向必陷”(《舊唐書·李嗣業傳》)。唐、五代的兵器,除上面所列舉外,還有套索、鏈錘、繩標、撾、錘、鞭等,均為打擊兵器。

各種史書典籍中關于唐代武舞記載的主要有劍舞、劍器舞、矛舞、破陣樂舞、大面舞、獅舞等。其中劍舞達到了很高水平,劍與舞相結合是劍術藝術化的表現。大詩人杜甫看了著名的公孫大娘的劍舞,寫下了千古名篇《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在武術理論方面,《新唐書·藝文志》中所載王琚的《射經》(一卷),可謂專門的武術理論。此卷內容非常詳細,反映了當時射藝理論的新水平。

二 古代武術逐步成熟期

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建立宋朝。與宋同時期并存的還有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于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全國。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漫長歷史中,宋元時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年代,也是中國古代武術的成熟期。

從宋代開始,火器在戰場上有了廣泛的應用,但并沒有完全取代冷兵器。宋代統治者非常重視武備,恢復了唐末五代時曾廢除的武舉制,并設置武學。宋代的武舉考試分比試、解試、省試和殿試四個等級,考試科目分武藝和程文兩種。武藝主要是弓馬騎射。武舉考試和武學都促進了社會習武之風的形成。兩宋時期,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摩擦不斷,邊患不絕,許多農民紛紛結社習武以自保,如山東、河北一帶的“棍子社”,河北定州成立的“弓箭社”等。盡管宋朝統治者屢屢嚴禁,民間結社習武仍然不絕,有的還成為農民起義前的一種結聚形式。在鄉村結社組織發展的同時,宋代城市結社組織也在悄然形成。如在南宋都城臨安,出現了徒手爭交的“角抵社”“相撲社”,射弩的“錦標社”,使棒的“英略社”等。周偉良編著《中國武術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61頁。宋代的江湖游民或綠林豪杰都好用棍棒,“使棒”一詞就始于宋代。

宋代的兵器千姿百態,當時已經有了“十八般武藝”之說。遼、金騎兵多用長槍,另備短刀,以槍為主,必要時刀槍并用。“出河店之役,太祖欲親戰,撻懶控其馬而止之曰:‘主君何為輕敵,臣請效力。’即挺槍前,手殺七人。已而槍折,騎士曳而下者九人。太祖壯之曰:‘誠得此輩數十,雖萬眾不能當也。’”《金史·撻懶傳》。轉引自曠文楠《遼、金、西夏及元代武術的發展》,《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金軍將士以矛槍著名者不少,如“謀衍,勇力過人,善用長矛突戰”《金史》。轉引自曠文楠《遼、金、西夏及元代武術的發展》,《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等等。宋代軍隊中的長兵器,以槍為主,長柄刀次之。宋代的槍形比較復雜。據官修的《武經總要》記載,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梭槍、太寧筆槍等九種。長柄大刀,同樣是宋軍中相當重要的武器裝備之一。據《武經總要》記載,當時刀的種類有掉刀、屈刀、掩月刀、鳳嘴刀、筆刀等。元代兵器精細而實用。據《武備志》記載,有鐵槍6種,刀7種,有飛鉤、镋、馬叉、梨花槍、狼筅(長槍)、雙飛撾、飛錘、鐵戟等兵器49種,還有火槍、火炮等6種。遼、金、蒙古諸族皆長于騎射,精于兵械,長短兵器均犀利精銳,短兵器以劍、刀、斧、錘為主,長兵器則以槍為主。契丹兵制中備鐵甲九事,即弓四、箭四百、長短槍、斧鉞、錐、小旗、火刀石等器。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第230頁。

宋代盛行的武術活動主要有相撲、角抵和摔跤等。從史料中可以看出當時人的武勇,“開泰五年秋,大獵,帝射虎,以馬馳太速,矢不及發。虎怒,奮勢將犯蹕。左右辟易,昭袞舍馬,捉虎兩耳騎之。虎駭,且逸。上命衛士追射,昭袞大呼止之。虎雖軼山,昭袞終不墮地。伺便,拔佩刀殺之”(《遼史·陳昭袞傳》)。民間出現了“套子”這種武術表演形式,還出現了有組織、有規則、有獎品的拳棒擂臺賽,這都體現了宋代武術發展的成熟。隨著宋代市井文化的繁榮,一些城市中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固定游藝娛樂場所——瓦舍(子)勾欄。

宋元兩代都曾對民間習武實行過嚴厲的禁止,這從側面體現了民間武術活動的普遍開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民間武術在文藝戲劇表演中得到另類形式的廣泛傳播。元劇中的很多劇目如“關大王單刀赴會”“單鞭奪槊”“三戰呂布”等,皆有不少武打的情節。武術向著表演藝術化方向發展,在其實戰性能被抑制的同時,通過舞臺的表演、宣傳,使其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普及。元代武術的舞臺藝術化,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它在促進民間武術傳播的同時,也為明清表演武術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礎。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第234~235頁。

