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復合詞的構(gòu)成方式
今文《尚書》的復合詞多數(shù)是單義單類詞,多義詞和兼類詞較少。復合詞和短語還沒有嚴格的界限,詞形具有變異性。這些與甲骨文的復合詞有相似之處。同時,今文《尚書》復合詞的詞性又具有多樣性,構(gòu)成方式也比較復雜。這些與后世文獻語言中的復合詞有相似之處。
今文《尚書》復合詞構(gòu)成方式主要是聯(lián)合式、偏正式,也有動賓式和動補式。
(1)聯(lián)合式兩個詞素處于平列的地位,詞素之間沒有主從之別。這類復合詞又稱為“并列式復合詞”或“并立式復合詞”,詞素之間的意義關(guān)系主要表現(xiàn)為相同、相近、相似,或相對相反,偏義復合詞也隸屬于聯(lián)合式復合詞。
①同義聯(lián)合
同義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在今文《尚書》中并不多見,一般認為,兩個并列詞素如果能夠互訓,就是同義聯(lián)合。
元首
元首起哉!
《虞夏書·皋陶謨》
《尚書易解》:“元首,君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狄人歸其元。”《春秋左傳注》:“元,首也。”
“元”“首”組合成“元首”一詞,詞義為“君”。“元首”一詞沿用至今,喻指國家最高領(lǐng)導人。
垣墉垣墻
若作室家,既勤垣墉。
《周書·梓材》
逾垣墻。
《周書·費誓》
今文《尚書》“垣”凡2見,所組“垣墉”“垣墻”兩詞皆為同義聯(lián)合式復合詞。《說文·土部》:“垣,墻也。”《詩經(jīng)·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毛傳》:“垣,墻也。”《詩經(jīng)·衛(wèi)風·氓》:“乘彼危垣,以望復關(guān)。”《詩集傳》:“垣,墻也。”“垣”訓為“墻”,知“垣”“墻”同義。墉,本義為“城垣”,見《說文》。常指“墻”。《爾雅·釋宮》:“墻謂之墉。”《詩經(jīng)·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毛傳》:“墉,墻也。”《周書·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垣墉”亦為同義。
“元首”“垣墉”“垣墻”皆為名詞。此外還有《費誓》的“鋒刃”等。
剿絕
天用剿絕其命。
《虞夏書·甘誓》
《尚書易解》:“剿,子小切,絕也。剿絕,同義復詞。”
誥告
誥告爾多方。
《周書·多方》
《說文》:“誥,告也。”誥、告亦為同義復詞。
“剿絕”“誥告”皆為動詞。此外還有:殂落(《堯典》)、祗敬(《皋陶謨》)、安定(《盤庚中》)、殄滅(《盤庚中》)、簡相(《盤庚下》)、逋逃(《牧誓》)、執(zhí)拘(《酒誥》)、奔走(《酒誥》)、教誨(《無逸》)、淪喪(《微子》)、開釋(《多方》)、付畀(《顧命》)、哀矜(《呂刑》)、殺戮(《呂刑》)等。
遐逖
移爾遐逖。
《周書·多士》
《商書·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遐、邇對文,“遐”義為遠。《詩經(jīng)·周南·汝墳》:“既見君子,不我遐棄。”《毛傳》:“遐,遠也。”《說文》:“逖,遠也。”遐、逖同訓,同義復合。
