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復合詞的特點

今文《尚書》的語言系統是介于甲骨文和先秦兩漢文獻語言之間的一種語言系統,其特征具有明顯的過渡性。今文《尚書》復合詞的特點也反映了這一種過渡性。

1.詞類的多樣性

今文《尚書》復合詞的這一特點主要是通過與甲骨文復合詞的對比顯示出來的。甲骨文的復合詞詞類單一,都是名詞,而且絕大多數是專有名詞。今文《尚書》的復合詞既有名詞,也有動詞、形容詞和數詞。以《周書·洪范》為例。

名詞有:箕子、彝倫、洪水、洪范、皇極、無行、五事、八政、五紀、三德、庶征、五福、六極、稼穡(見“稼穡作甘”句)、司空、司徒、司寇、星辰、歷數、庶民、淫朋、比德、好德、煢獨、正人、王道、天子、天下、玉食、卜筮(見“擇建立卜筮人”)、卿士、庶人、子孫、龜筮、休征、咎征、師尹、百谷、俊民、日月、風雨。動詞有:陰騭、震怒、稼穡(見“土爰稼穡”句)、沈潛、僭忒、建立、卜筮(見“乃命卜筮”句)。形容詞有:曲直、高明、正直、康強、蕃廡、平康、康寧。數詞有:初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

今文《尚書》復合詞類的多樣性還反映在專有名詞的小類十分豐富。甲骨文復合名詞以專有名詞為主,今文《尚書》的復合名詞也是以專有名詞為主的。甲骨文專有名詞主要是人名地名,今文《尚書》則有十五種小類。表示人名的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放齊、共工、皋陶、伯與、朱虎、熊羆(以上見《堯典》)、丹朱(《皋陶謨》)、伊尹(《湯誓》)、祖尹(《西伯戡黎》)、微子(《微子》)、箕子(《洪范》)、君奭、太甲、保衡、大戊、伊陟、臣扈、祖乙、巫咸、武丁、甘盤、虢叔、閎夭、泰顛(以上見《君奭》)、仲桓、呂伋(《顧命》)、蚩尤(《呂刑》)、義和(《文侯之命》)。表示官名的有:秩宗、納言(以上見《堯典》)、司空(《堯典》)(《立政》)、司徒(《堯典》)(《牧誓》)(《立政》)、父師、少師(以上見《微子》)、司馬(《牧誓》)、亞旅、師氏、大夫、卿士(以上見《牧誓》)、司寇(《洪范》)(《立政》)、庶子、訓人、小臣、諸節(以上見《康誥》)、祈父、農父、宏父(以上見《酒誥》)、太保(《召誥》)、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任人、準夫、趣馬、小尹、藝人、太史、太宗(以上見《顧命》)。表示國名的有:涂山(《皋陶謨》)、織皮(《禹貢》)、淮夷、徐戎(以上見《費誓》)。表示地名的有:嵎夷、旸谷、昧谷、幽都、幽州(以上見《堯典》)、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太原、東原、孟津、原隰、華陰、陶丘(以上見《禹貢》)、牧野(《牧誓》)、三亳(《立政》)。表示山名的有:岱宗、崇山、羽山(以上見《堯典》)、壺口、西傾、終南、惇物、鳥鼠、三危、積石、龍門、析支、渠搜、荊山、雷首、太岳、厎柱、王屋、太行、碣石、恒山、朱圉、太華、熊耳、外方、桐柏、陪尾、嶓冢、內方、大別、岷山、衡山、合黎、大伾(以上見《禹貢》)。表示水名的有:大野、雷夏、震澤、云夢、弱水、灃水、豬野、流沙、滎波、菏澤、黑水、西河、滄浪(以上見《禹貢》)、黎水、澗水、瀍水(以上見《洛誥》)。表示動物的有:華蟲、鳳皇(以上見《皋陶謨》)、雊雉(《高宗肜日》)、鳴鳥(《君奭》)。表示植物的有:粉米(《皋陶謨》)、菁茅、孤桐(以上見《禹貢》)。表示樂曲名的有:簫韶(《皋陶謨》)。表示樂器名的有:鳴球、搏拊(以上見《皋陶謨》)、鼗鼓(《皋陶謨》)(《顧命》)。表示車名的有:大輅、輟輅、先輅、次輅(以上見《顧命》)。表示器物名的有:蠙珠、浮磬(以上見《禹貢》)、梓材(《梓材》)、赤刀、大訓、夷玉、天球、河圖(以上見《顧命》)。表示刑罰名的有:墨辟、劓辟、剕辟、宮辟、大辟(以上見《呂刑》)。表示星宿名的有:星鳥、星火、星虛、星昴(以上見《堯典》)、星啟(《皋陶謨》)。表示干支名的有:甲子(《牧誓》)、乙未、丙午、戊申、甲寅、乙卯、丁巳、戊午(以上見《召誥》)、庚戌、丁亥(以上見《多方》)、乙丑、丁卯、癸酉(以上見《顧命》)。

