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政史資料匯編,作為華夏文化的元典,“經惟《尚書》最尊”,無論是先秦時期的“六經”,還是“五經”“九經”“十一經”,以迄宋代的“十三經”,《尚書》在群經中的地位都極為尊崇。治經先治《書》,自漢至清,歷朝歷代幾乎所有的著名學者都研讀過《尚書》。清代以來,江蘇和湖南一直是研究《尚書》的重鎮。在《尚書》學史上,蘇、湘二省的學者和著作燦若繁星。略舉清代其犖犖大者:江蘇王鳴盛《尚書后案》,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湖南王夫之《尚書引義》,王闿運《尚書箋》《尚書大傳補注》,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近現代《尚書》研究湖南仍領風氣之先,著名學者與著作諸如曾運乾《尚書正讀》、楊樹達《尚書說》、楊筠如《尚書覈詁》、劉起釪《尚書學史》《尚書校釋譯論》、周秉鈞《尚書易解》。
錢宗武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負笈湖南,入周秉鈞先生門下研治《尚書》。三十多年來,焚膏繼晷,孜孜兀兀,筆耕不輟,業已成就斐然,著述等身。今又成《〈尚書〉詮釋與傳承研究》,為其第十五部《尚書》學研究專著,可喜可賀。有幸閱讀書稿,茲述數端如下。
《〈尚書〉詮釋與傳承研究》主要研究《尚書》詮釋和傳承過程中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分“詮釋研究”和“傳承研究”兩部分。
“詮釋研究”部分主要討論今文《尚書》復合詞類型特點以及界定標準、借代修辭和借代引申的區別和聯系、《爾雅·釋詁》與《尚書》單音詞的詞義比較分析、同源詞音義關系的類型及其形成機制、今文《尚書》的虛詞通假兼論漢語通假的成因、重言詞的形義特點修辭功能及其界定、今文《尚書》副詞的類型兼論漢語實詞虛化的兩個平面、《周書》中特殊的被動語法標記“在”、《禹貢》罕見的特殊語序與漢語語序觀的反思、古文《尚書》與清華簡嘆詞的語用功能及語音聯系、古文《尚書》虛詞的語法特點以及《古文尚書撰異》解經的語言哲學觀考論。
“傳承研究”部分主要討論《孔傳古文尚書》的成書年代以及傳承過程中文本的變異、通過唐寫本《經典釋文》的《堯典》考論王肅注古文《尚書》經過唐人宋人的人為刪改、分析敦煌寫本《尚書》的異文類型及其特點、通過個案研究解析《書》學傳承至南宋時的學派思想論爭、研究大明王朝《尚書》學的域外傳播以及朝鮮半島李朝茶山《尚書》學、綜論朝鮮朝《書》學文獻的文本狀態及其校勘原則,特別注意運用歷代《尚書》詮釋的成就總結文獻考辨的語言學方法,特別強調研究《書》學文獻的當下價值和意義,論證《尚書》等經典回歸具有永恒的生命張力,提倡服務于華夏文化域外傳播的國家戰略,必須深度利用《書》學文獻等域外古代漢文獻,確立華夏文化的話語權,尋找華夏文化域外傳播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
《〈尚書〉詮釋與傳承研究》的主要特色是具有針對性和專題性,研究成果多具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詮釋研究”部分首次提出今文《尚書》復合詞界定的五個標準,在操作層面則提出以意義標準為主,結構標準、語法標準、修辭標準、文化標準為輔,同時還要考慮到復合詞出現的頻率、語境等因素,綜合使用各種標準。首次分析今文《尚書》同源詞音義關系類型和形成機制,指出音同音近是同源詞構詞的外在理據,詞源意義相同是同源詞構詞的內在理據;指出聯想在同源詞產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聯想的形成遵循兩條原則:一是相似律,反映的是人們思維的一維性特征,即以詞源意義為射點,向一個方向發展,將相似的同源詞串聯;一是聯系律,反映的是人們思維的多維性特征,即以源詞為軸心,向多個方向發散輻射聯結起若干意義相關的同源詞。研究有力證明,有些外國學者認為漢語是最缺乏理據性的語言是不符合漢語語言實際的。漢語是比較典型的以理據性原則對文化現實進行語言編碼的語言。書中提出不僅《尚書》實詞有通假,虛詞也有通假。提出文獻語言中的虛詞意義抽象,無形可依,不易造字,多為假借字,僅僅有很少一部分形義相應。因而,文獻語言中的虛詞通假和實詞通假雖然方法相同,然本字多不同。尋求其本字,有兩個標準:一是形義相應的標準,二是詞頻標準。這個標準適用于尋找大部分形義不相應的本字。
“傳承研究”部分首次在《尚書》學史上提出《孔傳古文尚書》的成書年代在東漢末年或西晉初年說。提出王肅注古文《尚書》經過唐人宋人的人為刪改。唐人的刪改在天寶年間,主要是針對字體而言;宋人陳鄂的刪改在開寶年間,不僅音切彌省,還表現為釋義的簡省,最終導致王肅古文《尚書》注本的面目全非。書中論證了華夏文化由漢唐到明清,一直保持著強勁的正輸出態勢,輻射區域廣,影響力度大,深度利用《書》學等古代域外漢文獻的前提是其曾為漢文化強勢話語權的歷史存在。強調深度利用的基礎一是通過研究華夏經典,強勢回歸漢文化的經典文化精神;二是通過研究域外漢文獻凸顯對方文化中的漢文化痕跡,強烈啟動歷史記憶,在文化對話中保持自信與優勢。指明深度利用的效能取決于傳統學術的轉型與新傳播形式的運用。
錢宗武教授是《尚書》學和語言學研究的專門家。《〈尚書〉詮釋與傳承研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所有討論的專題都是《尚書》學與語言學長期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當然這些問題有些還關涉古典文獻學、辨偽學、輯佚學、哲學、思想史研究等領域。作者皆能以廣闊的學術視野、扎實的文獻功底、深厚的理論素養,探隱索微,反復論證。全書分析透徹,邏輯嚴密,例證豐富,其結論或正前人之失,或對有關問題的論證有所推進,或給我們以新的啟迪。總之,它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學術著作。因談以上淺見,學界同仁正之。
趙逵夫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于蘭州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