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昂族文化與社會變遷
- 姜科
- 5458字
- 2019-01-04 20:14:59
第二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
一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入與教派
(一)傳入
南傳上座部佛教是植入德昂族最深、最廣的信仰。德昂族信仰的佛教,屬佛教南傳派系的上座部。自元代中期以來,南傳上座部佛教開始在德昂先民中傳播。當時德宏地區傣族勢力強盛,以麓川思氏為代表的傣族統治階層陸續征服四鄰地區,并逐漸把盈江、潞西地區的德昂族和其他民族置于自己的統治之下。德昂族被征服后,不堪傣族土司的苛稅和剝削,被迫遷徙到邊遠的山區和半山區居住,還不斷進行武力反抗。傣族土司為“教化”德昂族民眾,遂從緬甸木邦請僧侶到德昂族人住地建佛寺,宣傳佛教教義和教規,同時還培養德昂族本民族的僧侶。他們在民眾中不斷宣揚:信奉佛教,會給人們帶來幸福,善者可以升天堂,惡者將會下地獄。由于當時德昂族先民在政治、軍事斗爭中屢遭挫折,人民處于苦難之中,亟須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而流傳于緬甸以及傣族民間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他們的愿望和需求。于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便在德昂族中迅速傳播開來。
(二)派別
上座部視釋迦牟尼為唯一教主,在該教派佛寺內,無論見到多少尊佛像,都是一個模式。這個教派追求個人自我解脫,把“滅身滅智”、修得阿羅漢果作為最高目標。阿羅漢果的三個理想境界是:①除盡一切煩惱;②受天人供養;③永遠進入涅槃,不再轉世受生死輪回之苦。在義理上否定自我的實在性,重視37道品的宗教道德修養(37道品,意為達到佛教覺悟、趨向涅槃的途徑,共分7種37項)。
傳說佛教有五個始祖,原為五兄弟,他們每隔5000年輪流主持佛教。德昂族和傣族都信奉這五佛,現在主持佛教的是哥達瑪佛,即釋迦牟尼佛。云南上座部佛教,共分為“潤”“擺莊”“多列”“左抵”四個教派。這四派,德昂族都有信仰。
“潤”派:自稱“繞進”的德昂族信仰派別。信眾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畹町鎮的芒棒,他們可以飼養豬、雞,可以殺生。
“擺莊”派:又稱“擺芒”“格曼”,與“潤”派有密切的關系。自稱“繞可”“繞祜”的德昂族信仰派別。此派中居于德宏州及保山地區的傣族、阿昌族信徒較多,潞西縣的茶葉箐、早外的德昂族信仰此派。據德宏州的伍古臘長老介紹,“擺莊”派佛教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從緬甸木邦傳入,是傳入德宏地區較早的教派之一,其經典、戒律和誦經方式都與“潤”派相同,此派可以飼養豬、雞,可以殺生。
“多列”派:自稱“饒賣”“冷”“布列”“布雷”“梁”“汝買”“若買”“羅梅”等的德昂族信仰派別。在德昂族的支系中,信仰“多列”派的占絕大多數。凡德昂族聚居的地區皆有信之者。此派禁殺生,不飼養豬、雞,只許養一只報曉公雞。在其周邊的傣族、阿昌族中,信仰此教派的人很少。
