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英國憲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17世紀英國革命實質上是一次憲政革命。這次革命歷時近一個世紀,整個過程雖然沒有法國革命那樣劇烈的跌宕起伏,但也有“起承轉合”,也充滿了斗爭與妥協、曲折與反復。以往的有關論著因受極左思潮和片面僵化的階級斗爭理論的影響,總是過分強調社會的矛盾性、對立性,而忽視社會的統一性、合作性。在描述英國革命時,總認為革命陣營議會和反革命陣營國王之間的對抗具有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不可調和性,因而往往絕對地肯定議會一方的斗爭,而且斗爭越激烈、要求越激進,肯定的力度就越大,而對于革命陣營中的溫和派、保守派及其試圖與國王妥協的要求和行動,總是大張撻伐。所以,學習完英國革命后讀者往往得到這樣一種思想教育:只有死不妥協、斗爭到底才是真正的革命英雄,否則就是不齒于人類的懦夫、叛徒。這種邏輯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上是極其有害的。
當然,一方面,我們對斗爭也不能持絕對否定的態度,因為沒有斗爭社會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應該否定的只是無限制、無休止的斗爭。另一方面,妥協也不能絕對的肯定,如果放棄原則,妥協過頭,就可能錯過一次歷史發展機會,甚至會導致歷史倒退。所以,只有適度合理的妥協才是應該肯定的。總之,斗爭也好,妥協也好,都應該注意分寸,掌握好一個“度”,也就是將斗爭與妥協、沖突與合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不過,要恰當地把握好二者的“結合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既需要必要的客觀環境條件,更需要歷史經驗的積累和科學理論的指導。所幸的是,近年來出現的博弈論能夠為我們提供方法論方面的幫助,因為這種理論本身就是以沖突與合作關系中的對策互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本文就是運用這一新理論來重新審視和詮釋17世紀英國憲政革命的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