寬綽
不寬綽厥心。
《周書·無逸》
《爾雅·釋言》:“寬,綽也。”《詩經(jīng)·小雅·角工》:“此令兄弟,綽綽有裕。”《毛傳》:“綽綽,寬也。”“寬”與“綽”互訓,“寬綽”為同義復合詞。
“遐逖”“寬綽”皆為形容詞。此外還有:暴虐(《牧誓》)、和懌(《梓材》)、艱難(《無逸》)等。
②近義聯(lián)合
上古漢語里存在大量單音近義詞,因而,聯(lián)合式復合詞中的近義聯(lián)合式復合詞也比較多。
孳尾
鳥獸孳尾。
《虞夏書·堯典》
《尚書今古文注疏》:“孳尾者,《列子·黃帝篇》:‘孳尾成群。’張湛注云:‘孳尾,牝牡相生也。’殷敬順釋文云:‘乳化曰孳,交接曰尾。'《說文》云:‘孳,汲汲生也。’是‘孳’義為‘生’。《史記集解》引《說文》云:‘尾,交接也。’今《說文》但云:‘微也。’史公為‘字微’者,《說文》云:‘字,乳也。’‘尾,微也。’字、孳聲相近。”“孳”“尾”近義詞素構(gòu)成聯(lián)合式復合詞。
芻茭
峙乃芻茭。
《周書·費誓》
《說文·艸部》:“芻,刈草也。”刈草,割下來的草,即生草。朱駿聲說字形“像斷草包束以飼馬牛者”。《說文·艸部》:“茭,干芻。”芻、茭皆為馬牛飼草,一生一干,義亦相近。
蠻夷(《堯典》)、災(zāi)荒(《微子》)、稼穡(《洪范》)、疆土(《大誥》)、室家(《梓材》)等皆為名詞聯(lián)合式近義復合詞。
顛
今爾無指告,予顛,若之何其?
《商書·微子》
《孔傳》:“顛,隕;,墜。”顛
,近義聯(lián)合。顛,《爾雅·釋言》和《說文》皆訓為“頂也”,后引申為“隕也”。
,本義為“登也”,見《說文》,后引申為“墜也”。
寇攘
無敢寇攘。
《周書·費誓》
鄭玄注:“寇,劫取也。因其來而取之曰攘。”寇攘,近義聯(lián)合。
“顛”“寇攘”皆為動詞,此外還有:登進(《盤庚中》)、攘竊(《微子》)、沈潛(《洪范》)、寇賊(《呂刑》)、奸宄(《呂刑》)、奪攘(《呂刑》)等。
仁若
予仁若考能。
《周書·金縢》
“仁”,《莊子·天地》:“愛人利物之謂仁。”“若”,《詩經(jīng)·小雅·大田》:“既庭且碩,曾孫是若。”《鄭箋》:“若,順也。”《尚書易解》釋“予仁若考能”:“仁若,柔順也。曾運乾說。”仁若,近義聯(lián)合。
俊乂
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
《虞夏書·皋陶謨》
“俊乂”,形容才德出眾。馬融注:“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俊乂”,近義聯(lián)合。
“仁若”“俊乂”皆為形容詞。此外還有:平康(《洪范》)、逸豫(《康誥》)、康寧(《多方》)等。
③類義聯(lián)合
鰥寡
允蠢鰥寡。
《周書·大誥》
“鰥寡”一詞還見于《周書》的《康誥》《無逸》《呂刑》。《詩經(jīng)·小雅·鴻雁》:“哀此鰥寡。”《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
弓矢戈矛
備乃弓矢,鍛乃戈矛。
《周書·費誓》
“弓”與“矢”屬于同一種兵器的兩個部分。戈與矛都是古代長桿的擊刺兵器名。
臣妾
馬牛其風,臣妾逋逃。
《周書·費誓》
“臣妾”,義為奴仆,古代男仆叫臣,女仆叫妾。
