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昂族文化與社會變遷
- 姜科
- 2404字
- 2019-01-04 20:14:59
第二章 宗教信仰
第一節 原始宗教
古代德昂族先民宗教信仰的產生與發展,目前因缺乏資料,尚難系統說明,但從明景泰《云南圖經志書》記載看,古代的濮(蒲)人“不信佛教,惟信巫鬼”。明初,李思聰、錢古訓出使“百夷”,曾到麓川國首府(今德宏州瑞麗市境),著有《百夷傳》,所記“百夷風俗”也是“不祀先,不奉佛,亦無僧道”, “病甚,命巫祭鬼路側”。其他關于“古剌”“哈剌”“蒲蠻”等族的記載均未提及佛教問題。調查資料也說明,德昂族在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之前,崇拜原始宗教,他們認為人的生老病死、吉兇禍福都是鬼神作祟,人們為了避兇求吉,必須對鬼神進行祭祀和向它們做祈禱。資料說明德昂族直到明代初期仍是信仰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
德昂族原始宗教的原貌我們難于詳知,但從調查資料和殘存在德昂族群眾間的一些鬼神祭祀中還可看到一二。
一 驅鬼辟邪
德昂人為了防止一種叫“格南木巴流”的鬼進入村寨,在村落出入路口都設有“關艾”(即鬼門)。這是一種建立于村口的寨門,在路兩側各立一柱,間隔約四米,上架橫梁,柱頂各插一把木刀(或掛在橫梁與柱接頭處)和兩個小紙幡旗,以借助其力量抵御外鬼進入危害人畜。對于已進入村寨或人家的鬼要將它驅逐出去,這種活動一般是在“關門節”和“開門節”之前,或數年一次大的拜佛活動——“做供”結束時舉行。
事前,由寨中長老、頭人推舉兩個未婚男青年,做供期間讓他們吃住在佛寺里。到驅鬼之日,讓他們頭戴竹篾帽,用棕葉絲充當長發,以龍竹筍殼做假面具,上面嵌兩個蛋殼做眼睛,用紙剪成嘴、鼻貼上,再用墨繪橫紋;身披蓑衣,胸前掛兩個響鈴,穿寬腿半短褲,小腿用墨繪粗黑條紋至腳趾;手持鋼叉或長矛,裝扮成一副十分兇惡的鬼模樣。
待太陽偏西之際,這兩個扮鬼的青年沖出佛寺,后面跟上幾個掛沙袋的驅鬼青年,邊跳邊大聲呼喊:“殺!打死惡鬼!……”每到一戶人家的竹樓前,惡鬼便用叉或矛在房屋上戳幾下,戶主將門打開,驅鬼者上樓進屋,在主人家的物件上拍打幾下或用腳踢幾下,撒幾把沙子,表示已將隱藏在家中的鬼驅出。挨家挨戶驅鬼之后,沖出寨外。等待在這里的長老將事先備好的7堆干草點燃,各戶牽牛跨過火堆,表示驅邪。接著由佛爺念驅鬼經,然后封門。人們認為這樣做了,惡鬼即被阻隔于寨外,全村可保平安。
長老和扮演惡鬼的青年返回佛寺,在寺前向佛爺跪拜。佛爺說:“惡鬼已驅出寨門,你們轉世后會變得聰明,長得精干,不能再像這個惡魔樣。”扮鬼者起立,換裝即可回家。
二 祭寨神
祭寨神,一般是選擇村寨中或是附近的一株大樹,在每年春節這一天祭祀。全村男女老幼停止生產,不出遠門,有的地區在祭祀前大人小孩必須沐浴。瀾滄縣芒那德昂寨在祭祀前,各戶要制作一根稱為“買法空”的木矛。一般選用碗口粗的一株小樹,剝去皮,尖端削成矛頭狀。祭祀時各戶將準備祭獻用的糯米餅擺到神樹前,由村寨長老祈禱,然后各戶將去年的舊矛取出,換上新的,仍然圍著神樹干斜立著,并用繩捆住,防止倒掉。這是團結一致、保護寨神、保衛村寨不受侵犯的象征。在祭祀過程中,青年們敲铓鑼、擊象腳鼓,使祭祀增添隆重歡樂的氣氛。儀式結束,“安長”(長老)把各家獻出的糯米餅分給參加祭祀的人享用。祭祀后還要派一些人守寨門,防止外村或外民族的人在當天闖入寨子。他們認為,在祭祀這天有外人闖入,會給村子帶來不幸,因此對違反他們這一規定的人要給予處罰。
