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再現與身份認同:以新時期以來的“蒙古歷史敘事”為中心
- 汪榮
- 7154字
- 2019-01-05 00:28:34
第二節 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
“歷史再現與身份認同——以新時期以來的 ‘蒙古歷史敘事’為中心”是一個宏大而龐雜的課題,也是一個頗有難度的課題。盡管如此,對他人相關研究的整理工作和學術史勾勒依然必不可少。系統而有效地整理他人的論述,一方面可以迅速掌握最新的研究動向,對課題有一個全局的觀照;另一方面還提示了切入課題的不同的視角,為我們即將展開的論述提供了“見縫插針”的可能。根據本書的研究對象和論述層次,相關研究的梳理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 與“蒙古歷史題材”直接相關的研究
(一)蒙古族的“蒙古歷史敘事”研究
本書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新時期以來的 ‘蒙古歷史敘事’”,主要考察此階段多民族文學/文化關系,其中尤以蒙古族的歷史小說為焦點。與此課題直接相關的研究,主要包括綜合性研究與單篇評論兩種類型。
第一類是綜合性研究,其中包括學者論著和博、碩士論文。首先是姚新勇先生的《文化民族主義視野下的轉型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未刊)。在該論稿的第三章“民族歷史的重述:記憶與虛構”第四節“蒙古帝國敘事”中,姚新勇對“蒙古歷史書寫”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討論。他將“蒙古帝國敘事”作為“轉型期少數族裔歷史重述的重要標本之一”,在論文中介紹了作品的大致情況,重點考察了“蒙古帝國敘事的話語方式”和“歷史與現實”等。他的研究具有自覺的比較意識,進行了精密的文本細讀,且將文學的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結合起來,在古今交錯的對話中把握“蒙古歷史書寫”,十分有開拓性和示范性。
直接涉及此課題的還有張健的《蒙古帝國敘事——轉型期中國大陸地區“成吉思汗”形象的“多元道德化”敘述》(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07)。在此論文中,作者用“道德高低論”的視角來對“蒙古帝國敘事”進行四個核心情節(前代恩怨、手足相殘、愛恨情仇、烈烈西征)的比較,且追問了這種多元道德敘述背后的成因。該論文對道德問題的考察十分深入,正是由于這一視角的集中為筆者全面考察此議題提供了契機。
帶兄的《當代蒙古族漢語小說創作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2011)是觸及蒙古歷史書寫的重要論文。在該論文第三章“黃金家族情結”中,他研究了蒙古族漢語小說對黃金家族歷史的書寫。他對此階段所有的歷史小說進行了掃描,從審美的角度分析了“成吉思汗及其后裔的完美形象”。但從框架設計而言,他并未有一個全局的觀照,而是簡單連綴多部單篇小說的分析,這就導致了論述的單薄和不夠深入。同時,由于外部研究的缺失,論文在整體上顯得不夠立體,而較為平面。
包天花的《當代中國蒙古族文學敘事的性別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2013)也是一篇涉及蒙古歷史敘事的論文。該論文全篇以性別視角切入,對各種文本進行了精致的文本細讀。在該論文的第二章第一節中,包天花對成吉思汗敘事的性別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為筆者處理“蒙古歷史敘事”中的性別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其他的綜合性研究則沒有聚焦在此主題,只是在研究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歷史小說時稍微提及。李慧君的《當代少數民族史傳小說論略》(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07)正是如此。該論文的主要論題為當代少數民族的史傳小說,在第二章“當代少數民族史傳小說中對于民族英雄敘事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中,“英雄敘事的典型代表:成吉思汗和他的時代”占據了第二節。從該論文的整體架構來說,蒙古歷史敘事只是作為英雄敘事的案例被簡略地論及,而沒有作為核心的議題。同時,該論文的議題太過龐大,導致個案的研究無法充分展開。
此外,徐文海主編的《草原文學論稿》也涉及“蒙古歷史書寫”。在該書第三編“現當代草原文學”的第六節“草原歷史小說”中,作者以巴根的歷史寫作為中心,在“草原文學”的范疇中對其作品進行了細致的解讀。“草原”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框架,它不僅具有風景的維度,同時也提醒我們注意空間、生態等內容在“歷史書寫”過程中的重要性。
不得不簡單提及的還有很多以蒙文書寫且尚未翻譯的論述,其中包括哈申高娃的《蒙古族歷史題材長篇小說與蒙古人的歷史意識——當代蒙古族歷史題材長篇小說主題的闡釋》(博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2010)。從題目上看,這篇論文在研究對象上與筆者的課題十分相近,但因筆者不通曉蒙文,這部分的資料只能付之闕如。