類義聯(lián)合的結(jié)構(gòu)在今文《尚書》中也較多,諸如:股肱(《皋陶謨》)(《酒誥》)、耳目(《皋陶謨》)、干戈(《顧命》)、甲胄(《費誓》)、楨干(《費誓》)。
④對義聯(lián)合
朝夕
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
《周書·酒誥》
《詩經(jīng)·小雅·北山》:“朝夕從事。”《莊子·山木》:“朝夕斂賦而毫毛未挫。”作為一天中一朝一夕兩個時段,朝夕是對義聯(lián)合構(gòu)成的復合詞。
輕重
輕重諸罰有權(quán)。
《周書·呂刑》
《左傳·宣公三年》:“鼎之輕重,未可問也。”輕、重既有重量上的對立,也指刑罰或任務(wù)的大小。
這類聯(lián)合復合詞兩個詞素意義相對或相反。諸如:上下(《堯典》)(《召誥》)(《君奭》)、夙夜(《堯典》)、遠邇(《盤庚上》)、短長(《盤庚上》)、逸勤(《盤庚上》)、昧爽(《牧誓》)、曲直(《洪范》)、往來(《君奭》)、左右(《立政》)、賞罰(《顧命》)等。對義復合詞有名詞,也有動詞和形容詞。
⑤偏義聯(lián)合
兩個并列詞素結(jié)合后,結(jié)合體只保留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即為偏義復詞,其詞義的最終實現(xiàn)只能依賴于上下文的語境意義。
吉兇
今天其命哲,命吉兇,命歷年。
《周書·召誥》
《白話尚書》:“現(xiàn)今上帝該給予明哲,給予吉祥,給予永年。”命,給予。吉兇,偏指吉祥,無“兇”義。復合詞本身是對義聯(lián)合,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兇”的詞素義消失了。
(2)偏正式復合詞的兩個實詞素相互有主從關(guān)系,前偏后正,前一個實詞素為修飾詞素,后一個實詞素為中心詞素,前一個修飾詞素修飾說明后一個中心詞素。也有后一個實詞素是修飾詞素,前一個實詞素是中心詞素,前正后偏,后一個修飾詞素修飾說明前一個中心詞素。偏正式復合詞又稱“主從式復合詞”或“向心格復合詞”。從先秦到現(xiàn)代,漢語構(gòu)詞復合法中始終以偏正式構(gòu)詞法為最能產(chǎn),“偏正式構(gòu)詞法在漢語詞匯發(fā)展史上始終起著主導作用”在今文《尚書》中的復合詞,也以偏正式為最多。偏正式復合詞的修飾詞素和中心詞素關(guān)系非常復雜,修飾詞素可以從不同角度對中心詞素進行修飾、限制或說明。
①修飾詞素說明中心詞素的方位
東后(《堯典》)、東原(《禹貢》)、東征(《大誥》)、東國(《康誥》)、東土(《康誥》)(《洛誥》)、東序(《顧命》)、東房(《顧命》)、東堂(《顧命》)、東垂(《顧命》)。
西成(《堯典》)、西岳(《堯典》)、西禮(《堯典》)、西戎(《禹貢》)、西伯(《西伯戡黎》)、西土(《牧誓》)(《大誥》)(《康誥》)(《顧命》)、西序(《顧命》)、西夾(《顧命》)、西房(《顧命》)、西堂(《顧命》)、西垂(《顧命》)、四方(《顧命》)。
南交(《堯典》)、南岳(《堯典》)、南河(《禹貢》)、南海(《禹貢》)、南方(《金縢》)、南門(《顧命》)。
北岳(《堯典》)、北江(《禹貢》)、北面(《金縢》)。
中江(《禹貢》)、中邦(《禹貢》)、中國(《梓材》)、中宗(《無逸》)、中身(《無逸》)、中罰(《立政》)、日中(《堯典》)、宵中(《堯典》)、土中(《召誥》)。
