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經濟危機傳導的社會機制

在宏觀金融分析中,對于一項金融沖擊如何影響經濟行動者的行為從而影響經濟總量變化的機制,通常主要關注的環節是:價格信號(包括利率、非貨幣金融資產價格、匯率等)、直接的信貸活動、資產負債表狀況(負債和凈資產變動)。無疑,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環節,經濟危機也正是表現在這些關鍵環節的連鎖反應中。但是必須看到,到目前為止的宏觀經濟分析中,有一些重要的社會過程尚未引起研究者們的充分重視,尚且缺乏深入的研究。而這些社會過程,或者本身就是危機傳導的機制,或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危機傳導機制,因而為了防范和應對危機,這些社會過程是特別值得加以關注的。

在這里我想指出的是,在社會學的工具箱中,有一些工具對于我們理解和分析經濟危機的社會傳導機制,是有幫助的。比如,“自我實現預言”、群體規模信號和重要主體信號、非預期后果等,都是有分析潛力的概念。認為社會學在分析經濟危機的傳導方面毫無依憑,是一個誤解。當然,社會學工具箱中現有的工具,并不夠用,有的即使有用,但也并不完全適用。這恰恰是社會學在現實需要的激勵下發展的契機。其實,回想一下面對經濟危機的凱恩斯經濟學建立之時,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工具是根本不適用的,正是現實問題推動凱恩斯發展出了宏觀總量分析工具。凱恩斯寫道:“我將說明:經典學派之前提,只適用于一種特例,而不適用于通常情形;經典學派所假定的情形,是各種可能的均衡位置之極限點,而且這種特例所含屬性,恰不是實際經濟社會所含有的。結果是理論與事實不符,應用起來非常糟糕?!保▌P恩斯,1957: 9)社會學者不能因現成工具不夠用、不適用而放棄理解經濟危機這一重要社會現象的責任,也完全不必因此而妄自菲薄。

(一)“自我實現預言”

這是社會學者都熟悉的由羅伯特·默頓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初始時的一個虛假的情境定義,由于引發了新的足以影響情境狀態的行動,因而使原來被虛假定義的情境變成了真實的。有意思的是,默頓恰恰是以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一家銀行的倒閉為例來說明這一概念的。一家經營狀況良好的銀行,在某一天偶然聚集了較多的人提款。于是有人據此做出一個判斷:這家銀行的經營出了問題。這本是一個虛假的情境定義,卻在儲戶中流傳開來。結果,大家爭先恐后地提款,致使這家銀行真的經營不下去了。這個結果,當然不能證明最早認為這家銀行經營出了問題的那個人做出了正確的判斷,而是預言影響了儲戶的行動所致(默頓,2001: 287~288)。

當然,并不是任何預言在任何條件下總能夠自我實現。一個虛假的情境定義,能夠在人群中擴散開,并引導人們采取行動,需要具備某些特點。在個人行為足以影響事件結果時,個人預言可以通過個人行動實現。這種情況可能為心理學所關心,卻不是社會學所關心的,也不是我們在討論危機傳導機制時關心的。我們關注的是預言通過集體行動自我實現這種情況。劉慧國(2007)對通過個人行動和集體行動實現預言做出了區分。首先,這個預言要引起人們足夠的關心,通常是人們期待出現或擔心出現的;其次,它要和人們掌握的有限信息、人們的某些經驗相吻合,否則不足為信;再次,它使許多人沒有能力或者不愿花費代價去檢驗。

從個人行動的社會性角度看,個人的決策總是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影響的方式和機制則多種多樣。在有的情況下,個人關注他/她的對手,根據預計的對手行為確定自己的行動;在有的情況下,個人受其熟人網絡的影響;而有時,人們按照想象中的群體行為模式行動;在變化較為迅速的社會中,人們會把宏觀走勢作為決策的依據之一……當危機蔓延并可能最終影響到每個人的利益,從而對危機形成廣泛的社會關注時,人們的情境定義也更容易聯想到危機。這時,“自我實現預言”就可能成為一種危機傳導的機制。在默頓之后,謝林是接受了“自我實現預言”作為經濟危機傳導的一種機制這一看法的。他寫道:“20世紀30年代當人們都認為銀行已經處于破產的邊緣時,他們都會去銀行擠提存款,從而導致他們擔憂的銀行破產?!保ㄖx林,2005: 96)