第二類是單篇評論。盡管有關“蒙古歷史書寫”的小說出版數量很多,但是圍繞單部作品的有分量的評論文章并不多,這與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與批評的現狀有關。在“蒙古歷史書寫”的相關論文中,其寫作的中心意旨多圍繞作品英雄人物的形象分析和文學內部的審美研究,局限性較大且不夠深入。相關單篇評論主要有:
關于蘇赫巴魯的研究。關于蘇赫巴魯的研究成果較多,其中較為重要的幾篇是:廖一的《民族、民間、經典——蘇赫巴魯成吉思汗傳記系列論評》(《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3期),廖一的《天籟頌族魂 健筆塑天驕——蘇赫巴魯創作論評》(《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康建強的《蘇赫巴魯文藝創作概論》(《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馮振翼的《殫精瀝血鑄英魂——論蘇赫巴魯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通化師院學報》1998年第1期)。
關于巴根《成吉思汗》的研究。包括:徐文海的《成吉思汗·戰爭·女人——巴根長篇小說〈成吉思汗〉分析》(《民族文學研究》1996年第2期),謝永旺的《〈成吉思汗〉得失談——在一次座談會上的發言》(《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2期),周雙利與于東新的《重現“一代天驕”英雄形象的歷史畫卷——評巴根的長篇歷史小說〈成吉思汗情狩〉》(《民族文學》1996年第4期),龐維天的《沿著民族的心靈之旅漫溯——談巴根的長篇歷史小說創作》[《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此外,還有一篇關于作家的報道為張曉華和許洋洋的《巴根:從草原深處走出來的軍旅作家》(《中國民族報》2007年8月3日,第12版)
關于包麗英的研究。包括:張清芳《成吉思汗第36代長孫女筆下的蒙古帝國》(《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6月26日,第5版),王維玲的《〈蒙古帝國〉既寫出了“歷史”,也寫出了“小說”》(《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11月27日,第8版),崇先鳴的《包麗英:游走在蒙古帝國的時空》(《通遼日報》2009年5月24日,第1版)。
(二)漢族的“蒙古歷史敘事”小說與電影研究
“新時期以來的 ‘蒙古歷史敘事’”是一個開放性的題材,這也就意味著它不僅存在于蒙古族,也存在于漢族作家的筆下。由此,我們研究的版圖也將跨越地理的邊界,在跨族際的視野中進行。面對不同的文化語境中的相關文本,早先的研究工作對我們理解作品有所助益。
冉平的《蒙古往事》是我們重點考察的個案。冉平是當代漢族作家中對蒙古歷史書寫著力甚勤的一位。《蒙古往事》也以入圍茅盾文學獎而出名。盡管如此,關于該作品的評論或研究還是非常稀少,僅有幾位研究者稍微提及。例如付艷霞的《浮士德式的一代天驕——讀〈蒙古往事〉》(《南方文壇》2006年第2期)和張檸與行超的《當代漢語文學中的“邊疆神話”》(《文藝研究》2011年第2期)。后一篇論文將《蒙古往事》放置在當代漢語文學的少數民族題材創作的框架下進行研究,雖然只是稍微提及,但十分具有啟發意義。
王坪導演、冉平編劇的電影《止殺令》也是我們研究的個案。圍繞這部電影的評論和研究資料有:由燕然和胡龍華采訪整理的《冉平:我個人喜歡示弱的東西》(《電影》2013年第5期),這篇文章是該片編劇冉平的自述,對理解電影的創作意圖具有重要價值;付宇的《古裝歷史題材影片創作中的商業性元素——娛樂的歷史和歷史的娛樂性》(《電影藝術》2014年第1期)對近年來的幾部歷史古裝大片進行了綜合的分析,總結了這些電影票房失敗的原因和在敘事上的教訓。另外,上林的《〈止殺令〉:丘處機讓成吉思汗放下屠刀?》(《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第8期)和崔理明的《慈愛與仇恨來自哪里?——看電影〈止殺令〉》(《中國道教》2013年第3期)是兩篇重要的資料,這兩篇文章展開論述的方式都是將歷史材料與電影情節進行比對,這為我們深化對電影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 涉及“歷史敘事”相關問題的研究
(一)跨學科視野下的“轉型中國”研究
新時期以來的“蒙古歷史敘事”并不是封閉在文本結構中的靜態文本,而是在當代文學/文化場域不斷衍生、增殖和繁衍的動態文本。我們要解讀“蒙古歷史敘事”,就必須回到語境中去,在政治、歷史與文化的多重維度中進行把握。“蒙古歷史敘事”涉及的問題的雜糅性和文本的癥候性必須放置在現代中國轉型期的整體視野中進行觀照,而關于“轉型中國”的相關論述則是在跨學科的視野下展開的。
首先是汪暉的《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和《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在前書中,汪暉回應了海外漢學中關于中國政治文化中“帝國”與“國家”的二元論問題。現代中國乃是由古代多民族帝國轉型而來,耦合了多種歷史的體制資源和文化遺產,而要研究轉型中國,就必須回到歷史世界中去探尋。在后書中,汪暉推出了“跨體系社會”的重要概念,同時,西藏和琉球的案例也有利于我們理解帝國向民族國家轉型中在地方區域上遇到的種種問題。