上日(《堯典》)、上帝(《堯典》)(《皋陶謨》)(《湯誓》)(《盤庚》)(《大誥》)(《康誥》)(《召誥》)(《多士》)(《君奭》)(《立政》)(《顧命》)(《呂刑》)(《文侯之命》)、上刃(《顧命》)、上宗(《顧命》)、上刑(《顧命》)。
下民(《堯典》)(《皋陶謨》)(《高宗肜日》)(《洪范》)(《呂刑》)(《文侯之命》),下地(《金縢》)、天下(《堯典》)(《洪范》)(《立政》)(《顧命》)(《呂刑》)。
左塾(《顧命》)、右塾(《顧命》)。
前后(《盤庚中》)、前功(《盤庚中》)、前人(《大誥》)(《洛誥》)(《君奭》)。
內(nèi)亂(《多方》)、外事(《康誥》)。
“東、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內(nèi)、外”都是常用單音節(jié)方位名詞。“原、陵、岳、土、江、河、海、方、國、帝、后、民”等都是常用單音節(jié)普通名詞,二者通過組合,凝固演變成復合詞,復合詞的詞義雖然不等于詞素義的簡單相加,然而詞素義仍有明顯印記。《堯典》的“平秩西成”句,“西成”義為“太陽落山的時間”。太陽東升西落,“西”的詞素義在整個復合詞的融合義中相當顯明。《召誥》的“自服于土中”句,“土中”一詞指“洛邑”。洛邑為九州之中。修飾詞素說明中心詞素方位的偏正式復合詞多為名詞。
②修飾詞素說明中心詞素的數(shù)量
一人(《君奭》)(《呂刑》)(《秦誓》)。
二月(《召誥》)。
三苗(《堯典》)(《禹貢》)、三危(《堯典》)、三澨(《禹貢》)、三月(《康誥》)(《多士》)、三亳(《立政》)。
四表(《堯典》)、四時(《堯典》)、四岳(《堯典》)、四罪(《堯典》)、四海(《堯典》)(《皋陶謨》)(《禹貢》)、四方(《皋陶謨》)(《盤庚上》)(《牧誓》)(《金縢》)(《康誥》)(《洛誥》)(《多士》)(《君奭》)(《呂刑》)、四鄰(《皋陶謨》)、四隩(《禹貢》)、四月(《顧命》)。
五典(《堯典》)、五瑞(《堯典》)、五禮(《堯典》)、五玉(《堯典》)、五器(《堯典》)、五月(《堯典》)、五刑(《堯典》)、五品(《堯典》)、五教(《堯典》)、五辰(《皋陶謨》)、五服(《皋陶謨》)、五彩(《皋陶謨》)、五言(《皋陶謨》)、五聲(《皋陶謨》)、五行(《甘誓》)(《洪范》)、五辭(《呂刑》)。
六宗(《堯典》)、六律(《皋陶謨》)、六府(《禹貢》)、六卿(《甘誓》)、六事(《甘誓》)。
七政(《堯典》)。
八月(《堯典》)、八音(《堯典》)、八政(《洪范》)。
九族(《堯典》)(《皋陶謨》)、九德(《皋陶謨》)、九川(《皋陶謨》),九成(《皋陶謨》)、九州(《禹貢》)。
十夫(《大誥》)。
百姓(《堯典》)(《盤庚》)(《酒誥》)(《君奭》)(《呂刑》)、百工(《堯典》)(《皋陶謨》)(《康誥》)(《洛誥》)、百揆(《堯典》)、百獸(《堯典》)(《皋陶謨》)、百僚(《皋陶謨》)(《康誥》)(《多士》)、百谷(《洪范》)、百辟(《洛誥》)、百司(《立政》)、百尹(《顧命》)。
