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民族團結進步理論與實踐
- 周競紅
- 778字
- 2019-01-05 00:32:42
四 研究對象:內蒙古自治區構建及民族團結
歷史上,內蒙古并非政區稱謂,在地理區位上指“古雍、冀、幽、并、營五州北境”,不同歷史時代有不同的古代民族活躍于此:“周,獫狁、山戎。秦、漢,匈奴盡有其地。漢末,烏桓、鮮卑薦居。元魏,蠕蠕及庫莫奚為大。隋、唐屬突厥,后入回紇、薛延陀。遼、金建都邑城郭同內地。元,故蒙古,起西北有天下。明,阿裕實哩達喇遁歸朔漠,復改號,遺踵衍曼,北陲多故?!钡搅饲逋醭瘯r期,這里被指為“漠南內蒙古”,其區域“袤延萬馀里。東界吉林、黑龍江,西界厄魯特,南界盛京、直隸、山西、陜西、甘肅,五省并以長城為限”。可見,自古代中國始,這里就是不同群體交流互動和競爭沖突之地,區域社會關系形態以統治階層利益為導向而變動。
清末民初中國國家政治的轉型使內蒙古政區的構建進入一個關鍵時期,也是區域民族團結進步構建的關鍵期,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和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建構在民族矛盾和沖突中成為日益明晰的理論認知和社會目標,并且在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發展中得以逐步實踐。1947年5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內蒙古自治政府的建立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解決民族問題,團結各民族共同奮斗,建立民族解放、國家富強、人民民主的新中國的重要探索。歷經70余年的變化,今天的內蒙古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北疆最重要的行政區域,這一區域集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自然資源富集區等特征于一身。歷經70年奮斗使內蒙古從昔日主要依靠傳統農牧業生產而發展的地區演變為三次產業均得到發展且經濟結構日益豐富的區域。從發展的角度來看,70年來,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民族團結進步不斷鞏固,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成為這個多民族區域民族團結進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成為區域發展的內在動力,更是民族團結創建的具體環節。本書將深入研究這一歷史過程,并總結相關經驗,以為各地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