三 古代武術繁榮完善期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東北地區滿洲貴族建立的清政權趁機入關,與漢族地主階級聯合鎮壓了明末農民起義軍,逐步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割地賠款,中國開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武術的繁榮完善期,主要表現為拳種大量涌現,門派林立,氣象萬千。武術與氣功相融合,重視內功,講求內外兼修。武術論著大量問世,中國傳統文化有機融入了武術技術和哲學體系,中國傳統武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明清兩代都通過武舉制選拔軍事人才,明朝武舉創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根據太監王直的建議,以文科為例,設武科鄉試、會試。弘治六年(1493),定武科六年一試,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準試弓馬。后又改為三年一試。考試內容主要是馬步弓箭和策試。明初建文元年,武學設立。明代武學與武舉制的實施對武術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清代情況大不相同。從制度上看,基本沿襲明末,考試程序、辦法等并無太大變化,但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清代武官雖然仍以行伍出身為“正途”,科舉次之,但科舉出身者數量不斷增大,在軍中占很大比例。加上封建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積極參加武舉考試。清代武舉為國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杰出人物。鴉片戰爭以后,頻發的御侮戰爭暴露出武舉人才不能適應新的戰爭,除了長矛大刀與堅船利炮之間的差距外,更重要的是基本素質和軍事思想上的差距。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舉制度才被宣布廢止,而民間的武術卻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開展。

明清時期,由于階級壓迫和民族矛盾,民間形成了很多秘密結社組織。至明末時,一些結社組織就“治甲兵,飭斗器”,如明天啟年間的白蓮教首領于弘志就成立了一個進行習武活動的棒錘會組織。清朝初年,滿漢之間的矛盾以及國家動亂,促使各類秘密結社在民間的發展更為迅速,各地相繼出現了如天地會、白蓮教、天理教、八卦教等秘密結社組織,還有青洪幫、哥老會等江湖組織。這些組織都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常以反清為宗旨,成員大多來自下層民眾,通過練武、治病、互濟等方式,廣泛開展各種武術活動,推動了武術活動的普及,也使各地區的武術文化發生了交融,豐富了武術內容。

明代時“十八般武藝”已經有了具體內容。“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五雜俎》,轉引自李義杰《媒介與文化資本》,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4月。在這十八種稱謂中,“白打即手搏之戲……俗謂之打拳”,其他都是武術器械的具體名稱。“十八般武藝”說法的流行,表明當時的武藝內容是多種多樣的,有徒手、器械,器械又包括長兵器、短兵器、遠兵器、軟兵器等。這意味著武術發展的日益規范化。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第252頁。

自元明開始,被尊為“百兵之帥”的槍一直是軍中常備的兵器之一。戚繼光提出軍中習槍當“法欲簡,立欲疏”,“教兵惟用封、閉、捉、拿、上攔、下攔六槍,只此已足用”(《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清代槍的種類繁多,八旗和綠營使用的裝備有長槍、火焰槍、鉤鐮槍、雙鉤鐮槍、釘槍、矛、戟等多種。明清時期,古代槍法的技術理論發展迅猛,槍法名家輩出。如山東、河北各處教師相傳楊家槍法、河南少林寺少林槍法、山東聊城韓氏槍法、四川峨眉槍法、楊家槍法、馬家長槍等。清人吳殳《手臂錄》載:“槍為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清會典圖·武備》中所收乾隆二十一年(1756)定的槍式就達16種,如雁翎槍、虎牙槍等。再加上明清兩代武術家們對槍法的苦心精研,使古代槍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形成了兵家的“戰陣之槍”和民間的“游場之槍”兩個不同的技術體系。

“諸藝宗于棍”,棍也是明代軍隊重要的兵器之一。“一名曰棍,南方語也;一名曰白棒,北方語也”(《武備志》),這是對該武器稱謂的解釋。“敵人盔甲堅固,射之不入,戳之不傷,遂用棒一擊,則毋問甲胄之堅靡。”(《紀效新書》)“用棍如讀《四書》,鉤、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劍經》,轉引自余水清《明清武術論著概述與主要成就研究》,《體育科學》2004年第8期。可見,明代對棍的重視程度極高。此時,還出現了不同技法特點的各家棍法,如少林棍、梢子棍、連環棍、陰手短棍、趙太祖騰蛇棍、邊欄條子、跨虎條子等。抗倭將軍俞大猷的《劍經》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棍法著作。對俞大猷的《劍經》,戚繼光稱“短兵長用之法,千古奇秘”。何良臣說:“棍法之妙,亦盡于大猷”,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闡宗》中寫道,明代少林棍有勢、有路、有譜,并用歌訣來說明棍勢的攻防變化。可見,在明代時期,棍術已經具有比較完備的體系。周偉良編著《中國武術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74~75頁。