葛兆光的《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對中國認同和“何為中國”的問題闡釋得十分深刻。葛兆光在綜合了多種關于中國認同問題的學術前沿觀念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論點:“在中國,并非從帝國到民族國家,而是在無邊 ‘帝國’的意識中有有限‘國家’的觀念,在有限的 ‘國家認知中保存了無邊“帝國”的想象’。”由此看來,葛兆光的相關論述其實也是圍繞著“中國轉型”展開的。
與上述研究展開對話的是關于“天下觀”的研究。趙汀陽的《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對“天下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近年來關于該問題的重要研究專著。在該書中,趙汀陽重新闡釋了周朝的天下概念和制度設計,并試圖建構出一個作為未來世界政治制度的“天下體系”。這是他對西方現代政治制度的反思,也是當代最新的世界和平理論。王銘銘的《人類學講義稿》雖然內容龐雜,但也大量涉及“天下觀”的問題。王銘銘認為,中國的“天下觀”從初具雛形起就是中心漢族區域、少數民族區域與海外區域的“三圈”形式。這是一個由中原視角放射的同心圓。王銘銘的研究方法帶有思想史的色彩,他對“三圈”模式進行繁復細致的觀念史的考證,這有利于我們把握歷代以來的“天下觀”的變遷。
劉鳳云、劉云鵬所編的《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是大陸學界對海外漢學中“新清史”思潮的重要匯編文集。“新清史”是海外學者對清歷史的新闡釋和新討論,該思潮對“滿洲性”的強調和對滿文檔案的使用都為既往的清史研究開辟了新的思路,也帶來了不同的學術政治的爭論。該書收集了有關的商榷文章,從而凸顯了這一思潮中不同觀點和立場的博弈。
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與世界歷史的大轉向》以及《游牧民的世界史》也是我們進行蒙古歷史敘事研究的重要參考。杉山正明是日本學界“蒙元時代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觀點是將蒙古帝國放置在世界史與中國史的交叉地帶進行研究。在他看來,蒙元擴大了中國的版圖,從而使中國實現了從宋朝的“小中國”向多民族帝國的“大中國”的跳躍。他關于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的評價也打破了我們對蒙古使用暴力與戰爭手段的刻板印象。
與前述汪暉以及葛兆光等學者的研究不同,寶力格的Collaborative Nationalism The Politics of Friendship on China's Mongolian(《協作式的民族主義:中國蒙古邊疆的友情政治》)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專案,也為東北亞政治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他聚焦于蒙古族在多邊的地緣政治與多方的勢力博弈的格局下所采取的舉措,這些舉措體現了一個弱勢族裔的生存之道。
(二)多民族文學/文化關系,或少數民族比較文學研究
近年來,少數民族文學學界已經從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轉向多民族文學研究,這一研究路徑的“比較文學取向”產生了諸多新的議題,也與前述汪暉的“跨體系社會”等概念構成了對話關系。在本書中,盡管我們將研究聚焦在涉及“蒙古歷史敘事”的歷史書寫上,但一個廣闊的學術視野依然是有必要的,而“作為比較文學的少數民族文學”對我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相關研究領域的主要論著如下:
第一類是統合性的研究。關紀新主編的《20世紀中華各民族文學關系研究》是該領域的一部重要的典范型的論著。該書規模宏大,從“20世紀”和“中華”兩個術語出發,通過“功在史冊的文學向導”、“代表性作家的個案尋繹”、“交流互動中的民族文學路徑”和“從國家文化語境到全球化文學浪潮”四個部分鋪陳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學關系。該書由業內各個領域的專家合作編寫,是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內一部重要的標桿性論著。
劉亞虎的《中國南方民族文學關系史》是一部系統的專著,該書按照歷時性的線索,從先秦一直寫到清,梳理了各個朝代南方各個民族之間彼此交匯和互通的文學/文化關系。該書尤其注重漢族文學與其他少數民族文學之間的文學對話。
另外一部理論建構與個案分析相得益彰的專著是姚新勇先生撰寫的《尋找:共同的宿命與碰撞——轉型期中國文學多族群及邊緣區域文化關系研究》。該書上卷以問題意識和理論關鍵詞為導向,梳理了諸如主體、認同、尋根、女性話語、后殖民話語等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重要的話題,而在下卷中則提供了對象各異的個案研究。該書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視野和一系列評論實踐的示范。
劉大先主編的《本土的張力——比較視野下的民族文學研究》是一部匯集了多人論述的論文集。該書以學術史和學科基礎、個案研究、相關學科借鑒三個部分為框架,體現了寬廣的學術視野。該書的長篇導言《民族文學的跨界、翻譯與超越》則提出了關于“比較視野”的諸多理論命題,體現了前瞻性。