萬邦(《堯典》)(《皋陶謨》)(《洛誥》)、萬幾(《皋陶謨》)、萬民(《盤庚》)(《無逸》)、萬幸(《立政》)。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萬”是單音節(jié)基數(shù)詞,“人、月、時、岳、方、海、典、器”等原本都是普通名詞,在復合詞中二者都是詞素,一表數(shù)目,一表事物,二者結(jié)合表示一個新的整合意義。《君奭》的“故一人有事于四方”句,“一人”不是“一個人”,而是指“國君”。《堯典》的“四岳”亦非“四座山岳”,而是指“四方諸侯之長”。今文《尚書》中還有表數(shù)詞素在后面的偏正式復合詞,如《洪范》的“初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這些復合詞皆僅表序。
③修飾詞素說明中心詞素的性質(zhì)
靜言(《堯典》)、昌言(《皋陶謨》)、艱食(《皋陶謨》)、鮮食(《皋陶謨》)、土功(《皋陶謨》)、舊人(《盤庚上》)、康食(《西伯戡黎》)、彝倫(《洪范》)、淫朋(《洪范》)、俊民(《洪范》)、眚災(zāi)(《康誥》)、寡兄(《康誥》)、播民(《康誥》)、土物(《酒誥》)、仇民(《召誥》)、明辟(《洛誥》)、太室(《洛誥》)、孺子(《金縢》)(《洛誥》)、沖子(《洛誥》)(《君奭》)、義民(《多方》)、暴德(《立政》)、義嗣(《顧命》)、明清(《呂刑》)、祥刑(《呂刑》)、糗糧(《費誓》)、良士(《秦誓》)、勇夫(《秦誓》)。
這些偏正復合詞的修飾詞素原本多為單音節(jié)形容詞,少數(shù)為單音節(jié)名詞。其詞素義和詞義多數(shù)仍有聯(lián)系,例如《堯典》“靜言庸違”句的“靜言”,“靜”又寫作“靖”,“靜言”就是“巧言”。《漢書·翟義傳》的“靜言令色”即《論語·學而》的“巧言令色”。《費誓》“峙乃糗糧”句的“糗糧”,《說文·米部》:“糗,熬米麥也。”“糗”義為“炒熟的米、麥等谷物”。糗糧,就是干糧。少數(shù)詞素義與詞義的聯(lián)系是隱含的。例如《西伯戡黎》“不有康食”句的“康食”,義指“安定而低劣的生活”。《爾雅·釋詁》:“康,安也。”《尚書易解》引章太炎語:康,“解為糟糠之糠,則于義較長。”《皋陶謨》“奏庶艱食鮮食”句的“艱食”,指“百谷。”馬融說“根深之食,謂百谷”。《洪范》“無有淫朋”句的“淫朋”,義指“邪黨”。《多方》“乃惟以多方之義民不克永于多享”句的“義民”,義指“邦君”。這些偏正復合詞多為名詞。
④修飾詞素說明中心詞素的類屬
天工(《皋陶謨》)、宗彝(《皋陶謨》)、虞賓(《皋陶謨》)、邦伯(《盤庚下》)、師長(《盤庚下》)、天胤(《高宗肜日》)、天性(《西伯戡黎》)、穡事(《湯誓》)、肆祀(《牧誓》)、王道(《洪范》)、寧考(《大誥》)、寧王(《大誥》)、天明(《大誥》)、穡夫(《大誥》)、天顯(《康誥》)(《多士》)、妹邦(《酒誥》)、王賓(《洛誥》)、朕子(《洛誥》)、王家(《君奭》)、天邑(《多士》)、天罰(《多士》)(《呂刑》)、王人(《君奭》)、天威(《君奭》)(《顧命》)(《呂刑》)、天命(《皋陶謨》)(《湯誓》)(《盤庚上》)(《康誥》)(《召誥》)(《洛誥》)(《無逸》)(《君奭》)(《多方》)。
這些偏正復合詞的修飾詞素與中心詞素有類屬關(guān)系。《牧誓》“昏棄厥肆祀弗答”的“肆祀”,“肆”說明祭祀的種類。《周禮·大祝》鄭玄注:“肆享,祭宗廟也。”孫星衍說:“肆為祭先祖。”《大誥》的“天明畏”即“畏天明”。“天明”即“天命”,上天之命。這些復合詞都是名詞。
⑤修飾詞素說明中心詞素的大小
