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文明史的開端

大約5萬年前,生活在印度尼西亞東部諸島上的獵人開始進入新幾內亞島,由此拉開了巴布亞新幾內亞人類歷史的篇章,當地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土著文化汪詩明、王艷芬:《如何界定太平洋島嶼國家》,《太平洋學報》2014年第11期,第5頁。。但因受到自身發展水平限制以及獨特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一地區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幾乎不被外界所知。當世界其他地區已陸續完成近代工業革命時,這里仍處在刀耕火種的時代。

一 農耕文明的起步

考古發掘證實,巴布亞新幾內亞最早、最古老的巴布亞人居住在新幾內亞島南部的莎糊(Sahul)大陸(現在部分地區已被海水淹沒)。他們以狩獵和采集為生,使用木料和石頭制成的簡易工具。大約9000年前,他們開始使用磨制的石錛、石斧等生產工具,出現了原始農業和家畜飼養業,居民以園藝、農耕經濟為主。同時,飼養家豬,獵取有袋類動物和鳥類,以及捕魚。王伯恭:《中國百科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165頁。這里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農耕文明區之一。南高地省庫科早期農業遺址(Kuk Early Agricultural Site)證明土著居民已經開始人工栽培芋頭、香蕉、甘蔗等農作物,生活方式也由逐水草而居變成了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他們在地上用藤本植物織成席墻,覆以茅頂作為住所。

生產工具的改進,使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農業村社不斷擴大。3500年前左右,為了生存的需要,巴布亞人開始探尋新的陸地,逐漸散居到了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以及所羅門群島中的部分島嶼。大洋洲新石器時代文化——拉皮塔文化(1908~1909年由考古學家F. O.邁爾在新不列顛島附近的瓦托姆島首次發現)開始從這里向外擴展。拉皮塔文化時期的人們普遍使用石錛、石銼、石砧、帶尖頭的投石等磨制工具,以及貝殼刮削器、骨針、骨砧、骨制矛頭、文身鑿等。飾物以貝殼指環和頂端打孔的貝殼念珠為主。陶器以帶有各種花紋的夾砂陶器為主。他們從事漁獵和采集水生貝殼類動物,馴化野生動物,飼養豬、狗和雞等家畜和家禽。以種植香蕉、野芋、面包果等果樹為主的園藝業在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大百科全書 考古學—拉皮塔文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第263~264頁。

約1200年前,紅苕、馬鈴薯等作物開始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種植,成為人口聚居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其中紅苕因其適應性強、成熟期短、產量高,在高地地區得到廣泛種植。約300年前,原產美洲的甘薯被在印度尼西亞經商的葡萄牙人引種到了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解決了大量人口的食物問題,進而使人口迅速增加,活動范圍日益擴大。

巴布亞新幾內亞地處熱帶地區,農作物的種植沒有季節限制。人們全年都在耕種土地,收獲產品。原始農業生產沒有明顯的分工,只是在種植的各個階段,男女職責分工明確。開墾土地時,男女一齊動手。男子負責構建圍欄,婦女負責砍伐做圍欄的甜茅,并運送到新園地。耕耘土地時,男子負責筑垅開溝,婦女則協助整土。種植作物時,男子負責香蕉、甘蔗、木薯、竹子、鐵樹和木黃麻的種植,婦女則負責甘薯、低地芋頭、玉米、豆類和本地蔬菜的種植。農作物實行分層次種植。首先是底層地面作物甘薯和蔬菜。其次是中間層的木薯、爬藤豆、玉米等。最后是高于以上作物的香蕉、甘蔗,從而使各種農作物都能充分地汲取水分,接受陽光的照射。農作物種植后,所有的田間管理和收獲工作都由婦女負責。由于他們生產的食物幾乎都是易腐產品,因此,人們通常是按一家人的需求量去收獲。在低地地區,主食是芋頭,其次為木薯。而高地地區的主食則是甘薯。

二 手工產品制作與商品貿易

巴布亞新幾內亞早期居民在立足于基本生計以外,還在手工制作方面展示了嫻熟的手工技藝和創造能力。胡德灣一帶的人們制作了獨木舟,東塞皮克省錢布里湖(Chambri Lake)地區的人們燒制了紅褐色的陶器,塔米島(Tami Island)的島民制造了精雕細刻的盤子,馬努斯島的島民制作了精美的貝雕裝飾品,塞皮克河流域的人們則建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