第二類是個別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比較文學研究。扎拉嘎的《比較文學:文學平行本質的比較研究——清代蒙漢文學關系論稿》從構建國內各民族文學關系的角度,對比較文學理論在少數民族文學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示范,不僅有理論構建,還有專題研究。
王菊的《比較文學視野下的彝族文學研究》也是一部細致的文本研究專著。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該書將彝族的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放在古今中外的范圍內進行廣泛的比較和對照,從而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區隔。彝族文學的特質在比較中更加充分地凸顯出來。
使用比較文學方法做個案研究的還有包紅梅的《蒙古文學文體轉化研究—— 〈青史演義〉與蒙漢文歷史著作的比較》。該書使用敘事學的方法,揭示了漢蒙兩個族群之間對話互動的文學關系。同時,她還成功地處理了史傳與小說之間的轉換關系,并在蒙古族文學的脈絡中呈現出來。上述橫向與縱向的雙重網絡使得研究得以深化,同時,該論文集中在《青史演義》的互涉文本上,使得討論十分集中,這對我們研究當代蒙古歷史書寫具有參考價值。
(三)相關學科的歷史敘事研究
1.現當代文學的歷史敘事研究
本書研究的對象“新時期以來的 ‘蒙古歷史敘事’”中很多作品屬于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范疇內。由此我們在進行研究時有必要借鑒現當代文學學科對于“歷史小說”的研究方法。在現當代文學的學科版圖中,歷史小說常常被放置在“通俗文學”的范疇內進行研究。在這種格局下,歷史小說的研究往往變得平面,顯得無關痛癢。而在理論的提倡下,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研究論著。
站在文學史的角度,對歷史小說進行縱覽式研究的是湯哲聲的《邊緣耀眼:中國現當代通俗小說講論》。在該書中,湯哲聲梳理了歷史小說的發展脈絡,從而給予了歷史小說一個新的文學坐標。
從敘事類型學角度切入歷史小說研究的則是許道軍的《千秋家國夢:中國現代歷史小說類型研究》,他打破了傳統歷史小說研究的雅俗觀念,從民族志的角度對歷史小說類型做出了界定,建構了一個研究歷史小說的新框架。當然,從總體上看,他的研究偏重于內部研究,是對既往歷史小說研究偏重外部文化闡釋的一個扭轉。
吳秀明的《中國當代長篇歷史小說的文化闡釋》是關于歷史小說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對所有研究歷史小說的后學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書從當代文化轉型的歷史語境中對歷史小說的本體演變進行了探討,以專題的形式討論了與歷史小說相關的諸多問題。其后,他又以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為范例,將宏觀的文化闡釋與細部的文本解讀相結合,全面梳理了當代歷史小說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但是,歷史小說的研究更需要理論的介入。王德威的《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為我們思考歷史、小說和政治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他看來,新歷史主義的介入打破了歷史的“真實性”,使歷史變成虛構的歷史,小說以虛構的形式重新改寫了歷史。魯曉鵬的《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則從中國的史傳傳統出發,在古典詩學的建構中重新鉤沉了中國史與詩的關系,而他的這種觀點事實上在古代文學的領域內呼應了王德威的觀點。
2.文藝理論及其他相關研究
近年來,文藝理論界對歷史文學的價值逐漸重視,并出版了大量關于歷史小說研究的理論與個案研究的著作。這些研究對歷史小說進行了整體性的理論考察,也提供了詳細的個案分析,對我們處理少數民族歷史小說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以下僅僅列舉幾本晚近出版的相關書籍。
近年來,童慶炳先生主持了一些重要的關于歷史題材文學的研究的項目,如2011年出版的《歷史題材文學創作重大問題研究》以及2014年出版的《歷史題材文學系列研究》。在《歷史題材文學系列研究》中,第1卷是《歷史題材文學前沿理論問題》,第2卷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的傳統與經驗》,第3卷是《中國現代歷史文學的傳統與經驗》,第4卷是《中國當代歷史文學的創造與重構》,第5卷是《英俄歷史文學的傳統與經驗》。從上述出版品的標題中可以看出,此系統的研究觸及了歷史小說或歷史題材文學的方方面面,因此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外國文學的研究中,王建平《美國國后現代小說與歷史話語》也對我們研究歷史小說具有借鑒意義。王建平以獨特的視角將美國后現代小說與歷史理論相結合,將文本與美國歷史斷裂和社會轉型的歷史語境結合起來,這種問題意識對我們理解文學與歷史的關系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