2.詞義的單一性

今文《尚書》復合詞的單一性可以從三個方面得到證明。

(1)今文《尚書》的復合詞絕大多數是單義單類。上文列舉《周書·洪范》62個復合詞,僅“稼穡”和“卜筮”是多義兼類詞。單義單類復合詞占《洪范》復合詞總數的96.8%。今文《尚書》還有些聯合式復合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僅僅表示一個詞素意義,即通常所說的偏義詞。例如《召誥》:“今天其命哲,命吉兇,命歷年。”《尚書易解》:“吉兇,吉也。”周秉鈞:《尚書易解》,岳麓書社,1984年,頁206。這些也是單義單類復合詞。

(2)今文《尚書》的復合詞與單音詞比較,單音詞絕大多數是多義多類詞,而由同一單音詞作詞素組成的復合詞則絕大多數是單義單類詞。例如:“義”,今文《尚書》凡16見,作單音詞13見,有5個義項。①法。《洪范》:“無偏無陂,遵王之義。”《尚書今古文注疏》引《呂氏春秋·貴公篇》注:“義,法也。”(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年,頁304。②合宜。《皋陶謨》:“強而義。”《白話尚書》:“義,宜,合宜。”周秉鈞:《白話尚書》,岳麓書社,1990年,頁29。金履祥《尚書表注》:“強者恃勇而審宜,故以強而義為德也。”③賢明。《立政》:“茲乃三宅無義民。”《尚書易解》:“義,賢也。”周秉鈞:《尚書易解》,岳麓書社,1984年,頁256。④循理、行事。《高宗肜日》:“惟天監下民,典厥義。”《淮南子·齊俗訓》:“義者,循禮而行宜也。”⑤善。《立政》:“不敢替厥義德。”《尚書易解》:“義,《詩經》:善也。”同上書,頁269。復合詞3見。①義民。《多方》:“乃惟以爾多方之義民不克永于多享。”《尚書易解》:“義民,多方首長。”同上書,頁256。②義嗣。《顧命》:“王義嗣,德答拜。”《尚書易解》引黃式三《尚書啟蒙》:“義嗣,禮辭也。經傳言禮辭者,以禮辭之,不堅辭也。辭、嗣古通用,轉寫作嗣。”同上書,頁285。③義和。《文侯之命》:“王曰:父義和。”《尚書易解》:“義和,晉文侯仇之字也。鄭玄曰:義,讀為儀。儀、仇皆匹也,顧名仇之儀。”又如:方,今文《尚書》凡54見。“方”作單音詞12見,有6個義項。①并。1見。《微子》:“小民方興。”《儀禮·鄉射禮》:“不方足。”鄭玄注:“方猶并也。”方興,《史記》引作“乃并興。”②國。2見。《梓材》:“庶邦享作,兄弟方來。”王國維曰:“方,猶國也。”③正在。4見。例見《皋陶謨》“皋陶方祗厥敘,方施象刑”句。④常,經常。見《洪范》:“凡厥正入,既富方谷。”見《國語·晉語四》:“官方定物。”韋昭注。⑤通“放”,放棄。1見。《堯典》:“方命圯族。”鄭玄注:“方,放。謂放棄教命。”⑥通“旁”,普遍。3見。《堯典》:“共工方鳩僝功。”以“方”為詞素構成的復合詞有8個義項。①朔方,即“北方”。《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②南方。《金縢》:“為壇于南方。”③東方。《顧命》:“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④西方。《顧命》:“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⑤內方,山名。《禹貢》:“內方至于大別。”⑥外方,山名。《禹貢》:“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⑦多方,猶言眾國。12例見于《周書·多方》。⑧四方,猶言天下。凡24見。⑦⑧多詞一義,①—⑥都是一詞一義。