“自我實現預言”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其傳導危機的途徑也不止一條。默頓所講的是金融領域中的例子,我們還可以舉出一些其他的例子。比如,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以后,美歐民眾購買力下降,對中國出口商品的總需求減少,如果人們預言中國的外向型企業都難逃倒閉之險,于是抓緊斷開和這些企業的長期關系——包括本來通過關系合約維系的債權債務聯系,那么,真的就會加速這些企業倒閉,原本有可能調整銷售市場和獲得生存機會的企業也會被一鍋燴掉。

從應對危機的角度著眼,在“自我實現預言”有可能傳導危機的情況下,需要有“去自我實現預言”的機制發揮作用,這方面需要進行認真研究。有人可能設想通過制造和衰退相反的“預言”,借助“自我實現預言”機制來發揮反危機蔓延的作用,但這類技巧是很難奏效的。前面講到,不是任何預言都可以引導集體行動來自我實現。在危機已經出現時,制造一個繁榮預言,和人們的經驗相去很遠,是不足以使人們相信的。默頓曾寫道:“我記起當我閱讀尼克松總統1971年的預算報告時的矛盾心情,他對經濟的樂觀預測,用他的話說是‘自我實現的預言’?!偨y應該知道,代表公眾的重要人物所做的預言要想自我實現,除了其他特定條件外,只有當這種預言獲得了廣泛的信任后才可能?!保D,2001: 313)比如,在樓市升到高位超出人們的承受能力已經出現逆轉以后,某些人人為制造樓市價位即將反升的預言,是很難得到群體響應的。“自我實現預言”并非不受其他條件的約束。我們在這里還特別想要說的是,社會科學研究者不要去制造希圖“自我實現”的社會預言,那不僅有違科學倫理,而且終將危害科學研究的正常社會功能。

(二)群體規模信號和重要主體信號

在危機傳導中,除了價格信號發揮作用之外,還有一些非價格信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群體規模信號和重要主體信號是兩類重要的非價格信號。

危機的蔓延常常有一個由緩慢發展到加速擴展的過程,這個轉折有時是通過群體規模信號發生作用的。傳統經濟學假定個人在決策時不受他人狀態的直接影響,這顯然不現實,這并不利于展開許多重要問題的討論。事實上,人們在消費、投資等方面,或大或小地直接受到他人行為以及他關注的其他行動者規模的影響(Becker and Murphy, 2000: 3)。韋伯早就指出過個人行動的社會性。受到社會學影響的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把他人影響引入效用分析,提出了擴展的效用函數概念,為進一步的分析奠定了新的行為基礎(貝克爾,2000: 15)。托馬斯·謝林在討論受到其他人影響的行為及其宏觀后果時,從物理學中借用了“臨界密度”概念。謝林運用這個概念描述的是這樣一個現象:個人在采取了某種行動的其他人達到一定的數量(或一定比例)之后,將被引發相同的行動,而在一個群體中,當參與某種活動的人達到一定最小數量(或一定比例)時,這種活動會自動持續下去。據此,他建構了一個模型(謝林,2005: 74~89)。格蘭諾維特受到謝林的啟發,利用個人行動“起始值”概念(Threshold)討論了由序貫個人行動形成的集體行動的特征,建構了一個和謝林相似的模型(Granovetter, 1978)。他所謂的個人行動“起始值”就是使個人的行動得以發生的其他人的最低數量(或比例)。奧利弗和馬韋爾等人在研究集體行動困境的克服時提出“臨界數量”(Critical Mass)概念,用之討論使后續行動規模迅速擴大的轉折點(Oliver, Marwell and Teixeira, 1985; Oliver and Marwell, 1988; Marwell, Oliver and Prahl, 1988;張曉磊,2006)。

上面的那些研究雖然沒有直接討論經濟危機的社會傳導,但是其中提出的概念工具對于研究危機傳導的社會機制是有幫助的??梢钥吹剑T如臨界密度、起始值、臨界數量這些概念,都和群體規模信號有關。

群體規模信號在危機傳導中會發揮一種獨特的力量。當經濟衰退出現時,在失業規模、企業倒閉規模達到一定量之前,其影響主要是通過企業財務鏈條發揮作用,還不足以引起社會成員的普遍關注,人們還會按照常規方式來進行決策。但是,一旦失業、企業倒閉達到一定規模,其影響就不僅通過財務鏈條擴散,而且會形成一個獨立的信號向社會成員發送。人們的預期會因此發生變化,行為方式也會發生變化。投資、消費趨于收縮,而這樣的變化,又會推動危機的加速蔓延。