“左抵”派:“左抵”一詞在緬語中是“誠心”的意思,相傳此派是從“多列”派派生出來的。傳說“左抵”派創始人窄拉是緬甸芒海人,在緬甸曼德勒某寺出家為僧,于三百多年前創立此派。九十多年前,先后傳入瑞麗、芒市、鎮康、耿馬的少數德昂族村寨。現居住在鎮康的南傘、軍弄,自稱為“納昂”“繞進”的德昂族各支系都信奉此教派。“左抵”派戒律極嚴,禁飼養牲畜家禽、禁殺生、禁煙、禁酒等。此派主要特點是緬式佛教文化色彩較濃,除用傣文寫的巴利語經典外,還有用傣文寫的緬語經典。
近三四十年來,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各教派觀念已逐漸淡薄,德昂族也不例外,不少寺院的僧侶已有很大變化,各派之間相互觀摩學習、取長補短,如邦外佛寺派出僧徒前往芒市的傣族莊相佛寺學習經典;出冬瓜佛寺請緬甸的班包歹佛爺前來傳經;鎮康德昂大寨佛寺請緬甸觀寶寨佛爺授經典;等等。派別觀念將漸漸成為歷史陳跡,南傳上座部佛教有逐步走上統一的趨勢。
二 教規與僧侶
(一)教規
德昂族各個教派的教規,稱“信便”。凡是僧侶都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若是虔誠信徒,不分男女,年滿40歲以上、有子女承擔家務和勞動生產者,在學會必需的經文和禮儀后,即可受五戒、八戒,成為“敖興”,漢語稱為“居士”。凡在宗教各慶典之日,“敖興”必身著白衣,頭纏白頭包(服飾與傣族“敖興”相同),并于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三日按時拜佛。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三個月內,每七天有一戒日,須到佛寺住宿一日兩夜,由家屬送飯。白天主要是禮佛誦經或聆聽僧侶誦佛經故事,中午、晚上和午夜三次坐禪。
至于一般信徒,也要在各個節日慶典中和祭祀中,聽取僧侶的教義和教戒宣傳,服從教規。德昂族信眾需要遵守的教戒主要是“五戒”和“八戒”。其中“八戒”是:一戒,不偷竊;二戒,不欺騙;三戒,不污辱婦女;四戒,不傷害人命;五戒,不喝酒;六戒,不殺牲;七戒,不打罵人;八戒,不抽鴉片。教戒的內容在各教派中除有少許差別外,大致是相同的。
(二)僧侶
由于地區和派別不同,僧侶的職稱和僧階也有差別。
屬“潤”派的,分為八級。一級:帕(沙彌);二級:都(比丘);三級:祜巴(都統長老);四級:沙密(沙門統長老);五級:僧伽羅閣(僧主長老);六級:帕召祜(佛師、闡教長老);七級:松迪(僧正長老);八級: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長老)。
“帕”是傣族對僧侶的一種泛稱,年幼出家的兒童,被稱為“帕諾”,漢語稱為“小和尚”,與大乘佛教的小沙彌或行童相當。對年齡較大一些的年輕出家人(受比丘戒前),只能稱“帕”或尊稱為“召帕”,或者正式稱“沙門”(即沙彌)。“潤”派的八級僧職,主要分布于西雙版納、思茅和臨滄地區的傣族、布朗族和德昂族中。
在德宏州和保山地區的“多列”教派只分四級。一級:召尚(沙彌,俗稱小和尚);二級:召門(比丘,俗稱二和尚);三級:崩基(長老,俗稱佛爺);四級:希拉多(大長老,即大佛爺)。
“擺莊”派僧侶亦有四級:戛必、尚王、召門、基召,與“多列”派相同。
德昂族的僧侶與傣、阿昌、布朗等族一樣都有嚴格的晉升制度。男性兒童一般到10歲左右進入寺院,學經到40歲升入大佛爺的各個等級,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和批準,才能晉升。
寺院在吸收學童時,必須根據家庭經濟和勞動力狀況以及本人和父母的意愿而定,然后向佛爺、佛寺管理委員會、“達格”頭人和老人提出申請。征得同意后,始能進入寺院當“學童”,俗稱“見習小和尚”,傣語為“柯勇”或“戛比”。