(3)今文《尚書》的復合詞與今文《尚書》的單音詞相比是一種橫向對比,對今文《尚書》的復合詞與后代文獻語言的復合詞相比是一種縱向的對比,今文《尚書》復合詞詞義的單一性在縱向比較中尤為明顯。例如“大家”一詞僅見于《周書·梓材》的“以厥庶民暨厥臣達大家”句。大家,即指“卿大夫”,一詞一義。“大家”在后代文獻語言中發展成為有五六個義項的多義詞。茲摘引《辭海》“大家”詞條各義項以名之。①舊指世家望族,大戶人家。《孔雀東南飛》:“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②古代宮中的侍從對帝后的稱呼。《新唐書·李輔國傳》:“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第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帝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解決。”③著名的專家。王夫之《夕堂永日緒經外編》:“藝苑品題有大家之目,自論詩者推崇李、杜始。”④眾人,大伙兒。杜荀鶴《重陽日有作》詩:“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沉山且莫回。”⑤古代女子的尊稱。如漢代班昭世稱曹大家。⑥婆婆,丈夫的母親。《太平廣記》卷一百二十二“陳義郎”:“大家見之,即不忘息(媳)婦。”“大家”在現代漢語里仍是一個常用詞,仍保留文獻語言中的①③④三個義項。“大家”古今所有的義項與今文《尚書》“卿大夫”這一義項均有聯系,如下圖示:

“大家”在今文《尚書》中詞義單一,然而,在歷時的語言發展變化中,“大家”衍化成一個多義詞。詞義演變的方式繁復,既有輻射式引申,又有輻射式中連鎖式引申。

3.詞形的變異性

今文《尚書》的復合詞較之甲骨文,雖然詞匯量急劇增加,詞類也增多了。但詞形仍不夠穩定,復合詞和短語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

(1)復合詞和短語并存。上古漢語的復合詞有相當部分是短語的緊縮形式。短語緊縮成復合詞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必然有一個短語及其緊縮形式復合詞的并存時期,應該說這個時期復合詞的詞形還處在短語向復合詞演變的變異中。今文《尚書》中有不少這樣的短語和復合詞。諸如:“天命”和“天之命”,“天威”和“天之威”,“天罰”和“天之罰”等。“天命”是今文《尚書》常見復合詞,凡16見,《虞夏書》《商書》和《周書》都有分布。《大誥》和《召誥》各3見,《多士》和《多方》各2見,《皋陶謨》《盤庚》《康誥》《洛誥》《無逸》《君奭》各1見。今文《尚書》中也有“天之命”這個偏正短語,見于《周書·多方》,凡5見。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多方》的5例“天之命”、2例“天命”。

 

天之命

洪惟圖天之命。

弗克以爾多方享天之命。

圖天之命屑有辭。

爾曷不夾乂我王享天之命。

爾曷不惠王熙天之命。

天命

爾乃不大宅天命。

爾乃屑播天命。

 

“天命”分別作動詞“宅、播”的賓語,詞義不變;“天之命”分別作動詞“圖、享、熙”的賓語,詞義有變化。“天命”顯然為“天之命”的緊縮。在今文《尚書》中“天命”和“天之命”的使用篇目比是10∶2。“天命”這個偏正式復合詞已經趨于定型。

