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言詞研究
重疊兩個同形音節構成的單純詞叫作重言詞。重言詞又叫疊音詞。重言詞是漢語詞匯復音化過程中的一種重要形式。重言詞普遍存在于先秦兩漢文獻語言中,“不使用重言詞的先秦典籍幾乎沒有。”中國第一部分類學詞典《爾雅》的《釋訓》收集重言詞就有145個。向熹先生的《簡明漢語史·上》認為“上古漢語詞匯中的重言詞總數在600個以上”
。重言詞在描寫容狀、模擬聲音、增強語氣和調節語調方面有著特殊的修辭作用。《文心雕龍·物色篇》在評述《詩經》的重言詞時曾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一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彗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早在清代,許多學者就認識到重言詞研究的意義及學術價值。清代的大學者王念孫、邵晉涵、王筠、阮元等都對重言詞做過深入的研究。自清以降,研究者日眾,但爭論依然很多。關鍵在于界定重言詞的標準不統一。今人呂叔湘先生就將重言詞分為“不疊不能用”和“不疊也能用”兩類。楊伯峻、何樂士先生則把前者稱為“疊字”,把后者稱為“疊詞”。“疊字所構成的是單詞,疊詞所構成的是復詞”。
有的學者認為“喈喈,喓喓”之類為單純詞,“灼灼,依依,杲杲,漉漉”之類為合成詞。還有的學者將“喈喈,關關,丁丁”等稱為構音重疊,“采采,燕燕,宿宿”為構詞重疊,“夭夭,依依、杲杲”為構形重疊。
今文《尚書》的重言詞雖不及《詩經》的重言詞應用廣泛,但也有一定數量。今文《尚書》是最早的傳世典籍文獻之一,研究今文《尚書》的重言詞,探討重言詞在歷史散文中的應用情況,對于辨析文獻語言的重言詞和重言修辭,全面認識文獻語言重言詞的詞義特點、詞性特點、修辭特點、構造功能以及文獻語言重言詞在句中的句法位置,正確界定文獻語言中的重言詞,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