寺院在接收“學童”的當天,由父親和家族老人帶領孩子,手拿鮮花、紙幡旗等供品前往寺院,先參拜佛像,然后向佛爺跪拜。拜畢,父親便請佛爺收子為“柯勇”(學童),教孩子學習經文,遵守戒律。“柯勇”仍穿僧衣,白天返家,晚上和早晨在寺院學經,不算出家人。學滿半年至兩年后,已掌握一些佛教知識和經文,合格者才可以集體或個別地舉行剃度儀式受沙彌戒。經過僧侶、佛寺管理委員會、“達格”頭人、老人共同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評審合格,才能正式轉為“召尚”(沙彌,或稱小和尚);若經考核后,未能達到“召尚”條件或因家庭經濟貧困而本人又不愿意出家為僧的,可以還俗離寺。
“柯勇”(學童)經過考核合格又愿為僧者,要舉行剃度和披黃單(袈裟)的儀式。在剃度之日,先給“柯勇”(學童)頭戴龍冠,身著新衣,由父親和族中老人攜帶賧品、袈裟、鮮花、紙幡旗前往寺院,聽取“柯勇”背誦經典,評審委員會認為合格,才同意“柯勇”參拜神位和佛爺;由佛爺提出種種質疑,得到滿意答復后,佛爺便正式宣布其晉升為“召尚”,并為他剃度和披黃單。
“剃度”實際是一種象征性動作,因在評審“柯勇”之前,父親便把孩子的頭剃光。佛爺每做一次剃頭動作,要念一條教戒,“柯勇”須點頭答復曰“額依”(“我要遵守”)。待佛爺念完“五戒”或“八戒”教規時,父親便將父老所贈的黃單雙手捧給佛爺,由佛爺親手給“柯勇”披上。“柯勇”當即登上佛壇,便可與其他“召尚”“召門”并排坐禪,共誦佛經,正式取得“召尚”僧職。
“召尚”接近成年期、到達20歲時,大多數不愿升為“召門”(比丘,俗稱二和尚或二佛爺),經過一定儀式后,可以還俗離寺,回家參加生產勞動。少數人則留在寺院里繼續深造。
能留寺繼續深造者,也要經評審委員會評議,評委們認為其能熟誦一些經典并對佛經有造詣者,才能晉升為“召門”,即二佛爺。經過比丘戒后,方正式承認其為“召門”的僧階,他即可宣講教義,并可以進入“水鬼樓”(寺院內一門小佛房),于每月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日這四天誦讀經典。
“召門”在40歲以前,根據家境狀況和本人意愿,經過一定手續,可以隨時還俗。
若愿意在寺里繼續深造,召門可提請寺院評委會進行考核,同時聘請幾位其他寺院具有深厚佛學造詣的“希拉多”(大佛爺)主持。評審議式很隆重,評審合格后,正式授以“崩基”(即長老,俗稱佛爺)僧職,其方有資格主持佛寺活動,并擔任寺院住持。
如果“崩基”(佛爺)年滿40歲,并愿終身為僧侶,就請該地區有威望、佛學造詣深的“希拉多”參加僧職晉升評委會,進行嚴格審議。評審儀式異常隆重。評審前,要在佛壇前搭三級木梯,晉升的“崩基”每登一級要念一次經。登上佛壇后,盤腿坐蒲團,由各“希拉多”提問佛經教義。晉升者回答得圓滿,并愿終身崇奉釋迦牟尼佛,才能取得“希拉多”的最高僧職。
“希拉多”,在德昂族的寺院中還很少見。三臺山鄉的邦外寺院,在百多年中,也僅晉升了三人。
取得“希拉多”最高僧職后,若其圓寂(逝世),必須盛葬,并建蓋“廣母”(塔)表彰其德。
三 寺院建筑、典籍及法器
(一)寺院建筑
寺院是根據村寨的大小、人口的多寡來建造的。凡屬古老的村寨,佛寺建筑規模都很大,并有形成中心佛寺的趨勢。邦外寺院建筑寬敞宏偉,主持寺院的僧侶亦較他寨僧侶水平高。凡較大的佛事祭典活動,不僅附近所有德昂村寨的信徒都會前來朝拜,壩區傣族村寨的信徒亦來參拜。中心佛寺主持有對所屬各寺比丘考核、批準、晉升之權力。村寨較小的基層佛寺,寺院建筑簡陋,多數無僧侶,只有識傣文經典的“安長”管理。管理者除祭日禮佛誦經外,主要為信徒講授佛學和進行文化教育、抄寫佛經等。若遇較大的佛教慶典,信眾便集體前往中心佛寺參拜。