大麓(《堯典》)、大川(《禹貢》)(《君奭》)、大陸(《禹貢》)、大野(《禹貢》)、大龜(《禹貢》)、大業(yè)(《盤庚上》)、大言(《盤庚上》)、大命(《西伯戡黎》)(《大誥》)(《酒誥》)(《君奭》)、大水(《微子》)、大同(《洪范》)、大木(《金縢》)、大功(《大誥》)、大事(《大誥》)、大邑(《康誥》)(《多士》)、大德(《酒誥》)、大家(《梓材》)、大國(《召誥》)、大邦(《召誥》)(《顧命》)、大罰(《多方》)、大僚(《多方》)、大訓(《顧命》)、大玉(《顧命》)、大貝(《顧命》)、大輅(《顧命》)、大辟(《呂刑》)、大刑(《費誓》)。
小人(《皋陶謨》)(《盤庚》)(《康誥》)(《無逸》)、小民(《微子》)(《酒誥》)(《召誥》)(《無逸》)(《顧命》)(《文侯之命》)、小子(《康誥》)(《酒誥》)(《君奭》)、小罪(《康誥》)、小臣(《康誥》)(《君奭》)、小尹(《立政》)、小伯(《立政》)。
這些偏正復合詞的修飾詞素表達的概念“大”有具象的“大”,也有抽象的“大”。“大國”“大邑”“大龜”“大玉”“大貝”是具象的“大”,“大言”“大命”“大同”“大刑”則是抽象的“大”。其表達概念“小”則多為抽象的“小”。除此,表達“大”“小”概念的還有“元、皇、細”等。例如《召誥》“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句,“皇天”即“大天”,“元子”即“長子”。這些偏正復合詞皆為名詞。
⑥修飾詞素說明中心詞素的顏色
丹雘(《梓材》)、赤刀(《顧命》)、肜上(《顧命》)。
黃壤(《禹貢》)、黃鉞(《牧誓》)、黃發(fā)(《秦誓》)。
白壤(《禹貢》)、白旄(《牧誓》)。
這些偏正復合詞的修飾詞素“赤”“肜”“丹”表紅色,另外就是“黃”“白”二色。今文《尚書》沒有“橙、綠、藍、紫”諸色詞。有“青”和“黑”,然《禹貢》“青州”和“黑水”并非“青色的州”“黑色的水”。《禹貢》的“青黎”和“黑墳”皆為聯(lián)合式復合詞。當然,《秦誓》“尚猷詢茲黃發(fā)”的“黃發(fā)”并非“黃色的頭發(fā)”,而是用“黃發(fā)”喻指老人,老人發(fā)白復黃,故有是喻。
今文《尚書》偏正式復合詞詞素之間的意義聯(lián)系多種多樣,除上述各種聯(lián)系外,還有修飾詞素說明中心詞素的花紋、質(zhì)地等的。諸如《顧命》中的“仍幾”“玉幾”“麻冕”“篾席”“豐席”“筍席”等復合詞,修飾詞素皆說明中心詞素的質(zhì)地原料。《顧命》的“黼扆”“黼純”“畫純”“文貝”等復合詞,其修飾詞素皆說明中心詞素的質(zhì)地原料。例如《召誥》“惟二月既望”句,“望”指“農(nóng)歷十五”。“既望”為“農(nóng)歷十六日”,“既”為表過去時間的詞素。
系統(tǒng)考察今文《尚書》偏正式復合詞,偏正式復合詞不僅以名詞性為主,而且指稱人的復合詞數(shù)量不少,以“修飾詞素+人”為形式的有:沖人(《盤庚》)(《金縢》)(《大誥》)、格人(《西伯戡黎》)、吉人(《皋陶謨》)(《牧誓》)(《酒誥》)(《召誥》)、后人(《西伯勘黎》)(《君奭》)、舊人(《盤庚》)(《大誥》)、前人(《大誥》)(《洛誥》)(《君奭》)、任人(《堯典》)(《立政》)、庶人(《洪范》)、文人(《文侯之命》)、先人(《多士》)、正人(《洪范》)(《康誥》)、宗人(《顧命》)等;以“修飾詞素+子”為形式的有:夫子(《牧誓》)、沖子(《召誥》)(《洛誥》)(《君奭》)、鞠子(《康誥》)(《顧命》)、君子(《酒誥》)