今文《尚書》“天威”6見。《君奭》4見,《顧命》和《呂刑》各1見。“天之威”僅見于《多方》的“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句。“天威”和“天之威”使用頻率比為6∶1,使用篇目比為3∶1。“天威”的使用頻率和使用篇目范圍均比“天命”小,但“天威”作為復合詞亦已趨于定型。

今文《尚書》“天罰”僅《多士》和《呂刑》各1見。“天之罰”卻有5見,《虞夏書》《商書》、《周書》皆有,《皋陶謨》《湯誓》《牧誓》《多士》、《多方》各1見。《多士》“天罰”和“天之罰”各1例,現作具體分析。

 

天之罰天罰

予亦致天之罰于爾躬。我乃明致天罰。

 

“天之罰”和“天罰”的動詞謂語皆為“致”,二者的句法作用和語意完全相同。“天罰”和“天之罰”使用的頻率比和篇目比均為2∶5,說明“天罰”這個復合詞在今文《尚書》中剛剛形成。

(2)相同的雙音節在有些語境中是復合詞,在有些語境中,仍是短語。這些語言現象在聯合式結構中較多。聯合式結構的語素多有相同相似、相對相反義,易于連文,然獨用時多為單音節詞,有獨立的詞匯意義。其組合的初始階段是偶然的不經意的,大概因為經常組合,久而久之,成為聯合式短語。短語義開始僅僅是兩個詞義的簡單組合,后來表示的概念漸趨抽象概括,產生新的融合義,這就演變成復合詞。今文《尚書》里有相當數量形態相同的復合詞和短語。例如,“上下”在今文《尚書》里凡10見。短語2見,均見于《禹貢》。“厥田惟上下”“厥賦上下”中的“上下”即“上等中的下等”的省略式,“上下”是短語。復合詞8見,6個義項。①天地。《堯典》:“格于上下。”《尚書易解》:“上下,指天地。”周秉鈞:《尚書易解》,岳麓書社,1984年,頁3。《洛誥》:“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尚書今古文注疏》:“言周公之德,光于天地。”(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年,頁411。②山丘草澤。《堯典》:“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尚書易解》:“上,指山;下,指澤。”周秉鈞:《尚書易解》,岳麓書社,1984年,頁24。③上天下民。《皋陶謨》:“達于上下。”《尚書今古文注疏》:“上謂天,下謂民。”(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年,頁87。《君奭》:“大弗克恭上下。”《尚書易解》:“上下,謂天與民。”周秉鈞:《尚書易解》,岳麓書社,1984年,頁244。④天神地祇。《召誥》:“毖祀于上下。”《尚書易解》:“上下,天神地祇也。”同上書,頁204。⑤君臣。《召誥》:“上下勤恤。”《尚書易解》:“君臣勤勞憂恤。”同上書,頁207。⑥上下刑。《呂刑》:“上下比罪。”《書集傳》:“罪無正律。則以上下刑而比附其罪也。”

“上”和“下”是兩個方位詞,本義是“上面”和“下面”。因為“上”和“下”顯性形態短語與復合詞無異,其隱性形態短語卻是“上等中的下等”。短語的結構是松散的,可以增減變換語素。《虞夏書》的“上下”,短語2見,復合詞3見,比值為2∶3,短語正在向復合詞的演變中。《周書》的“上下”,無一例短語均為復合詞。可見,在《周書》時代,“上下”作為復合詞已經基本定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印江| 大石桥市| 阜平县| 双牌县| 红桥区| 阜城县| 桐乡市| 梅河口市| 托克托县| 武山县| 洛隆县| 郧西县| 资兴市| 镇安县| 修文县| 南江县| 和平县| 新昌县| 阳城县| 牟定县| 泰和县| 永福县| 常德市| 威宁| 苏尼特右旗| 北碚区| 宁晋县| 巨野县| 陈巴尔虎旗| 嘉义市| 五常市| 孝昌县| 朝阳县| 乌兰察布市| 永新县| 商丘市| 会昌县| 夏邑县| 廉江市| 工布江达县| 北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