據《江南經略》及《陣紀》等書記載,明代的刀法有十多家之多,如偃月刀、太平刀、定戎刀、鳳嘴刀、將軍刀等。在著名將領戚繼光撰寫的《紀效新書》中介紹了八種刀勢:開扎勢、仙人指路勢、斜行勢、滾牌勢、躍步勢、金雞畔頭勢、低手勢、埋伏勢。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第252頁。清代名刀有大刀、單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春秋刀、梅花雙刀、小提刀、連環刀、連環雙刀、八卦刀、單刀花槍、單刀進槍、花槍大刀等(《清稗類鈔》)。此時,刀技已能夠靈活配合身體的騰躍,刀法也朝著靈活輕捷的方向發展。“下抑上揚,左蕩右決,惟見光芒閃爍,不復辨其人”(《清稗類鈔·技勇類》),清朝刀法變化莫測,令人眼花繚亂。王俊奇:《器械武技“刀”的時代特征及其演變》,《搏擊·武術科學》2004年第4期。

明清時期的劍術在民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如長拳劍、太極劍、武當劍,少林武術的達摩劍、少林十三劍,峨眉山武術的峨眉劍,通背拳通背拳,民間又有“通臂拳”“通備拳”說法。的通背劍、螳螂劍、八卦劍、三才劍、七星劍、八仙劍、青萍劍、六合劍、昆吾劍、青龍劍,等等,使劍術演變成為武術運動體系中優美瀟灑、頗具魅力與神韻的項目之一。明清時期是劍文化得到保存、劍術套路得到大力創新的時期,此時期的劍文化是整個劍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大亮點。梁燕玲、李洋、王超:《中國古代劍文化的歷史發展研究》,《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第2期。

明清時期,武術發展的一個重大特征便是武術與氣功的融合,武術有內家和外家的區分。內外兼修成為中國武術的一大特點。易筋經和太極拳的出現標志著武術技擊與內功修煉的結合已進入成熟階段。內功的修煉一方面使習武者不斷地內化,注重感知自己身體內部氣血運行以及精氣神的調節,另一方面也促使習武者深入中國傳統文化,體會中國古典哲學,修身養性,提升武德,使技擊功夫與德性智慧融為一體。技術上的發展使武術在理論上不斷地吸收中國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的學說,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武術的內涵,提升了中國武術的修煉境界。

拳搏之技,明清時期稱為“白打”。戚繼光言:“其拳也,為武藝之源。”(《涌幢小品》)武術套路自宋代始現,發展到明清,已經形成了眾多風格獨特的拳種流派,并且各個拳種流派,都有自己的“門規”“戒律”“戒約”,還有“三不傳”、“五不傳”、“十不傳”以及“八戒律”、“十要訣”等作為選擇門徒的標準。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圇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鄭若曾在《江南經略》中列舉了當時民間流行的十一家拳法、三十一家棍法、十六家槍法、十五家刀法、六家劍法等;何良臣的《陣紀》記載了十七家拳法和諸家器械。余水清:《明清武術論著概述與主要成就研究》,《體育科學》2004年第8期。據1983~1986年挖掘整理的材料,在清代武術中“歷史清楚、脈絡有序、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有129個以上。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第310~311頁。拳種林立,門派眾多,乃是明清時期武術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明清時期武術理論的研究呈現空前發展的局面,融入了大量醫學、美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內容,并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等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出現了大量的武術著作,如明末河北學者王余佑的《十三刀法》,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唐順之的《武編》、茅元儀的《武備志》、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俞大猷的文集《正氣堂集》、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曹秉仁的《寧波府志·張松溪傳》、李承勛的《名劍記》、王晫的《兵仗記》、萇乃周的《萇氏武技書》、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等。可以說,明清武術典籍,是中國武術理論發展的一座里程碑,為后世的武術理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密云县| 文昌市| 理塘县| 剑川县| 武山县| 天柱县| 峡江县| 天台县| 大化| 白朗县| 怀集县| 二连浩特市| 县级市| 景德镇市| 波密县| 韶山市| 乌拉特后旗| 荃湾区| 抚州市| 万州区| 南皮县| 潍坊市| 五指山市| 交口县| 驻马店市| 宜兰县| 湟源县| 肇州县| 广丰县| 商南县| 乐东| 酒泉市| 上林县| 光山县| 格尔木市| 建阳市| 内乡县| 天津市| 沈丘县| 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