除了群體規模信號以外,經濟危機由緩慢到加速的轉折,有時也會通過重要主體(如大銀行、大企業)垮臺發出的信號而發生。在傳統經濟學的分析模型中,對行動主體的差異性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雖然注意到市場勢力有不同,但也只限于供求分析),特別是在完全競爭模型中,這種忽略達到極致。事實上,行動主體在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是有差異的,而在危機的蔓延中,不同地位的主體卷入危機的經濟、社會影響是不同的。有一些主體在經濟體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有重大的影響力。它們不僅在交易網、財務鏈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具有象征意義。這類主體的經濟運營一旦發生問題,其連鎖反應不僅通過交易網和財務鏈發生,而且還向社會廣泛地發出“經濟出現問題”的信號。當意識到問題嚴重的社會成員們降低投資、消費以后,危機得以加速擴散。

面對危機傳導中的群體規模信號和重要主體信號,需要有強信號才能適度抵消,在這里,政府的明智而強有力的措施正具有這樣的信號功能。中國政府應對東亞金融危機中的作為即是一例。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中,東亞各國貨幣紛紛降值形成潮流,發出強烈的金融危機將進一步深化的信號,許多人預言人民幣即將降值,并拋售人民幣,似已形成預言自我實現之勢,但中國政府毅然宣布人民幣不降值,發出強有力的反危機信號,遂使形勢逆轉。這是反危機史上信號戰的一個重要案例。

(三)政府政策的非預期后果

在宏觀經濟學中流行的看法是,政府是熨平市場經濟周期的力量。也就是說,當經濟熱度升高引發通貨膨脹或顯現出嚴重失調隱患時,政府會采取緊縮政策來使經濟適度降溫;當經濟衰退出現時,政府會采取擴張政策來刺激經濟回升,抑制經濟衰退。這里,政府顯然與衰退的加劇無緣。固然,這種分析架構中的“圣人”政府假定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比如,政府行為研究者指出政府官員從其特殊利益出發具有財政擴張傾向,因而使財政支出存在升易降難的剛性。但這種批評也僅是指出政府具有不適當需求擴張的內在動因,而并未關注政府行為助長衰退的可能性。

事實上,政府的政策,撇開判斷失誤的政策(如經濟已經不景氣,但政府仍判斷為過熱,從而采取緊縮政策)不談,哪怕是試圖刺激經濟回升的政策,有時也會成為危機傳導渠道。我們不能用政府試圖實施逆對經濟周期風向的政策,就判斷政府政策一定會得到逆對周期風向的結果。

這里存在由默頓提出的“非預期結果”問題。“非預期結果”這個概念是默頓于1936年在《有目的社會行動的非預期結果》一文中提出的。關于此后這一概念的發展和影響,可見默頓《非預期結果及其相關的社會學觀點:個人思想錄》(默頓,2001: 309~331)。例如,政府的下調利率政策,本是試圖通過擴大貸款規模并借助乘數效應刺激經濟回升的,但它同時也發射了一個經濟處在衰退中的信號。這個信號不僅影響到借貸需求者,而且影響到非借貸需求者。人們會根據衰退信號形成預期,并根據這樣的預期做出決策。如果衰退預期帶來的消費、投資需求縮減大于利率下調帶來的擴張,那么,至少在短期內,這種刺激經濟回升的政策加劇了經濟衰退效應。

有必要指出,政府的政策應對的問題是多方面的,遠遠不限于經濟周期,而這些政策恰逢經濟危機來臨時,也可能出現非預期后果。這就產生了政府的應對危機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協調問題。有時,其他的一些有道理的政策在經濟危機來臨時會成為強化衰退的力量。例如,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地區的政府從長遠發展考慮,出臺了吸引高技術企業進入,而將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擠出的政策。但替代尚未成功,危機的蔓延已經來臨。此時,勞動密集型企業內外交困,加劇衰退。

上面僅僅是舉出了幾個在研究經濟危機傳導機制時有潛力的概念和工具。深入研究這些機制,并創造更為適用的分析工具,是社會學面對經濟危機應當承擔的學術任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团风县| 静安区| 郁南县| 大城县| 阳谷县| 洛南县| 鹤岗市| 墨江| 莆田市| 象山县| 徐汇区| 西宁市| 奎屯市| 静乐县| 依安县| 当涂县| 特克斯县| 西乌珠穆沁旗| 仁怀市| 南充市| 桂平市| 福建省| 无锡市| 绥阳县| 松原市| 西宁市| 如皋市| 凌云县| 沙田区| 嫩江县| 安多县| 莫力| 醴陵市| 武邑县| 上栗县| 山阳县| 青田县| 盐源县| 苏尼特左旗|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