(《召誥》)(《無逸》)、刻子(《微子》)、孺子(《洛誥》)(《立政》)、天子(《西伯戡黎》)(《洪范》)(《顧命》)、王子(《微子》)、小子(《大誥》)(《康誥》)(《酒誥》)(《多士》)(《君奭》)(《顧命》)等;以“修飾詞素+民”為形式的有:俊民(《洪范》)(《多士》)(《君奭》)、黎民(《堯典》)(《皋陶謨》)、苗民(《呂刑》)、庶民(《微子》)(《無逸》)(《呂刑》)、下民(《堯典》)(《皋陶謨》)(《高宗肜日》)(《洪范》)(《多士》)(《呂刑》)(《文侯之命》)、先民(《召誥》)、小民(《微子》)(《召誥》)(《文侯之命》)、義民(《多方》)、烝民(《皋陶謨》)等;以“修辭詞素+夫”為形式的有:穡夫(《大誥》)、勇夫(《秦誓》)等。“惟人,萬物之靈。”中心詞素指稱人的偏正式復合詞構(gòu)成龐大的詞群,反映了漢文化特重人,特重人倫、人際以及人的等級關(guān)系,對文化史學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3)動賓式這類復合詞由一個動詞性詞素與一個意義上受它支配的詞素組合而成,又稱“支配式復合詞”或“述賓式復合詞”。這類復合詞與前兩類相比,在今文《尚書》中數(shù)量較少,復合詞的融合意義不是字面意義的簡單整合。
閏月(《堯典》)、滔天(《堯典》)、稽首(《堯典》)(《皋陶謨》)(《召誥》)(《洛誥》)(《立政》)(《顧命》)、成功(《禹貢》)(《大誥》)(《呂刑》)、積德(《盤庚上》)、觀火(《盤庚上》)、侮老(《盤庚上》)、弱孤(《盤庚上》)、同心(《盤庚中》)、起穢(《盤庚中》)、傷心(《酒誥》)、教工(《洛誥》)、折民(《呂刑》)。
《堯典》的“以閏月定四時”的“閏月”是指農(nóng)歷每隔數(shù)年增多的月份。“浩浩滔天”是形容“波浪高大”,“滔天”即“漫天”,《蔡傳》:“滔,漫也。”《禹貢》“告厥成功”的“成功”義為“成就功業(yè)”。“觀火”見“予若觀火”句,全句義為“我(對你們的行為)好像看火一樣清楚”。“侮老”見“汝無侮老成人”句,義為“輕視”。“弱孤”見“無弱孤有幼”句。《經(jīng)義述聞》:“‘弱孤’連言,以為孤弱而輕忽之。”“弱孤”亦為“輕忽”義。“起穢”見“無起穢以自臭”句,“起穢”義為“揚起污穢,比喻傳播謠言”。“教工”出“乃汝其悉自教工”句。《尚書易解》:“教,教導,指示也。工,讀為功,事也。《大傳》作功。”“折民”泛指“審理案件”。
今文《尚書》中還有一些專有名詞是動賓式結(jié)構(gòu),這些專有名詞以官名為主。諸如:司徒(《堯典》)(《牧誓》)(《立政》)、司馬(《牧誓》)(《立政》)、司寇(《洪范》)(《立政》)、御事(《大誥》)、綴衣(《立政》)、趣馬(《立政》)、作冊(《顧命》)。這些詞原本表示一種工作,后來引申為做這種工作的人。以“司徒”為例。“司”是“主、掌管”義。“徒”,眾。“司徒”就是“掌管徒眾”,后來引申為“掌管徒眾的人”。《周禮·地官》:“司徒掌天下之徒,人民之數(shù)”。動賓式復合詞在今天《尚書》的復合詞中數(shù)量較少。
(4)動補式這類復合詞前一詞素表示動作行為,后一詞素表示動作行為的結(jié)果或程度。例如《堯典》的“震驚”,《盤庚上》的“撲滅”,《盤庚下》的“震動”,《洪范》的“震怒”,都為動補式復合詞。動補式是今文《尚書》中最不能產(chǎn)的構(gòu)詞方式。