三 祭谷娘
大米是德昂族的主要食糧。因此,他們對如何得到充足的大米是十分關心的。但由于德昂族的糧食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基本上是靠天吃飯,若遇風調雨順就豐收,遇有災害就減產,德昂族難與天時抗衡,便把希望獲得豐收稻谷的愿望寄托在一個女性保護神——谷娘身上。
在每年農業生產節令到來之時,都要舉行與谷娘有關的祭祀活動。在德昂族中流傳著一個關于谷娘的美好傳說。傳說大佛哥達瑪(釋迦牟尼)有一次與谷娘發生爭執,哥達瑪認為他能幫助人們擺脫痛苦之路,權力最大;而谷娘認為她能主宰谷物,給人類以衣食,權力也不小。雙方相持不下,谷娘一氣之下飛走了。此時,正好德昂族要做“大供”(大規模齋僧禮佛活動),由于谷娘飛走,沒有谷物,人們饑餓難忍,無法舉行拜佛活動。大佛哥達瑪著急了,感到沒有谷娘的確不行,于是親自去天邊尋找,找到之后向她合掌跪拜,承認錯誤說:“事實證明還是你的權力大,離開你人們便沒有飯吃,請你回到人間給人們糧食吧。”谷娘見大佛哥達瑪誠心認錯,為了人們的生存,谷娘不記前怨,飛回了人間,從此人們才又有了谷物,才可以“做供”拜佛。
德昂族的這個傳說,用人沒有飯吃就無法做其他事也無法拜佛的簡明道理,論證了糧食在人類生活中比拜佛更重要的事實。
四 祭寨門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德昂族村寨外的道口上,都能看見用木柱架設著兩道寨門,寨門的橫梁上插著一對或是兩對木刀,寓意防止惡鬼闖入村寨禍害人畜。如果發現寨內瘟疫流行,人們便認為是惡鬼在作祟,遂請佛爺在寨門誦經,將惡鬼驅出寨外,祈禱全寨人吉祥平安、牲畜興旺。
五 祭房神
德昂族在新竹樓建成后,必須舉行祭房神的宗教儀式。
新樓建成當晚,年長的家長先進入新樓,將新火塘點燃,煮好茶水。其他家庭成員則身背鐵鍋、水桶等各種炊具和衣物用品,站在樓下,故意大聲問道:“這是誰家?”老人回答:“是我們家。”成員又問:“給我們住嗎?”老人答:“不行,怕你們帶來疾病。”成員回答:“我們個個身體都好,沒病,不疼不癢!”老人方同意他們進入新樓。所有家庭成員魚貫登上竹樓,進入室內,煮晚飯吃,飯后仍離開新竹樓。臨走前,由老人祈禱房神保佑全家平安。次日,全家才能將財產和用具搬入新竹樓,晚上,全村親友鄰居前來載歌載舞慶賀。
德昂族除這些的祭祀活動外,有些地方還祭鬼樹、祭龍、祭天、祭蛇神、祭山神等。過去,德昂族的生產力比較低下,科技不太發達,對自然界的奇異現象難以解釋,更難與大自然抗衡。因此,希望通過祭祀的形式來獲得鬼神的庇護。直至今日他們的祭祀活動仍帶有本民族早期鬼神崇拜的特征,而且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內容與民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