寺院一般由大殿、僧舍、廂房、小奘房、幡桿幾部分組成。“廣母”(塔)建于距寺外較遠的叢林山坡中,大殿是佛堂,也是舉辦慶典之所,神壇上掛滿帷幔、各種幡旗、紙花。殿內佛像背后和列柱間掛著佛教傳布和本生故事的繪畫,有的寺院還在神壇須彌座兩旁擺放刀斧、神仙頭像以及魚、貓頭等王子儀仗作為裝飾品。神壇前置放蒲團,橫梁掛著1~2個魚磬。整個寺院為木結構的低樓房,樓蓋瓦頂。兩廂以竹為屋架,鋪茅草,作為外寨信眾前來參加佛教節慶時的住宿地。寺院外廣場處,建蓋一座小佛房,作為潑水節時沐佛的場所。廣場豎著兩根高大的竹幡竿,竿頂掛著一條白布長幡旗和七星斗。
(二)典籍
德昂族的佛教典籍很多,多用傣文書寫,這里主要介紹幾部經典及其哲學思想內容。《那么達薩經》講,人都具有兩種思想:好思想和壞思想。要往好思想走還是往壞思想走由人選擇。若有好思想,終有一日得到好報,人能走到光明的地方;若有壞思想,人將得到惡報,人被領到黑暗的地方。這本經典是教育人們,選擇好路還是壞路的結果會不同。《西蘇襪巴鐵亞哇經》《達那西那(舍功德)經》《那皮它瑪經》《它瑪剎格里經》《皮它那尾經》 《皮它瑪卡都卡他經》等幾部經書主要教育人們要有好的道德素養。《沙門達經》《上共達拉經》《他麻經》是專講人們的好品德。《卡那襪陀經》《波卡臘西尼牙經》是講人不應有私心、占人家便宜、見人家的東西都想要。《哈皇達布拉瑪經》是敘述天神西佳的功績,他的名字如月光照亮大地。《帕得卡敢帕經》是講述德昂族的歷史。此外,還有《維勒經》《阿皮他麻經》等7本,相傳都由天神敖洪西佳口頭傳授,由6人記錄整理,并由昆桑驗收,這些典籍便一代代地傳下來。這些典籍對研究南傳上座部佛教有一定價值。
在佛教僧侶和信眾的道德觀念中,誰能把這幾部經典念給他人聽,誰會得到好名聲。人要懂道理,還是念經好。如你批評別人,不講出道理,你也不好。最好是教育人從善,不能為惡。即使你有很多財富、糧食和牲畜,如果沒有好思想你也不好,窮人也要懂得好思想。這些就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典籍的核心思想。
(三)法器
法器只有魚磬、鈴鐺和木魚幾種。
魚磬。通常掛于大殿神壇前,主要作為佛堂的裝飾品。磬有三種形狀——扁磬(結格他)、圓磬(結格郎)、鉤磬(結高)。這三種魚磬用繩索吊于橫架上,佛爺準備誦經時敲擊,起著集合信徒聽佛爺講經的作用。
鈴鐺。使用時有一定限制,必須是在佛爺去為死者超度亡靈時,由死者家屬請一懂佛經者接送佛爺途中用,有為佛爺引路的意思。
木魚。德昂寺院的木魚較小,多為銅質或木質,是供在佛壇上的禮器。
此外,在慶典中還使用一些打擊樂器:象腳鼓(格郎)、铓鑼(格卜桑)、鈸(欠)。上述打擊樂器,只能在潑水節、進洼、出洼、做擺、燒白柴等節慶時,青年男女集中在寺院廣場舞蹈的過程中使用,禁用于串姑娘、婚禮和葬禮這些場合。
四 寺院管理機構
德昂族寺院有比較完整的組織機構,稱為“奘房管理委員會”,具體管理一切佛教活動事宜。委員會的委員,大的寺院有3~4名,小的奘房有1~2名,由村中信徒、頭人、家族長會議選舉產生。委員必須是村寨中眾望所歸、懂得傣文佛經、熱心佛教事業的長者。管委會設“布占”1人總負責。“布占”由精通佛教經典并已還俗的佛爺擔任,下設保管1人,負責保管信徒賧給奘房的貨幣、旗幡和食物等;行政1人,負責寺院的基建、維修,組織各種慶典活動;財會1人,負責寺院的土地、財產和經濟開支。管委會每天輪流派40歲以上的男人來打理寺院的佛堂,關照僧侶的食宿、煮茶水、接待信徒和賓客、安排信徒供膳等。管委會還對佛爺、和尚的晉升、還俗進行評議、決定。如果村寨人口少、寺廟規模小或無僧侶,亦可不設管委會,可以從懂得經典的信徒中選出“安長”1~2人,負責各項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