很久以來,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地與海灣地區就有貿易往來的線路,主要交換陶器、西米、獨木舟、石斧、石刀、石劍、豬、珍珠、貝殼等產品。每年8~11月,莫爾茲比港附近的哈努阿巴達村(Hanuabada,莫土語“偉大村莊”之意)、波雷巴達村(Boleybada)、博埃拉村(Boera)等莫土人村社的村民們,駕駛著由20多只大型雙木舟組成的海運貿易船隊(即所謂的“希里”),借助于東南信風,向西航行到海灣地區,用自制的石頭錛子、陶器等換取西谷棕櫚和制作獨木舟的大圓木。12月至次年4月,他們又借助于西北季風向東南返航。此舉增進了兩地人民之間的家族聯系,加強了雙方的貿易往來,莫爾茲比港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

另外,巴布亞半島東南部與路易西亞德群島、特羅布里恩群島也通過貿易往來建立起了聯系。

三 社會組織形式

直到18世紀,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土著居民仍舊沿襲著原始的生活方式,過著以自給農業為主的刀耕火種的生活,他們既種植又放牧,既捕魚又打獵。整個社會還沒有發展到統一的國家雛形,只有按親屬關系組成的氏族和以幾個氏族結成的部落或部落聯盟,即整個社會結構還基本處在原始的部落制狀態。社會組織以村社為基礎,大小因地而異。沿海地區的村社比較小,社會文化制度比較繁雜,農業沒有形成標準類型。高地地區的村社比較大,最大的可達千人或萬人,農業技術已走向專業化,村民有爭強好勝的習慣。〔澳〕黛安娜·豪利特:《巴布亞和新幾內亞地理》,中山大學地理系經濟地理教研室譯,商務印書館,1974,第12頁。高地地區大多數的村社和低地地區的部分村社都是父系氏族社會,按父親的血統確定祖籍和遺傳繼承。也有個別村社是母系氏族社會,按母親的血統確定祖籍和遺傳繼承,男子結婚后住到妻子的氏族中。親屬關系是社會組織、居住關系和聚落形態的最重要依據。氏族是社會結構的支點,氏族土地是農業活動中的基本地域單位。氏族內的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個祖先的后代,大家都是親屬。

私人之間或村社之間的日常往來,總是以互惠互利為重要的原則。在彼此生活密切的社會里,人們所從事的每一項活動,幾乎都有發生債務與義務關系的機會,如開墾土地、建造房屋、兒女婚嫁、老人病逝等,人們都相互幫助。無論動手出力,還是贈送食物和貴重禮品,接受者都必須答謝還報。實際上,當一個人為別人付出的時候,他就放出了人情債,得到了聲望。一個人能夠經常幫助別人,表示他富裕和大方,因而能夠提高他的社會地位,就有可能獲取村社頭目的地位和權力。在村社里,許多有權威的職位供人追求,如管理種地的人,領導打獵的人,負責造船的人,領導械斗的人,為首行巫的人,他們都有極高的社會地位。所有男子不受任何出身的限制,都可以通過競爭獲取村社的重要職位。

雖然不同地區、不同氏族、不同村社的土地制度有所差異,但都有著共同的特點:所有的土地都屬于整個氏族、部落或村社;每個人從出生就有獲得土地的權利;部落土地的分配權由部落首領掌握,分配給各家各戶耕種;個人對土地而言只有使用權和管理權。真正屬于個人的,只有個人親自勞動所獲得的勞動果實,如莊稼、各種樹木和竹子生長期所產出的果實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暨市| 北安市| 阿尔山市| 隆尧县| 广汉市| 湘阴县| 定南县| 宝坻区| 宜城市| 汝城县| 乌审旗| 安溪县| 颍上县| 兴山县| 福清市| 九龙城区| 仙居县| 三台县| 泉州市| 错那县| 黑龙江省| 大港区| 成武县| 鄂托克前旗| 五常市| 晋江市| 日照市| 庐江县| 凤庆县| 鄯善县| 洛扎县| 法库县| 宜春市| 北流市| 鹰潭市| 酒泉市| 温泉县| 奉化市| 织金县| 宁乡县| 冀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